工程材料与热处理 第5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试题及答案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29e446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8.png)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试题及答案工程材料与热处理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金属的化学性能主要指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
2.材料的物理性能除了密度外,还包括熔点,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和热膨胀性。
3.工艺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对不同加工工艺方法的适应能力,它包括切削加工性能,热加工性能和热处理工艺性能。
4.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
5.金属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快,则过冷度约大,结晶后晶粒越小,6.钢的热处理是将刚在固态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已获得所需要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7.根据回火加热温度不同,可将其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三种。
8.调质是指淬火后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
9.钢的化学热处理的过程包括分解,吸收,扩散三个过程。
10.08F钢属于低碳钢,其含碳量0.2% ;40钢属于中碳钢,其含碳量0.45%;T8钢属于碳素工具钢,其含碳量0.8% 。
11.根据石墨的形态不同,灰口铸铁可分为灰铸铁,球墨铸铁,可锻铸铁和蠕墨铸铁。
12.影响石墨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化学成分和冷却速度。
13.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塑料,橡胶,胶黏剂和纤维素。
二.选择题1.下列力学性能指标的判据中不能用拉伸试验测得的是(B )。
A.δsB.HBSC.σDψ2.下列退火中不适用于过共析钢的是( A )。
A.完全退火B.球化退火C.去应力退火3.钢淬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 C )。
A.球状体组织B.贝氏体组织C.马氏体组织4.为了提高钢的综合机械性能,应进行(B)。
A. 正火B.调质C.退火D.淬火+中温回火5.v5F牌号(C )属于优质碳素结构钢。
A.ZG450B.T12C.35D.Gr126选择制造下列零件的材料,冷冲压条件(A);齿轮(C);小弹簧(B)。
A.08FB.70C.457.汽车板弹簧选用(B )。
A.45B.60si2MnC.2Cr13D.16Mn8.汽车拖拉机的齿轮要求表面耐磨性,中心有良好的韧性,应选用(C )A.20钢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B.40Cr淬火后高温回火C.20CrMnTi渗碳淬火后低温回火9.常见的齿轮材料20CrMnTi的最终热处理工艺应该是( D )。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课后测试
![机械工程材料第5章课后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0138c90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4.png)
一、名词解释钢的奥氏体化:。
过冷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
索氏体:。
贝氏体:。
马氏体:。
热处理:。
正火:。
退后:。
淬火:。
回火:。
调质:。
淬硬性:。
淬透性:。
回火脆性:。
回火稳定性:。
表面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
渗碳:。
二、填空题1.热处理工艺过程都是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2.奥氏体形成过程可归纳为、、和四个阶段。
3.普通热处理又称整体热处理,主要包括、、和。
4.常用的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5.目前最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有、和。
6.调质处理是指加的热处理工艺,钢件经调质处理后,可以获得良好的性能。
7.淬火的目的是为了。
淬火后获得马氏体量的多少与(填淬透性或淬硬性)有关,淬火后马氏体的性能与(填淬透性或淬硬性)有关。
8.常见的淬火缺陷有、、、。
9.仅对工件表层进行淬火的工艺称为表面淬火;表面淬火目的是。
常用的有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和两种。
10.热处理按目的、加热条件和特点不同,可分为:整体热处理、和;11.热处理能使钢的性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铁有。
12.冷处理的目的是,此时发生的残余奥氏体的转变产物为。
13.中温回火的温度是,中温回火后的组织为;高温回火后的组织为。
三、选择题()1.为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应进行哪种热处理。
A.等温退火B.完全退火C.球化退火D.正火()2.钢中加入除Co之外的其它合金元素一般均能使其C曲线右移,从而。
B.增加淬透性C.减小其淬透性D.增大其淬硬性A.增大VK()3.高碳钢淬火后回火时,随回火温度升高其。
A.强度硬度下降,塑性韧性提高B.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C.强度韧性提高,塑性韧性下降D.强度韧性下降,塑性硬度提高()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深度,主要决定于因素。
A.淬透性B.冷却速度C.感应电流的大小D.感应电流的频率()5.对工件进行分级淬火的目的是。
A.得到下贝氏体B.减少残余奥氏体量C.减少工件变形D.缩短生产周期()6.对工件进行等温淬火的目的是。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习题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6fb424ba1aa8114431d9e6.png)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自测题一、填空题1. 强度、刚度、硬度、塑性、韧性2. σe σs σb3. 屈服点规定残余伸长率为0.2%时的应力值塑性变形4. 断后伸长率断面收缩率断面收缩率5. 应力场强度因子断裂韧度断裂二、判断题1.(×)2.(×)3.(×)4.(×)习题与思考题1.①因为δ5=L1L0L5d0100%=1100%=25% L05d0δ10=L1L0L10d0100%=1100%=25% L010d0所以L1(5)=6.25d0同理L1(10)=12.5d0②长试样的塑性好。
设长试样为A,短试样为B,已知δ所以δ5B=δ10A,因为同一种材料,δ5〉δ10,5B=δ10A<δ5A,则δ5B<δ5A,即长试样的塑性好。
2.合格。
因为σs=FS21100268.79MP >225 MP aa S03.1425σb=Fb34500439.5 MP >372MPaa S03.1425L15d065500100%30%>27% 100%=505d0δ5=S0S15232ψ=100%64%>55% 所以,该15钢合格2S033.(1)洛氏硬度HRC;(2)洛氏硬度HRB;(3)洛氏硬度HRA;(4)布氏硬度HB;(5)维氏硬度HV。
第2章习题解答参考自测题一、填空题1. 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2. (1)A (2)F (3)Fe3C (4)P (5)Ld (6)Ld'3. F+P 大高低4. 过冷过冷度细好5. 固溶体金属化合物成分、组织、状态、温度6.二、判断题1.(×)2.(√)3.(×)习题与思考题1.根据晶体缺陷的几何形态特征,实际金属晶体中存在有点、线、面缺陷。
在这些缺陷处及其附近,晶格均处于畸变状态,使金属的强度、硬度有所提高。
2.(1)钢材加热到1000~1250℃时为单相奥氏体组织,奥氏体强度、硬度不高,塑性、韧性好,变形抗力小,适于热轧、锻造。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第五章 合金钢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第五章 合金钢](https://img.taocdn.com/s3/m/61cf7f3fa1c7aa00b42acba5.png)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习题答案第五章合金钢1.什么是合金钢?答:所谓合金钢就是在碳钢的基础上,为了改善钢的性能,在冶炼时有目的地加入一种或数种合金元素的钢。
2.合金元素在钢中有哪些主要作用?这些作用对钢的性能会产生哪些影响?答: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是非常复杂,其中主要作用包括:一是形成合金铁素体。
由于合金元素与铁的晶格类型和原子半径的差异,引起铁素体的晶格畸变,产生固溶强化作用。
二是与碳能形成碳化物,当这些碳化物呈细小颗粒并均匀分布在钢中时,能显著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三是抑制钢在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作用,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使合金钢在热处理后获得比碳钢更细的晶粒,从而提高其综合力学性能。
四是可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推迟其向珠光体的转变,减小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提高钢的淬透性。
五是提高回火稳定性,在相同的回火温度下,合金钢比相同含碳量的碳素钢具有更高的硬度和强度。
在强度要求相同的条件下,合金钢可在更高的温度下回火,以充分消除内应力,而使韧性更好。
3.合金钢是如何分类的?答:合金钢最常用下面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按用途分类:分为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和特殊性能钢。
其中合金结构钢又可以分为低合金高强度钢,渗碳钢,调质钢、弹簧钢、滚动轴承钢等。
合金工具钢可分为刃具钢、模具钢和量具钢等。
特殊性能钢则有不锈钢、耐热钢、耐磨钢等。
二是按合金元素总含量分类:分为低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5%)、中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5%一10%)和高合金钢(合金元素总含量>10%)。
4.合金钢的牌号编制有何特点?答:我国合金钢牌号采用碳含量、合金元素的种类及含量、质量级别来编号,简单明了,比较实用。
其中合金结构钢的牌号采用两位数字(碳含量)+元素符号(或汉字)+数字表示,前面两位数字表示钢的平均含碳量的万分数;合金工具钢的牌号和合金结构钢的区别仅在于碳含量的表示方法,它用一位数字表示平均含碳量的千分数,当碳含量大于等于1.0%时,则不予标出。
工程材料第五章 相图作业答案
![工程材料第五章 相图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3e7e0b6bd97f192279e94d.png)
室温下的组织为β初+(A+β)共晶+AII。在共晶反应刚完成时,则有β初'+(A+β)共晶
w '
初
冷至室温时, 将由β初'与共晶β中析出 AII, 但由于共晶β中析出的 AII 与共晶 A 连接在一起,不可分辨,故略去不计。 由β初'中析出 AII 的相对量为
wAII =
0.90 0.70 50% 11. 11% 0.90
C
e3 N M A
6. 解:① C 组元的熔点最低。
E a
P
e2
O F
I B
e1 q D
② 根据题目中所给数据可知,E点和P点中B/C=3/5,所以,P点必定在AE的连线 上,大致位置如图所示。
A
P
E B
TE
C
③ P点成分的合金冷却到室温的平衡组织为初晶相A+(A+B+C)共晶体 冷却曲线如图所示
所以,室温下β初的相对量为
w初 w ' wAII 50% 11.11%=38.89%
初
该合金室温下组织成物的相对量为
w初 38.89% , wAII =11. 11% , w(A )共晶 50%
III 合金(0.80A-0.20B): 室温下相组成为 A 与β,其相对含量为
4.3 4.0 100% 13.7% 4.3 2.11 4.0 2.11 100% 86.3% 莱氏体的含量: w( Ld ) w( LC ) 4.3 2.11
先析奥氏体: w( E ) 二次渗碳体的含量
w( Fe3C ) w( Fe3C ) max w( E )
钢的热处理作业题答案
![钢的热处理作业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c53efd866fb84ae55c8d9e.png)
解: 下料
正火
机加工 (粗)
调质
机加工 (精)
第五章 作业题答案-11
⑶:用20CrMnTi钢制作某汽车传动齿轮,要求表面
高硬度高耐磨性,表面HRC58~63 ,硬化层深
0.8mm。
解 下料
锻造
正火
机加工 (粗)
铣齿
渗碳
淬火+低温回火
去碳机械加工
磨齿 或
淬火+低温回火
第五章 作业题答案-11
解
下料 或选用锻4造0Cr:热正处火理工艺方机法加如工下 (粗)
机加工 (精)
高频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磨齿
拉花键孔
解
第五章 作业题答案-11
⑷ :用38CrMoTiAl钢制作某高精度镗床镗杆,要 求表面高硬度大于800HV。
下料
锻造
退火
机加工(粗) 调质
机加工(半精)
低温退火
精车
低温退火
磨削
磁力探伤
氮化
磁力 探伤
半精 磨
油煮定性(140~ 160℃、18 ~20h)
第五章 作业题答案-5
解:
热处理 名称
含义
淬火
将钢加热到Ac3 (亚共析钢)或A c1 (过共析钢) 以上一定温度,保温后快速冷却,以获得马氏
体或下贝氏体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
如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3 图:曲线1
回火
将淬火钢加热A c1 以下一定温度,保温后以适 当方式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
第五章 作业题答案-4
解: ⑶:板条状马氏体M板与片状马氏体M片。
组织
板条状马氏体马氏体呈板条状,板条内 存在高密度位错,片状马氏体马氏体呈片状, 片内存大量孪晶。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答案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2a5b1c87c24028915fc3d3.png)
工程材料与热加工答案【篇一: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复习资料】习资料第1章材料的力学性能一、选择题1.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称为__c____。
a. 塑性b.硬度c. 强度d. 弹性2.在测量薄片工件的硬度时,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的表示符号是___c___。
a. hbsb. hrcc. hvd. hbw3.做疲劳试验时,试样承受的载荷为__b_____。
a. 静载荷b. 交变载荷c. 冲击载荷d. 动载荷二、填空题1.金属塑性的指标主要有两种。
2.金属的性能包括和3.常用测定硬度的方法有测试法。
4.材料的工艺性能包括等。
5.零件的疲劳失效过程可分为三、判断题1.用布氏硬度测试法测量硬度时,压头为钢球,用符号hbs表示。
( √ )四、概念及思考题1.硬度,硬度的表示方法。
答:(1)硬度:材料在表面局部体积内抵抗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刻痕的能力;(2)硬度的表示方法:①布氏硬度:hbs(钢头:淬火钢球)或hbw(钢头:硬质合金球)②洛氏硬度:hr ③维氏硬度:hv2.韧性,冲击韧性。
3.疲劳断裂4.提高疲劳强度的途径。
第2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一、名词解释晶体:是指原子(离子、分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体;晶格:是指原子(离子、分子)在空间无规则排列的物体;晶胞:通常只从晶格中选取一个能完全反应晶格特征的、最小的几何单元来分析晶体中原子的排列规律,这个最小的几何单元成为晶胞;晶粒:多晶体中每个外形不规则的小晶体;晶界:晶粒与晶粒间的界面;共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液相同时结晶出成分一定的两个固相的过程;结晶:原子从排列不规则的液态转变为排列规则的晶态的过程。
二、问答题1.金属中常见的晶体结构有哪几种?答:(1)体心立方晶格(2)面心立方晶格(3)密排六方晶格2.实际晶体的晶体缺陷有哪几种类型?答:(1)点缺陷(2)线缺陷(3)面缺陷3.固溶体的类型有哪几种?答:(1)间隙固溶体(2)置换固溶体4.纯金属的结晶是由哪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答:(1)晶核的形成(2)晶核的长大5.何谓过冷现象和过冷度? 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答:(1)过冷现象: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的差;(2)结晶时冷却速度越大,过冷度就越大,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就越低。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5章作业题参考答案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5章作业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3864ba804d2b160b4ec0f3.png)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5章作业题参考答案(总2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奥氏体晶粒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说奥氏体晶粒大小直接影响冷却后钢的组织和性能奥氏体晶粒大小是影响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下列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粗大。
(2)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过热度越大,奥氏体的实际形成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的比值增大,则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但快速加热时,保温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晶粒反而更加粗大。
(3)钢的化学成分。
在一定含碳量范围内,随着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及铁的自扩散速度增大,晶粒长大倾向增加,但当含碳量超过一定限度后,碳能以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减小。
(4)钢的原始组织。
钢的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速度越大,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
传统多晶金属材料的强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符合Hall-Petch关系,即σs=σ0+kd-1/2,其中σ0和k是细晶强化常数,σs是屈服强度,d是平均晶粒直径。
显然,晶粒尺寸与强度成反比关系,晶粒越细小,强度越高。
然而常温下金属材料的晶粒是和奥氏体晶粒度相关的,通俗地说常温下的晶粒度遗传了奥氏体晶粒度。
所以奥氏体晶粒度大小对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
奥氏体晶粒度越细小,冷却后的组织转变产物的也越细小,其强度也越高,此外塑性,韧性也较好。
2.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温度等温转变时,可得到哪些转变产物试列表比较它们的组织和性能。
3.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的等温过程中,为什么550℃的孕育期最短,转变速度最快因为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同时由两个因素控制:一个是旧与新相之间的自由能差ΔG;另一个是原子的扩散系数D。
等温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自由能差ΔG也越大,则加快过冷奥氏体的转变速度;但原子扩散系数却随等温温度降低而减小,从而减慢过冷奥氏体的转变速度。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4章作业题参考答案(推荐)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4章作业题参考答案(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39cfdd5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3.png)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4章作业题参考答案(推荐)第一篇: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第4章作业题参考答案(推荐)1.滑移和孪晶的变形机制有何不同?为什么在一般条件下进行塑性变形时锌中容易出现孪晶,而纯铁中容易出现滑移带?主要的不同:(1)晶体位向在滑移前后不改变,而在孪生前后晶体位向改变,形成镜面对称关系。
(2)滑移的变形量为滑移方向原子间距的整数倍,而孪生过程中的位移量正比于该层至孪晶面的距离。
(3)孪生是一部分晶体发生了均匀的切变,而滑移是不均匀的。
锌的晶体结构为密排六方,密排六方金属滑移系少,所以容易出现孪晶,而纯铁为体心立方结构,滑移系多,所以容易出现滑移带。
2.多晶体塑性变形与单晶体塑性变形有何不同?多晶体的每一晶粒滑移变形的规律与单晶体相同,但由于多晶体中存在晶界,且各晶体的取向也不相同,多晶体的塑性变形具有以下特点:(1)各晶粒不同同时变形;(2)各晶粒变形的不均匀性;(3)各变形晶粒相互协调。
3.什么是滑移、滑移线、滑移带和滑移系?滑移线和滑移带是如何在金属表面形成的?列举金属中常见晶体结构最重要的滑移系,并在其晶胞内画出一个滑移系。
哪种晶体的塑性最好?哪个次之?为什么?所谓滑移是指在切应力的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相对滑动,滑动后原子处于新的稳定位置。
晶体材料的滑移面与晶体表面的交线称为滑移线。
由数目不等的滑移线或滑移台阶组成的条带称为滑移带。
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滑移系。
滑移线是由于晶体的滑移变形使试样的抛光表面产生高低不一的台阶所造成的;相互靠近的小台阶在宏观上反映的是一个大台阶,所以形成了滑移带。
滑移系越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性越大,塑性就越好。
滑移方向对滑移所起的作用比滑移面大,所以面心立方晶格金属比体心立方晶格金属的塑性更好。
密排六方由于滑移少,塑性最差。
4.简述一次再结晶与二次再结晶的驱动力,并说明如何区分冷、热加工。
动态再结晶与静态再结晶后的组织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一次再结晶的驱动力是冷变形所产生的储存能的释放。
建筑材料5—12章习题及答案
![建筑材料5—12章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d0c245e45c3b3567ec8bcb.png)
一填空题1.混凝土的流动性大小用坍落度指标来表示,砂浆的流动性大小用沉入度指标来表示。
2.混合砂浆的基本组成材料包括水泥、水、砂子和石灰膏。
3.抹面砂浆一般分底层、中层和面层三层进行施工,其中底层起着粘结的作用,中层起着找平的作用,面层起着平整装饰的作用。
4.目前所用的墙体材料有砖,砌块和板材三大类。
5.烧结普通砖具有自重大,体积小,生产能耗高和施工效率低等缺点。
6.岩石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7.烧结普通砖的外型为直角六面体,其标准尺寸为240㎜×115㎜×53㎜8.屈服强度和极限抗拉强度是衡量钢材强度的两个重要指标。
9.钢材热处理的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10.按冶炼时脱氧程度分类钢可以分成:镇静钢,沸腾钢,半镇静钢11.冷弯检验是:按规定的弯心直径和弯曲角度进行弯曲后,检查试件弯曲处外面及侧面不发生断裂、裂缝或起层,即认为冷弯性能合格。
12.石油沥青的组丛结构为油分、树脂和地沥青质三个主要组分。
13.沥青混合料是指矿料与沥青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
14.一般同一类石油沥青随着牌号的增加,其针入度增加,延度增加而软化点下降。
15.沥青的塑性指标一般用延度来表示;温度稳定性用软化点来表示;固体和半固体沥青的粘滞性用针入度表示,液体沥青的粘滞性用粘滞度表示。
16.油纸按按1㎡原纸的质量分为200、350两个标号。
17.沥青混凝土是由沥青和砂、石子和填充料所组成。
18.根据分子的排列不同,聚合物可分为线型聚合物,支链聚合物和网状聚合物。
19.塑料的主要组成包括合成树脂,填充料,增塑剂和固化剂等。
20.木材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不致引起破坏的最大强度称为持久强度。
21 材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其强度会降低。
22.隔声主要是指隔绝空气声和隔绝固体声。
23.安全玻璃主要有钢化玻璃和夹层玻璃等。
24.钢根据用途不同,生铁有炼钢生铁,铸造生铁,合金生铁。
25.按冶炼方法将钢分为平炉钢,转炉钢。
钢的热处理(含答案)
![钢的热处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df729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d.png)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含答案〕一、填空题〔在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内容〕1、将钢加热到,保温肯定时间,随后在中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叫正火。
答案:Ac 或Ac 以上50℃、空气3 cm2、钢的热处理是通过钢在固态下、和的操作来转变其内部,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答案:加热、保温、冷却、组织3、钢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力量叫,钢淬火时获得淬硬层硬度的力量叫。
答案:淬透性、淬硬性4、将后的钢加热到以下某一温度,保温肯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这种热处理方法叫回火。
答案:淬火、Ac15、钢在肯定条件下淬火时形成的力量称为钢的淬透性。
淬透层深度通常以工件到的距离来表示。
淬透层越深,表示钢的越好。
答案:马氏体〔M〕、外表、半马氏体区、淬透性6、热处理之所以能使钢的性能发生变化,其根本缘由是由于铁具有转变,从而使钢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其内部发生变化的结果。
答案:同素异构、组织7、将钢加热到,保温肯定时间,随后在中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叫正火。
答案:Ac 或Ac 以上30℃~50℃、空气3 cm8、钢的渗碳是将零件置于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活性渗入钢的外表,以提高钢的外表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答案:渗碳、碳原子、碳含量9、共析钢加热到Ac 以上时,珠光体开头向转变,通常产生于铁素体和1渗碳体的。
答案:奥氏体〔A〕、奥氏体晶核、相界面处10、将工件放在肯定的活性介质中,使某些元素渗入工件外表,以转变化学成分和,从而改善外表性能的热处理工艺叫化学热处理。
答案:加热和保温、组织11、退火是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肯定时间,然后冷却,以获得接近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答案:缓慢〔随炉〕、平衡状态12、将钢加热到温度,保温肯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这一热处理工艺叫退火。
答案:适当、缓慢〔随炉〕13、V 是获得的最小冷却速度,影响临界冷却速度的主要因素是。
临答案:全部马氏体〔全部M〕、钢的化学成分14、钢的热处理是将钢在肯定介质中、和,使它的整体或外表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作业题参考标准答案(整理)
![工程材料与热处理作业题参考标准答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61a7af750e2524de5187e37.png)
1.置换固溶体中,被置换的溶剂原子哪里去了?答:溶质把溶剂原子置换后,溶剂原子重新加入晶体排列中,处于晶格的格点位置。
2.间隙固溶体和间隙化合物在晶体结构与性能上的区别何在?举例说明之。
答:间隙固溶体是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而形成的固溶体,间隙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组元的结构相同,形成间隙固溶体可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
如:铁素体F是碳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晶体结构与α-Fe相同,为体心立方,碳的溶入使铁素体F强度高于纯铁。
间隙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组元的结构不同,间隙化合物是由H、B、C、N等原子半径较小的非金属元素(以X表示)与过渡族金属元素(以M表示)结合,且半径比r X/r M>0.59时形成的晶体结构很复杂的化合物,如Fe3C间隙化合物硬而脆,塑性差。
3.现有A、B两元素组成如图所示的二元匀晶相图,试分析以下几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形成二元匀晶相图的A与B两个相元的晶格类型可以不同,但是原子大小一定相等。
(2)K合金结晶过程中,由于固相成分随固相线变化,故已结晶出来的固溶体中含B量总是高于原液相中含B量.(3)固溶体合金按匀晶相图进行结晶时,由于不同温度下结晶出来的固溶体成分和剩余液相成分不相同,故在平衡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不均匀的。
答:(1)错:Cu-Ni合金形成匀晶相图,但两者的原子大小相差不大。
(2)对:在同一温度下做温度线,分别与固相和液相线相交,过交点,做垂直线与成分线AB相交,可以看出与固相线交点处B含量高于另一点。
(3)错:虽然结晶出来成分不同,由于原子的扩散,平衡状态下固溶体的成分是均匀的。
4.共析部分的Mg-Cu相图如图所示:(1)填入各区域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
在各区域中是否会有纯Mg相存在?为什么?答:Mg-Mg2Cu系的相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Mg-Mg2Cu系的组织组成物如下图:(α为Cu在Mg中的固溶体,)在各区域中不会有纯Mg相存在,此时Mg以固溶体形式存在。
作业答案
![作业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7c278584868762caaed516.png)
E=
= L
L
带入弹性模量110000MPa,L=2m, △L=3.2mm,计算得:δ =176MPa
5. 零件设计时,是选取δ0.2(δS)还是选取δb,应以什么情况 为依据?
a,机械零件在使用时,一般不允许发生塑性变形,所以屈服强度是 大多数机械零件设计时选材的主要依据,也是评定金属材料承载能力 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 b,抗拉强度测量方便,如果单从保证零件不产生断裂的安全角度考 虑,可用作设计依据,但所取的安全系数应该大一点。
2.试述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这些变化有何实际 意义?试举一些有用的例子和有害的例子来说明其利弊。 产生原因是,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晶粒发生滑移,出 现位错的缠结,使晶粒拉长、破碎和纤维化,金属内部产 生了残余应力等。 加工硬化给金属件的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如在冷轧 钢板的过程中会愈轧愈硬以致轧不动,因而需在加工过程 中安排中间退火,通过加热消除其加工硬化。又如在切削 加工中使工件表层脆而硬,从而加速刀具磨损、增大切削 力等。但有利的一面是,它可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和耐 磨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不能以热处理方法提高强度的纯金 属和某些合金尤为重要。如冷拉高强度钢丝和冷卷弹簧等, 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来提高其强度和弹性极限。又如坦克 和拖拉机的履带、破碎机的颚板以及铁路的道岔等也是利 用加工硬化来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的。
材料 结合键 性能
金属材料
陶瓷材料 高分子材料
金属键
离子键和共价键 共价键、氢键和分子键
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延展性
高熔点,高硬度,脆性大 粘接性、绝缘性、膨胀性和稳定性
3.简述金属常见的三种晶体结构的基本特点。
晶格类型
bcc fcc hcp
形状
立方体 立方体 正六面柱体
铜材热处理习题集及答案
![铜材热处理习题集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b1f50d52d380eb62946dfe.png)
铜材热处理习题集及答案第一章金属材料的结构与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结构一、判断题1、晶体的原子是呈有序、有规则排列的物质。
( )2、非晶体的原子是呈无序、无规则堆积的物质。
( )3、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热处理与金属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 )4、金属是指单一元素构成的具有特殊的光泽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的物质。
( )5、金银铜铁锌铝等都属于金属而不是合金。
( )6、金属材料是金属及其合金的总称。
( )7、材料的成分和热处理决定组织,组织决定其性能,性能又决定其用途。
( )8、铜是属于面心立方晶格。
( )9、单晶体是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
( )10、晶粒间交接的地方称为晶界。
( )11、非晶体具有各同性的特点。
( )12、金属结晶时,过冷度越大,结晶后晶粒越粗。
( )13、一般情况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其力学性能越差。
( )14、多晶体中,各晶粒的位向是完全相同的。
( )15、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 )16、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17、组成元素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各金属晶体,就是同素异构体。
( )18、同素异构转变也遵循晶核形成与晶核长大的规律。
( )19、钢水浇铸前加入钛、硼、铝等会增加金属结晶核,从而可细化晶粒。
( )20、非晶体具有各异性的特点。
( )21、晶界越多,金属材料的性能越好。
( )22、结晶是指金属从高温液体状态冷却凝固为固体状态的过程。
( )23、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恒温下进行的。
( )24、金属的结晶过程由晶核的产生和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 )25、只有一个晶粒组成的晶体成为单晶体。
( )26、晶体缺陷有点、线、面缺陷。
( )27、面缺陷分为晶界和亚晶界两种。
( )30、纯铜是有许多不规则的晶粒组成。
( )31、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 )32、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图形。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章钢的热处理试卷 答案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章钢的热处理试卷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88ed5c6b90d6c85ed3ac692.png)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第五章钢的热处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2 分)B2.(2 分)A3.(2 分)C4.(2 分)A5.(2 分)C6.(2 分)B7.(2 分)B8.(2 分)B9.(2 分)C10.(2 分)A二、判断题11.(2 分)正确12.(2 分)正确13.(2 分)正确14.(2 分)正确15.(2 分)错误16.(2 分)正确17.(2 分)正确18.(2 分)错误19.(2 分)正确20.(2 分)正确三、填空题21.答案: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却)(1 分)22.答案:温度;时间;工艺过程(3 分)23.答案:吞并;迁移(2 分)24.答案:上贝氏体;下贝氏体;下贝氏体(3 分)25.答案:热电偶(1 分)四、简答题26.(10 分)钢的淬火加热温度应根据Fe-Fe3C相图来选择, 亚共析钢加热温度在A c3以上30~50℃,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温度在A c1以上30~50℃。
原因是为了得到细晶粒的奥氏体,以便淬火后获得细小的马氏体组织。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则引起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马氏体的组织粗大,使钢脆化。
其中亚共析钢若加热温度过低(在A c1~A c3之间), 则淬火组织中含有未溶铁素体,将降低淬火工件的硬度及力学性能;而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零件,在粗加工前都有已经进行过球化退火。
所以当把钢加热到略高于A c1时,其组织为细小的A和均匀分布的细颗粒状渗碳体,这样淬火后可形成在细小针状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细颗粒状渗碳体的组织。
这种组织不仅耐磨性好、强度高,而且脆性也小。
如果淬火加热温度选择在A ccm 以上,不仅使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得到粗大马氏体, 增大脆性及变形开裂倾向,而且残余奥氏体量也多,反而降低了钢的硬度。
27.(10 分)在一定温度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
渗氮的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
渗氮与渗碳相比有以下不同渗氮后不用淬火就可得到高硬度;而且具有较高的红硬性,渗氮层还具有渗碳层所没有的耐蚀性,可防止水、蒸气、碱性溶液的腐蚀;另外渗氮比渗碳温度低(一般约570℃),所以工件变形小。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五章 钢的热处理.答案
![机械工程材料 第五章 钢的热处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2612dcaa00b52acec7ca00.png)
30s
650 550
2s
40s
2s 5s
10s
2、C 曲线的分析 ⑴ 转变开始线与纵
坐标之间的距离为
孕育期。
孕育期越小,过冷
奥氏体稳定性越小.
孕育期最小处称C
曲线的“鼻尖”。
碳钢鼻尖处的温度
为550℃。
在鼻尖以上, 温度较 高,相变驱动力小.
在鼻尖以下,温度
较低,扩散困难。
从而使奥氏体稳定
为板条与针状的混合
组织。
0.2%C 0.45%C 1..2%C
3、马氏体的性能 高硬度是马氏体性 能的主要特点。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 取决于其含碳量。 含碳量增加,其硬
C%
马氏体硬度、韧性与含碳量的关系
度增加。
当含碳量大于0.6%时,其硬度趋于平缓。
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硬度的影响不大。
℃
温 度 ,
共析钢奥氏体化曲线(875℃退火)
体成分趋于均匀。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 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
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
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
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
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1、奥氏体晶粒长大 奥氏体化刚结束时的 晶粒度称起始晶粒度, 此时晶粒细小均匀。
(a)940淬火+220回火(板条M回+A‘少)(b)(c)(d)940淬火+820、780、750淬火(板条M+条状F+A’少) (e)940淬火+780淬火+220回火(板条M回+条状F+A‘少)(f)780淬火+220回火(板条M回+块状F)
15年金属学与热处理第5章习题及思考题
![15年金属学与热处理第5章习题及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1ca1dc9ecc22bcd126ff0c59.png)
1.概念:滑移:在外力作用下,晶体相邻二部分沿一定晶面、一定晶向彼此产生相对的平行滑动。
临界分切应力:使滑移系开动的最小分切应力。
软取向与硬取向:φ=45°时:取向因子可获得最大值1/2(cos λ·cos φ=cos(90°-φ)·cos φ),取向因子大,易产生滑移,软取向;φ或λ=90°时:取向因子为0,难滑移,硬取向。
多滑移:晶体的滑移在两组或者更多的滑移系上同时进行。
可促进加工硬化。
交滑移:多个滑移面同时沿一个滑移方向进行的滑移。
可降低脆性。
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滑移系。
孪生:晶体在切应力下其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作均匀切变。
形变织构:金属塑性变形到很大程度(>70%)时,晶粒发生转动,各晶粒的位向趋于一致,这种有序化的结构。
加工硬化:随变形度增大,金属的强硬度显著增高而塑韧性明显下降的现象。
屈服效应:在拉伸的σ-ε曲线上,有明显的上、下屈服点及屈服平台的现象。
柯氏气团(柯垂尔气团):溶质原子在刃型位错周围聚集的现象,可阻碍位错运动。
形变时效:具有明显屈服效应的金属,在变形后于室温长期仃留或短时加热保温,引起屈服应力升高并出现明显屈服点的现象。
吕德斯带:具有屈服现象的试样从上屈服点出现直到屈服延伸结束,在试样表面看到由于不均匀变形而形成的表面皱褶带, 称为吕德斯带。
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增加晶界,提高材料强度的方法。
2.滑移的特点:参考解析:⑴发生在最密排晶面,滑移方向为最密排晶向;原因:密排面间原子面结合力最弱⑵只在切应力下发生,存在临界分切应力;⑶滑移两部分相对移动的距离是原子间距的整数倍,滑移后滑移面两边的晶体位向仍保持一致;⑷伴随晶体的转动和旋转,滑移面转向与外力平行方向,滑移方向旋向最大切应力方向;⑸随滑移加剧,存在多滑移和交滑移现象。
3.分别列举出BCC、FCC和HCP的滑移系:参考解析:BCC:滑移面{110},滑移方向〈111〉。
工程材料第5章习题答案
![工程材料第5章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56d9234b35eefdc8d33388.png)
Fe3CⅡ--含碳量﹥0.77%的合金 --含碳量 的合金, 4、Fe3CⅡ--含碳量﹥0.77%的合金,在1148℃ 冷却到727℃的过程中,合金沿γ 727℃的过程中 冷却到727℃的过程中,合金沿γ晶界析出的 称为二次渗碳体Fe3CⅡ 呈网状分布。 Fe3CⅡ。 Fe3C ,称为二次渗碳体Fe3CⅡ。呈网状分布。 Fe3CⅢ---一般铁碳合金由727℃ ---一般铁碳合金由727℃冷却到室 5、Fe3CⅢ---一般铁碳合金由727℃冷却到室 温时,由铁素体析出的渗碳体。 温时,由铁素体析出的渗碳体。 Fe3CⅠ---过共晶白口铁,当合金冷却至CD ---过共晶白口铁 6、Fe3CⅠ---过共晶白口铁,当合金冷却至CD 液相线)线温度时, (液相线)线温度时,开始从液相中结晶出先 共晶渗碳体,也叫一次渗碳体。 共晶渗碳体,也叫一次渗碳体。
在碳钢中Mn以何种形式存在? Mn以何种形式存在 5-5、在碳钢中Mn以何种形式存在?对钢的性 能有何影响? 能有何影响?P55 Mn的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 的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 答:1、Mn的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形成置换 固溶体,使铁素体强化。 固溶体,使铁素体强化。 一部分Mn溶入Fe3C Mn溶入Fe3C中 2、一部分Mn溶入Fe3C中,形成合金渗碳体 (Fe Mn)3C 。 Mn使珠光体含量增加 细化珠光体, 使珠光体含量增加, 3、Mn使珠光体含量增加,细化珠光体,提高 钢的强度。 钢的强度。
工程材料第5章习题答案工程材料课后习题答案工程材料习题集答案土木工程材料习题答案机械工程材料习题答案工程材料习题答案材料力学课后习题答案建筑材料课后习题答案材料力学习题答案材料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习题答案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氏体、珠光体、Fe3CⅡ、 Fe3CⅢ、 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Fe3CⅡ、 Fe3CⅢ、 Fe3CⅠ、A1、 Fe3CⅠ、A1、 A3 、Acm 1.铁素体--C 铁素体-Fe中的间隙固溶体 中的间隙固溶体。 1.铁素体--C在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F或α 表示。 表示。 奥氏体---C Fe中的间隙固溶体 中的间隙固溶体。 2、奥氏体--C在γ﹣Fe中的间隙固溶体。A或 γ表示 珠光体---铁素体( ---铁素体 和渗碳体(Fe3C) 3、珠光体---铁素体(F)和渗碳体(Fe3C) 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 的机械混合物.用符号P表示。 渗碳体-- Fe的化合物 含碳为6 69%, --C 的化合物, 4、渗碳体--C与Fe的化合物,含碳为6.69%, 硬度高,塑性几乎等于零,熔点为1227℃ 1227℃。 硬度高,塑性几乎等于零,熔点为1227℃。P47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答案.doc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00996e0bce2f0066f433226b.png)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练习题—、简答题8.写出Fe-Fe:i C状态图上共品和共析反应式。
答案.L-*A+FesC (共晶)A->F+Fe3C (共析)9.选用工程材料的一般原则是什么?答案.①使用性能足够的原则②工艺性能&好的原则③经济性合理的原则④结构、材料、成形工敢相适应的原则。
10.金属结品的一般过程归纳为几个阶段?答案.一种是&发形核;另一种是非&发形核11.简述普通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答案.退火、正火、淬火、回火12.何谓加工硬化?加工硬化:金属经过冷态下的塑性变形后其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强度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大为提髙,其槊性却随之冇较人的降低。
15.试述金属结品吋品粒度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过冷度②变质处量③热处理16.什么是同索异构转变?并举例说明。
同素异构转变:就是原子重新排列的过程,它也遵循生核勾忪大的基本规律。
17.铁碳合金中基本相足哪些?其机械性能如何?基本相: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机械性能:铁素体溶碳能力差,奥氏体溶液碳能力较强,渗碳体溶碳能力最强;18.简述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过程:活性原了•的产生、活性原了•的吸收、活性原子的扩散二、问答题3.试比较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髙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在结合键上的差别及其主要性能特点。
T答案:4.用冷却曲线表示45钢的平衡结晶过程;写出该过程中相及组织转变反应式;图P48LL+A-* AA+F-* P+F5.工厂生产一批小齿轮,耍求齿面硬度大于HKC55,心部冇&好的塑性和韧性,现冇以下材料:65Mn、45钢、16Mn、9SiCr、己知:试回答以下问题:(1)•选择一种合适的材料,并说明理由;45,采用表而淬火,45钢屈于,调质钢,渗碳+淬火+低温W火,具有高强度和足够的韧性.(2)•编制其•工艺流程;下料毛坯成形预备热处理粗加终热处理一精加工一装配(3)•制订其热处理工艺(用工艺曲线表示,要求标出加热温度、冷却介质);(4)-说明各热处理工序的主要目的,并指岀最终热处理记齿轮表凼和心部的组织。
(完整版)工程材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完整版)工程材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694a5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72.png)
工程材料第一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1.解释以下名词点缺陷:原子排列不规那么的区域在空间三个方向尺寸都很小,主要指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等.线缺陷:原子排列的不规那么区域在空间一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在其余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位错.面缺陷:原子排列不规那么的区域在空间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很大,而另一方向上的尺寸很小.如晶界和亚晶界.亚晶粒:在多晶体的每一个晶粒内,晶格位向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存在着许多尺寸很小、位向差很小的小晶块,它们相互镶嵌而成晶粒,称亚晶粒.亚晶界:两相邻亚晶粒间的边界称为亚晶界.刃型位错:位错可认为是晶格中一局部晶体相对于另一局部晶体的局部滑移而造成.滑移局部与未滑移局部的交界线即为位错线.如果相对滑移的结果上半局部多出一半原子面,多余半原子面的边缘好似插入晶体中的一把刀的刃口,故称“刃型位错〞.单晶体:如果一块晶体,其内部的晶格位向完全一致,那么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多晶体:由多种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称为“多晶体〞.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自发形核:在一定条件下,从液态金属中直接产生,原子呈规那么排列的结晶核心.非自发形核:是液态金属依附在一些未溶颗粒外表所形成的晶核.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参加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升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变质剂:在浇注前所参加的难熔杂质称为变质剂.2.常见的金属晶体结构有哪几种a -Fe、丫- Fe、Al、Cu、Ni、Pb、Cr、V、Mg、Zn各属何种晶体结构答:常见金属晶体结构:体心立方晶格、面心立方晶格、密排六方晶格;a— Fe、Cr、V属于体心立方晶格;丫一Fe、Al、Cu、Ni、Pb属于面心立方晶格;Mg、Zn属于密排六方晶格;3.配位数和致密度可以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答:用来说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晶体中配位数和致密度越大,那么晶体中原子排列越紧密.4.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有什么不同答:晶向是指晶格中各种原子列的位向,用晶向指数来表示,形式为uvw ;晶面是指晶格中不同方位上的原子面,用晶面指数来表示,形式为hkl.5.实际晶体中的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对金属性能有何影响答:如果金属中无晶体缺陷时,通过理论计算具有极高的强度,随着晶体中缺陷的增加,金属的强度迅速下降,当缺陷增加到一定值后,金属的强度又随晶体缺陷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无论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都会造成晶格崎变,从而使晶体强度增加.同时晶体缺陷的存在还会增加金属的电阻,降低金属的抗腐蚀性能.6.为何单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多晶体在一般情况下不显示出各向异性答:由于单晶体内各个方向上原子排列密度不同,造成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表现出各向异性;而多晶体是由很多个单晶体所组成,它在各个方向上的力相互抵消平衡,因而表现各向同性.7.过冷度与冷却速度有何关系它对金属结晶过程有何影响对铸件晶粒大小有何影响答:①冷却速度越大,那么过冷度也越大.②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那么晶体内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加快, 加速结晶过程的进行,但当冷速到达一定值以后那么结晶过程将减慢,由于这时原子的扩散水平减弱.③过冷度增大,A F大,结晶驱动力大,形核率和长大速度都大,且N的增加比G增加得快,提高了N与G的比值,晶粒变细,但过冷度过大,对晶粒细化不利,结晶发生困难.8.金属结晶的根本规律是什么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①金属结晶的根本规律是形核和核长大.②受到过冷度的影响,随着过冷度的增大,晶核的形成率和成长率都增大,但形成率的增长比成长率的增长快;同时外来难熔杂质以及振动和搅拌的方法也第2页共50页会增大形核率.9.在铸造生产中,采用哪些举措限制晶粒大小在生产中如何应用变质处理答:①采用的方法:变质处理,钢模铸造以及在砂模中加冷铁以加快冷却速度的方法来限制晶粒大小.②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 特意参加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升了形核率,细化晶粒.③机械振动、搅拌.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1.解释以下名词:加工硬化、回复、再结晶、热加工、冷加工.答: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回复:为了消除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将变形金属加热到某一温度,以使其组织和性能发生变化.在加热温度较低时,原子的活动水平不大,这时金属的晶粒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晶内发生点缺陷的消失以及位错的迁移等变化,因此,这时金属的强度、硬度和塑性等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而只是使内应力及电阻率等性能显著降低.此阶段为回复阶段.再结晶: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原子也具有较大的活动水平,使晶粒的外形开始变化.从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热加工: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压力加工.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2.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加工硬化在金属加工中有什么利弊答:①随着变形的增加,晶粒逐渐被拉长,直至破碎,这样使各晶粒都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变形愈大, 晶粒破碎的程度愈大, 这样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同时细碎的亚晶粒也随着晶粒的拉长而被拉长.因此,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由于晶粒破碎和位错密度的增加,金属的塑性变形抗力将迅速增大,即强度和硬度显著提升,而塑性和韧性下降产生所谓“加工硬化〞现象.②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会给金属的进一步加工带来困难,如钢板在冷轧过程中会越轧越硬,以致最后轧不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利用加工硬化现象,来提升金属强度和硬度,如冷拔高强度钢丝就是利用冷加工变形产生的加工硬化来提升钢丝的强度的.加工硬化也是某些压力加工工艺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如冷拉钢丝拉过模孔的局部,由于发生了加工硬化,不再继续变形而使变形转移到尚未拉过模孔的部分,这样钢丝才可以继续通过模孔而成形.3.划分冷加工和热加工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答:主要是再结晶温度.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为冷加工,产生加工硬化现象;反之为热加工,产生的加工硬化现象被再结晶所消除.4.与冷加工比拟,热加工给金属件带来的益处有哪些答:(1)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气孔焊合,从而使其致密度得以提升.(2)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和柱状晶破碎,从而使晶粒细化,机械性能提升.(3)通过热加工,可使铸态金属中的枝晶偏析和非金属夹杂分布发生改变,使它们沿着变形的方向细碎拉长,形成热压力加工“纤维组织〞(流线),使纵向的强度、塑性和韧性显著大于横向.如果合理利用热加工流线,尽量使流线与零件工作时承受的最大拉应力方向一致,而与外加切应力或冲击力相垂直,可提升零件使用寿命.5.为什么细晶粒钢强度高,塑性,韧性也好答:晶界是阻碍位错运动的,而各晶粒位向不同,互相约束,也阻碍晶粒的变形.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其晶界总面积愈大,每个晶粒周围不同取向的晶粒数便愈多,对塑性变形的抗力也愈大.因此,金属的晶粒愈细强度愈高.同时晶粒愈细,金属单位体积中的晶粒数便越多,变形时同样的变形量便可分散在更多的晶粒中发生,产生较均匀的变形, 而不致造成局部的应力集中,引起裂纹的过早产生和开展.因此,塑性,韧性也越好.6.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组织和性能发生什么变化答:①晶粒沿变形方向拉长,性能趋于各向异性,如纵向的强度和塑性远大于横向等;②晶粒破碎,位错密度增加,产生加工硬化,即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强度和硬度显著提升,而塑性和韧性下降;③ 织构现象的产生,即随着变形的发生, 不仅金属中的晶粒会被破碎拉长,而且各晶粒的晶格位向也会沿着变形的方向同时发生转动,转动结果金属中每个晶粒的晶格位向趋于大体一致,产生织构现象;④冷压力加工过程中由于材料各局部的变形不均匀或晶粒内各局部和各晶粒间的变形不均匀,金属内部会形成剩余的内应力,这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利的,会引起零件尺寸不稳定.7.分析加工硬化对金属材料的强化作用答:随着塑性变形的进行,位错密度不断增加,因此位错在运动时的相互交割、位错缠结加剧,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大,引起变形抗力的增加.这样,金属的塑性变形就变得困难,要继续变形就必须增大外力,因此提升了金属的强度.8.金属鸨、铁、铅、锡的熔点分别为3380C、1538C、327C、232 C ,试计算这些金属的最低再结晶温度,并分析鸨和铁在1100c下的加工、铅和锡在室温(20C)下的加工各为何种加工答:T 再=0.4T 熔;鸨T 再=[0.4* (3380+273)卜273=1188.2 C ;铁T 再=[0.4* (1538+273) ]-273=451.4 C ;铅T 再=[0.4* (327+273) ]-273=-33 C ;锡T 再=[0.4* (232+273)卜273=-71 C .由于鸨T 再为1188.2 C> 1100C,因此属于热加工;铁T再为451.4CV 1100C,因此属于冷加工;铅T再为-33CV20C,属于冷加工;锡T再为-71V20C,属于冷加工.9.在制造齿轮时,有时采用喷丸法(即将金属丸喷射到零件外表上)使齿面得以强化.试分析强化原因.答:高速金属丸喷射到零件外表上,使工件外表层产生塑性变形,形成一定厚度的加工硬化层,使齿面的强度、硬度升高.第三章合金的结构与二元状态图1.解释以下名词:合金,组元,相,相图;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机械混合物;枝晶偏析,比重偏析;固溶强化, 弥散强化.答:合金:通过熔炼,烧结或其它方法,将一种金属元素同一种或几种其它元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新物质,称为合金.组元:组成合金的最根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相:在金属或合金中,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局部有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局部,均称之为相.相图:用来表示合金系中各个合金的结晶过程的简明图解称为相图.固溶体:合金的组元之间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后形成的固相的晶格结构与组成合金的某一组元的相同,这种相称为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合金的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具有金属性质的新相,称为金属间化合物.它的晶体结构不同于任一组元,用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机械混合物:合金的组织由不同的相以不同的比例机械的混合在一起,称机械混合物.枝晶偏析:实际生产中,合金冷却速度快,原子扩散不充分,使得先结晶出来的固溶体合金含高熔点组元较多,后结晶含低熔点组元较多,这种在晶粒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枝晶偏析.比重偏析:比重偏析是由组成相与溶液之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如果先共晶相与溶液之间的密度差异较大,那么在缓慢冷却条件下凝固时,先共晶相便会在液体中上浮或下沉,从而导致结晶后铸件上下局部的化学成分不一致,产生比重偏析.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弥散强化:合金中以固溶体为主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弥散分布,会提升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强化方式为弥散强化.2.指出以下名词的主要区别:1〕置换固溶体与间隙固溶体;答: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一局部原子而组成的固溶体称置换固溶体.间隙固溶体:溶质原子填充在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即间隙固溶体.2〕相组成物与组织组成物;相组成物:合金的根本组成相.组织组成物:合金显微组织中的独立组成局部.3.以下元素在a -Fe中形成哪几种固溶体Si、C、N、Cr、Mn答:Si、Cr、Mn形成置换固溶体;C、N形成间隙固溶体.4.试述固溶强化、加工强化和弥散强化的强化原理,并说明三者的区别.答:固溶强化:溶质原子溶入后,要引起溶剂金属的晶格产生畸变,进而位错运动时受到阻力增大.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本身有很高的硬度,因此合金中以固溶体为基体再有适量的金属间化合物均匀细小弥散分布时,会提升合金的强度、硬度及耐磨性.这种用金属间化合物来强化合金的方式为弥散强化.加工强化:通过产生塑性变形来增大位错密度,从而增大位错运动阻力, 引起塑性变形抗力的增加, 提升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区别:固溶强化和弥散强化都是利用合金的组成相来强化合金,固溶强化是通过产生晶格畸变,使位错运动阻力增大来强化合金;弥散强化是利用金属化合物本身的高强度和硬度来强化合金;而加工强化是通过力的作用产生塑性变形,增大位错密度以增大位错运动阻力来强化合金;三者相比,通过固溶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低,但塑性、韧性最好,加工强化得到的强度、硬度最高,但塑韧性最差,弥散强化介于两者之间.5.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在结构和性能上有什么主要差异答:在结构上:固溶体的晶体结构与溶剂的结构相同,而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不同于组成它的任一组元,它是以分子式来表示其组成.在性能上:形成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都能强化合金,但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比金属间化合物低, 塑性、韧性比金属间化合物好,也就是固溶体有更好的综合机械性能.6.何谓共晶反响、包晶反响和共析反响式比拟这三种反响的异同点.答:共晶反响:指一定成分的液体合金,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成分和晶格均不相同的两种晶体的反响.包晶反响:指一定成分的固相与一定成分的液相作用,形成另外一种固相的反响过程.共析反响:由特定成分的单相固态合金,在恒定的温度下,分解成两个新的,具有一定晶体结构的固相的反响.共同点:反响都是在恒温下发生,反响物和产物都是具有特定成分的相,都处于三相平衡状态.不同点:共晶反响是一种液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响;共析反响是一种固相在恒温下生成两种固相的反响;而包晶反响是一种液相与一种固相在恒温下生成另一种固相的反响.7.二元合金相图表达了合金的哪些关系答:二元合金相图表达了合金的状态与温度和成分之间的关系.8.在二元合金相图中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什么答:应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合金相互平衡两相的成分和相对含量.9.A(熔点600C)与B(500C)在液态无限互溶;在固态300c时A溶于B的最大溶解度为30% ,室温时为10%,但B不溶于A;在300c时,含40% B的液态合金发生共晶反响.现要求:1)作出A-B合金相图;2)分析20% A,45%A,80%A等合金的结晶过程,并确定室温下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的相对量.(2)20%A合金如图①:合金在1点以上全部为液相,当冷至1点时,开始从液相中析出“固溶体,至2点结束,2〜3点之间合金全部由a固溶体所组成,但当合金冷到3点以下,由于固溶体a的浓度超过了它的溶解度限度,于是从固溶体a中析出二次相A,因此最终显微组织:a +An相组成物:a +AA= (90-80/90) *100%=11%a =1-A%=89%45%A合金如图②:合金在1点以上全部为液相,冷至1点时开始从液相中析出a固溶体,此时液相线成分沿线BE变化,固相线成分沿BD线变化,当冷至2点时,液相线成分到达E点,发生共晶反响,形成(A+a)共晶体,合金自2点冷至室温过程中,自中析出二次相An,因而合金②室温组织:A n + a +(A+ a )相组成物:A+ a组织:An= (70-55) /70*100%=21% a =1- An =79%A+ a = (70-55) /(70-40) *100%=50%相:A= (90-55) /90*100%=50% a =1-A%=50%80%A合金如图③:合金在1点以上全部为液相, 冷至1点时开始从液相中析出A,此时液相线成分沿AE线变化, 冷至2点时,液相线成分到达点,发生共晶反响,形成(A+ a)共晶体,因而合金③的室温组织:A+ (A+ a ) 相组成物:A+ a组织:A= (40-20) /40*100%=50% A+ a =1-A%=50%相:A= (90-20) /90*100%=78% a =1-A%=22%10.某合金相图如下图.1)试标注①一④空白区域中存在相的名称;2)指出此相图包括哪几种转变类型;3)说明合金I的平衡结晶过程及室温下的显微组织.答:(1)①:L+丫②:丫+ B ③:B+( a + B )④:0 + an(2)匀晶转变;共析转变(3)合金①在1点以上全部为液相,冷至1点时开始从液相中析出丫固溶体至2点结束,2〜3点之间合金全部由T固溶体所组成,3点以下,开始从T固溶体中析出a固溶体,冷至4点时合金全部由a固溶体所组成,4〜5之间全部由a固溶体所组成,冷到5 点以下,由于a 固溶体的浓度超过了它的溶解度限度,从a中析出第二相B固溶体,最终得到室稳下的显微组织:a + B n11.有形状、尺寸相同的两个Cu-Ni合金铸件,一个含90% Ni ,另一个含50% Ni,铸后自然冷却,问哪个铸件的偏析较严重答:含50% Ni的Cu-Ni合金铸件偏析较严重.在实际冷却过程中,由于冷速较快,使得先结晶局部含高熔点组元多,后结晶局部含低熔点组元多,由于含50% Ni的Cu-Ni合金铸件固相线与液相线范围比含90% Ni铸件宽,因此它所造成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要比含90% Ni 的Cu-Ni合金铸件严重.第四章铁碳合金1.何谓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试画出纯铁的结晶冷却曲线和晶体结构变化图答:由于条件〔温度或压力〕变化引起金属晶体结构的转变,称同素异构转变.S4 3210987 654321时间2.为什么丫-Fe和a-Fe的比容不同一块质量一定的铁发生〔丫-Fe - a-Fe 〕转变时, 其体积如何变化答:由于丫-Fe和a-Fe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丫-Fe的致密度为74%,a-Fe的致密度为68%,因此一块质量一定的铁发生〔丫-Fe - a -Fe 〕转变时体积将发生膨胀.3.何谓铁素体〔F〕,奥氏体〔A〕,渗碳体〔FesC〕,珠光体〔P〕,莱氏体〔Ld〕 ?它们的结构、组织形态、性能等各有何特点答:铁素体〔F〕:铁素体是碳在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由于碳在Fe中的溶解度、很小,它的性能与纯铁相近.塑性、韧性好,强度、第11页共50页硬度低.它在钢中一般呈块状或片状.奥氏体〔A〕:奥氏体是碳在片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因其品格间隙尺寸较大,故碳在Fe中的溶解度较大.有很好的塑性.渗碳体〔FesC〕:铁和碳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复杂品格的间隙化合物.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但塑性很差,延伸率接近于零.在钢中以片状存在或网络状存在于晶界.在莱氏体中为连续的基体,有时呈鱼骨状.珠光体〔P〕: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铁素体和渗碳体呈层片状.珠光体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但塑性较差.莱氏体〔Ld〕: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在莱氏体中,渗碳体是连续分布的相,奥氏体呈颗粒状分布在渗碳体基体上.由于渗碳体很脆,所以莱氏体是塑性很差的组织.4.Fe-FesC合金相图有何作用在生产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又有何局限性答:①碳钢和铸铁都是铁碳合金,是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铁碳合金相图是研究铁碳合金的重要工具,了解与掌握铁碳合金相图,对于钢铁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各种热加工工艺的制订以及工艺废品原因的分析等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②为选材提供成分依据:F Fe3c相图描述了铁碳合金的组织随含碳量的变化规律, 合金的性能决定于合金的组织,这样根据零件的性能要求来选择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为制定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对铸造,根据相图可以找出不同成分的钢或铸铁的熔点,确定铸造温度;根据相图上液相线和固相线间距离估计铸造性能的好坏. 对于锻造:根据相图可以确定锻造温度.对焊接: 根据相图来分析碳钢焊缝组织,并用适当热处理方法来减轻或消除组织不均匀性;对热处理:F Fe3c相图更为重要,如退火、正火、淬火的加热温度都要参考铁碳相图加以选择.③由于铁碳相图是以无限缓慢加热和冷却的速度得到的,而在实际加热和冷却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5.画出Fe-Fe s C 相图,指出图中S、C、E、P、N、G 及GS、SE、PQ、PSK 各点、线的意义,并标出各相区的相组成物和组织组成物V1段.口1 0. Q. b 1. 2.0 2,143.0i. 0 4. 355 自.6. 69+ C的FeSC 1539140012001UQQHDU600C:共晶点1148c 4.30%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晶转变,反响式:Lc A E Fe a C ,当冷到1148c时具有C点成分的液体中同时结晶出具有E点成分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莱氏体Le A E Fe3CE: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点1148c2.11%CG:Fe Fe同素异构转变点〔A3〕912C 0%CH: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为1495c 0.09%CJ:包品转变点1495c 0.17%C在这一点上发生包品转变,反响式:L BH A J当冷却到1495c时具有B点成分的液相与具有H点成分的固相6反响生成具有J 点成分的周相AN:FeFe同素异构转变点〔A4〕1394c 0%CP: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点0.0218%C 727cS:共析点727c 0.77%C在这一点上发生共析转变,反响式:A s F p Fe3C ,当冷却到727c时从具有S点成分的奥氏体中同时析出具有P点成分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一一珠光体P 〔F p Fe3C〕ES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又称Acm温度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奥化体中的溶解度减少,多余的碳以Fe3c形式析出,所以具有0.77%〜2.11%C的钢冷却到Acm线与PSK线之间时的组织A Fe3C n ,从A中析出的Fe3c称为二次渗碳体.GS线:不同含碳量的奥氏体冷却时析出铁素体的开始线称A3线,GP线那么是铁素体析出的终了线,所以GSP区的显微组织是F AoPQ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降低,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减少, 多余的碳以Fe3c形式析出,从F中析出的Fe3c称为三次渗碳体Fe s Cw ,由于铁素体含碳很少,析出的FesCw很少,一般忽略,认为从727c冷却到室温的显微组织不变.PSK线:共析转变线,在这条线上发生共析转变A S F P Fe s C ,产物〔P〕珠光体,含碳量在0.02〜6.69%的铁碳合金冷却到727c时都有共析转变发生.6.简述Fe-Fe^C相图中三个根本反响:包晶反响,共晶反响及共析反响,写出反响式,标出含碳量及温度.答:共析反响:冷却到727c时具有S点成分的奥氏体中同时析出具有P点成分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Y 0.8 727?F0.02+Fe3c6.69包品反响:冷却到1495c时具有B点成分的液相与具有H点成分的固相6反响生成具有J 点成分的固相Ao L0.5+ 6 0.11495? Y 0.16共晶反响:1148c时具有C点成分的液体中同时结晶出具有E点成分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L4.3 1147?2 2.14+ F63C6.697.何谓碳素钢何谓白口铁两者的成分组织和性能有何差异答:碳素钢:含有0.02%~2.14%C的铁碳合金.白口铁:含大于2.14%C的铁碳合金.碳素钢中亚共析钢的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其中珠光体中的渗碳体以细片状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随着含碳量的增加,珠光体的含量增加,那么钢的强度、硬度增力口,塑性、韧性降低.当含碳量到达0.8%时就是珠光体的性能.过共析钢组织由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所组成,含碳量接近 1.0%时,强度到达最大值,含碳量继续增加,强度下降.由于二次渗碳体在晶界形成连续的网络,导致钢的脆性增加.白口铁中由于其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渗碳体,具有很高的硬度和脆性,难以切削加工.8.亚共析钢、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组织有何特点和异同点.答:亚共析钢的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所组成.其中铁素体呈块状.珠光体中铁素体与渗碳体呈片状分布.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所组成.过共析钢的组织由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所组成,其中二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奥氏体晶粒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说奥氏体晶粒大小直接影响冷却后钢的组织和性能?奥氏体晶粒大小是影响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主要有下列因素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
(1)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粗大。
(2)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过热度越大,奥氏体的实际形成温度越高,形核率和长大速度的比值增大,则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但快速加热时,保温时间不能过长,否则晶粒反而更加粗大。
(3)钢的化学成分。
在一定含碳量范围内,随着奥氏体中含碳量的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及铁的自扩散速度增大,晶粒长大倾向增加,但当含碳量超过一定限度后,碳能以未溶碳化物的形式存在,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使奥氏体晶粒长大倾向减小。
(4)钢的原始组织。
钢的原始组织越细,碳化物弥散速度越大,奥氏体的起始晶粒越细小,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
传统多晶金属材料的强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符合Hall-Petch关系,即σs=σ0+kd-1/2,其中σ0和k是细晶强化常数,σs是屈服强度,d是平均晶粒直径。
显然,晶粒尺寸与强度成反比关系,晶粒越细小,强度越高。
然而常温下金属材料的晶粒是和奥氏体晶粒度相关的,通俗地说常温下的晶粒度遗传了奥氏体晶粒度。
所以奥氏体晶粒度大小对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
奥氏体晶粒度越细小,冷却后的组织转变产物的也越细小,其强度也越高,此外塑性,韧性也较好。
2.过冷奥氏体在不同的温度等温转变时,可得到哪些转变产物?试列表比较它们的组织和性能。
3.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不同温度的等温过程中,为什么550℃的孕育期最短,转变速度最快?因为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同时由两个因素控制:一个是旧与新相之间的自由能差ΔG;另一个是原子的扩散系数D。
等温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自由能差ΔG也越大,则加快过冷奥氏体的转变速度;但原子扩散系数却随等温温度降低而减小,从而减慢过冷奥氏体的转变速度。
高温时,自由能差ΔG起主导作用;低温时,原子扩散系数起主导作用。
处于“鼻尖”温度时,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转变孕育期最短,转变速度最大。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钢在奥氏体化冷却,所形成的组织主要取决于钢的加热速度。
(2)低碳钢和高碳钢零件为了切削方便,可预先进行球化退火处理。
(3)过冷奥氏体的冷却速度越快,钢件冷却后的硬度越高。
(4)钢经淬火后处于硬脆状态。
(5)马氏体中的碳含量等于钢中的碳含量。
(1)错误,取决于钢的冷却速度。
(2)错误,低碳钢工件为了便于切削加工,预先进行热处理应进行正火,提高硬度。
而高碳钢工件则应进行球化退火(若网状渗碳体严重则在球化退火前增加一次正火),其目的都是为了将硬度调整到HB200左右并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网状渗碳体。
(3)错误,钢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4)正确。
(5)错误,钢中的含碳量是否等于马氏体的含碳量,要看加热温度。
完全奥氏体化时,钢的含碳量等于奥氏体含碳量,淬火后即为马氏体含碳量。
如果是部分奥氏体化,钢的含碳量一部分溶入奥氏体,一部分是未溶碳化物,从而可以减轻马氏体因含碳量过高的脆性,也能细化晶粒,此时马氏体含碳量要低于钢的含碳量。
5.什么是Vk?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Vk是指淬火临界冷却速度。
其主要受化学成分的影响:亚共析钢随着含碳量的增加,C曲线右移,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增加,则Vk减小,过共析钢中随着含碳量的增加,C曲线左移,过冷奥氏体稳定性减小,则Vk增大;合金元素中,除Co和Al以外的所有合金元素,都增大过冷奥氏体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则Vk减小。
6.什么是马氏体?其组织形态和性能取决于什么因素?马氏体是在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最初是在钢(中、高碳钢)中发现的: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
其组织形态和性能取决于材料的成分和淬火速率。
7.马氏体转变有何特点?为什么说马氏体转变是一个不完全的转变?(1)相变的无扩散性。
(2)切变共格性。
(3)新相与母相之间有一定的位向关系与惯习面。
(4)马氏体转变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
马氏体转变是一个不完全的转变。
由于多数钢的Mf(马氏体转变结束的温度点)在室温以下,因此钢冷却到室温时仍有部分未转变的奥氏体存在,称之为残余奥氏体(Ar),随碳含量的增加,Ar也随之增加。
一般钢经过淬火后要经过深冷处理来减少Ar的量。
8.退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生产中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哪几种?退火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的工艺缺陷,改善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型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热处理工艺性能,稳定零件的几何尺寸。
常用的退火的方法有: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去应力退火。
9.正火与退火相比有何异同?什么条件下正火可代替退火?正火是将工件加热到Ac3或者Ac cm以上一定的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而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而退火是将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再缓慢冷却而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与退火的不同点是正火冷却速度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组织要比退火组织更细一些,其机械性能也有所提高。
正火炉外冷却不占用设备,生产率较高,因此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正火来代替退火。
生产上退火和正火工艺的选择应根据钢种、冷、热加工工艺、零件的使用性能及经济性综合考虑。
含碳量Wc<0.25% 的低碳钢,通常采用正火代替退火。
因为较快的泠却速度可以防止低碳钢沿晶界析出游离三次渗碳体,从而提高冲压件的冷变形性能;用正火可以提高钢的硬度,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在没有其它热处理工序时,用正火可以细化晶粒,提高低碳钢的强度。
含碳量Wc=0.25~0.50% 的中碳钢也可用正火代替退火,虽然接近上限碳量的中碳钢正火后硬度偏高,但尚能进行切削加工,而且正火成本低,生产率高。
含碳量Wc=0.50~0.75% 的钢,因含碳量较高,正火后的硬度显著高于退火的情况,难以进行切削加工,故一般采用完全退火,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
含碳量Wc>0.75%以上的高碳钢或工具钢一般均采用球化退火作为预备热处理,如有网状二次渗碳体存在,则应先进行正火消除之。
10.为什么过共析钢锻件采用球化退火而不用完全退火?因为过共析钢采用完全退火,完全奥氏体化,加热温度高,晶粒容易粗大,得到组织为珠光体和网状二次渗碳体,硬度较大,不便于切削加工。
球化退火,不完全奥氏体化,存在渗碳体,晶粒不易长大,得到组织为珠光体和粒状二次渗碳体,硬度较低,机械加工性能好。
11.为什么说淬火回火处理是钢铁材料最经济和最有效的强化手段?钢件的淬火与回火是热处理工艺中最重要的、应用最广泛的工序。
作为各种机器零件以及工、模具的最终热处理,淬火回火决定着钢件的最终性能。
淬火能够显著提高钢件的硬度与强度。
为了消除淬火钢件的残余应力,得到不同强度、硬度、塑性、韧性配合的综合性能,则要以合适的回火处理相结合。
在实际应用中淬火与回火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两种热处理工艺。
12.将两个同尺寸的T12钢试样,分别加热到780℃和860℃,并保温相同时间,然后以大于vk的同一冷却速度至室温,试问:(1)哪个试样中马氏体的wc较高?(2)哪个试样中残余奥氏体量较多?(3)哪个试样中未溶碳化物较多?(4)哪个淬火加热温度较合适?为什么?(1)860℃,处于完全奥氏体化区,奥氏体的含碳量即为马氏体的含碳量。
(2)860℃,奥氏体的含碳量越高,Ms和Mf就越低,残余奥氏体就越多。
(3)780℃,因为780℃处于不完全奥氏体化区,还有许多未溶碳化物。
(4)780℃,处于部分奥氏体化区,加热组织为奥氏体+未溶碳化物(阻碍晶粒长大),晶粒细小。
同时控制了奥氏体含碳量,也就控制了马氏体含碳量,降低了马氏体脆性。
淬火组织:马氏体+未溶碳化物+残余奥氏体,保证了强度、硬度。
13.一根直径为6mm的45钢棒料,经860℃淬火、160℃低温回火后,硬度为55HRC,然后从一端加热,使钢棒上各点达到图5-1所示的温度。
试问:(1)此时各点的组织是什么?(2)从图示温度缓冷至室温后各点的组织是什么?(3)从图示温度水冷至室温后各点的组织是什么?(1)150℃点:低于160℃,组织不变,回火马氏体550℃点:高于160℃,低于A1线,相当于高温回火,组织:回火索氏体。
750℃点:高于A1线,相当于重新加热,部分奥氏体化,组织:奥氏体+铁素体。
840℃点:高于A3线,完全奥氏体化,组织:奥氏体。
950℃点:高于A3线,完全奥氏体化,组织:粗大奥氏体。
(2)150℃点:低于160℃,缓冷到室温后,组织不变,回火马氏体550℃点:高于160℃,低于A1线,相当于高温回火,缓冷到室温后,组织:回火索氏体。
750℃点:高于A1线,相当于重新加热,部分奥氏体化,缓冷到室温后,组织:珠光体+铁素体。
840℃点:高于A3线,完全奥氏体化,组织:奥氏体。
缓冷到室温后,组织:珠光体+铁素体。
950℃点:高于A3线,完全奥氏体化,组织:粗大奥氏体。
缓冷到室温后,组织:珠光体+铁素体。
(3)150℃点:低于160℃,水冷到室温后,组织不变,回火马氏体。
550℃点:高于160℃,低于A1线,相当于高温回火,水冷到室温后,组织:回火索氏体。
750℃点:高于A1线,相当于重新加热,部分奥氏体化,水冷到室温后,组织:马氏体+铁素体。
840℃点:高于A3线,完全奥氏体化,组织:奥氏体。
水冷到室温后,组织:马氏体950℃点:高于A3线,完全奥氏体化,组织:粗大奥氏体。
水冷到室温后,组织:粗大马氏体。
14.现有20钢和40钢制造的齿轮各一个,为了提高轮齿齿面的硬度和耐磨性,宜采用何种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有何不同?20#钢:渗碳淬火,采用淬火加低温回火的工艺。
渗碳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HRC56-62,齿面接触强度高,耐磨性好,芯部也有较高的韧性。
表面组织是高碳回火马氏体,心部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
40#钢:表面淬火加低温回火,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HRC45-50,齿面接触强度高,耐磨性好,芯部较软,有较高的韧性。
表面组织是回火马氏体,心部组织组织是铁素体和珠光体。
15.什么是钢的淬透性和淬硬性?它们对于钢材的使用各有何意义?淬透性是指钢件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淬透性与C曲线的位置有关,主要取决于合金元素的含量与种类。
而淬硬性是指钢在正常淬火条件下,以超过V K的速度冷却所形成的马氏体组织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淬硬性与含碳量有关,含碳量越高,得到的马氏体的硬度越高。
淬透性对钢件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有很大影响。
若钢件被淬透,经回火后整个截面上的性能均匀一致;若淬透性差,钢件未被淬透,经回火后钢件表里性能不一,心部强度和韧性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