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文成县雷电活动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雷电活动规律、危害与防护

雷电活动规律、危害与防护

雷电活动规律、危害与防护夏健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

雷电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从卫星、通信、导航、计算机网络乃至到每个家庭的家用电器都会受到雷电的危害。

全球每年因雷击而导致的火灾、爆炸、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频繁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全稳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由于积雨云的下部温度高,中上部温度低,就产生了强大的上升和下沉气流。

云内大量的冰晶、大小水滴、过冷水滴、霰(不透明的雪珠)和冰雹等水汽凝成物,通过碰冻、碰撞、破碎和融化等许多复杂的过程,使云中起电,并使正、负电荷分离开来,在云中形成正、负的荷电中心。

当聚集的电量足够大时,异性荷电中心之间就会发生击穿放电而产生火花放电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

放电过程中,由于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这就是雷声。

所以说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多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的活动规律据统计,每秒钟地球造就1800次雷电,伴随600次闪电,其中有100个炸雷击落地面。

而总的来说,全球从南纬60度到北纬80度都有雷电活动,陆地多于海洋;热带最多,温带地区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并以春夏季节为最多。

雷电出现的开始月份一般从南往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一般于9至10月份结束。

同时,雷电还有日变化,大陆上雷电一般多出现在白天,集中期在午后到傍晚之间。

沿海和西部山区的许多河谷地区,易在夜间出现雷电。

雷电出现后,一般持续瞬间多在1—2小时,并且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持续时间长。

就我们无锡而言,我们统计了1955-2005年51年间的气象资料得出:无锡年平均雷电日数为41.1天,属多雷区。

雷电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少雷电日数为19天(1978年),年最多雷电日数为74天(1956年),两者相差将近3倍。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导语: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雷电灾害不仅给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建筑和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并采用防雷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一、雷电灾害成因分析1.环境原因雷电灾害常常发生在夏季的多雨天气中。

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是山区或者平原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高低不一,容易形成地面和云层之间的静电场,产生放电现象,引发雷电灾害。

2.建筑结构原因由于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大多是砖瓦房或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的保护性能相对较差,容易受到雷电的损害。

一些农村地区的建筑物缺乏合理的接地措施,也增加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破坏性强雷电放电的瞬间能量是非常大的,可以引起爆炸、火灾、电器烧坏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旦遭受到雷电灾害,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二、农村雷电灾害防雷技术探讨1.建筑物防雷技术针对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较为简单的特点,可以采用直接针对建筑物的防雷技术来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

一方面是要加强建筑物的密封性和保温性,以减少雷电放电时建筑物受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要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接地处理,提高建筑物的防护性能。

也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增加避雷针等设备,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性能。

2.农村电力线路防雷技术农村地区的电力线路大多是露天的,容易受到雷电的影响。

对农村电力线路进行防雷技术的改造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增加避雷针、断路器等设备,合理设置接地装置等措施,提高电力线路的防雷性能。

对已经损坏的电力线路进行及时的修复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居民个人防雷技术农村居民在雷电天气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户外高大物体周围逗留。

在室内时,要避免接触金属物质,尽量不使用电器设备。

要加强对雷电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雷意识。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环境、建筑和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防范。

山东省雷电活动过程分析

山东省雷电活动过程分析

山东省雷电活动过程分析作者:邬铭法蔚立存宋涛来源:《农业与技术》2016年第01期摘要:结合山东省雷电监测定位网,对2014年1~12月山东省境内雷电活动信息进行统计,并对山东省闪电密度、雷暴日的空间分布、雷电频度、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建设项目的选址、建设项目防雷装置的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雷电;监测;分析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621 2014年1~12月雷暴天气过程回顾2014年3月18日,山东省出现首次雷暴天气过程,末次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在11月16日,其间主要出现42次雷暴天气过程。

闪电活动主要出现在6~8月份,闪电次数约占全年总次数的92.02%。

闪电平均电流强度约为10.8kA,正闪电的平均电流强度约为23.4kA,负闪电的平均电流强度约为9.42kA。

山东地区平均闪电密度为0.22次/(km2·a),鲁西北西部地区是雷电活动高发地区。

2 本年度雷电信息统计本年度全省境内共8个月有雷电出现(表1)。

雷电正、负闪击合计33767次,其中正闪3323次,负闪30444次,正闪占9.84%。

2014年6月9日,全省监测到闪电1425次(图1);7月14日,全省监测到闪电2355次(图2);8月17日,全省监测到闪电1468次(图3)。

以下是伴有强烈闪电活动雷暴日的闪电分布情况:3 雷电分析利用2014年全省雷电监测定位网获得的雷电信息,通过浏览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雷电信息进行校验、处理、分析和统计后得出:从2014年山东省闪电密度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鲁西北西部地区闪电活动最频繁,最大闪电密度为3.0次/(km2·a),位于德州市夏津县东李官屯镇王世寨村;闪电密度低值区位于半岛沿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闪电密度小于0.1次/(km2·a);山东地区平均闪电密度为0.22次/(km2·a)。

为何雷电会产生闪电解析雷电的物理过程

为何雷电会产生闪电解析雷电的物理过程

为何雷电会产生闪电解析雷电的物理过程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

它带着惊人的声响和耀眼的光芒,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为什么雷电会产生闪电呢?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雷电的物理过程。

首先,我们要了解雷电产生的基本条件。

雷电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云系内的水滴、气流和云系内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分离。

当这三个条件都满足时,就会形成雷电。

雷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云中沟道的形成、云间的电离、沟道连接和放电状态。

在第一个阶段中,当穿越至云系中央的气流上升时,会遇到大量的水滴。

水滴冰冻成冰粒或雹粒,形成了云中的冰核。

这些冰核与云中的水汽冷凝形成云雾滴,最后形成雨滴。

而在云滴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也会产生。

在第二个阶段中,当云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分离时,就会出现电离的现象。

正电荷聚集在云的上部,而负电荷则存在于云的下部。

正电荷会吸引地球表面的负电荷,形成电场。

当电场强到足够大时,就会形成云对地的电离。

在第三个阶段中,形成了一条从云下方伸展到大地的沟道。

这条沟道称为雷电通道。

它通常是由负电荷的云通道和正电荷的地面通道构成的。

通常情况下,云间的电离和地面的放电是相对独立而发生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云和地面的沟通就会产生。

最后,当云通道和地面通道相连,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雷电闪。

正电荷从地面上升,与负电荷在云中流动相连。

这种连通会产生大量的电流,形成强烈的闪电。

该放电状态可能会发生多次,形成一系列的闪电。

总结起来,雷电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

它需要云中的水滴、气流和正负电荷的分离。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细小的沟道,最终连接形成雷电闪。

在这个过程中,电离、电场和电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雷电的形成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同时也是电荷之间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

了解雷电形成的物理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同时,对于防止雷电带来的危险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雷电的产生是一个多步骤的物理过程,需要特定的条件配合才能形成。

浙江省雷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浙江省雷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浙江省雷电活动的特点及其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童杭伟;范国武;王海涛
【期刊名称】《电网技术》
【年(卷),期】2008(32)11
【摘要】通过分析根据雷电定位系统积累数据绘制的2004~2007年浙江平均地闪密度图,总结了浙江省雷电活动的特点,发现雷电活动与地形、季节性气候等较为相关。

通过比较绘制的浙江平均地闪密度图与雷暴日图,发现了雷电日与地闪密度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一致,指出根据雷电日推算地闪密度的方法已不够科学,推荐以地闪密度作为分析和判断浙江雷电活动的主要参考数据,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地闪密度应用导则的研究。

【总页数】2页(P99-100)
【关键词】浙江省;雷电活动;地闪密度;雷电日
【作者】童杭伟;范国武;王海涛
【作者单位】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院;丽水电业局;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85
【相关文献】
1.浅析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J], 欧富贵
2.液活动和地形特点的关系以马里亚纳海沟南部为例 [J], 江书龙;江诗明;崔路凯
3.2013-2016年高考全国卷中“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以
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例 [J], 李德欣
4.基于气候-地形-土壤因子和GIS技术的浙江省香榧种植综合区划 [J], 金志凤;杨忠恩;赵宏波;姚益平;黄敬峰;袁德辉;李波
5.2013—2016年高考全国卷中“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例 [J], 李德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海省闪电监测资料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青海省闪电监测资料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青海省闪电监测资料及雷电灾害特征分析王敏许文奕王正林(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西宁810001)摘要:本文利用青海省气象部门2010~2014年29个市县的闪电定位资料和雷灾统计数据,运用ArcGIS 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青海省闪电频次和雷电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闪电以负闪电为主,负闪电占总闪电85%以上,每年的6~9月份,每天的14:00~16:00和19:00~22:00是雷电集中出现时间段,这与雷灾出现的时间段相吻合;在空间分布上,闪电频次高密度区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大通县和海南州的共和县,雷灾次数最多在黄南州的河南县和东部地区的湟中县,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在农牧区,应加强防雷知识的宣传工作;经济损失主要在城市,要进一步完善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

关键词:闪电监测资料;雷电灾害;特征;青海省作者简介:王敏(1968-),女,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防雷技术研究。

E-mail :1017638014@引言青海省处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属于大陆性高原气候,高原季风特征非常明显,冬季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漫长而寒冷,夏季因极度起伏的地表和强烈加热作用,局部恶劣天气频发[1],气象灾害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据黎峰等[2]统计分析青海省雷电灾害,1997~2014年共发生雷灾269起、伤亡178人、经济损失约1026.12万元,随着通讯和电力事业的发展,雷电灾害的影响日益突现,因此雷电防护技术和雷电机理研究的重要性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在初期,人们对雷电的研究和应用均局限于气象台站的人工观测雷暴日数,但由于其时空分辨率不足,难以满足精细化雷电特征分析[3-5]。

刘晓东、吴孟恒、黄涛[6-8]等众学者分析了内蒙古、河北、青藏高原东北侧等地雷电灾害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日变化特征,探讨了雷电发生的天气背景及致灾的成因;张廷龙、程琳、杨鹏武[9-11]等分别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云南省、江苏省的雷电活动和雷灾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雷电活动与雷灾的发生有密切的规律。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不仅对城市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对农村地区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在农村地区,雷电灾害可能会造成农作物受损,电力设施受损,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对农村地区的雷电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防雷技术,对农村地区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1.1 天气条件雷电灾害的发生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

在夏季,由于冷暖空气的不断对流,使得空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流层,这种不断对流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雷云和雷暴。

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开阔,地势低,地表植被较为疏松,这些因素都为雷电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农村地区的地形条件是导致雷电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的地形多样性较大,部分地区地势较高,山地较多,这些地点容易成为雷电灾害的发生地。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山地、丘陵等地势高地容易形成雷电灾害的重要区域。

1.3 隐患因素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相对简单,很多建筑物没有进行专门的防雷设施的建设,这为雷电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隐患。

在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作物,雷电灾害一旦发生,将给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由于人为因素也是导致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一些农村地区存在不规范的用电行为,导致电线过载、短路等情况的发生,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

二、防雷技术探讨2.1 建立防雷意识农村地区需要建立起防雷意识,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预防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加强对雷电灾害预防的重视,以减少雷电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危害。

2.2 完善防雷制度针对农村地区的防雷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防雷制度。

在农村地区加强对建筑物、农作物等重要设施的防雷设施建设,制定相关的防雷政策法规,提高农村地区的防雷能力。

2.3 强化防雷技术2.4 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地区也需要完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预警和监测技术。

雷电发生规律及防雷减灾对策

雷电发生规律及防雷减灾对策

雷电发生规律及防雷减灾对策作者:郑杰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2期摘; ;要:文章通过对雷电发生时间以及地域规律进行介绍,进而分别从政府以及个人方面提出合理的防雷减灾对策,以期为有关人员研究雷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雷电发生规律;防雷;减灾雷电属于一种自然现象,其引发的灾害难以避免,会给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等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其主要危害包括损害通信设施,造成物质损失,甚至引发人员伤亡。

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对雷电的发生规律展开深入研究,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危害发生,应当探寻更有效的防雷减灾对策。

1; ; 雷电发生规律1.1; 雷电发生的时间规律我国的气候分布较广,使得我国的雷电在发生时间上具备一定程度的规律性。

通常情况下,夏季是我国雷电发生的高发期,集中于每年的6~8月。

因为此阶段我国的雨水最集中,加之太阳因子在此阶段比较活跃,致使多地区会发生雷电现象。

此阶段也是雷电引发设备损坏、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时期。

1.2; 雷电发生的地域规律我国地域辽阔,雷电的发生在区域划分上也具备一定的规律性。

因为常年受到地形、季风以及洋流等影响,我国的东南沿海区域常出现雷雨天气。

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地区位置在内陆,气候较为干旱,加之季风的影响极小,使得此地域不常发生雷电灾害。

经过调查,在各地域间雷电发生所需的条件包括:(1)便于大地和雷雨云形成较良好放电的通道,例如铁塔基站等符合“尖端放电”特征的建筑;易被雷击的山区输电线、大树以及接收天线等;易受雷击的高耸建筑物或者空旷区域孤立的建筑物。

(2)便于快速聚集电荷的电阻率较小土壤。

(3)邻近海、湖等水域的山岳山坡;顺风河谷、风向与山谷走向一致的地点以及各类风口等。

除此之外,雷电有较高发生率的地点多为:(1)接地保护装置、高耸建筑群等处。

(2)孤立且海拔较高的山顶。

(3)地质断层处、进入山林边和矿藏界处以及水田或者河流与石山的交界位置。

(4)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处。

(5)与较广阔水域相邻的山岳迎风坡或者阳坡。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活动有什么规律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活动有什么规律

简述雷电是怎么形成的雷电活动有什么规律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那么你对雷电的形成了解多少呢?一起和店铺来看看雷电是怎么形成的吧!雷电的形成1、对流云初始阶段的“离子流”假说大气中存在这大量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在云中的雨滴上,电荷分布是不均匀的,最外边的分子带负电,里层的带正电,内层比外层的电势差约高0、25V。

为了平衡这个电势差,水滴就必须优先吸收大气中的负离子,这就使水滴逐渐带上了负电荷。

当对流发展开始时,较轻的正离子逐渐的被上升的气流带到云的上部;而带负电的云滴因为比较重,就留在了下部,造成了正负电荷的分离。

2、冷云的电荷积累当对流发展到一定阶段,云体伸入0℃层以上的高度后,云中就有了过冷水滴、霰粒和冰晶等。

这种由不同相态的水汽凝结物组成且温度低于0℃的云,叫冷云。

冷云的电荷形成和积累过程有如下几种:① 过冷水滴在霰粒上撞冻起电在云层重有许多水滴在温度低于0℃时也不会冻结,这种水滴叫过冷水滴。

过冷水滴是不稳定的,只要它们被轻轻地震动一下,就马上冻结称冰粒。

当过冷水滴与霰粒碰撞时,会立即冻结,这叫撞冻。

当发生撞冻时,过冷水滴外部立即冻成冰壳,但它的内部仍暂时保持着液态,并且由于外部冻结放的潜热传到内部,其内部液态过冷水的温度比外面的冰壳高。

温度的差异使得冻结的过冷水滴外部带上正电,内部带上负电。

当内部也发生冻结时,云滴就膨胀分裂,外表皮破裂成许多带正电的冰屑,随气流飞到云层上部,带负电的冻滴核心部分则附在较重的霰粒上,使霰粒带负电并留在云层的中下部。

② 冰晶与霰粒的摩擦碰撞起电霰粒是由冻结水滴组成的,成白色或乳白色,结构比较松脆。

由于经常有冷水滴与它撞冻并释放潜热,它的温度一般比冰晶高。

在冰晶中含有一定量的自由离子(OH-和H+),离子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多。

由于霰粒与冰晶接触部分存在着温度差,高温端的自由离子必然要多于低温端,因而离子必然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引言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条件。

每年都有许多人因为雷电而遭受伤害甚至丧生。

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防雷设施和雷电知识,雷电灾害的风险更加突出。

了解雷电灾害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防雷技术,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雷电成因分析雷电是由云和地面之间的静电放电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电常常伴随着雷鸣和闪电。

雷电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云层内部的静电积累雷电常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冻结成冰晶时,云层内部会出现静电的积累。

大量的正电荷积聚在云层的顶部,而大量的负电荷积聚在云层的底部。

这种静电的积累会导致电场的形成,进而产生雷电。

2.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当云层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

地面的物体也会受到云层电场的影响,使得地面上的物体带有一定的静电荷。

当云层和地面之间的电场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会引发雷电放电。

3. 闪电放电当云层的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从而引发雷电放电。

雷电放电会使得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强烈的闪电。

二、农村雷电灾害的特点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雷电灾害的风险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防雷设施农村地区的居民房屋大多是砖混结构或者木质结构,缺乏专业的防雷设施。

在雷电天气中,房屋易受到雷击,增加了人身安全的风险。

2. 居住环境广阔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广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在雷暴天气中,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机会更多,遭受雷击的风险也相对增加。

3. 缺乏防雷知识农村地区的居民对雷电灾害的认识相对较低,缺乏相关的防雷知识和技能。

在雷电天气中,居民对于如何避免雷击和降低雷击风险的意识较为薄弱。

三、农村雷电防雷技术探讨针对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的特点,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有效的防雷技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雷意识和生存能力。

1. 增加防雷设施在农村地区设置专业的防雷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雷电活动规律及防护办法

农村雷电活动规律及防护办法

·87·交 流 探 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4期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它会对建筑物或设备产生严重破坏,目前已经成为仅次于洪涝、滑坡之后的第三大气象灾害。

据统计,近十几年来,国内因雷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事故就有200多起,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上千人,其中雷击经济损失城市比重在80%以上,而雷击死亡事件90%以上发生在农村。

实际上,这与农村防雷基础设施空白、防雷意识薄弱、防护技术匮乏有着很大的关系。

本文就农村雷电活动规律进行了介绍,以期提高农户对雷电活动的认识。

同时就农村雷击防护办法进行了阐述,为广大防雷工作者和农村基层防雷减灾提供技术借鉴。

1 农村雷电活动规律第一,农间田野雷电活动规律。

农间田野占据着农村绝大部分,由此也是遭遇雷击最为频繁的地方。

通常情况下山,雷电尖端放电时,田野中较高的物体像是电线杆、大树等等都容易遭到雷击。

同时,农户在雷雨天在田间劳作,也有可能成为制高点遭到雷击。

此外,由于雷电低电阻导电的性质,田野中池塘、潮湿的土地、矿物质丰富的土地以及其他土壤电阻率较低的地方有利于雷电放电,雷暴天气在此处活动遭受雷击的可能增加。

当然,即使田野上一马平川,土壤性质非常一致,当雷云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总会向大地放电,只要人们别成为放电通道,雷电有利无害,因为雷电还能制造氮肥起到肥沃土壤的功效。

第二,村庄居民地雷电活动规律。

村庄居民地上空雷雨云积聚到一定程度,雷电荷会选择较高的通道泄放形成雷击。

如果村庄外围有相对孤立的建筑物,也将会成为雷击的对象。

但是,如果能够及时安装避雷设备,避雷设备将会成为放电通道,避免对房屋及屋内人员的雷击伤害。

如果没有安装避雷设备,房屋遭遇雷击将会受到重创。

而室内人员如果接触被雷击墙壁,将会因为接触电势而造成伤亡;及时没有接触被雷击墙壁,仅是靠近也会因为闪击而造成伤亡。

更甚至会因为双腿没有并拢,在跨步电压的作用下被造成伤亡。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雷电灾害是指由于雷暴天气产生的闪电而造成的灾害,其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本文将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防雷技术。

雷电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因素使其更容易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

农村地区多为平原或山地,地势开阔,容易形成雷雨天气。

农田、山地等开阔区域的高大物体如树木、房屋等,也容易成为闪电击中的对象。

农村地区的电力设施相对薄弱。

由于投资不足、维护不到位等原因,农村电力设施的漏电问题较为突出,容易引发雷电灾害。

为了降低农村雷电灾害的发生,可以采用以下一些防雷技术。

加强对农村电力设施的检修和维护工作,及时排除漏电隐患。

这可以通过加强电力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巡检设备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设置避雷器来引导闪电。

避雷器是一种能够分散雷电能量的装置,可以将雷电引入地下或远离建筑物,从而保护人和财产的安全。

在农村地区可以设置避雷杆和避雷网等设施来达到此目的。

也可以在农田等开阔区域设置接地引线,将雷电引向地下,减少雷电对周围建筑物的危害。

加强对农民的防雷意识培养。

农村地区的居民由于防雷意识较差,往往容易在雷雨天气时外出或在室外逗留,增加被雷电击中的风险。

可以通过开展防雷教育、宣传等活动,提高农民的防雷意识,以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农村雷电灾害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因素以及电力设施的薄弱所致。

为了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可以采取加强电力设施维护、设置避雷器等防雷技术,并加强农民的防雷意识培养,从而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农村雷电灾害是指在农村地区发生的雷电天气造成的灾害。

雷电灾害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雷电灾害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防雷减灾对策对农村地区的安全至关重要。

雷电是大气中电荷的释放过程,通常在云与地面之间发生。

雷电灾害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种:1. 天气条件:雷电主要发生在雷暴天气中,平均气温高、湿度大、气流不稳定等条件利于雷电的形成。

2. 地形与地貌: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雷电灾害生态环境不同,对雷电的影响也不同。

山地和丘陵地区容易发生雷暴,因为地势起伏剧烈,气流易于上升,形成雷云;而平原地区则相对较少。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造成雷电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村地区的电力设施老化、贫弱,不符合雷电防护标准,容易遭受雷电破坏;农村居民对雷电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较差,缺乏雷电灾害的预防意识和安全意识。

为了减少农村雷电灾害的发生,应采取一系列防雷减灾对策:1. 提高农村居民的雷电防护意识和能力,普及防雷知识,加强雷电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能力。

2. 升级农村电力设施,确保农村的电力线路、变压器和设备符合防雷标准,提高雷电抗击能力。

3. 加强农村建筑物和农田的防雷设施建设,如安装避雷针、避雷网等,减少雷电对建筑物和农作物的破坏。

4. 推广使用避雷器等雷电防护设备,提高农村地区的雷电安全等级。

5. 加强农村防雷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和执行,落实责任,增加防雷的财政投入。

农村雷电灾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综合多方面的防雷减灾对策来减少雷电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这需要农村居民、农村电力部门、政府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雷电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保障农村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安徽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安徽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安徽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祁凯;杨凤霞;厉从明;张庆奎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
【年(卷),期】2016(010)009
【摘要】利用2007-2009年安徽省闪电监测定位仪系统资料,对安徽地区闪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安徽地区的闪电活动规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夏季(6-8月)是闪电活动的高峰期,其次是春季(4-5月);闪电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每天的12:00-21:00,其他时间闪电频数较少;安徽地区的平均雷击大地密度在2~8次/(km2·a),极大值位于六安境内,其闪电密度达到了15次/(km2·a);各月闪电平均强度在50 kA左右,平均闪电强度无明显的年变化规律.这些闪电特征值可以为雷电防护与雷电灾害评估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总页数】2页(P1-2)
【作者】祁凯;杨凤霞;厉从明;张庆奎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气象局,2360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安徽省阜阳市气象局,236000;安徽省阜阳市气象局,2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7.32
【相关文献】
1.西藏日喀则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2.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安徽马鞍山地区闪电时空分布特征
4.北京地区的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强度雷暴的贡献
5.江苏苏南地区高速公路闪电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省黔西南州闪电活动规律分析

贵州省黔西南州闪电活动规律分析

贵州省黔西南州闪电活动规律分析何依遥;付琼;朱曦嵘【摘要】利用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2010 ~2013年发生在黔西南州的闪电从年变化、月变化和雷电流强度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生在黔西南州雷电的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2010 ~2013年黔西南州闪电以负闪为主,占总闪电数的96.2%,正闪电次数较少,占总闪电数的3.8%;近4年黔西南州雷电主要发生在4 ~ 10月,峰值较高为5~8月,11月~次年3月雷电发生很少;负闪电分布基本与总闪电一致;近4年黔西南州最大正闪电强度为249.90 kA,最大负闪强度-249.95 kA,平均正闪电强度54.21 kA,平均负闪强度-34.82 kA,强度在100 kA以上的有3 779次.【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3页(P221-222,237)【关键词】闪电;活动规律;分布特征;闪电强度;黔西南州【作者】何依遥;付琼;朱曦嵘【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局,贵州兴义562400;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局,贵州兴义562400;贵州省黔西南州气象局,贵州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黔西南州位于104°31′~106°32′E、24°37′~26°11′N,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该州特殊的山地地形条件导致局地短时强对流灾害天气频发,雷电、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每年均给该州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雷(闪)电是发生在自然大气中瞬间放电过程,并同时伴有声、光的出现。

雷电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雷暴云中强烈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的对流运动,使云中随机分布的正负电荷呈现有序排列的结构,在云中形成许多正电荷区和负电荷区。

云闪放电的同时会辐射出大量高频脉冲,这些脉冲为人们对云闪的定位提供了帮助。

地闪的峰值电流可达到几万到几十万安培,对地面物体会造成很大威胁[1]。

2010年7月8日台州雷电公报

2010年7月8日台州雷电公报

台州市雷电监测公报2015年第1期台州市防雷中心2015年3月16日发布台州市2014年度雷电监测公报概述2014年全市共发生地闪57571次,其中正地闪2304次,负地闪55267次,负地闪占总地闪的96.00%;正地闪平均强度为28.19kA,负地闪平均强度为-28.65kA,其中最大正闪强度为199.3kA,最大负闪强度为-377.8kA。

从月份分布来看,今年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从时段分布来看,地闪主要集中在15时至17时之间;从空间分布来看,台州市区地闪次数最多。

根据各县(市、区)气象部门雷灾情况上报信息统计,2014年全市共发生雷电灾害33起。

1 地闪监测1.1地闪强度分布图1-1 正地闪强度分布从正负地闪强度分布图可以得到,正地闪主要集中在10kA~60kA,该区间内正地闪次数占总正地闪的84.68%(见图1-1);负地闪主要集中在10kA~60kA,该区间内负地闪次数占总负地闪的89.74%(见图1-2)。

图1-2 负地闪强度分布1.2 地闪时间分布从地闪时段分布图来看,2014年地闪主要发生在12~23时,其中午后15~17时雷电活动最频繁,地闪次数均超过8000次(见图1-3)。

从地闪月份分布情况来看,除1月和2月外,其余各月均有闪电发生,6~9月是雷暴主要发生的月份,其中7月份雷暴活动最为频繁(见图1-4)。

图1-3 地闪时段分布图图1-4 地闪月份分布图1.3 地闪空间分布从地闪密度分布情况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全市中部地区地闪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区(见图1-5、1-6)。

地闪密度最高的为台州市区,台州市区、临海地闪次数超过10000次,三门、天台、温岭、仙居地闪次数均超过5000次,其中台州市区最多为16636次,玉环最少为2028次,分别占全市总地闪数的28.90%和3.52%(见图1-7)。

图1-5 地闪密度分布图图1-6地闪密度分布等值图图1-7 地闪地区分布图2 雷电灾害2.1 雷电灾害统计根据各县(市)区上报灾情统计,2014年全市共发生雷电灾害33起, 从图2-1来看,其中天台最多,为12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文成县雷电活动规律分析
摘要:雷电是近年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中国气象局已把雷电的预警监测和技术服务列为了公共气象范畴。

本文综合、系统地分析了2010年文成县监测数据和雷电灾害情况,为文成县雷暴预测、预警、雷电防护、雷电灾害评估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雷电监测雷暴路径分析
文成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境内山地起伏,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局地对流天气,雷暴特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雷暴,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和盛夏,7-8月发生机率最高。

根据中国气象局国家雷电监测预警网的闪电资料,利用ADTD雷电定位图形显示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文成县的总闪电次数为5075次,其中正闪电295次、负闪电4780次;正闪电平均强度28.2688kA、负闪电平均强度-34.3475kA、总闪电平均强度为33.99kA、最大正闪强度和最大负闪强度分别是326.512kA、-977.627。

正闪电次数占与总闪电次数的比例为5.81%。

2010年文成县的闪电天数为79d。

1 闪电特征
1.1 闪电强度
2010年文成县正闪电的主要分布区域为10~25kA,分布曲线的特征为单边下降状态。

负闪电的主要分布区域为-20~-40kA,分布曲线
的特征为上升快下降缓慢。

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正闪电强度分布图和负闪电强度分布图。

1.2 闪电分布
在空间分布上,2010年文成县闪电,以富岙、西坑畲族镇最为集中;其次以百丈漈、周壤、岭后、金炉、龙川为主;再以南田、黄坦、双溪、巨屿、公阳、珊溪为辅。

图3为2010年文成县闪电密度图。

2 雷暴路径分析
根据雷电监测雷电日数统计和闪电分布特征,对雷击点进行勘察,结合防雷工作实践,文成县西北高东南低,喇叭口山脉,具备了强对流场地抬升的良好动力条件,在夏季高温时节,起伏不平的山地,地表接收太阳辐射不均匀很容易引发大气对流,使得山区的大气电学和雷电机理与平原地区的大气电学和雷电机理有显著的差异,雷电的规律分布很不均匀。

文成东邻瑞安市,南界平阳、苍南县,西倚泰顺、景宁县,北接青田县,强对流(雷暴)路径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最主要的路径是强对流云团在景宁地带生成,从西北方向移经文成,此路径的强对流来势凶猛,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仅几分钟到1h许,强对流带来的强雷暴造成的危害大。

第二条路劲是强对流云团在泰顺境内或文泰交界地带生成,从西南方向进入文成县境内,此路径的强对流持续时间长,一般有
30min以上,带来的雨量大,整个过程中雷暴反复产生,危害性也很大。

第三条路径是强对流云团从青田县进入该县东部,再进入瑞安西部,相对而言,此路径的雷暴灾害比前两条路径的小。

3 雷电活动频繁的地理特征
根据观测和实践得知,雷电具有专向某些特殊地区放电的选择性。

这种选择性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人们常知道的由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比较突出,其海拔高度与周边区域比较具有最大值或次最大值而形成的雷击选择区,即雷击的选择性主要由相对高度因素决定。

而另一种类型是由于该区域的下垫面土壤电阻率比较小,与周边区域的下垫面土壤电阻率比较具有最小值或次最小值而形成雷击选择区,即雷击点的选择性是由于下垫面土壤电阻率因素决定。

这种雷击区类型常常被工程技术人员忽视,造成雷击事故。

例如在下垫面低土壤电阻率雷击选择区内,造成输变线路雷击闪电的原因,并不是因该点的电力杆塔姐弟电阻高或瓷瓶绝缘不够造成,而是因该地点具有低土壤电阻率成分。

在雷电先驱放电阶段中,地中的电导电流主要是沿着电阻率较小的路径流动,使地面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区域被感应而积累了大量与雷云相反的异性电荷,雷电自然就朝这些地区发展。

由于下垫面土壤电阻率因素决定雷击选择区具有显著的地形地点,土壤电阻率较小的山区和平原,雷电选择性都比较明显,雷击常常发生在平原与山地相交界的逆风坡、有金属矿床的地区、河岸、地下水出口处、山坡与
稻田接壤的地上和具有不同土壤电阻率的交界地段。

此外,地面上的设施请款,也是影响雷击选择性的重要因素,并且此类雷击选择区的雷击放电与由相对高度决定的雷击选择区的雷击有明显不同,它是由地面先导向空中迅速发展,从而引起雷击事故。

4 结语
通过建设雷电监测预警网络,完成实时雷电显示、历史雷电重放、雷击灾害事故查询、雷电参数统计等功能,实时监测雷电的发生、发展及消亡过程,为提供雷电灾害预警信息,服务于雷电灾害的防护。

通过统计我国雷电日、雷电密度分布图,为我国雷电防护工程提供科学参数,逐步实现雷电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