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教幼儿临摹简笔画等于喂幼儿吸精神鸦片 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教幼儿临摹简笔画相当于喂幼儿吸“精神鸦片”
阳冬清
全国美术教育专家、美术老师们、家长们、朋友们:
我们是因为有共同的目标——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的美术教育而聚在一这里的,我们有缘。
了解幼儿绘画教学的现状
我调查了数百家幼儿园和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教育,结果是:90%以上都是教孩子画临摹简笔画(或者是卡通、或者是老师的范画)。
经常有老师和家长拿着孩子的画得意地跟我说:“这是孩子画的,这张画绝对不是照着老师画的,是孩子自己想着画的。
”我瞟了画一眼,说:“是孩子想着画的,但是,是背画的”。
经我调查,幼儿师范学校培养老师们,重要美术课程也是教他们画简笔画。
老师和家长肯定发现过这种现象:孩子上幼儿园以后,经常在家里反复地画老师教他们画过的东西,而且是不厌其烦地画。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爱画画,不辞劳苦,每周送孩子到校外培训机构学习简笔画。
我1990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就听很多有经验的老师说不要教幼儿画简笔画,要拒绝简笔画。
可是23年过去了,简笔画还如此普及。
我想,我们一定要来一次大型的运动,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认识到教幼儿长期临摹简笔画的严重后果。
幼儿美术教育的“精神鸦片战争”今晚8:30打响。
望有qq群、微博、网站等的朋友看完我今晚的课后,如果觉得好也转播,传递爱心,为中华再次腾飞积蓄正能量,培育接班人。
一、精神鸦片战争的“攻打”对象:
A、长期做简笔画临摹的老师和家长请先“攻打”自己。
深入了解简笔画的临摹教育的优与劣,果断抛开陈腐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B、“攻打”身边的长期做简笔画临摹的亲戚、朋友等。
已经听到今晚“枪声”的,先慎重思考,深入了解简笔画的临摹教育的优与劣,将正能量传递给自己身边的人。
用更好的美术教育方式代替简笔画临摹教育,帮助孩子矫正美术思维习惯,逐步戒除孩子的“精神鸦片瘾”。
二、精神鸦片战争的必要性:
重要概念“百度”解释
1、什么是简笔画?
简笔画,是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点,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简洁大方的笔法,表现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识性和示意性的绘画。
2、什么是精神鸦片?
精神鸦片,是社会上一种精神毒素,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特殊的“鸦片”。
一种上瘾产生依赖作用,久而久之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被追求文明的人类称为“精神鸦片”。
3、什么是临摹?
临摹,按照原作仿制书法和绘画作品的过程叫做临摹。
临,是照着原作写或画;摹,是用薄纸(绢)蒙在原作上面写或画。
A、剖析简笔画临摹教育的实质,认知简笔画教育的最后结果。
我们先看表面效果:
1、横向比较:一个班如有10个学生,把10个孩子一节课的作业全部贴在墙上,横向比较,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作业都是大同小异。
(美术的本质是创造,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有创造力的10个孩子画同一物体,造型应该是各不相同。
)(插图若干)
2、纵向比较:把同一孩子在4岁、6岁、8岁、12岁……画的同一物体,如画房子或树,贴在墙上,你会发现也是大同小异。
(孩子在不同年龄,对世界的认知、情感、思想等或发生变化,审美心理也会发生变化,造型手法也会发生变化,应该是孩子在不同的年龄画同一物体是大不相同)
(插图若干)
我再来分析简笔画临摹教学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孩子对图形的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逐步增强。
(请注意,是对“图形”而不是客观事物。
)(这种能力只需要通过写字教学就可以获得。
)
2、孩子的手指和骨骼在临摹简笔画的过程中也受到了锻练。
(这种能力也只需要通过写字教学就可以获得。
)
3、在临摹简笔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积累丰富的绘画语言。
(可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绘画语言不会运用)。
(二):消极影响
1、误伤了孩子的绘画创造的自信心,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自然发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大量的事实证明:幼儿时期,如果家长、老师不教幼儿临摹简笔画,我们只给孩子提供美术工具材料,我们会发现,孩子们一会儿画爸爸、一会儿画妈妈、一会儿画西瓜、一会儿画太阳……孩子们自由地画画着自己喜欢的、感到好奇的、才认知的事物等等,在这个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们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到自己的表现目标,孩子们的创造力就是在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表现目标的过程中,创造力在自然成长。
可是,孩子们经过长期的简笔画临摹训练后,孩子们绝大多数只会临摹和背画,没有临摹过的不敢画。
孩子们创造的自信心被毁了,没有了绘画创造的过程,创造能力的自然发展没有了,被好心的简笔画老师不小心扼杀了。
2、孩子的绘画思维方式被老师误导了。
绘画思维方式一般来说是怎样的?经过我多年来的探索研究发现:至少具象绘画和意象绘画的思维方式是——先进行物象思维(如:想到自己爸爸、妈妈的样子),再想到绘画语言和绘画语言组成的一幅图画,最后画出——这是通过绘画能训练并提升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
(人的能力是在训练的过程中成长的,而不是抄来一个结果就证明能力提升了。
)
孩子们在没受简笔画临摹的影响之前,画爸爸、妈妈等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对的,可是,经过简笔画临摹教育之后,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被误导了,直接想到老师教的或书上、电视上的简笔画图象,然后画出,而对孩子健康成长、自然发展、能训练孩子创造能力的重要过程没有了,被好心的老师误导了。
(许多家长、老师只想要孩子一张像样的画,不注重重要的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是迫使孩子走上歧途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老师不懂“幼儿、美术和教育”而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结果是:好心没好果。
)
(三)、幼儿长期临摹简笔画的严重后果
4——6岁期间特别爱画,但是依赖性强,不临摹、不背画就不会画,不敢自己创造性表现,创造能力低下,无法顺应少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自然发展,严重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自然发展。
这些特征类似“精神鸦片”的特征。
所以说,长期教幼儿临摹简笔画相当于喂幼儿吸“精神鸦片”。
(我很庆幸的是: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小的时候没有美术课,没有老师会教,父母基本上是文盲,所以,我基本上没有受到不良美术教育的污染……)
其实,孩子们自己创造的形象本身就是简笔画,这是自然的,也是艺术的,与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协调的,无需临摹成人简化的形象。
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毕加索说:“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
C、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
日本少儿美术活动专家板光彦认为:“幼儿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全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
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认为“……促进发展是儿童美术的真正价值,是儿童美术最重要的功能,这是我们看待和认识儿童美术的基本视点,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方法的根本依归,与此相违的儿童美术教育理念和方法,可能会收到短期的、甚至轰动的效应,但可能会伤害到儿童的终生发展,而与此相合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正道。
”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我们的孩子们未来当家做主的时候,谁有旺盛的创造力谁将是胜利者!
幼儿时期的教育相当于“播种”,幼儿时期播的什么种,将来就可能能结的什么果,播的是“模仿”的种子,将来肯定会结“模仿”的果子,播的是“创造”的种子,将来肯定会收获“创造”的果子。
今天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想到对幼儿的以后——小学、中学、大学、走上社会成为主人以后的积极影响。
由以上分析,幼儿精神鸦片战争是必须要到来了。
三、精神鸦片战争的取胜的决定性因素。
1、老师们、家长们要多学习,多探索,多总结,多交流,共同进步,不可固步自封。
2、希望美术老师们、家长们团结起来,共同探索新的少儿美术教育方式。
有人说“同行是冤家”,我说:“同行是朋友。
”愿与全国老师手拉手,共同研究少儿美术教育,创建新的教育理念。
3、幼儿精神鸦片战争,全国老师和家长要一起行动:
中国的少儿美术教育改革是大概是从80年年代开始的,30年来许许多多的美术教育前辈努力进行了少儿美术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的美术教育,我正在尽力工作中,我们的团队正在努力中,我们的团队正在迅速壮大,欢迎有缘人加入,用实际行动加入大规模的幼儿精神鸦片战争。
希望有更多的团队一起行动。
我们可能不相识,但是希望我们都在为一个共同的梦想:为祖国的经济和精神的再次进步与腾飞,为培育有旺盛创造能力的未来接班人而共同努力!
四、温馨提示:
1、不知者无错,每位老师都想尽全力来教育好孩子,意愿是好的,但是如果知道了还明知故犯,是犯罪,至少犯了是“误人子弟”罪。
2、我用“精神鸦片”这个词,是为了引起教幼儿长期临摹简笔画的老师和家长高度重视,要反省自己的美术教学,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把好的教育理念留着,把不好的教育理念立刻去掉,好好学习,逐步提升自己。
3、请到我的群共享下载我以往的群课或进入“阳冬清的新浪博客”查看更多的资料。
请大家多多指导。
4、请看百度视频:“少儿美术教育的秘诀”。
看完后请多多指正。
5、15分钟后请大家一起读一篇文章:《何为教育》。
请大家现在开始讨论吧。
大家愿意加入“精神鸦片战争”的队伍吗?
我们要怎样行动?
好消息:下周一晚群课,“协调美术教育法基本理论”。
主讲:阳冬清老师
何为教育
牛店中心小学韩欣欣
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
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
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
我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
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
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
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
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
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
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
教育即生长
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
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
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
人们即使似乎承认了教育即生长,
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
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
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二、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
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
的。
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
的事情。
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
现实面前获得自由。
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
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
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三、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
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
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
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
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
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四、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
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
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
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是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五、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
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
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甚于爱国家和教会。
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甚于爱金钱和名利。
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
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
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
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
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权利,使其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
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否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
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利,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