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典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城市建设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各国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目前,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这些生态城市,从土地利用模式、交通运输方式、社区管理模式、城市空间绿化等方面,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范例,研究这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管理经验,无疑会对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Ⅰ生态城市理论
一、生态城市概念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描述。《尚书》、《周礼》、《逸周书》、《孟子》、《荀子》、《论语》、《墨子》、《淮南子》等传世古籍蕴含着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如《周书》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更体现出的生态学哲理,对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具有很大的影响,体现出三方面的内涵:其一,人与自然是统一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二,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与自然为敌;其三,自然是有机体,应尊重自然,师法自然。这正是现代生态城市观所倡导的。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起源于霍华德(Edward Howard)田园城市的概念。1898年英国的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文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他认为“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霍氏认为可供人们选择居住的三类人居磁场,一是城市,二是乡村,三是城乡结合的田园城市,即“三磁”理论。他提出的理想城市就是兼具城乡优点的“城乡磁体”——“田园城市”。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项目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概括来讲,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使城市既保持原有自然风貌又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建设成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区。生态城市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在对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的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生存空间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所谓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社会—经济—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其中,自然生态化是基础,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具体地说,自然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居住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对于经济增长,不仅重视数量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节约能源,提高热能利用率,降低矿物燃料使用率,研究开发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拥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及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相关区域紧密相连的相对开放系统。它不仅包括城市地区,还应包括周围的农村地区。
生态城市的形成是社会文明进化的结果,它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城市是一个“进化”的定义,是一个“动态目标”,或者说是一个协调、和谐的进化过程。它更重视发展的质量及要素间的协调、平衡,以不断提
高其整体质量水平,目标是城市整体功能的完善,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
二、生态城市的内涵
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次质的飞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场社会革命——生态革命,这场革命是全方位的、全球性的,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生态城市作为面向生态文明时代的人类住区,其内涵必将反映生态文明的思想,它不仅需要对现有人类住区物质环境、空间形态重建、重构,还必须变革传统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生态等方面。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生态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动态网络结构,超越了机械论的世界观而引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宇宙观,形成对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学原则的正确认识。生态世界观决定了生态城市是在“人—自然”系统整体协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人、自然的局部价值都不能超越“人—自然”统一体的整体价值。
在生态文化层次上,生态城市在其文化理念的深处,崇尚健康、节约、平等、公正、协调、共存、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的协调、多种文化的互补与渗透等,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展的统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一种比较完整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
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内涵式”的。它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循环利用,尽可能实现资源的区域内封闭循环,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实现外部“生态成本”的内部化,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短缺以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具备良好的生产、生活和还原缓冲功能,具备自组织、自催化的竞争序主导生态城市发生和发展,以及自调节、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证生态城市的持续稳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高效利用,自然的演进过程得到保护和发展。
在生态技术层次上,生态城市主要依靠生态技术手段实现自我发展。生态技术体系是以知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人、自然和社会高度协调的新技术体系,是科学知识高度密集的科学化技术群,含括以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海洋和空间等正在兴起和发展的技术,主张和其它生命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根据自然生态规律确定技术发展的界限,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目标,综合考虑人类健康、环境保护等目标。
三、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
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生态城市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包括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环境,维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投入多,废弃物质排出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具有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来支撑。
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根据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