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

【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
【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

【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鉴湖女侠诗怀

穿过纷纷扰扰的细雨,躲开喧哗繁杂的商铺,我走近绍兴闹市区的古轩亭口。只见汉白玉塑就的鉴湖女侠秋瑾默默地立于晨光之中,素面朝天,目如秋水,长裙曳地,丰仪飘然,周遭无点缀,惟有秋瑾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于川流不息的解放路正中央,路边有牌坊标示:古轩亭口。我的眼前浮现起110年前,血雨腥风的那个春夏之交。是日,曙色未破,晨曦惨淡,正是黎明前黑暗浓重的时刻,伤痕累累的秋瑾被双臂背缚,脚锁重镣,她傲然地挺胸抬头,从容不迫地走向这里——古轩亭口。一身白衫沾满血迹在晨风中狂舞,喷火的双眼直视着武装到牙齿的清兵,面对刽子手提着的那柄明晃晃的砍刀,秋瑾竟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在那冰凉的刀锋逼近她的头颅时,她依然淡淡地微笑着,秋瑾绝然相信,此刻的微笑是平生笑得最好的一次……她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写下了最后一首诗篇,实现了生前“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的誓言。绍兴古轩亭口,从此因鉴湖女侠秋瑾而名扬四方。历史永远地刻下了这一天,1907

年农历六月初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杰出的爱国英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3岁。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而秋瑾绝对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无可替代的女英烈、一

个顶天立地的奇女子。柳亚子先生有诗为证:“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四方”(《吊鉴湖秋女士》)。我从记事起,就从长辈们的口口相传中,获知了鉴湖女侠点点滴滴的故事。稍长,读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更为浸染女侠鲜血的“人血馒头”而痛哭。是啊,秋瑾的英勇壮举,一直流传在其故乡绍兴人民的心中,巾帼英雄的美名伟业,早已化为中华民族挺拔的脊梁,成为后人高山仰止的精神支柱。此刻,我伫立在古轩亭口,再次瞻仰鉴湖女侠雕像,细细抚摸秋瑾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灰色石栏,默念着碑上滚烫如血的纪念文字,心中仍不免一次次地设问:一个6岁就被缠足的旧时代封建女性,却钗环典质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她经历过怎样的人身际遇?一位儿女双全的年轻母亲,却义无反顾地投身会遭砍头杀身的革命事业,她跋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我去了古轩亭口往南一箭之遥的“和畅堂”秋瑾故居。这里庭院清幽,寂无人声,厅堂里桌椅井然,仿佛秋瑾刚送走志同道合的友人。而从她的卧室里则传出慷慨的吟诗声:“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我去了古轩亭口往西北一箭之遥的“大通学堂”,此处是秋瑾亲

手创办培养革命战士的练武学堂,武馆木架上插着锃亮的一排刀枪,寒气逼人。清廷重重的黑暗帘幕,不正是被它们一一挑穿?锋利的枪尖刀口,虽经岁月磨砺,却永不卷刃。忽听得从课堂里响起了鉴湖女侠铿锵的吟诗声“休言女子非英

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我去了古轩亭口往西一箭之遥的府山“风雨亭”,此亭乃故乡人民为纪念鉴湖女侠而建,亭名出自秋瑾就义时所写的那句名诗:“秋雨秋风愁煞人”。秋雨泻泪,秋风凄切,正如国难当头,生灵涂炭。秋瑾悲天悯人,临刑前提笔在逼迫她的“招供书”上写下了这七个字,谁不为之动容?!诗词言志。我终于在秋瑾的诗词中寻到一些答案。青少年时代的秋瑾就在古诗词方面有着较深的造旨。她7岁读诗,11岁便开始做诗填词,“常常捧着杜少陵、辛弃疾诗词集,吟哦不已”(陈德和郑云山《秋瑾评传》),16岁时的秋瑾,即有“女才子之称”。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秋瑾集》中,我有幸读到鉴湖女侠遗留的170多首诗词作品。秋瑾诗词多为即兴而作,从她早期的咏花明志、感时伤怀诗词中,我能感受到她心灵深处有一颗种子在勃发,于孤独中流露出坚忍不拔、苦苦求索、追寻理想的情愫。“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我最喜欢鉴湖女侠这几句掷地有声的诗句,同为女子的我,能真切体会到她不堪忍受现实生活、只愿报效国家的心境。时代风云激荡,世事久历艰危,加上婚姻不幸,终于使秋瑾舍弃封建仕官家庭,只身东渡扶桑。她眼里的“今天”总是“独一无二”的,“今天”和所有的“昨天”一样,在秋瑾眼里,并非只是在书桌前偶尔抬起头发现窗外的景致有感而发,而是她目睹战争、社会的黑暗动荡,毅然投

身革命,抒发壮烈情怀……当我读到秋瑾参加革命之后创作的《宝剑歌》、《剑歌》、《宝剑诗》、《红毛刀歌》等诗作,终于明白她为何不断地歌咏刀剑,强调以英勇战斗、自我牺牲去警醒世人,“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赖武装。”这些诗分明早已为秋瑾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做出了

诠释。是啊,你曾锦衣罗衫,你曾男装洋服;你曾拈花微笑,你曾弹铗当歌。你扬眉剑出鞘,且歌且舞;你诗性如泉涌,文采飞扬。你还豪饮海量,击掌相向;你更策马飞奔,驰骋沙场……我似乎看见你的坐骑身后扬起的飞尘和那尘

土后长衫绅士们惊诧的目光。一百多年前,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尚在胎腹,你就击剑而起,带头打破三从四德的封建束缚,这在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传统国家,这样一位女子该是何等的惊世骇俗!又是何等的侠骨忠肠!曾经,历史发展嬗变的必然与个人性格遭遇的偶然,在秋瑾身上交织碰撞,迸发出夺目的一炬之火。随着时光流转,浮云消散,秋瑾特立独行的女侠风范,惊天地、泣鬼神的人格魅力,在穿越了岁月风雨、时代变迁之后,至今越发鲜活生动、光彩照人。

18个中华女英雄

中华女英雄 目录 妇好(杰出的女政治家、女军事家) (2) 花木兰(代父从军巾帼英雄) (3) 吕母(中国第一个农民起义女领袖) (4) 迟昭平(秦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 (5) 冼夫人(杰出的政治领袖) (6) 平阳昭公主(南征北战、威振关中的巾帼英雄) (7) 梁红玉(南宋抗金女英雄) (8) 唐赛儿(明朝农民起义领袖) (9) 秦良玉(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明朝末年女性军事统帅) (10) 冯婉贞(抵抗外来侵略民族英雄) (11) 荀灌(智勇双全女英雄) (12) 王昭君(美的化身,和平的使者,民族团结的象征) (13) 樊梨花(中国古代女英雄) (14) 秋瑾(中国近代史上的女英雄) (15) 赵一曼(东北抗日英雄) (16) 江竹筠(著名革命女烈士) (17) 刘胡兰(少年女杰) (18) 刘洋(中国首位升空女航天员) (19)

妇好(杰出的女政治家、女军事家) 妇好,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司母辛大方鼎即是她的用器。 返回首页

花木兰(代父从军巾帼英雄) 花木兰,生卒年代不详,生活在北魏太武帝(408—452)年间,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代父从军,并屡立战功,是不可多得的巾帼英雄。 关于她的生平事迹,目前民间主要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多次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汉国(429)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谢绝。第二种说法是:隋恭帝义宁(617—619)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 返回首页

革命女侠——秋瑾

革命女侠——秋瑾 清末革命起义的烽火不断,黄兴策动的长沙起义刚被清朝官吏扑灭,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党人又酝酿更大的武装起义。起义的负责人是秋瑾和徐锡麟。 秋瑾是浙江绍兴人,出生在福建厦门,幼年时代见到欺压中国工人的外国殖民者,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对压迫者的憎恨情绪,立志要学会文武技艺,长大后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后来,她随父母回到绍兴居住,听说外婆家有个表兄武艺高强,就去跟他学武艺,使枪弄棍、飞刀舞剑、骑马驰骋,她无所不能,并且养成豪爽奔放的性格。她写诗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1896年,她在湖南被父亲嫁给湘潭的富家子弟王廷钧。王廷钧为人不讲信义,没有感情,只知吃喝嫖赌。过几年,王廷钧花钱买了个小京官做,秋瑾随他到北京居住。在北京,她结识了思想进步、会写诗文的吴芝瑛,读了不少进步书籍。秋瑾既不满意丈夫的浪荡行为,又愤恨国家时局的残破,民族危机的深重,使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她自号鉴湖女侠,经常男装打扮。 1904年夏天,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控制,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她更积极地参加留日中国学生的反清革命活动,并认识了一个叫冯自由的革命人士。冯自由在日本横滨组织三合会,以“推翻满清,恢复中华”为宗旨。秋瑾立即参加这个组织。后来,在冯自由的介绍下,秋瑾又参加了光复会、同盟会,扩大结交的范围,与刘道一、蔡元培、徐锡麟、陶成章、黄兴等人成为革命同志。她在日本写的诗慷慨激昂,洋溢着革命的热情,表示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不惜牺牲身体和生命,“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她的一腔热血,果然洒向了中华大地。1906年初,秋瑾回到祖国,一面在绍兴、湖州等地的女学堂教书,一面秘密联络同志,发展同盟会会员,准备武装起义。在杭州,她会见即将去安徽的徐锡麟,与他约定,安徽、浙江两省同时发动起义,相互声援。 秋瑾是浙江方面发动起义的总负责人。恰逢秋瑾的母亲去世,她回到绍兴,到大通学堂主持校务,就以这所学堂作为起义的据点,派人到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并且亲自往来于杭州、上海等地,策动军队和学校中的革命力量,准备起义。在学堂里,她秘密搜集武器,训练盟员。她将所联络到的浙江各地的革命力量编制成“光复军”,共八个军,并起草好起义用的檄文、告示。她一面派人到安庆,再与徐锡麟联络,具体约定在7月6日两地同时起义;一面商定浙江方面先在金华、处州(今浙江丽水)起义,引诱清军离开杭州,然后绍兴起义,义军渡江袭击杭州。如果攻不下杭州,再回到绍兴,经过金华、处州进入江西、安徽,与徐锡麟联系。 但是,浙江方面因为各地步调不统一,起义没有如期发动,而安庆起义也因叛徒告密,仓促发动,遭到失败。绍兴知府听说大通学堂是武装起义的大本营,秋瑾是主谋,大吃一惊。他一面派人到杭州巡抚衙门禀报,求救兵,一面准备搜捕革命党人。秋瑾很快知道起义的事已经泄密,官府就要来抓人。不少人劝她赶快离开学堂,暂时避一避凶险。秋瑾冷静地说:“革命须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果我被送上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会提早五年。”她愿意用她的鲜血,浇灌革命的花朵。秋瑾沉着地指挥同志烧毁有关起义的文件、名册,转移了枪支弹药,遣散大部分同志,仅与六名坚决不走的革命师生留守在大通学堂,等待清军。14日

关于巾帼英雄英雄事迹材料

关于巾帼英雄英雄事迹材料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后又自称:鉴湖女侠。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 于清朝的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苦痛深渊,民 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 秋瑾兄妹四人,兄长秋誉章,字徕绩,妹秋闰呈(后改称名呈),字佩聊,弟秋宗祥(后改为宗章)。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都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在翻阅闲书中,使她看到子曰诗云之外的新鲜世界。她特别仰慕的是那些古 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 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这是她为明末两位女 中豪杰秦良玉、沈方英写的诗作《题芝龛记》中的两句。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进而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 秋瑾从小聪颖,她念过的诗词过目不忘,祖父和父亲都惊喜 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时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为官,每每下堂回来,看到秋瑾小小年纪,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吟读 不舍,有时,秋瑾还捧着自己作的小诗给爷爷看。爷爷坐在大师 椅中,捻着长长的胡须,欣赏着孙女的吟唱,脸上露出甜甜的微

笑。父亲秋寿南也为女儿惋惜,说阿瑾若是个男儿,考(科举)起来不怕不中。 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爷爷秋嘉禾 60(1890年8月)的时候告老还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那时,秋瑾15岁。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以后,她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萧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并坚持下来,从不疼叫苦。还是刚学骑马的时候,秋瑾由于心心切求胜,一不小心,两腿一夹马肚子,那马向前猛一窜,秋瑾就从马背上摔下来,来了一个前滚翻。虽然疼痛难忍,倔强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让她骑马,就咬着牙关连声说?一点不疼,回到家里,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后来,在革命活动中,她练就的本领,还真用上了派场。 秋瑾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童年的,但使她终生痛恨又无奈的一件事是缠足,是旧礼教旧习俗害了她。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袭来,命运向她又一次发起挑战,但她仍然是胜

年赖志麟刊《鉴湖女侠》前所附插图

1911年赖志麟刊《鉴湖女侠》前所附插图 西泠悲秋图

鉴湖女侠秋瑾史料 古籍馆 孙俊 秋瑾(1875 —1907),字璿卿,别字竞雄,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少读书家塾,聪颖好学,有女才子之称。1896年,她与湖南湘潭富家子弟王子芳(字廷钧)结婚,生子女二人。但秋瑾对这桩婚姻并不满意,她在《谢道韫》一诗中写道“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曲折地表达了心声。1904年,秋瑾抛家离子,只身留学日本。1905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1906年初,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愤而回国。1907年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无疑是20世纪最受瞩目的中国女性,以下介绍几种与她相关的珍贵图片和文献。 身着男装的秋瑾 1903年,王子芳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之赴京。在北京,秋瑾结识了吴芝瑛(1868—1933) 等很多新派人物,并受到了男女平权思想的极大影响。 人们比较熟悉的是秋瑾出洋前改易和服、手持短刀的照片。这里介绍她一张穿着西服男装的留影。日本人服部繁子(京师大学堂教习服部宇之吉之妻)曾回忆穿着这身男装的秋瑾:“高高的个头,蓬松的黑发梳成西洋式发型,蓝色的鸭舌帽盖住了半只耳朵;蓝色的旧西服穿在身上很不合体,袖头长得几乎全部盖住了她那白嫩的手。手中提一根细手杖,肥大的裤管下面露出茶色的皮鞋,胸前系着一条绿色的领带。”可以想见,秋瑾这副打扮在当时很另类。服部繁子刚见到她时,甚至还以为是一位俊俏的男子。出行的时候,别的女子都坐在轿子中,把帘子放下来,不能给别人看见;但秋瑾却身着男装跨坐在车辕上,手里还拿着一本书。 秋瑾的这些姿态反映了对传统社会“男尊女卑”的抗争,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创办《中国女报》 为了宣传男女平等,组织妇女斗争,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1月14日(十二月初一日)创刊号出版,但仅发行了两期。 《中国女报》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妇女报刊之一。月刊,32开本,每期约60页,设有图画、社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新闻、调查等栏目,语言通俗晓畅。秋瑾为主要撰稿人,并承担了发行、总务等工作。

巾帼女英雄

关于“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学习资料 一、国际劳动妇女节的历史: 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又称“国际妇女节”、“三八节”和“三八妇女节”。从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妇女争取“男女平等”游行集会以来,至今已走过了百余年历程。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首次举行了妇女节的纪念活动。 1949年,大陆中央政府成立后正式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并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在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妇女节也都作为一个节日予以庆祝。 1938年3月8日,宋美龄在重庆各界举行的第29届国际劳动妇女节纪念大会上演讲。 1945年,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是第一项将男女平等宣布为一项基本人权的国际协定。 1946年,联合国安理会决定成立妇女地位委员会,推动男女权利平等原则的贯彻落实。此后,联合国又先后设立了妇女发展基金、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等机构,并通过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维护妇女权益和促进两性平等的决议、宣言和公约等。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 二、关于巾帼英雄的故事: 武则天: 武则天任用了很多贤臣来治理天下,在历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称,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著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武则天善于用人还体现在她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她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城殿对贡士亲发策问,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人材,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则天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则天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亦会加以罢黜;明察善断,故当时的人亦乐于为武则天效力。 花木兰: 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穆桂英: 生长于山东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因在阵前自招杨

快板:巾帼赞歌

快板:巾帼赞歌(快板) 《巾帼赞歌》 创作:文心雕龙 A组:打竹板,站两排, 我们八个登上台。 B组:你登台,我登台, 喜迎“三八”乐开怀。 C组:乐开怀,乐开怀, 为咱女性来喝彩。 D组:你喝彩,我喝彩, 《巾帼赞歌》唱---起---来! 唱---起---来! 合:赞美女性看世界, 闪光的功勋一页页。 人类辉煌的发展史, 造就多少女豪杰。

角1:女性学者苦钻研,开创了科学的新纪元。 角2:女性政坛施铁腕,安帮治国人称赞。 角3:女性飞天遨太空,不让须眉是英雄。 角4:女性爱心更真诚,推动人类向文明。 合:竹板声声唱赞歌, 女中豪杰就是多。 放眼世界看中国, 不朽的事迹载史册。 角5:替父从军花木兰,豪气冲天赛儿男。 角6:杨门女将传千古,为国争战保疆土。 角7:宋代名家李清照,诗词歌赋更绝妙。 角8:秋谨仗剑苦追求,鉴湖女侠美名留。 -----美名留! 合:巾帼温柔志更坚,

挚起历史的半边天。 巾帼温柔志更坚 挚起历史的半边天。 *** *** *** *** *** A组:共产主义的女豪杰,披肝沥胆洒热血。 捍卫真理求解放, 砸碎万恶的旧世界。 B组:英勇不屈的刘胡兰,投身革命意志坚。 面对铡刀慷慨笑, 愿为人民赴黄泉。 C组:抗日英雄赵一曼,东北雪原把敌歼。 智勇双全永向前 民族精神盖云天。 D组:江姐不愧女英雄,渣子洞里斗顽凶。 狱中绣旗心向党, 谱写一曲“红梅颂”。

AB组:英雄的故事不褪色,女中豪杰就是多。 你说我说他也说, 都为巾帼唱赞歌。 都为巾帼唱赞歌。 CD组:新中国女性不简单,各行各业都争先。 自尊自强更自立, 也撑起中国的半边天, 也撑起中国的半边天。 角8:航天城里苦攻关,托起“神五”上九天。 角7:投身教育育英才,汗水浇灌下一代。 角6:女中强人大气魄,献身改革开先河。 角5:女子特警人人夸,是闻名世界的霸王花。 合:赞美女性别忘说体育,铿锵玫瑰有魄力。 血汗铸就冠军杯,

《满江红(小住京华)》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研讨课教案_30

品一首词,念一个人 ———由《满江红》(小住京华)探析秋瑾的身份演变 《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词大意,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本词。 2.探析秋瑾的身份演变。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探析秋瑾的身份演变,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汉字,看大家是否认识,(板书篆文)。(学生回答“闺”)闺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我们来追溯一下闺的本义:(門) (圭,美玉作的门环),造字的本义是指王宫中玉作门环的高贵居室,后来引申为未出嫁女子的卧室。那么什么是大家闺秀呢?——旧时称富贵人家的女儿。在近代有一户世代书香的人家就给自己家的女儿起名“秋闺瑾”,希望她做一名本本分分的大家闺秀,可是,事与愿违,这位女子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名字中的“闺”去掉,化名秋瑾,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生命历程。那么,她为何将名字中的“闺”去掉呢?我们通过这首《满江红》探知一二。 二、初读——整体感知 (一)老师领读诗歌,学生跟读,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找学生来朗读。 (三)读懂词义,结合课文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词的大意。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 鉴湖女侠诗怀

【纪念秋瑾英勇就义110周年】鉴湖女侠诗怀 穿过纷纷扰扰的细雨,躲开喧哗繁杂的商铺,我走近绍兴闹市区的古轩亭口。只见汉白玉塑就的鉴湖女侠秋瑾默默地立于晨光之中,素面朝天,目如秋水,长裙曳地,丰仪飘然,周遭无点缀,惟有秋瑾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于川流不息的解放路正中央,路边有牌坊标示:古轩亭口。我的眼前浮现起110年前,血雨腥风的那个春夏之交。是日,曙色未破,晨曦惨淡,正是黎明前黑暗浓重的时刻,伤痕累累的秋瑾被双臂背缚,脚锁重镣,她傲然地挺胸抬头,从容不迫地走向这里——古轩亭口。一身白衫沾满血迹在晨风中狂舞,喷火的双眼直视着武装到牙齿的清兵,面对刽子手提着的那柄明晃晃的砍刀,秋瑾竟然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在那冰凉的刀锋逼近她的头颅时,她依然淡淡地微笑着,秋瑾绝然相信,此刻的微笑是平生笑得最好的一次……她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写下了最后一首诗篇,实现了生前“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的誓言。绍兴古轩亭口,从此因鉴湖女侠秋瑾而名扬四方。历史永远地刻下了这一天,1907 年农历六月初六。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杰出的爱国英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3岁。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而秋瑾绝对称得上中国近代史上无可替代的女英烈、一

个顶天立地的奇女子。柳亚子先生有诗为证:“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四方”(《吊鉴湖秋女士》)。我从记事起,就从长辈们的口口相传中,获知了鉴湖女侠点点滴滴的故事。稍长,读到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更为浸染女侠鲜血的“人血馒头”而痛哭。是啊,秋瑾的英勇壮举,一直流传在其故乡绍兴人民的心中,巾帼英雄的美名伟业,早已化为中华民族挺拔的脊梁,成为后人高山仰止的精神支柱。此刻,我伫立在古轩亭口,再次瞻仰鉴湖女侠雕像,细细抚摸秋瑾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灰色石栏,默念着碑上滚烫如血的纪念文字,心中仍不免一次次地设问:一个6岁就被缠足的旧时代封建女性,却钗环典质只身东渡日本求学,她经历过怎样的人身际遇?一位儿女双全的年轻母亲,却义无反顾地投身会遭砍头杀身的革命事业,她跋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我去了古轩亭口往南一箭之遥的“和畅堂”秋瑾故居。这里庭院清幽,寂无人声,厅堂里桌椅井然,仿佛秋瑾刚送走志同道合的友人。而从她的卧室里则传出慷慨的吟诗声:“一度相逢一度思,最多情处最情痴。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我去了古轩亭口往西北一箭之遥的“大通学堂”,此处是秋瑾亲 手创办培养革命战士的练武学堂,武馆木架上插着锃亮的一排刀枪,寒气逼人。清廷重重的黑暗帘幕,不正是被它们一一挑穿?锋利的枪尖刀口,虽经岁月磨砺,却永不卷刃。忽听得从课堂里响起了鉴湖女侠铿锵的吟诗声“休言女子非英

女英雄——秋瑾

女英雄——秋瑾 【摘要】:秋瑾一句“秋雨秋风愁煞人”就英勇就义,时年仅32岁。郭沫若在《秋瑾史迹》序言中说:“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本文讲述了秋瑾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伟大贡献,以及人们对其评价和悼辞。 【关键词】:秋瑾,生平简介,妇女解放,评价,悼辞 【正文】 一、秋瑾的生平简介 (一)早期生活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1877年11月15日,出生于福建闽县一个封建官宦人家。7岁时,开始学识字,11岁就会做诗。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童年缠足的经历,使她认识到女人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 清光绪二十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湘潭富绅的儿子王廷钧为妻。戊戌变法失败后,王廷均赴京任职,秋瑾同往。后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秋瑾结识了与王子芳同在户部任职的廉泉之妻吴芝瑛。吴氏是当时著名的“桐城派”学者吴汝纶之侄女,思想开通,精于书法、诗词,二人结识后感情甚好,义结金兰。随着眼界心境宽阔起来,以及中国的现状,她渴望寻求救国真理。 (二)日本留学,参加革命 清末,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大批中国青年出国留学。秋瑾在吴芝瑛等处,常看到一些宣传革命和救国的新书报,忧国之情日趋强烈,于是决定出国留学。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钧的支持下(有些资料亦说秋瑾夫妻关系不好),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后入青山实践女校。在日本,她积极发起或参加各种革命团体,开展革命和妇女解放活动。秋瑾和刘道一等人成立的共爱会,组织十人会和天足会,创办“演说练习会”和《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被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在秋瑾赴日留学期未满之时,日本政府根据清政府的要求,颁布了《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1905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后来,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遭地方顽固势力增恨和攻击毅然辞职。1906年冬,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妇女解放,宣传革命。 (三)从容就义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

高华:革命女性陈琮英

高华:革命女性陈琮英 高华:革命女性陈琮英101岁的陈琮英静悄悄地走了,对今天的国人,她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偌大的中国,还记得这位老太太的,或许只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老干部和专职搞党史研究的人了,就是在这些人群中,陈琮英也更多是以老革命家任弼时夫人的身份出现的,而她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共产革命中一位典型的革命女性的形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模糊和淡忘了。 二十世纪的中国共产革命波涛汹涌,众多的女性也投身于革命狂流,在那幅色彩斑斓的女性革命的画卷中,人们熟悉的只是那些身着阴丹士林长杉,剪着齐眉短发,站在人群中疾声呼号的五四新女性,或是手持驳克短枪,穿着对襟褂子的根据地女区委书记的影像,在这种模式化的图影中,更能说明中国革命之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另一类女革命者就被遮蔽了。 任弼时,这位从五四新思潮中走来,二十年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总书记、中共七大后的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早在少年时代,他就由其父安排,与陈琮英结缡,这门婚姻是任父为维系通家之好而为其子指腹为婚的的。还在少女时代,在长沙袜厂做工的陈琮英,就不断接济任弼时,帮助他完成学业。而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

任弼时,他对旧传统的反抗,和那个时代的新青年通常采用的绝决方式迥然不同,而是给他的妻子以革命启蒙,把她带上革命道路。这两位青梅竹马的爱人,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不离不弃,成为那种终生相守的革命伴侣。 中国共产革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来,何为革命?和传统观念,传统制度彻底决裂之行动也。二十年代的那些激进革命青年,秉救国济世之宏志,怀义无反顾之决心,脱离旧家庭,脱离旧学校,或乘舟沿江而下,或束装奔向南国,离家别妇,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从此,家乡的一切都慢慢遥远。在烽火革命路上,共同的理想又把一对对革命男女组合成新的革命伴侣,几十年后革命成功,当年的青年红花白马,凯旋荣归故里时,旧时屋下端坐着的那位,早已是青丝变白发,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这种情况,非单纯人为因素所致,多为客观环境而促成,不仅存在于军人中,在革命文化人中也很普遍。 陈琮英由任弼时带领,早在大革命时期就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那紧张的岁月中,任弼时和她辗转于上海,汉口,广州,1926年11月,任弼时还将陈琮英带往共产主义的麦加——莫斯科,一位思想激越,背景为莫斯科东方大学大学生的共青团总书记,和他的指腹为婚的妻子,一同出席少共国际第六次执委大会,这或许会使今天的青年人感到意外,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三十年代初的中共领导人博

11第十一章 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社团及代表作家

章太炎等革命作家 一、“国学大师和革命元勋”章太 炎 1、早期生平与思想: 章太炎(1869-1936),原名章炳 麟,字枚叔,又名学乘,浙江余杭 人。因景仰顾炎武,改名绛,别号 太炎。曾用名和笔名有章燐、章缁、绛叔、西狩、陆沉居士等。自幼受 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23岁师从俞 樾,学问大增。甲午战争后,参加 强学会,赞成维新变法;1897年参 与《时务报》编务,1898年到武昌 筹办《正学报》,均因不肯盲从而 被逐。戊戌政变后,曾避居台湾、 日本,1900年返沪。此期思想倾向 改良,但已有自己的见解。?“章疯子”人生的另一面章太炎在与友人品茶

?章太炎正装像2、中期生平与思想: 1900年7月,在上海张园“中国议 会”集会期间,当场割辫退会,与 改良派决裂。1901年任职东吴大学, 因大谈反清革命而被追捕,1902年 逃亡日本。1903年因“《苏报》案” 被捕入狱,1904年冬,在狱中与蔡 元培等人组织光复会;出狱后至日 本,主编《民报》,鼓吹革命。辛 亥革命后,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 问;因与南京临时政府政见分歧而 另组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为统一 党。袁世凯窃国后,章太炎诟袁氏 包藏祸心,被幽禁三年。释放后曾 入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 此期思想以反满革命为主,其民族 主义思想、民主革命思想使其不随 众议、独立思考,个性张扬。

3、后期生平与思想: 晚年渐渐远离政治,侨寓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所,研究并 传播传统文化;多次公开表示 支持学生运动,主张抗日。 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 其著作辑为《章氏丛书》、 《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 书三遍》。20世纪80年代上海 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章太炎全 集》6卷。 与黄侃并称“乾嘉以来小学的 集大成者”。 与孙中山并称为“疯子”!?其学问与胆识随处可显。光绪卅年(1904)慈禧70大寿,他 撰联云: ?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心血轻 抛,只顾一人庆有; ?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今日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 弃,每逢万寿疆无。 ?著名弟子有:黄侃、汪东、朱希祖、沈兼士、马裕藻、钱玄 同、鲁迅、周作人、吴承仕等; 朱继海为其关门弟子。文怀沙 也曾宣称是其弟子,但据学者 考证,仅幼年听过章太炎讲学 而已!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

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3、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

潇湘三女杰

“潇湘三女杰”都是曾国藩的亲戚 2015年03月06日 09:35 作者:肖培沈慧敏肖玲玲来源:凯风湖南 秋瑾 1、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是曾国藩的表侄曾孙 秋瑾(1877-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别署鉴湖女侠,浙江江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福建云霄县。1896年嫁给湖南湘潭富商王廷钧,王廷钧的祖父叫曾国藩为舅舅,他是曾国藩的表侄曾孙,虽然他们的亲戚关系并不近,但却使秋瑾受益匪浅。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1866-1929)是有名的“翰林院才子”,以诗闻名,而王廷钧的家乡在今湖南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与曾氏家族同出一地。秋瑾一嫁到荷叶,便以父执辈(象对待父亲一样)对待曾广钧,拜其为师,学习诗文,二人多有唱和。辛亥革命后,曾广钧弃职归田,见秋瑾故居,感慨万千,当即赋诗数首,凭吊女弟子,一时传为佳话。 2、唐群英的丈夫曾传纲是曾国藩的堂弟 唐群英(1871-1937),字希陶,湖南衡山人。1891年,唐群英奉母命,嫁到荷叶,与曾国藩的堂弟曾传纲结为伉俪。而长她三岁的姐姐唐希范已先嫁到曾家,其夫曾纪和是曾传纲的侄儿辈。命运似乎有点儿捉弄人,让这两个先后嫁到曾家的姐妹,姐姐成了侄媳妇,妹妹却成了婶娘。唐群英在荷叶经历了丧夫失女的惨痛,在亲人和朋友的开导下,她毅然“大归”(旧称妇女归母家不再回夫家为“大归”),“回到娘家,不再嫁人,但要重新做人”。在娘家,她尽心服侍母亲,照顾侄儿,空余时间就阅读康有为《大同书》,当读到“女人应该有权利跟男人一样接受教育,获得荣誉,管理社会”一句时,唐群英立即坚定了信念,今

生今世一定要为妇女争权利、争自由、争幸福,这促使她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中国女权运动的创始人。 3、葛健豪的堂叔葛信藩是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女婿 葛健豪(1865-1943),原名兰英。生于荷叶塘,嫁到永丰蔡家,与蔡蓉峰结为伉俪。此时蔡家已经中落。因为岳父葛葆吾在湘军中有战功,叔岳父葛莅吾是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女婿,蔡蓉峰便凭借着这双重关系,在曾国藩创办的江南机器局当职员。葛健豪则随夫到上海,后来生下三男二女,于1899年回到荷叶塘,定居光甲堂。 为何名振全国的“潇湘三女杰”都与荷叶镇这个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地灵人杰的结果?其实,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就能发现,在世间诸事的偶然中,总透露着那么一点点的必然。 首先,在民间有个说法“川妹子厉害,苏杭出美人,广东女人任劳任怨,湘妹子则是打天下的主”,这些都说明湖湘地域文化对湖南妹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男人般的决断与火辣辣的性格”,这其实就是湖南人个性刚强、直率、倔犟、坚韧、热情似火、勇于作为的表现。 其次,曾国藩在潇湘大地营建湘军,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湘军的组建除了军事上的意义,对荷叶镇乃至整个湖南的政治、教育与经济的革新,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催化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曾国藩的部下攻打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时,源源不断的金银财宝也流入荷叶镇,同时他为了安抚湘军将士及其家属子弟,在县城建忠义祠,为阵亡将士发放优厚的抚恤金。随着资金的流入,一时间许多钱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在荷叶镇的历史上又没有经商传统,资金会流向何方呢?兴办教育就成为了当时双峰县(湘乡)上层社会的风气。据《湘乡县志》记载,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有功,湘乡的“文武学额由原来的27名增至53名,私学也随之增多。”于是在清末的维新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双峰县(湘乡)成为兴办新学传播新思想最具生气和活力的县。这里出现了中国早期的新学堂东山精舍,提出了废科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在湘乡县城郊创办的周南女校,堪称为中国早期女子教育的先声。 最后,荷叶镇女性的求知重教思想,潇湘三女杰的出现,与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国藩不无关系。曾国藩虽为晚清大臣,但他并不赞同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不仅不反对妇女学习反而十分支持,甚至亲自指导读书,比如他的满女曾纪芬、二媳郭筠都是他亲自指导的。这样的观念对湘衡一带的妇女影响很深。今日,双峰、荷叶、湘乡、衡阳一带的妇女仍然十分重视教育,母亲们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无论这个孩子是女儿还是儿子,在教育方面绝不重男轻女。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荷叶镇大批女性才享受到了比其他地方更优质的教育和更包容开放的教育观念。她们一方面积极支持自己的子女求学,另一方面还志存高远,觉得为了济世救民,自己也应该有知识有学问才行,因此才涌现出秋瑾、唐群英和葛健豪这样优秀的“潇湘三女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