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人本管理的内涵及其渊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人本管理的内涵及其渊源

【摘要】随着管理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了人本管理,即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提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探索人本管理的起源,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是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管理人本管理内涵渊源

管理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理性行为,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性环境下,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理论或观念,遵循客观规律,对被管理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行为。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人们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管理的硕果。例如,我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万里长城,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雅典城,中世纪威尼斯的兵工厂,罗马天主教堂等等。当时工程技术尚处于幼稚的启蒙阶段,几何学知识也非常有限,人们靠什么创造出如此的奇迹呢?其根本原因是管理。因此,马克思曾说:“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可见,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

欲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首先要完整地认识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虽然在西方管理研究中曾先后出现过工具人假设、社会人假设等多种人性假设,但都不同程度地带有片面性,其根本原因是对人的需要和工作动机缺乏深入的研讨和概括。我们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一种新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理论观点是: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它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则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因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着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据此,我们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当然,正如马克思所言:“个体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而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其次,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把握什么是“人本”。从本原上来讲,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这一时期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进步,尤其是二十世纪年代以后,人对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也就应运而生。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中的“本”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管理本质的新认识。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所谓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第一、依靠人——全新的管理理念。

第二、开发人的潜能——最主要的管理任务。

第三、尊重每一个人——企业最高的经营宗旨。

第四、塑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组织成功的基础。

第五、凝聚人的合力——组织有效运营的重要保证。

第六、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关键。

第七、人的自我实现——管理的终极目标。

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关键在于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环境,使每一个员工不是处于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作的主动状态,从受人管理转化为参与管理。人本管理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

1、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目标责任制却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4、环境影响机制。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让员工在欢畅、愉悦的心境中工作、生活,从而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人本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管理理念或管理模式虽然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形成,但是其思想内容却发源于东方的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就包含了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再经过西方的文艺复兴形成系统的人本

主义思想,最后在科技高度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柔性管理理念或管理模式。

中国古代的《易经》最早提到“人文”一词:“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指人类为充实自己的生活所创造和表现出来的文化产物,“化成”的作用则是指经过人的艺术加工提高了自然物的附加值。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明确地提出人是管理的载体,这与现代人本管理中把人看作是所有资源中最为关键的资源可谓一脉相承。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尊重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离开“以人为本”、不把人作为管理主体,人本管理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派管理思想都把人视为万物之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从维护宗法道德、恢复周礼的目的出发,对鬼神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更重要的是,他把人放在比鬼神更重要的地位,更关心人在现世的生活,所以,当也了孔子的学生问及鬼神之事,孔子答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里表现出儒家学说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当然,儒家学说也相信所谓“天理”、“天道”,但它不盲目深信,而是把天道和人道合为一体,把天理和人伦合为一体,并以“道”的概念贯穿其中。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人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显然,儒家的人生哲学是把人视万物之首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儒家管理思想本质特征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反映在现代就是肯定管理主体的创造能力和决策价值。孔子整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宣传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同时提倡“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宣扬了“人类之爱”,并尊重管理者独立的人格,“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评论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表现了孔子对待人民的态度,既要“使民”,又要“养民”。孔子强调使民以时,反对任意杀戮人民,主张进行道德教化。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这种思想,强调为政、治国的关键在于“得民”,而得民的根本要义同样是“得民心”,得民心的途径是“善教得民心”。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本”,将人与天地并列,相信人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和智能,便可赞天地之化育,辅万物之自然。老子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种自知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它既以肯定“我”的个性生命的存在为前提,又意味着唤起我对这种存在的自我意识。换句话说,它是从人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开始,最终又返回到主体的自我,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另外,道家对逍遥的追求,使人的个体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诸子百家主张“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无为而治”等,与现代人本管理的要旨相通。儒家学说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是指通过自己修身养性所达到的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而“外王”则指人的心性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的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自身之外的社会领域。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对此做了明确表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天下平。”这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内圣”的方面,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外王”的方面。显然,儒家学说把“内圣外王”当作人格修养与发展的最高境界。对于“修己”,孔子等人强调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