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圆的认识评课稿(共6篇)

篇一:圆的认识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

桂林市穿山小学冯嘉莉

2007年11月8日在西南大学参加“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张老师从时空、内容、方法和数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演绎、拓展和延伸。张老师的课堂是人文的课堂、文化的课堂、生命的课堂。以下是对张老师的经典片段进行分析。

【案例】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然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一个……圆心,那“同长”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

生:一样长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自豪、震惊。

师:特别的自豪,特别的骄傲!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③),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④)。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如图⑤.)

师:感觉怎么样?

生:我觉得圆真是太美了!

生:我无法想象生活中如果没有了圆,将会是什么样子. 生:生活中因为有了圆而变得格外多姿多彩。

??

师:而这,不正是圆的魅力所在吗?

师: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

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而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

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的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上的词汇

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

张老师的教学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淋漓尽致的地展现“数学美”。

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并“教人”理性的学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由此而放弃对数学“美”的追随。哲学家罗素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

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在课堂向学生传递数学的美,让学生们耳濡目染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自然有序、结构的美,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生共荣美好景象,获得对大自然崇高和敬畏之感,或许,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首先就应具备对数学

美感的良好的感受、捕捉和创造能力,并带着自己对数学美的强烈体验与感悟走进课堂、走进孩子、走进

数学,与他们共享数学美、共创数学美。

1、优美的数学语言。

教学时,张老师用深情的语言引领学生一起去寻找生活中见过的圆,一是以的语言给学生介绍并展示自己带来的大自然中的圆,又以憧憬的语言鼓励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又如:“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得怎么样?"教师又以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前人的尊敬,对数学的热爱。在这样一位专注为学生营造没得课堂的教师引领下,他们因为爱课堂而爱老师,

因为爱老师而更爱课堂了,师生观点的交流变得更加通畅无阻.

2、唯美的数学素材.

石子入水后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

形标志设计等等.张老师巧妙的选择数学素材,向学生展示的是平常某个“世俗"物体表面的圆,而且都是

我们常见却并未细细品味的大自然中存在的圆,在素材选择中自由超凡脱俗的一番魅力。

二、将圆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拓展和放大.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拓展空间后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引导学

生认识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借助

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课堂,将圆内涵的文化特性进行了充分的

放大,折射出“冰冷”图形的独特魅力.张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将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演绎成了对数学“美”的追随者。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道道解题方法,他还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多年后,当这些解题方法离他们远去后,数学的美依然存在于他的记忆中。张老师的课堂,能将“冰冷"的圆拓展成平静水面荡起的涟漪;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长河落日圆”中落日

的余晖;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阴阳太极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西方数学哲学“最美的图形”,使得圆化静为动、化平面为立体;穿梭时空,纵横驰骋

在中外文化间,回归了数学与哲学、美学、历史的本位并从中发现数学美。这样的数学课堂,这是怎样的

数学课堂,这是怎样的人类文化的完美结合!

三、对圆中凝聚的人类智慧进行充分的发掘。

张老师的数学课不仅人性化,而且充满人文气息,对数学生命进行了有效关照。孩子们不仅是在学习

数学,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更多的是在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与感染。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发学生感

受圆的神奇魅;探究结束,介绍了中国有关圆的记载,丰富了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介绍了中

国古代有关圆的记载,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视域;然后借助“解释自然界中的圆”和“欣赏人稳重的圆”等

活动,使学生在发现中不断推进,引领学生经历“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门

艺术,教育是艺术是中的艺术.张老师的数学课为我们摆脱因“重知识轻发现”的教学而导致学生没有自我

的困境指明了方向。

篇二: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

对张齐华、潘小明、华应龙《圆的认识》的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即同课异教,也就是说不同的老师分别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执教同一节课。我将对华应龙老师、潘小明老师、张齐华老师分别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而谈,他们的课堂展示真可谓是异彩纷呈,各领风骚,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同课异课的多姿多彩,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记忆。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五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下面我将首先介绍这三位名师。

华应龙,男,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1989年)。 1984 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他是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20多年来,他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了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

潘小明,男,1969年出生,江苏扬州江都市人,江苏省教授,硕士生导师,突贡专家,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泰州师专实训中心主任,兼任江苏省民盟泰州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主持江苏省“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精品课程以及多项省级科研课题,曾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为人真诚、朴实,热爱教育事业,深得学生爱戴。潘小明(1960年-)全国著名的小

三位名师都呈现出自己不同的人生教学经历,那么他们的课有何特点呢?我就对《圆的认识》这一课,分别对华应龙老师,潘小明老师,张齐华老师所凸显的特色进行谈谈。

一、多样化数学活动,让生活数学化。

现代教学中,让小学生参与数学操作活动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小学生参与数学操作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与整理,从中发现数学所特有的规律,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与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三位教师倡行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成长:

华应龙老师,首先巧妙地设计了如何敲响课前五分钟前奏曲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师:(热情地):孩子们,你们好!(挥手);师:(风趣地):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师:把你们的橡皮做上记号,先给我,好吗?(学生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但都很兴奋地在自己的橡皮上做记号,在座的老师老师们也都很不解,安静地等待着华老师揭晓答案。学生将做好记号的橡皮纷纷交给了华老师)

接着精心创设了一个“神秘”的情境:“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儿呢?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动手在纸上画出来,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2个点、3个点、4个点、8个点、16个点、32个点,直到连成一个

圆。这样,传统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巧妙渗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了“圆”,形象、生动,同时也更好地切入新课的学习.

这样的情境引入环节我十分欣赏,这里下了很多伏笔。这个情境创设让学生觉得有学习圆的必要,而且学生能在情境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提出揭示本课所要认识的圆的必要知识,主动地说出了圆心、半径等,从而引入课堂学习。潘小明老师,在课的开始,老师先出示了一幅钟面的图片,然后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一个钟表。”有的说:“我看到了一个圆.”然后老师说:“啊,你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事物。"然后再接着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生1:汽车轮胎。生2:足球.师:足球是圆的。同意的请举手。(全体学生都举手)足球的这个“球”是不是我们数学中所说的“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数学中的“圆”到底是什么.这样,教师从生活中的“圆"导入课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始于数学现实和已有经验.然而学生的已有认识并非都是正确的,有些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当学生作出“足球是圆的"回答时,教师因势利导,对此答案作引申并进而设疑。从“足球到底是不是圆"这个问题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悬念,激疑入课。

这样的引入方法,我感觉相比先出示一个圆形,然后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是圆的要高明得多.在这里由钟面到圆,在由圆到生活中圆形的事物,如此由物到形,再由形到物,即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接下来的思考指明了方向.

张齐华老师,首先从生活现象出发,联系生活,让生活数学化.提问: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接着就再问:篮球是个球体,它和圆有所不同。是让学生明确球体与圆的区别。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

接着张齐华凭借儿童喜欢游戏的特征,展开教学:“老师信封里就有圆,想看看吗?”教师出示一个信封,并从中摸出一个圆片;“听说咱们班同学特别聪明,所以,一会儿老师要把这个圆片放回信封,让同学们把它给摸出来,有没有信心?” 在学生信心满怀时,教师提醒:“不过,问题可不会这样简单。因为,在这个信封里,还有其他一些平面图形(即各种形状的纸片,下同),想看看吗?"再次激起学生的操作欲望。这时,教师先后从信封中取出其它图形(有边为直线的,也有为不规则凹、凸的,也有椭圆的),让学生观察。在这基础上,教师先后用课件让椭圆和圆形纸片不停旋转,学生发现圆形纸片“怎么看都一样”,这样顺水推舟地让学生进入操作。在学生充分操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深情地指出:“难怪2000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通过研究大量的平面图形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而

且,2000多年过去了,这一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数学家乃至大众的认可。那么,圆究竟美在哪儿?更进一步,到底是什么内在的原因,使得圆看起来如此光滑、流畅、匀称,以至于成为所有平面图形中最美的一个?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认识圆、研究圆",将“圆”的学习引向深入。

二、多元化数学情境,生成别样精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实践表明,小学数学教学,巧用多元化的数学情境,能让课堂亮出独特的魅力,生成别样的精彩。

华应龙老师在课中,曾用几何画板演示正多边形边数不断增多最终变成“圆”的动态过程,学生得出了“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的感悟;在课的后半部分,教师巧妙出示篮球场画面,学生们很兴奋,教师设

问:“篮球场的中间是什么?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接着用课件播放nba开赛录像,让学生展开思考:“这样才公平”、“因为圆的半径是处处相等的,所以球员站在圆的旁边是很公平的,他们离球的距离都一样”,一步步地切入圆的关键特点——“圆,一中同长也”。“怎样画这个大圆呢?”这一现实问题再次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想到了多种方法:“拿大圆规”(刚学的知识)、“用两个量角器来画”(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我觉得先要量出想要画的圆的半径,然

后用一个绳子固定住中心点,再绕一圈就是一个圆了”(学生已开始学会利用新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了),自然、动态、生成。

这是华应龙老师对数学文化功能进行了挖掘,使学生不仅在数学文化中得到欣赏,更多对数学文化所带给学生数学引导下了功夫,引出“一中同长"。

潘小明老师在球与圆的区别和联系上充分体现多元化的数学情境,潘老师首先没有纠正学生的错

误:“认为球是圆的”。而是在学生认识了圆以后,老师回到了这一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圆?那球是不是圆的呢?"学生很快根据自己对圆的认识解决了这一问题。圆是平面图形,而球是立体图形。一般情况下,既然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老师也不会再进行深究了,然而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思维停滞在这一水平。接着问:“圆我们可以看作在一个平面内,一点按照一定的距离围绕另一点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那么球呢,球是怎们形成的呢? ”“球是一个半圆围绕着一条直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看,球与圆的区别,多么明朗.球与圆的形成,多么形象。接着老师又问:“那我们能不能从球中找到圆呢?怎么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又进一步深刻地体会了球与圆的联系。看,一个小小的问题,被老师演绎的多么深刻、丰厚、细致。

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作为老师,自身的数学素养与教育智慧又是多么重要。张齐华老师在课中,先后用多媒体展示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学生明白,随着正多边形边数的不断增加,这些图形似乎越来越“接近一个圆";教师再引导学生“试想一下,如果边数再增加,情况又会怎样?” 用多媒体展示正十六边形、正三十二边形、正一百边形,学生发现“简直就是一个圆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与想象:“如果是正一千边形、正一万边形,甚至正一亿边形,等等,直到无穷无尽,这时?”学生深刻明白:“就是一个圆了”!

教师的小结:“瞧,在最遥远的尽头,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竟然又完美地交融在了一起”!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那就让我们

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将课的气氛推向一个高潮.

三、多力度文化浸润,让数学得到发展。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部洋洋洒洒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厚实的数学发展史。

华应龙老师与学生一道共同品味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同时告知学生“墨子的这一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华老师还结合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明白“大方无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含义,促进了学生对圆的本质以及特征的心领神会

张齐华老师也与学生共同交流:“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你们猜,他们得出结论了吗?”“而且和同学们得出的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表述略有不同,就六个字—-‘圆,一中同长也’。”学生们既为自己的祖先的成就骄傲,也为自己的学习与祖先“几乎一模一样”高兴。

还有,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画不出圆的。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小结: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而潘小明老师在环节ⅳ:解读圆心、半径和直径时,潘老师层层设疑,连续提问.分析:教师处处设疑激疑,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相互辩论来明晰什么是圆的半径、直径及其特性,鼓励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半径”和“直径”这两个抽象概念.

从“圆边"到“圆上",从“圆上一点”到“圆上任意一点",从“半径有无数条"到“为何只画一条半径”,从“无数条半径相等”到“怎么验证”,层层递进,步步追问,直至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半径"以及“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且相等”这一特性.教学过程中,蕴藏着精确的数学语言,充盈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弥散着浓浓的“数学味"。

在解读“什么是直径"时,基于学生的思维起点,教师乘势追问,一段极其精彩的学生辩论把课堂气氛推至高潮。通过学生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深刻理解了“直径”这一抽象概念中所蕴含的“通过圆心"和“两个端点都在圆上”这两个特点。也恰恰是在学生似懂非懂、想表达却又语无伦次的时候,教师适时提供了精确的直径和半径的概念表述,以化解学生思维和表达上的障碍,使之茅塞顿开,自然地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境界。

四、多层面学习,让学生拓展视野。

数学是一扇窗。打开窗,窗外,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学中适度的拓展,能让学生学得深刻、深远、深厚。

华应龙老师在课末,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让学生明白:“以左脚为球心、半径是3米的球上",使学生从圆的学习拓展到对球的初步感知,“关于球,详细的研究要到高中才能学习.不过,在一个平面内,‘一中同长’的就是圆,不是球”,既拓展了新知的学习,使学习又回到圆,回到原点,回到人.

张齐华老师在课末时,说: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接着提问: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然后为学生的课外拓展作了有效指导:“至于其他一些平面图形,比如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甚至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如果绕着其中的某一点旋转,会不会也出现和圆有关的美妙的图案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了。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奇在等待着大家!最后,千万别忘了把自己创作出的美妙图案和大家一起分享哦",相信,学生们会有新的行动,会带给大家一个惊喜。

而潘小明老师在课末时,提问,师:圆与正方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汽车的车轮要用圆的,不用方的呢?这些问题,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分析:最后环节是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而不是方的”这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再次体会“圆"在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现实生活,回归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真谛.

不断品读三位老师分别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可以看出,三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

华应龙老师注重数学知识产生背景的深层次挖掘,向学生充分展示了圆的文化内涵,这种学习过程不是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的,而是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展开,学生学得活泼、主动、生动,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真妙!

潘小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智地处理了有向开放、交互反馈和动态生成三者的关系.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从学生的语言中来获取知识,好!

具体表现为:

一是依据课堂教学实际需求对教学预设进行灵活应变,立足于预设又融入教学机智,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二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发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寻找教与学之间的内在规律;

三是随机动态生成而非盲目随意生成,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有序展开生成性的教学活动,并以特有的方式解释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

张齐华老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的创设入手,学生准备摸出圆形纸片的过程,就是圆的认识不断丰富的过程,就是不断明了圆的“光滑、流畅、匀称”特性的过程,更是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学生画圆(含指导学生在电脑上画圆)、拓展圆(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旋转圆(含旋转椭圆等其它形状的图形)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知识与数学思考共融的过程,更是学习体验与快乐想象齐飞的过程,真美!

篇三: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

一、从游戏引入,领略圆的美.

课始的引入执教者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游戏,根据学生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从肢体阅读图形开始,让学生从袋子中摸图形,从接触中感受圆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其次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最后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记得北师大周玉任教授曾说过,我们教师要善于“往平静的水面投进石子”。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第一层动手操作执教者让学生两次画圆,从中学会用圆规画圆,并掌握圆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第二层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执教者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

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

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探讨的问题与不足: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进行圆的圆心、直径和半径等概念教学时,似乎扶得过多,以至于课堂显得不够开放探究味不是很浓.如果改成让学生剪了后先折,在折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是否会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课堂或许会显得更活跃.还有,欣赏部分放于课的结尾处可避免欣赏得漫无目的.

篇四:张齐华《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张齐华《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课前与学生谈话省略

师:今天上课我们学什么?大声地说“学什么”

生齐:圆的认识

师:从哪里看到的?只给我看,

生指屏幕

师:屏幕上有,还有呢?

师:说,哪有?

师:没错,圆片,还有吗?

生:圆规

师:没错,还有圆规.孩子们都很善于观察、善于联想。老师的信封里还有一个圆,想看看吗?

生齐:想

师出示一个信封,摸出一个圆片,师:是圆吗?

生:是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的聪明,所以,一会儿老师要把这个圆片放进信封了,让同学们把他摸出来,有没有信心?

生齐:有

师:我不会轻易的给你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的,这里面不仅仅有着一个圆,还有其他的图形,想看看吗?

师:好,现在看谁的反应最快?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长方形

生:长方形

师:男孩的反应快,状态也不错.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正方形

生:正方形

师:还有一个图形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三角形

生:三角形

师:猜猜还有吗?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从信封里摸出一个梯形

生:梯形

师:行了行了,孩子们,都别你们猜到了。

教师课件演示各种图形,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各种图形中把圆摸出来?你觉得有难度吗?生齐: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

师:而其他图形呢?

生:都是由直线,哎!线段围成.

师:同意吗?

师:再仔细看看,正因为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所以他们都有什么?生:角

师:圆有角吗?

生:没有。

师:所以圆特别的?

生:光滑

师:说的真好

师:数学上,我们把左面的这些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给它个名称:直线图形。(课件演示)孩子们,圆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齐:曲线

师:给它一个名称.

生:曲线图形

师:曲线图形,行了,现在让你们再直线图形中将圆这个唯一的曲线图形摸出来,难不难?

生齐:不难。

师:谁让你们聪明呢?还有难的。

师出师一个不规则图形

师:它也是有曲线围成的吧?弯弯曲曲的。那么你们会不会把它也摸出来? 生齐:不会

师:为什么?

师:有的同学说,因为它有的地方凹,有的地方凸。而圆怎么样?显得特别的饱??,说出来,特别的??

生齐:饱满

师:嘿!瞧,还有一个

师出示一个椭圆,

师:看,没有凹进去的地方了吧?看上去有光滑,有饱满,你们待会儿会不会也把它也当作圆给摸出来?

生:不会,

师:为什么?

师利用学具演示,师:因为它这样看上去扁扁的,这样看上去??

生:瘦瘦的

师:瘦瘦的。圆呢?

教师出示圆形教具,转动。

师:怎么样?

生:一样

师:怎么看到的一样?

师:好了孩子们,现在从这些图形里把圆摸出来难不难?口说无凭,谁愿意上来试试?

行,就你吧,近水楼台

师:咱们协商一下,这些图形我就不放进信封里去了,要是放进去咱们同学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看不见,就让他一个人在里面摸多没意思呀。所以我请你闭上眼睛,我把图形一个一个往你手上放.你要是感觉是就大声地喊一声“是”,要是觉得不是??生:不是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你闭上眼睛,你能做到吗?其他同学你们能出声吗?

生:不能

师:对,不能提醒.但是可以做一件事情,当你认为他的判断正确的时候,可以大声的喊一声“对",给它鼓励一下,ok?

生齐:ok!

师:好,伸出你最拿手的一只手,右边,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生1:不是.

师:对不对?

生:对.

生1:不是。

师:对不对?

生:对。

生1:更不是。

师:瞧,这更字用的多好.

生1:更不是.

师:小家伙厉害.

生1:不是.

生:对.

生1:是。

生:对。

师:掌声鼓励一下.

圆是曲线图形

可是和下面这些凹凸的或者椭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相比,圆看起来又是那样的饱满,那样的光滑,那样匀称.2000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赞美”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

画圆

张老师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画的都非常的好,不过也不排除有个别同学到现在也没画完,有个别同学画完了,可似乎还有缺口,明明是这样画的,可是怎么就绕不回去了呢?聪明的孩子猜一猜,他们之所以没有成功的画一个圆,你们觉得可能是哪里的问题,

生2:我认为是圆的半径变了。

师:半径是个新词,我们用圆规来说,院的半径变了,也就是画圆的时候,量角的距离变了。在画圆的过程中能不能改变?

生:不能.

师:除了这个地方改变以外,还有那些地方不能动?

生3:圆心改变了.

师:在画圆的过程中,针不能改变.

画圆看起来简单,大家琢磨一下,里面还是有学问的.下面我们把刚才大家提出的建议综合起来,手握柄,中间扎的地方固定,两角的距离不能变,三个要素综合起来,轻轻的绕一圈,圆就画出来了.孩子们,掌握了这三要素,有没有信心,比刚才画的又快又好?

生:能。

师:先别动笔,边画边思考.

圆和什么有关系?

生:圆心和半径.

师:我知道你们说的半径是什么意思?

谁能到前面来,说说哪个距离是不变的?其他的孩子要注意观察

生4(到黑板前画出远的半径)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小看这条线段,在圆中,这条线段有着特殊并且很重要的地位,我发安闲,刚才这位同学画完圆以后,还擦了擦,对这两条线段似乎有特殊的要求,大家来看一下,一端在哪里?

生:圆心.

师:这点是圆心,也就是针尖留下的,那圆心可用用哪个字母表示?

生:o。

师:请在你刚才画的圆上,标出圆心,写出字母o.

继续看这条线段,圆心的另一端在哪里?

生;圆上.

师:象这样,连接圆和圆上两个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可以用小写字母r来表示,现在画出一条半径,写出字母r。刚才我发现哟个同学,上次画的非常快.刻画司这次画的非常慢,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不知道是他没有听清楚,还是自己在想办法,在琢磨.因为我们画的是一条圆的半径,他画的是四条,我们想一想:一个圆里只有一条半径吗?

生:不是。

师:那有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数学重要的不是结论,最怕的是哪三个字,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不怕,怕的是别人说这三个字:为什么?

我一旦问为什么有无数条,敢举手的人就不多了.所以仅仅依靠感觉,看起来似乎是无数条,是不够的.可为什么说无数条呢?先听听这位同学的意见,别的同学继续思考.

生5:因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的表面非常平滑,所以半径有无数条. 师:因为平滑,所以有无数条。

生6:因为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全部相等

生7:因为半径是圆上任意一点的,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有无数条半径. 师;我最喜欢刚才她说的一个词,任意一点。什么叫任意一点?

生:随便

师:请问,在圆上有多少个这样随便的点?

生:无数。

师:有无数个点,就对应无数个半径。所以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不能只图于表面,要问自己三个字?

生:为什么?

师:现在边看我的板书,边思考问题,既然圆有无数条半径,那么它的长度怎么半呢?

生:相等。

师:同意的请举手,我的三个字又来了。

生:为什么.

师:为什么在一个圆里半径都相等?回想一下,张老师让你们准备了什么工具?生:圆规.

师:还有尺寸,尺寸让你们用来干什么的?

生:量.

师:现在就动手量一量。

虽然是有无数条,但是我们不必全都量,找几条代表一下就可以了。同学们,刚才我们画一画,量一量,在你们的圆中,半径都相等的请举手.有没有同学说,老师我不用画,不用量也知道,有吗?

生8:从画圆的时候,我就注意到,画圆的时候,两角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

师:既然两角的距离没有变,那么两角的距离其实就是半径的距离。两角的距离不变,也就以为着半径的距离不变。孩子们,画一画量一量是研究问题的方法,看一看想一想,对画圆的方法进行推理,同样是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简单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认识了是很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大家知道半径很有特点。生: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都一样。

师: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时候的哲人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你们猜他们的出结论了吗?

生:得出来了.

师:而且他们得出的结论和同学们得出的几乎相同.不过表述不一样,就是六个字,圆,一中同长也.我们的古人很聪明,但是我觉得你们更聪明,因为你们只用了几分钟就总结出来了.不过现代人在研究这句话的时候,他们说古人说的不完全准确,因为这个同长,不只是半径同长,还有直径。因此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概念:直径.连接圆心和圆上某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那怎样的线段叫直径呢?说不出没有关系,你能在这个圆上比画比画吗?现在我来画一画,尽管我是老师,如果画错的话,也不要客气,大声喊错。看看谁的胆子最大.

生:错.

师:我还没有画呢,聪明的孩子不看结果,看过程就知道了,画直径要通过圆心,概括一下,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这样的饿线段才叫直径。可以用小写字母d来表示,现在请画出圆的直径,并用小写字母d来表示。孩子们,数学学习,除了问刚才的三个字为什么以外,还要善于联想,不要一切都从头在来,\.刚才我们已经证实了半径,知道它的特点:半径有无数条,而且都相等。那直径呢?

生:也有无数条,直径都相等.

师:直径有无数条,我们就不检验了,那直径都相等,这是为什么呢?

除了六个举手的同学以外,其他同学可不恩能够丧失一次思考的机会呀.带工具了吗,一起来画一画.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我们发现圆里的直径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有没有同学说我不量也知道这个结果?

生9: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聪明的眼睛看出的不一样,我们看这条线段,看出的是一条直径,他除了看出一条直径以外,还看到了两条半径,一条直径包含两条半径,而所有半径的长度相等,所以直径也相等。我们又一次借助推理,完成了直径的发现。刚才这个男同学,不仅告诉我们为什么直径相等,还给我们带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有关心吗?

生:有.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师:这样描述太复杂了,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好吗?也就是d=2r,,就这样。两个字母加一个数字,我们刚才的结果就出来了。我们刚才学习了圆心,半径,直径,而且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相等。我们试想一下,在同一个圆里,如果它们的半径不是都相等的,而是有的长,有的短,那你觉得最后连起来的还是一个圆吗?还可能光华饱满匀称光华饱满匀称吗?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圆看起来那样光华饱满匀称?

生:半径和直径都相等.

师:很准确。是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所以才使圆看起来光华饱满匀称,圆的美通过研究终于在这里找到了。有人会说在同一个图形中,具有等长线段的又不是只有圆一个,,你们相信吗?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一个正三角形,从中心出发,连接三个顶点,这三条线段一样长,这样的线段有三条。正方形有几条?

生:四条。

师:正五边形,有几条?

生:五条.

师:正六边形?

生:六条.

师:正八边形?

生:八条.

师:圆形?

生:无数条。

师:难怪有人说圆是一个正无数边形。我们会发现随着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更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形。有的同学说还不是很接近,给同学们两分钟思考的时间,假如边数在增加,你猜猜看会怎么样?是否会更接近圆.我们借助一个小实验一起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看一看这个正十六边形,和刚才的正八边形相比,更接近圆,但不是圆。现在看看32边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有时思维需要跳跃一下,现在看看100边形,更接近了,才正100边形,想象一下,如果正1000边形,正10000边形,1亿,10亿,直到无穷无尽,直线图形居然在它最的地方和曲线图形圆交融在一起。现在把张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圆拿出来,哪个女孩子一直在观察,看这个圆是否有圆心,肯定有,只是我没有标,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半径( )厘米的圆,聪明的你们能量出它的半径吗?看看谁能想到好办法?同伴合作,开始.这边的同学量得的半径是5厘米。这边也是5厘米,这边是4厘米,这边是3厘米,大家请思考,张老师画的圆很奇怪,居然有的是半径3厘米,有的是4厘米,有的是5厘米,那半径不同,你就想象一下,圆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半径几厘米的圆比较大?

生:5厘米.

半径几厘米的圆比较小?

生:3厘米。

师:现在把所有的圆举起来,看看,思考一个问题,圆的大小和谁有关? 生:半径。

师:虽然量出来了,可是我要看看是怎样能够量出来的?谁愿意给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样量出半径的?

生10:先把圆对折一下,就是一个半圆,然后再把它对折一下,这个点就是它的圆心,知道了圆心,半径也就知道了.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也学过对折,这就说明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折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名同学是对折两次,那么对折一次是否可以量出?

生11:先对折一次,然后折痕就是圆的直径,除以2就是半径。

师:有的同学是通过量得出的结果,虽然比我们刚才说的方法都在混却,但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先尝试,在调整,其实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嘎嘎年菜有个女孩子悄悄的问我,张老师,你这个圆怎么就没有针眼呢?那没有针眼,想一想,我这个圆是用圆规画出来的吗?

生:不是。

师:那就奇怪了,张老师不用圆规,是哟功能什么办法画的圆呢?

生12:用一个碗扣在白纸上,描一下。

师:有可能,但不是。

生13:可能是一端是线,另一端是笔,把线一绕,圆就出来了。

师:人造圆规.

生4:先把纸对折,然后想要画多少直径,有了半圆,就可以得到一个圆了.

师:这个方法至少给我们开拓了思路,他用的是三年集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也可以,很善于思考.可是你们都猜错了,正确的答案是用电脑画的.但是我们发现用电脑画圆的的大小太随意了,怎么能更好的画

出半径是3厘米,4厘米或者5厘米呢?看,双击一下,对于圆来说,高度就是直径.如果我要画一个半径3厘米,那高度就是6厘米,不对呀,怎么变成椭圆了?

生15:少了宽度.

师:多精明的孩子呀!所以光有高度还不行.还要有宽度,宽度也要是6厘米,我再按一下回车,就出来

一个半径是3厘米,直径是6厘米的圆。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概括一下,画圆的方法,只有圆规

一种吗?

生:不是.

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所有画圆的方法中,有一种是最最基本的,是圆规.假如张老师非要用圆规画一个半径是5厘米的圆,你觉得我的两角应该张开有多大? 生:5厘米.

师:4厘米呢?

生:4厘米。

师:如果半径是3厘米,那么直径呢?

生:6厘米。

师:是不是我把圆扯开6厘米,就可以画圆了/

生;不是。要扯开3厘米。

师:所以圆规两角张开的距离是半径,回顾一下,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圆,又近一步感受了圆的特别,其实圆、还有一个更特别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是

一个正三角形,现在我们把它的中心点稍微选中一下,结果发现和原来的三角形没有完全吻合.现在来看看圆,饶着中心旋转,随便怎样转,都能吻合.数学上我们把圆的这个特点叫做旋转不变性.那三角形有旋转不变性吗?

生:没有.

师:如果我们照这样的角度继续望下转,你会发现什么奇怪的现象?

生:近似一个圆,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旋转的是什么呀?

生:中心.

师:如果不用中心旋转,就不行.这里有一个正方形,饶这个顶点来旋转,不知道行还是不行?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能转成一个近似的圆吗?所以可以知道正方形,三角形,绕着一边,随便旋转,都可以得出

一个近似的圆。一条线段绕中点旋转,请同学们仔细盯着线段的两个端点,看它的运动结束以后,成了一个

什么? 生:圆.

师:其实就是特定的点运动的轨迹。今天我们还接触了什么平行四边形,梯形,甚至是任意的区别行等等,那么它们绕某一点旋转,能出现圆吗?回家去试试,也许一幅一幅美伦美幻的图形就在你们的手下诞生了,到时别忘了带给咱班的数学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去交流和欣赏。

篇五:圆的认识张齐华教学实录

张齐华《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一、从生活现象出发,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认识吗?

生:圆

师: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圆形?

生1:我在手表上见过圆。

师:手表的表面上是圆形。

生2:一元,一角,5毛钱也是圆。

师:硬币上有圆。

生3:月亮

师:月亮远远看过去就像个大圆盘,是吗?

生4:篮球也是圆。

师:篮球是圆,有没有人。。....

生5:篮球是个圆球体。

师:篮球是个球体,它和圆有所不同。

生:车轮上也有.

师:行,同学们,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完吗?

生:说不完。

师: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师: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

[课件出示:平静的水面,丢下一颗石子。]

师:同学们,见过平静的水面吗?

生:见过。

师:丢下一颗石子,发现了什么?生:涟漪

师:什么形状?生:圆形。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

[课件出示:向日葵、花、光环、电磁波等]

师:在这里,你同样找到圆形了吗?生: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那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秘,好吗?生:好.

二、学习新课:

1、从画圆中认识圆

师:同学们,要认识圆,我觉得我们首先得画出一个圆.会画吗?

生:会.

师: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画圆了,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

白纸里面任意画一个圆。

生开始画圆,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生:画完了。

师:张老师特别感动第一小组,因为第一小组有个同学没有画出来,

其他同学赶快凑上去帮他,告诉他要怎么样怎么样,张老师特

别欣赏。

师:大家都画好了吧,张老师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同学画的都非

常漂亮,但是也有部分同学画的不够理想,甚至还没画出来。大家猜猜他们可能哪里出问题了?

生1:有可能圆规没有放好,2个头搞错了。

生2:有可能他拿圆规的时候拿的不是地方。

师:应该拿哪里?

生2:应该拿这个帽子这里(生拿起圆规演示)

师:听到了吗?咱们拿圆规的时候可要掌握技巧,抓的时候不能随

便抓,应该抓这里,如果抓下面画的就不够漂亮了。(师拿起

圆规演示)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3:在对准中心点的时候,画到一半有可能歪掉了。

师:画的时候针尖能不能移动啊?移动画的出圆吗?

生:不能,画不出圆。

师:这也有可能,还有吗?

生4:也可能画圆的时候用力太大,针尖把纸划破了,这样的话也

画不出来了。

师:恩,我们画圆时,要注意用力的尺度。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4位同学讲的其实不就是我们用圆规

画圆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对吗?生:对

2、学习圆心、半径、直径

师:那现在,小朋友想再画一个圆吗?生:想。

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能不能想个办法,让我们全班的同学画出的

圆一样呢?谁有办法?

生:可以规定一个圆的半径,就是圆规一头和另一头之间的距离。师:他既提到了一个新名词—-半径,同时还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师板书:半径

师:意思是说,咱们全班同学只要把圆规针尖和笔尖之间的距离统

一一下,画出的圆就一样大。你能想象一下,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咱们就统一把他定为3厘米好吗?定完后,同样把这个圆画

出来

生第二次画圆师:对了,小组内谁画圆时遇到问题了,(小组成员)

及时提醒一下

师:画完了吗?已经画完的同学就把这个圆片剪下来。

师巡视,了解完成情况,提醒学生抓紧时间

师:同学们,来看老师这个圆和你们画的这个圆大小怎么样?生:

差不多

师:同学们,圆倒是有了,可要是有人问起,这是一个多大的圆?

咱们该怎么办?和别人交流一下。

师:谁来试试看?

生1:这是半径3厘米的圆。3×2是6是它的直径.

师:行,她刚才提到两个地方,他认为一方面咱们可以借助半径来

描绘这个圆,是吗?行,刚才我们一起看了,刚刚后来他还提

到了一个新名词,是什么?

生:直径

师:也就是说,咱们还可以借助直径来描述这个圆的大小,对不对?

生:对

师板书直径

师:看来咱们班的同学们对圆了解得还真不少!

师:(指着板书说)同学们,在圆里,除了有半径和直径外,还有

一个重要的名称,那就是圆心,听说过吗?(板书:圆心)

生:听说过。

师:那么到底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我想同学们多少有了些了

解,是吧?

师:行,一会儿,同学们可以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交流,听听其他同

学的想法,也可以查一查资料。这不,课前啊,老师就为大家

准备了这么一份材料(出示信封)里面就有有关它们的介绍。当然像今天这种场合,胆大的同学,咱们还可以请教一下在座

的老师

师:现在抓紧时间开始吧!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参与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

师:(指着黑板上的圆)其实圆心,通俗的讲就是圆的中心。圆规

画圆时,中间固定的这一点就是。。..。。

生:圆心。

师:通常字母?生:o

师:通常用字母o表示.

师:那什么是半径呀?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1:我认为是圆周上的某一点和圆心的直线.两个点的直线叫圆的半径。

师:他说是圆周上的某一点,通常我们称它为圆上,他的话也就是说圆上的某一点连接圆心的一条直线。是直线还是线段?

生1:线段。

师:你(指生1)能不能上来给大家画一条?请同学们在刚才的圆片上也画上一条半径.

师:好,大家来看,他画对了?

师:(指着板演的一条半径说)半径我们通常用r来表示。

师:关于直径啊,老师这里给大家带来了3条线段,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在这里面,你认为哪一条才是圆的直径。

生:第三条.

师:那第一条为什么不是呢?

生:因为没有经过圆心。

师:经过这词用的好,他没有经过圆心

师:那第二条不是通过圆心了吗?把你的想法告诉全班同学。生:因为他只画了一半,没有画到头。

师:换句话来说,什么样的线段才是直径?一方面要经过。。。。生:圆心.

师:同时他的两端得怎么样?

生:都在圆上的线段

说的好,像这样的线段才是圆的直径。

师:在刚才的圆片同样画上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

(生画的同时,师也在黑板上画直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啊,张老师觉得关于圆该有的知识咱们也交流的差不多了,圆心,半径,直径,大家都认识了吧。那我在想,咱们这堂课是不是就这么结束了?

三、深入探究

1、合作学习寻找规律

师:那说句心理话,你们觉得,关于这个圆,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的?有吗?

师:不说别的,单说这圆心、半径和直径,这当中还蕴涵着丰富的

规律.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

生:想。

师:行!一会儿呢,正巧这都是刚才我们同学们剪下的圆片,(师手

举一圆片)这就是我们等下要研究的素材,同学们还带了知尺,圆规啊什么的,这些就是我们的研究工具。同学们,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相信每个小组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有信心吗?

生:有

师:我提几个要求:1、当你们小组交流,有了新发现了,别忘了

把他记录在学习纸上,一会咱们来交流,但是别耽误了记录。有了发现以后还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到底呆会怎么把这个

发现介绍给全班同学,让别人相信你的发现是正确的.2、如

果在研究过程中,实在遇到问题了,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了,别着急,老师事先给你们准备了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同学们

可以把他打开来参考参考,明白了吗?

师:那就抓紧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其中.

师:同学们,说实话张老师和你们一起经历了一个难忘的探索过程,同

学们,张老师也觉得吧,我们光顾着研究也不行,得善于把

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别人交流,对不对?让别人相信你的发现

是正确的。

师:老师从各小组中,搜集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发现,但是张老师也说过,

同学们的发现对吗?能不能禁得起推敲啊?

生:能,光有信心还不行,咱们按事实,讲道理,对吗?一起看大屏幕。

(屏幕出示学生作品)

2、分析推理,论证规律

1师:我们来看第一条发现,这个小组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都有○

无数条,有道理吗?

生:有。

师:亮出你的观点,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1:我们一开始认为圆的半径只有四条,在往后的研究中,我们慢慢的把这个圆往下折,折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个圆的半径好象永远都折不完。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我特别欣赏的是他们的一点,边研究,边申述,最后得出结论,还有吗?其他人是怎么发现的?

师:那同学们都同意这个发现?生:同意。

师:那张老师给他打上☆,张老师一直认为,禁得起推敲的发现,才是真的发现。

2师:继续看第二条:在一个圆里,每一条直径都是一样长的。有○

道理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我是用尺子量的方法.(生演示测量过程)

师:他是用测量的方法,发现了什么?

师生:每一条直径都是一样长

师:他其实之前还说了一段话,谁听出来他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生2:他又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就是在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也是一样长的。

师:是这样吗?

生1:是

师:非常好的发现,很善于联想。这样,就请你去上面,把你刚才

那个新的发现补充进去,好吗?

师:好了,就这个发现,你还有什么补充意见的?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4:我们是通过折来发现的,(演示)我们把这个圆折成相对的

两个半圆,大家可以发现这个圆两边是对称的,所以我们认

为他的半径和直径是相同的。

师:这么快吗?感觉应该还有点距离,他这样还不能说明所有的半

径距离都相等。但是沿着她的思路往下走,我们很快就能发现

圆的半径都相等的规律,谁继续?

师:同一组谁给他补充一下

生在对折的基础上又对折

师:(演示)大家来仔细看一下,这一条是圆的半径,这一条也是

圆的半径,对折后发现他们相等,这至少说明这两条是相等的

是吗?生:对。

师:那怎么知道每一条都相等呢?

生5:再折一折

师:我们再折一折。不停地折就会发现其实每条半径都一样。生6:我是在画圆的时候找到了这个规律。因为在画圆的时候圆规

的针尖和铅笔端的距离是一样长的,这样才能画出一个圆,这样的圆有无数条半径,因为圆规的东西都没有动,所以是一样长的。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既不用量也不用折,他是在画圆的过程

中慢慢去感觉的。

师:行,我们再在圆片上画一画,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半径长度都保

持不变了,边画边感受一下半径在哪里?看看是不是都保持不变了?

生操作——画圆

师小结:在画圆的过程中,半径应该是保持不变的。

3师:先画到这里,咱们来看第三条发现.第三条发现很特别,只○

有几个字母d=2r, r=(1/2)d,请同学来说说,这是什么意思?生:d是直径,r是半径

师:那你这个式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生:想说明: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这个发现,你们是怎么得来的?

生1:对折(量)(生演示 )一条半径、两条半径加在一起就是

一条直径

师:通过折一折,我们发现一条直径里面包含了几条半径?生:两条。

生2:我们小组是用画的办法。就是先画一条直径,然后我们发现

这条直径是通过圆心的。。..(生表达不清)

师:我演示,你看看是不是你要表达的意思。这是一条直径,从圆

心这看,是一条半径,往这看是一条半径,正好说明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你点头了,说明是对的,所以下次站起来前,先把语言组织一

下。

师:就这个观点,你还有什么补充。

生:我还有一个办法,可以知道,2个半径是一个直径。我现在纸

上随意画一条直线,然后作中点,然后。.。.

师:这样,你表达的东西比较复杂,关系到方方面面,这样吧,我

们接着讨论,你上台来画,好吗?

生:我们小组是量的,圆的直径是6cm,然后我们就想着量出圆的

半径,我们发现一量就是3cm

师:通过量也发现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不过就这条发现,张老师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不知道同学们

有没有发现?都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那这条直径(纸片的圆的直径)是半径(黑板上的圆的半径)的2倍吗?是否还得加些什么?直径是半径的2倍,他的前提是什么?

生:在同一个圆里.

师:是啊,如果不在同一个圆里,能说明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行,

请你上台把这个发现加上一个前提。

4师:同学们瞧,刚才也许我们一开始的发现比较粗糙,经过咱们○

全班同学共同的努力,你补充,我补充,就变得非常的完善了。不过张老师相信,每个小组的发现何指是这三条,这样吧,下面,我想请各个小组,赶快商量一下,下面留点时间,每个小组选择剩下的,你们认为最精彩的一条发现,一会咱们来交流。好吗?好,抓紧时间。

小组讨论环节

师:哪个先来(小组汇报)

生1:我们小组发现了每条直径的焦点都是圆心。

生2:我们小组发现圆的大小和圆的半径,直径长度有关。师:这个发现很重要,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先画了一个半径为3cm的圆。。。。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

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一个??圆心,那“同长”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

生:一样长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

得怎么样?

生:自豪、震惊

师:特别的自豪,特别的骄傲!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对于圆的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这不,在《周

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由圆规画成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的。一起看!(出示课件图片)

师:(先出示一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现在我们一起切割,再

切割,再切割??直到把它切成一个??圆。

师:现在如果告诉你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

的哪些信息?

生;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

师:你说,你说,还有吗?没有了,跟他们一样。

师:同学们,看来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往往能获得更多有用的结

论。

师:同学们,说起圆啊,同学们这个图案一定并不陌生,出示图

片,这个你们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

师:想不想知道这个阴阳太极是怎么画出来的啊?生:想

师:(出示图片)它是由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成的。

现在如果告诉我们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讨论

师:好了,谁先来,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响亮的说给大家听

生:小圆的直径6厘米,大圆的半径6厘米??

师:同学们,古老的阴阳太极为什么选择了圆形,这绝对是一个另人感兴趣的话题,课后我们可以近一步的去查查资料。

师:好了,最后让我们把视野回到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平静的水面上丢进了一颗石子,它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圆形啊?

师课件出示:又如这些现象当中的圆形又是为什么?我想,走进网络,走进《百科全书》,同学们一定会获得一些意外的收获。师:好,同学们,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终啊,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放图片,配音乐)

(放完后)师: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很美

师:其实这恰恰就是圆的魅力所在.

六、小结

师:同学们,短短一节课,要真正走进圆的世界是不现实的,我想我们刚刚所做的,只是走“近"了圆的世界,打开圆的大门,一个更加精彩,更加丰富的世界必将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圆的世界!

篇六:张齐华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张齐华圆的认识教学实录

●过程描述

[一]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生:轮胎上有圆。

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

……

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①)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生:(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生:(激动地)好!

[二]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

生:――画不出圆的。

师: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可要是真没有了圆规,比如在圆规发明之前,我们就真画不出一个圆了吗?

生:不可能.

师:今天,每个小组还准备了很多其他的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生: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师:张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师:那叫“拷贝不走样”.(生笑)

生: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画

出了一个圆。

师: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笑)

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

师:看得出,你们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

生: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师: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

师:可是,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然创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说法呢?

生:我想,大概是古时候的人们没想到这些方法吧?(生笑)生:我觉得不是这样,因为,或许一

开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指的是没有圆规和“矩”画不出方和圆,但是流传到后来,它的意思已经发

生了改变,不再仅仅指原来的意思了,而是指很多事情,必须要讲究规矩,遵循章法。(不少同学投以赞许

的目光)

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三]

(通过自学,学生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该有的知识我们也探讨得差不多了。那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

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研究过程中,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任何细小的发现都记录在学习纸上,到时候一起来交流。第二,实在没

啥研究了,别急,老师还为每一小组准备一份研究提示,到时候打开看看,或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帮

助。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在教师提供的“研

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师:光顾着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

(是)很多小组都向张老师推荐了他们刚才的研究发现,张老师从中选择了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生:我们小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少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我们组是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生:关于这一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应该加上“在同一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们小组通过研究还发现,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生: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的一半喽……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生: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生:我们组还发现,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生: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圆。如果没有了圆,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缺乏生机

生:我们生活的世界需要圆,如果没有了圆,车子就没法自由的行驶……

师:当然,张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发现,没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生:好。

[四]

师: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

生:圆心。

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胆猜猜看。

生:半径一样长。

生:直径一样长。

师:这一发现,和刚才大家的发现怎么样?

生:完全一致.

师:更何况,我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特别的自豪.

生:特别的骄傲。

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

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③),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张齐华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在同一圆中,圆的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特点,及如何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操作。 教法学法: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质疑引导, 教学准备:圆规,直尺,瓶盖,画有圆心的纸,大小不同的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生活中的圆)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①)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生:(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生:(激动地)好! [二] 探究新知 活动一,找宝藏 师: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小朋友和大家来玩游戏 生:喜欢。 师:这个游戏的名称呢就是找宝藏,(PPT出示游戏内容)。 宝物在距小明左脚3米处,请大家一起找找宝物的位置,并在纸上画出来。 展示学生找出宝物的位置,并让学生总结出宝物有可能出现的全 部位置 师;(PPT出示宝物位置,并最终得到一个圆,是宝物有可能出现的位置)引出课题,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

六年级《圆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圆的认识》评课稿 六年级《圆的认识》评课稿 程老师扎实的课堂为大家所称道。这节《圆的认识》层次分明,学生掌握扎实,体验深刻。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关于教学任务,程老师对这节课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提供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 2、在安排内容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通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今天的课堂中,程老师体现的数学理念使《圆的认识》

的学习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老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非常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 由此看,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张齐华圆的认识评课稿(共6篇)

篇一:圆的认识案例分析 《圆的认识》案例分析 桂林市穿山小学冯嘉莉 2007年11月8日在西南大学参加“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研讨活动”,有幸聆听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张老师从时空、内容、方法和数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演绎、拓展和延伸。张老师的课堂是人文的课堂、文化的课堂、生命的课堂。以下是对张老师的经典片段进行分析。 【案例】师: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然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成功演绎“没有规矩,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了。??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一个……圆心,那“同长”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 生:一样长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自豪、震惊。 师:特别的自豪,特别的骄傲! 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的研究和记载还远不止这些。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一份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动画演示:圆向方的渐变过程,如图②)。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师:说起中国古代的圆,下面的这幅图案还真得介绍给大家(出示图③),认识吗? 生: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想!)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出示图④)。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生:小圆的直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半径是6厘米。 生:大圆的直径是12厘米。 生:小圆的直径相当于大圆的半径。 ?? 师: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平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生:我觉得石子投下去的地方就是圆的圆心。 生:石子的力量向四周平均用力,就形成了一个个圆。 生:这里似乎包含着半径处处相等的道理呢。 师:瞧,简单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出现圆,当中的原因,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研究了。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呢,在我们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如下的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

张齐华《圆的认识》

张齐华:《圆的认识》 2003年11月,从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传来消息,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彩的教学,一举获得一等奖。我和张老师既是老乡,又是校友,曾一起在导师的门下合作做过课题。听到这样的好消息,在衷心祝贺张老师的同时,我真后悔没有能够到现场感受一下张老师这节课的风采。于是,等听课老师一回来,我立即找来这节课的录象,连看了三遍。现在,又有幸拜读了张老师详细的教学实录和反思,再一次感动。 我也曾多次教过《圆的认识》,听过这个课题的研究课不下几十节,看过有关的教学设计和案例则更多。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真是与众不同,用张老师的话来说甚至“有些另类”。张老师从文化的视角,对这一传统题材的课进行了独特加工和全新演绎。我由衷地佩服张老师执着的勇气、广泛的涉猎和如行云流水般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这节课引起了我很多思考,现奉上几点,供大家研究。 1、对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尽管我们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课程不仅仅是指教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差异、师生的交流启发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机整合课程资源呢?张老师在细心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后,大胆对教材作了二次加工,使“教材”成为“学材”: 在沟通圆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上,除了教材所呈现的硬币、钟面、车轮之外,张老师从自然、历史、人文三个维度,结合学生认识圆的不同阶段,补充了大量有关圆的图文资源,学生整堂课都置身于鲜活的文化背景之上,都浸润在数学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之中。 在画圆的教学上,张老师没有局限于实物描圆和圆规画圆,而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工具画圆。学生发现除了可以用圆规、圆形瓶盖、三角板中的圆形窟窿等工具画圆,还可以用绳子和笔组合画圆,甚至可以“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圆认识评课稿(集锦15篇)

圆认识评课稿(集锦15篇) 圆认识评课稿(集锦15篇) 圆认识评课稿1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在这一课中,胡慧敏老师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对学生而言,这是一节感受真实、经历充实、感悟扎实,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学,也是一节充满创意的教学。以下浅谈我的观点:第一、开课,体现一个“贴”字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胡老师的开课“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感受圆入手。整节课中她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第二、新授,体现一个“实”字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胡老师的这节课上体现一个“实”字,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

方式。在本节课中,从圆的揭示,半径的探究到直径的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自然而然的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有了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对半径的探究中,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 再次,胡老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练习,体现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胡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更最重要是,在练习中胡老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不足之处:在本节课中,胡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还是评价的表情则显得少而呆板。仅有的反应也只是简单的鼓励和判断,如:“恩”“很好”、“对”、“错”,语言非常简单。评价的重心还停留于关注学习活动结果,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激励性、调控性、发展性。其实教师要以饱满、关注的情感投入评价,时刻注意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及时表扬学生在学习过

圆的认识与画圆圆的认识张齐华

圆的认识与画圆圆的认识张齐华圆的认识与画圆 教学内容:青岛版初级中学数学六年级上册55-57页信息窗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见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认知同一个圆里直径和曲率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知道扇形和约数的概念。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价值观。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都市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加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学习圆,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圆的特征,熟练的按其要求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圆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 学生准备:圆规、三角板。 教学重点:理解圆的概念及相关的知识点,理解轴对称图形。 一、自主预习 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环境问题?

预设:轮子为什么设计成设计弧形的呢? 为什么确实自古至今轮子都设计成圆形的呢?圆又有什么独特之 处呢?从这节 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完美的图形——圆,我们先来认识圆、 画圆。 【板书课题:1.圆的认识与画圆】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要如下达到以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⑴认识圆,搞清 楚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⑵掌握用圆 规灰鳍的方法。⑶知道扇形和圆心角的概念。 3. 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为了完成此节课的学习讲授目标。请同学们想想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P55-57页的内容,重点看P55页画圆的 方法,P56页圆的各部分称谓,思考:(1)怎么画圆?通过画圆你能 说一说圆的各部分名称吗?(2)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 少条直径?(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成正比吗?直径呢?(4)同一圆里直径和半径有什么某一关系?(5)什么样的绘图是扇形?什么 叫圆心角? 6分钟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满载而归! 4.学生自学 过渡:目标的完成,离不开同学们高效同学自主的学习,下面请 同学们根据自学恳请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 果最好。(师目光巡视学生自学条件,关注“学困生”。) 二、合作探索

听课反思 一个数学教师的素养观摩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

听课反思一个数学教师的素养观摩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

听课反思一个数学教师的素养——观摩张齐华 《圆的认识》有感 4月15日下午,在市体育场,我耳闻目睹了张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内心激情澎湃!随着他对数学、儿童以及课堂的思考不断深入,逐渐被更多人称为“数学王子”。“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更是他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真实写照。有人说,他的课堂的这份独特源自于他过人的语言功底,我以为这话至少说对了一半。数学是一门理性十足的学科,数学语言本身的准确、概括、凝练自然制约着数学教学语言的风格。然而,从小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对朗诵、表演等又颇为爱好的他,无形中成就了那种既有数学教师的准确、凝练,又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诗意的教学语言,加上在课堂上快捷的反应与准确的判断,又使其教学语言多了一份特有的敏锐与智慧。教学首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一门借助于外部言语实现内在心灵沟通的艺术。独特而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恰恰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第一张名片。 当然,课堂的那份独特,绝不仅仅源自于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一旦进入到他课堂的“内里”,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则又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另一张独特名片。 主持人说:“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

加丰富的内涵。 不妨还是回到“圆的认识”一课。众所周知,“在所有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可是,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圆这一平面图形的美,进而获得真切的审美体验?课堂上,张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耐人回味:“和其他直线图形相比,你觉得圆美在哪里?”(圆由曲线围成)“可是,不规则的曲线图形或者椭圆也是由曲线围成的呀,和他们相比,圆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圆看起来更光滑、匀称)“除了外表光滑、匀称以外,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成为最美的平面图形?”“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与圆的美有什么重要的关联吗?”(事实上,正因为半径处处相等,才使得圆具备了一种无限对称的和谐结构,美因此而生)一连串的问题,看似都在探寻“圆为什么最美”,但探究的最终结果却指向了圆的内在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构成的圆的和谐结构。至此,数学知识的习得、数学方法的渗透、数学美的体验,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共同构筑起了这节具有浓郁文化气质的数学课。 一节完美的课堂,折射出张老师多年深厚的功底,不仅仅是数学素养,更是自身所携带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只有在一次次的自我超越中,凸显的更加淋漓尽致!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最新)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 教研组今天的教学研究活动,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朱建平老师的新授课《圆的认识》,朱老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四大理念: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首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平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本堂课的建议: 圆的单元我们班学生已经学完,根据学生学习结果反馈,感觉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等基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整堂课效果反馈下来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朱老师是不是可以在以下方面再强化一点。 1、学生作图的规范性。对于有数据要求的画圆,标出O,写上r=厘米。 2、圆的部分特征要强调在同圆和等圆中。 3、新课拓展方面:用好课本的做一做,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圆的特征来探究

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由于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到圆。 首先,我分别出示教材中套圈游戏的前两幅图,让学生观察这种站法是否公平,从而引出第三幅图以及圆这个概念,并通过让学生比较圆与直线、正方形的不同之处进而得出圆的特征。此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画圆,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解圆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概念、特点,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我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圆,小组讨论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与什么有关系。 再次,学完新知识后,我出示判断、选择等多样的练习题来巩固和检验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当堂消化、吸收。 最后,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每个同学都进行回忆、总结,有的同学总结的很全面,有的同学不是很全面,只是说出其中的几点,然后我在进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已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的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对圆心与圆的半径的作用能够理解,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实现了教学目标。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课堂上我讲的内容过多,而学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后应该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其次,在讲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时,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所画的圆,深入的感知,然后在出示课件讲解。

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习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

圆的认识法评课稿

圆的认识法评课稿 对于圆,大家有什么样的认识,下面是的圆的认识法评课稿,欢迎阅读。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在这一课中,胡慧敏老师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去探究知识、发现规律,从而使自己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对学生而言,这是一节感受真实、经历充实、感悟扎实,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教学,也是一节充满创意的教学。以下浅谈我的观点: 第一、开课,体现一个“贴”字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胡老师的开课“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感受圆入手。整节课中她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 第二、新授,体现一个“实”字 新授是一堂课的中心环节,提高新授的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这个核心,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胡老师的这节课上体现一个“实”字,实施“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从圆的揭示,半径的探究到直径的发现,通过学生动手折一折,自然而然的引出固定的一点即圆心,那么圆的大小由什么决

定?学生从观察和画圆的体验中有了各自的看法,在交流中生成讨论半径的需要,对半径的探究中,相信学生,合理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促进有效互动。 再次,胡老师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练习,体现一个“精”字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胡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更最重要是,在练习中胡老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不足之处:在本节课中,胡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还是评价的表情则显得少而呆板。仅有的反应也只是简单的鼓励和判断,如:“恩”“很好”、“对”、“错”,语言非常简单。评价的重心还停留于关注学习活动结果,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激励性、调控性、发展性。其实教师要以饱满、关注的情感投入评价,时刻注意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差异,及时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不断地帮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这是提问的目的。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不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圆的认识的评课稿 “圆的认识”一直是余老师研究的典型课例,本次公开课的听课、观课、教学研讨的学习又一次领略到了老师们的智慧,感触颇深,意义重大。 一、组织教学应该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如果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完全可以看课本自学,何需老师花时间“表演”。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一回、体验一次,才能深切理解数学知识,并从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努力实现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余老师都用到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找一找、猜一猜、等基本活动,给学生视觉和触觉上的充分体验。 二、在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用“量一量、比一比”很好地将数学知识与基本活动结合在一起了,设计首尾呼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很深切地领悟了圆的特征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抓住学习线索,重点突出、学习全面。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很多,要认识很多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要想在一节课时间里清晰透彻地让学生掌握,需要老师有精当的教学设计,才能是同学们轻松地学会。因此,老师备课必须“深入”,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突破口,使学生轻松地展开学习,称之为“浅出”。圆的各部分名称虽然也有出处,但是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不必安排时间进行探究,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等特征就必须安排探究时间,所以,认识各部分名称只要求认识,教师就可以以安排学生探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和关系”为主线,组织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我们今天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并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老师心中定下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此时,学生的学习感受是“浅”,他们只要完成一个任务,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深”。 余老师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找一找、猜一猜的教学活动。将圆的认识的知识的学习渗透到各项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去,充分的让学生去感知、体验、探讨、合作的学习,余老师用简单幽默明了的教学语言和优美的教态营造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仅数学新课标理念的体现,更是一次知识与教学技能和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

听课反思 一个数学教师的素养观摩张齐华《圆的认识》有感-精选学习文档

听课反思一个数学教师的素养——观摩张齐华 《圆的认识》有感 4月15日下午,在市体育场,我耳闻目睹了张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内心激情澎湃!随着他对数学、儿童以及课堂的思考不断深入,逐渐被更多人称为“数学王子”。“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老师的座右铭,更是他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真实写照。有人说,他的课堂的这份独特源自于他过人的语言功底,我以为这话至少说对了一半。数学是一门理性十足的学科,数学语言本身的准确、概括、凝练自然制约着数学教学语言的风格。然而,从小喜好文学,博览群书,对朗诵、表演等又颇为爱好的他,无形中成就了那种既有数学教师的准确、凝练,又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诗意的教学语言,加上在课堂上快捷的反应与准确的判断,又使其教学语言多了一份特有的敏锐与智慧。教学首先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一门借助于外部言语实现内在心灵沟通的艺术。独特而风格化的教学语言,恰恰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第一张名片。 当然,课堂的那份独特,绝不仅仅源自于他风格化的教学语言。一旦进入到他课堂的“内里”,教学目标的多元、课堂立意的深远、教学结构的精巧、课堂进程的丰富,则又构成了他数学教学艺术的另一张独特名片。 主持人说:“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

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圆的认识”一课上,从水面上漾起的层层涟漪,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从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到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而再到建筑、美学、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圆”这一抽象的平面图形以一种瑰丽的姿态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并悄悄改变着他们对数学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可以说,正是这份“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自我约束,成就了其教学的内在独特。然而,如果这种独特仅仅源自于“为创新而创新”的话,其又未免失之于标新立异。在张老师的思想深处,他对独特有着更深刻的体悟。在我查阅的资料中,“认识整万数”一课,张齐华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简易的“四位计数器”。为了拨出像30000这样的整万数,已有的计数器数位不够了,怎么办?有学生在千位后添了一个数位万位,问题迎刃而解;更有学生灵机一动,同桌合作将两个计算器“拼”在一起,“四位计算器”一下成了“八位计数器”……至此,所有听课教师恍然大悟。原来,这一“拼”不只是解决了数位不够需要添加的问题,“4+4”的“拼合”过程,恰恰暗合了我国计数方法中“四位一级”的规则,并为学生深刻理解这一新的计数规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因为有了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深刻理解作支撑,而获得了更

张齐华圆的认识(走进圆的世界)

张齐华圆的认识(走进圆的世界) 作者:张齐华 ●背景分析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大胆尝试。 ●过程描述 [一]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生:轮胎上有圆。 生:有些钮扣也是圆的。 …… 师:今天,张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①)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 《圆的认识》教学评课稿1 今天听了周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让我感受很深。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等等方面教师都比较注重,也取得了相应的很好效果。可以看出周老师在研究这节课的时候做了很多的打磨,听了这节课,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的方向,下面简单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与特征。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周老师从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出圆周上的点到中心点都一样长,这就是学生对半径的特征的直观感性认识,所以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

《圆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圆的认识》评课稿 《圆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 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以有利于当前新课程的教学。学生从评课中获得自己学习的有关信息,加深了对自我的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评课稿(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的认识》评课稿篇1 本次教研课听了姚老师上的《圆的认识》一课,这节课教态自然,教学语言精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听了这节课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1、以学生为本,以自学为主,教师适当指导。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会用圆规画圆。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在加上课前预习,本节课教师没有再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尝试、验证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再比如,用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所以上课时老师就把它定位为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么样把圆画好。而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2、课件直观演示,圆片操作探索,学生自主研究。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时时注意让学生通过直观去体验,去感悟。教师设计了开放型的方式,给孩子们一个圆,让孩子们去自己发现。这样设计给孩子一个无限的空间。在研究圆的特征时,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圆的各部分特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教师再对学生的发现进行有意识地梳理和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充分提升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的

数学评课稿(优秀15篇)

数学评课稿(优秀15篇) 数学评课稿篇一 圆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过程中,不仅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而且也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注入了新的内容,并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平面图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练习生活,让学生亲眼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李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入手,引入了线段和圆,紧接着结合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及感知圆(主要通过用手摸一摸周围的圆),积累了一些对圆的感性认识。接着比较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把脑海中形象具体的东西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概括或者说抽象出来。应该说,李老师极其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一方面,注重从生活现象中提取数学知识,引入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说数学的回归。比如练习中,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该安装在哪儿?我想如果给足时间,数学知识的回归在这些课上有更多的体现和应用。 在六年级的课堂上,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很明显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让学生敢想、敢说,从而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课中体育老师的圆上,你喜欢站在哪儿?小组合作探究直径、半径的意义以及之间的关系等都体现了这点。 同时,注重操作活动在图形学习中的地位。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究图形特征的重要途径,正是操作活动,学生的探索学习才能得到顺利展开,也正是操作活动,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的体验更加真切和深刻。 最后,李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表述。如果说操作活动能更强调知识的深刻性,那么语言表述也就是“说”,就是对知识的梳理,知识的罗列,知识的系统话整理和知识的重组。 整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1) 语言的衔接稍有跳跃。课堂的连接语是课堂驾驭能力的表现,也反映了教师设计课堂,生成课堂之间的一种应变。同时,这也与教师对于教学设计过程的熟悉程度有关。 (2) 教学环节: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圆,如果是你喜欢站在哪里?抛出问题之后,我以为教师想讲点在圆内、圆上、圆外这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然而教师风趣的点评之后,很平静的说: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老师画了一条半径、一条直径……我有点不理解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 (3) 练习的量不够。 数学评课稿篇二 经过听八位教师的讲课,总的来说,给我的感觉是这几位教师对新课标掌握的比较好。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几位教师的作课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健康、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认为做的很好: 下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做为教学资料,如《面积单位》这一节引入了奥运知识,由国家大事入手,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分数的意义》这节用蛋糕、苹果、熊猫做为学习的材料,讲西游记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

圆的认识评课稿(6篇)

圆的认识评课稿(6篇) 圆的认识评课稿1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分层练*,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的那辆车最*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我们学*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最佳的学*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很自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 三、突出教学重点,加深理解运用 为了突出“圆的特征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教

六年级《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六年级《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13篇)六年级《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篇1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 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小机器人。让学生找出这个小机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 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篇2 一、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