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单正链RNA病毒。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 检测抗体 目前检测的方法有 ELISA、 IFA、RIA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 等。 前3种方法具有敏感性好,应用方便的特点,尤 其ELISA法目前最为常用。但由于HIV的全病毒 抗原与其他逆转录病毒 (如HTLV) 有交叉反应, 而且病毒系芽生释放,病毒包膜中常带有细胞 成分,与人血清中的抗 HLA 抗体亦有交叉反应 ,易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这类试验仅用于筛 查抗 HIV 抗体,阳性者尚须进一步用 WB法予以 确认
一 生物学性状 1 形态结构 HTLV-Ⅰ 型和 HTLV-Ⅱ 型在电镜下呈圆形, 直径大约100nm,有包膜,包膜表面有刺突,刺 突上嵌有特异性糖蛋白( gp120),能与 CD4 受 体结合,与病毒的感染、侵入细胞有关。内层 衣壳 P18、P24 两种结构蛋白。中心含病毒 RNA 及逆转录酶
二、致 病 性 HTLV-Ⅰ型与Ⅱ型是引起人类肿瘤的逆转录 病毒。 1 传播途径 HTLV的感染可通过输血、注射、性交等方式 水平传播;也可通过胎盘、产道和哺乳等途径 在母婴间垂直传播
④ 典型AIDS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合并 各种条件致病菌、寄生虫或其它病毒感染,或 并发肿瘤(如kaposi肉瘤),发展为典型AIDS。估 计在感染后 10年内约有 50%的人会发展为 AIDS。 AIDS的5年间死亡率约为90%,死亡多发生于临 床症状出现后的2年之内
2 HI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害 (1) HIV对CD4细胞的损害 HIV感染和致病主 要是CD4+细胞在数量和功能上受损,从而引起 宿主免疫功能的全面障碍。病人主要表现是以 CD4+T细胞 (TH) 减少所致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由于 CD4+T细胞减少而 CD8+T细胞相对增多 ,导致CD4/CD8比例倒置,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包括 M 的活化、 TH 对 CTL 细胞、 NK 细胞和 B 细胞的诱导功能降低等
(4)特异免疫损伤 受感染细胞表面表达HIV 糖蛋白抗原,被 T细胞识别或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通过ADCC作用破坏细胞 (5)自身免疫损伤 HIV gP120 与T细胞膜上 的 MHCII 类分子有一同源区,故抗gp120的抗体 能与着T类细胞起交叉反应,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三) HIV感染的免疫应答 1 HIV感染的免疫 机体感染HIV后产生多种 抗体,包括抗gp120等NT抗体,但中和活性较低, 主要在急性感染期降低血清中的病毒抗原量, 但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 HIV感染也可刺激机体细胞产生免疫应答, 包括 CTL细胞、NK细胞及ADCC的杀伤活性, 但细胞免疫依然不能清除有HIV潜伏感染的细胞 2 病毒感染致免疫病理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2) HIV损伤CD4+细胞的机制 ① 病毒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或病毒的出芽 释放,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② HIV增殖时可产生大量未整合的病毒cDNA ,对细胞的正常生物合成活性有干扰作; ③ 感染 T 细胞表面的 HIVgp120 与非感染细胞 表面CD4分子结合,介导细胞融合而产生大量多 核巨细胞,也使T细胞减少
ຫໍສະໝຸດ Baidu
四、防治原则 WHO 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 控制HIV感染的措施。 1 一般措施包括:①建立HIV感染和AIDS的 监测网络,控制疾病的流行蔓延;②进行广泛 的宣传教育,取缔娼妓,防止 STD 流行,抵制 吸毒等社会弊病;③检测高危险人群包括供血 员同性恋、静脉注射毒品成瘾者、血友病患者 ,国外旅游者和外事使馆人员等;④禁止进口 血液制品,如凝血因子 Ⅷ 等;⑤加强国境检疫 、严防传入
3 病毒的变异 HIV易发生变异从而使分离的 HIV株间有 不同的生物学性状 4 病毒受体与细胞亲嗜性 HIV的主要靶细胞为CD4+T淋巴细胞和单 核-巨噬细胞亚群。细胞表面CD4+分子是HIV 的主要受体
5 培养特征 HIV 仅感染表面有CD4受体的 细胞。实验室中常用正常人 T 细胞经 PHA 转化 3d的培养细胞分离病毒,也可用成人淋巴样白 血病人的非整倍体 T 细胞等进行培养,感染病 毒的细胞出现 CPE,形成多核巨细胞,出现环 形排列的多个核 动物模型可用HIV感染恒河猴和黑猩猩,但 感染过程的症状与人的AIDS不同
2. 血液传播 输入带有HIV的血液或血制品 ,包括骨髓或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及共用污染 HIV的注射器和针头等 3. 垂直传播 胎儿经胎盘从母体获得感染者 最多,其次是分娩时经产道感染,由哺乳感染 者最少。13岁以前的儿童 AIDS患者中约 70%的 双亲有 HIV 感染史,故通过母婴传播影响下一 代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是获得性免疫 缺陷综合征(AIDS)的病原体,按照英文AIDS音 译应为艾滋,俗称艾滋病 AIDS于 1981年在美国首次报告 HIV主要有 两型,通常称谓的 HIV 指 HIV-1 型,世界上的 AIDS 多由 HIV-1 所致; 1986 年在西非又发现一 种与 HIV-1 不同的逆转录病毒,两者的核苷酸 序列相差超过40%,称为HIV-2型,只在西非呈 地区性流行
(二) 临床表现及致病机制 1 HIV感染包括原发感染、潜伏感染、有症 状感染及典型 AIDS 等 4 个阶段,典型过程约需 10年 ①原发感染 HIV进入机体后病毒开始复制, 约在8-12w时出现病毒血症,此期病毒在体内广 泛播散,并开始在淋巴样器官种植,3-6w在许 多病人(50%-70%)体内发展成急性单核细胞增 多症样表现,其后大多数病毒以前病毒 (provirus) 的形式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内,进 入长期的、无症状的潜伏感染;
3 HTLV致病机理
HTLV-Ⅰ型与Ⅱ型诱发白血病的机理尚未完 全清楚。 它不含有病毒癌基因或细胞癌基因, 目前认为,HTLV所致的T细胞白血病是一个多 阶段演发过程。HTLV首先吸附CD4+T细胞并使 其激活,CD4+细胞膜上则出现IL-2受体,继而 病毒基因组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于宿主染色体中。 前病毒的启动使IL-2的基因失控,导致IL-2过量
第33章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单 正链RNA病毒。 按其致病作用分3个亚科 : RNA肿瘤病毒亚科 慢病毒亚科 泡沫病毒亚科
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如:
1. 病毒为球形,大小 100nm 左右,外层为包 膜,表面有刺突 2.核心由两条相同的单股RNA组成,在5′端通 过部分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体结构 3. 病毒体含逆转录酶、核酸内切酶和 RNA 酶 H等酶类,这些酶与病毒核酸的逆转录及病毒的 整合作用有关 4.病毒增殖的突出特点是在复制病毒RNA时要 通过DNA复制中间型
病毒能什麽逃逸免疫作用: ① HIV损伤CD4+T细胞,使整个免疫系 统的功能失效; ② 病毒基因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中,细 胞不表达或少表达病毒结构蛋白,使宿主长 期呈“无抗原”状态; ③ 病毒包膜糖蛋白的一些区段的高变异性, 致使不断出现新抗原而逃逸免疫系统的识别; ④ HIV对各种免疫细胞均有损害。故表明 机体的免疫力不足以清除病毒,HIV一经感染 便终生携带病毒
目前,联合交替使用2种HIV逆转录酶抑制 剂和1种HIV蛋白酶抑制剂,所谓的“鸡尾酒疗 法”可以有效地把血液中的HIV含量减少到最 低(外周血中测不出HIV或其RNA),因而能减 轻症状及延缓生命。但无法清除整合在CD4+ 细胞染色体上的前病毒。因此,不能从体内彻 底清除HIV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在逆转录病毒中大部分属于 RNA 肿瘤病毒, 在感染细胞中不引起 CPE,而是能转化细胞诱发 肿瘤。 1978 年从 T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淋巴结和外 周血淋巴细胞中,观察到一种有中央位类核的 C 型病毒颗粒,命名为人类嗜T细胞病毒 或人类T 细胞白血病病毒 ( HTLV)。后从1例毛细胞白血病 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另一种嗜 T 细胞病毒,称 为HTLV-Ⅱ型。将最初发现的称HTLV-Ⅰ型
2 所致疾病 HTLV-Ⅰ型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多为40 岁以上的成人发病。T细胞大量增生,转化、癌变 ,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并发高钙血症、皮肤红 斑、皮疹、结节等,预后不良。此外,HTLV-Ⅰ型 尚可引起热带痉挛性下肢轻瘫和B细胞淋巴瘤
HTLV-II 型则引起毛细胞白血病和慢性 CD4+ 细 胞淋巴瘤
HIV结构模式图
2 病毒复制 HIV 细胞 融合 ,核衣壳进入细胞内脱 壳释放RNA,进行复制。以RNA为膜版逆行转 录产生互补负链DNA,构成RNA:DNA中间体。 由 RNA水解酶将亲代RNA去除,再由负链DNA 合成互补正链DNA,然后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 成为前病毒。当病毒活化时,在宿主细胞的RNA 多聚酶作用下,病毒 DNA转录形成RNA。有些 RNA经拼接而成病毒mRNA;另一些 RNA经加 帽加尾则可作为病毒子代 RNA, mRNA在细胞 和糖体上转译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调节蛋白。再 与病毒子代RNA装配成核衣壳,以出芽的方式释 放获得包膜
(二) 检测病毒及其组分 1.病毒分离 分离正常人淋巴细胞或脐带血淋 巴细胞,用 PHA 刺激并培养 3-4d, 用以接种病 人血液的单个核细胞、骨髓细胞、血浆或CSF等 ,经2-4W培养后,如有病毒生长, 则如能出现 CPE,尤其见到多核巨细胞,说明有病毒增殖。 可用 IFA法检测培养细胞中的 HIV 抗原,或用生 化方法检测培养液中的逆转录酶活性,也可用 电镜检测HIV颗粒来证实
② 潜伏感染 此期可长达6个月至10年。当机 体受到各种因素的激发使潜伏感染的病毒再次 大量增殖而引致免疫损害时,才出现临床症状, 进入AIDS相关综合征期; ③ AIDS相关综合征(ARC) 早期有发热、盗汗 、全身倦怠、体重下降、皮疹及慢性腹泻等胃 肠道症状,并有进行性淋巴结病及舌上白斑等 口腔损害;
2.检测病毒抗原 常用ELISA法检测衣壳蛋 白 P24。P24 多出现于 HIV 感染的急性期,而在 漫长的潜伏期中为阴性。到出现典型的AIDS症 状时,P24又可重新升高 3.检测核酸 应用核酸探针检测整合在细胞中 的前病毒 DNA 片段,可确定细胞中潜伏感染的 HIV。应用PCR检测HIV的前病毒DNA,或用逆 转录 PCR 检测病毒 RNA,均可检出标本中微量 的HIV基因组
6 抵抗力 HIV 的抵抗力不强,加热 56 ℃ 10min可被灭活, HIV在室温 (20-22℃)可保存 活力达 7d,按 WHO标准, HIV 的消毒与彻底灭 活必须煮沸 (100 ℃ ) 20min,高压蒸气灭菌 (103.4kpa/121.3℃)20min。使用化学消毒剂时, 在 10% 漂白粉液、 0.5% 次氯酸钠、 50% 乙醇、 35%异丙醇 、0.3%H2O2或0.5%来苏等消毒液中 室温10min保证完全被灭活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AIDS 的传染源 是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从他们的血液、精 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CSF、骨髓及中 枢神经组织等标本中均分离到病毒。人的传播 途径主要有3种: 1 性传播 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美国 和西方国家以同性恋间性传播为主;而非洲与 东南亚地区则以异性性交为主要传播途径
2 在特异性预防方面,近年来探索过多种研 制 HIV 疫苗的途径,如用基因工程生产的 HIV 包膜抗原 (gp120),或合成病毒核心抗原的多肽 疫苗 (P18),或用HIV的包膜基因与痘苗病毒重 组,构建重组的痘苗病毒疫苗等。目前,部分 重组疫苗已在进行人体试验阶段
。
3 AIDS的治疗包括: ① 阻抑病毒逆转录酶活性的核苷类似物如 叠氮胸苷 (AZT), 双脱氧胸苷 (ddcC与双脱氧 胞苷(ddI)等; ②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③ 蛋白酶抑制剂,如赛科纳瓦 、瑞托纳瓦 以及英迪纳瓦等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与结构 HIV为直径 100-120nm大小的球形颗粒,电 镜下病毒内部有一圆锥状核心。病毒外层有脂 蛋白包膜,其中嵌有 gp120 和 gp41 两种病毒特 异的糖。前者构成包被刺;后者为跨膜蛋白。 病毒核心为 20 面体对称的核衣壳病毒核心含 RNA、逆转录酶和衣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