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广州市新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五个片区,即都会区、花都片区、从化片区、增城片区和南沙片区。
发展方向
传统的城市格局使城市空间发展捉襟见肘,目前环境、交通、土地存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城市向南发展的政策门槛,使广州有可能从传统的“云山珠水”的自然格局跃升为具有“山、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格局,为建设生态安全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广州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通过控制和引导解决,要采用有机疏散、开辟新区、拉开建设的措施,力争优化结构、保护名城,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形象。
规划确定东、南部为都会区发展主要方向,确定都会区空间布局的基本取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
南拓:南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会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大学园区、广州新城等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地区,使之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结构,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区域。
北优:北部是广州主要的水源涵养地,应优化地区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由于新白云国际机场在花都,在保证贯彻“机场控制区规划”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发展临港的“机场带动区”,建设客流中心、物流中心。
东进:以广州21世纪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重整东翼产业组团,利用港口条件,在东翼大组团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
西联:西部直接毗邻广州市直接吸引区——佛山、南海等城市,应加强广州同这些城市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加强广佛都市圈的建设,同时对西部旧城区进行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保护名城,促进人口和产业的疏解。
城市结构
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结构为:以山、城、田、海的自然格局为基础,沿珠江
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
珠江呈枝状蜿蜒流过广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沿沙湾水道发展带,与广州旧城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以及沿地铁二号、三号线、四号线等多条用地发展轴交汇形成多中心网络型发展形态。
2.1两条城市功能拓展轴
东进轴:规划以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心商务区拉动城市商务中心功能东移,形成自中心城区、珠江新城、黄埔工业带向新塘方向的传统产业“东移轴”。
该区目前尚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储备,有良好的交通及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开发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南拓轴:地铁四号线和京珠高速公路的定线,串联了一些基于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新兴产业区,从广州科学城、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到广州新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港,可以提供约200平方公里区位优良的城市用地储备。
规划确定该发展轴线为“南拓轴”。
其中:
广州大学园区:45平方公里
广州新城:112平方公里
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54平方公里
南沙新港:60平方公里
2.2三条沿江城市发展带
未来广州要进一步确立珠江作为城市空间景观发展纽带,将城市发展从注重沿路商业发展为主转向沿江生活环境提升为主,把珠江和广州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珠江成为令人向往、富有特色的城市生活场所。
结合广州城市沿江发展独特景观,重塑珠江“母亲河”形象,形成“江城一体”的适宜人居住的富有滨江城市特色的山水人情城市,再造美丽江城。
规划提出三条沿江发展的城市空间方案。
沿珠江前航道发展带,约432平方公里
沿珠江后航道发展带,约163平方公里
沿沙湾水道发展带,约184平方公里
2.3两个转移带
白云山西侧“北部转移带”,是广州市旧城传统商业贸易功能疏解和发展的继续,必须采用严格控制下的低密度开发。
作为旧城功能的补充,发展全市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开发低强度的居住区。
海珠区——市桥“南部转移带”,是旧城人口的主要疏解地区。
由于传统的商贸功能仍旧要依赖旧城发展,因此城市传统的两个增长方向仍然会有一定的发展惯性,必须加以积极引导。
2.4三个大港
航空港广州新白云机场将建设成为华南地区航空中心、国际级航空枢纽港。
深水港南沙新港的建设将提高广州市的对外辐射功能,提升广州市的中心城市和国际性城市功能。
信息港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生物岛、广州大学园区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广州创新人才和信息汇集的核心区,将建设成为迎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信息港”。
2.5四个大型物流中心
北部结合新白云国际机场、铁路、公路等对外交通优势,发展北部物流中心。
南部结合南沙新港、疏港铁路、疏港公路建设,发展南部物流中心。
西部基于广佛都市圈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芳村发展西部物流中心。
东部利用黄埔港、新沙港等设施,结合产业发展布局发展东部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