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的《最后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⑵.继续掌握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
⑶.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⑴.反复诵读,准确理解大意,理解作品所反映的重大主题。
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法和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这篇小说通篇都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学习这篇文章,引导学生能理解当时沦陷区人民的这种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理清本文的结构,并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3.能结合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同学们!当你们上完上学期最后一节课时,一定非常高兴,如同出樊笼返归自然的小鸟一样,飞向自由的蓝天。现在你们设想一下:在6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在南京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半个中国沦陷了,学校里日语课取代了国语课,那时如果你们上完了最后一节国语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被普鲁士占领下的法国人民面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心情。
导语二:俗话说“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知宝贵”。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自己的母语,或说或听,习以为常便不觉得我们的语言是多么的珍贵,可是,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哪一天,外国侵略者不让我们再用汉语交流,或者逼迫学校取消了语文课,这又是怎样一种的悲哀呀。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学习卡自学情况反馈(以学生展示为主,展示形式可多样)
(一)、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三)、字词积累
通过自学,我掌握了如下生字词:
郝叟hǎo sǒu 懊悔ào huǐ字帖tiè诧异chà
强迫qiǎng 踱步duó哽咽ɡěng yè祈祷qídǎo
钥匙yàoshi 思量si lianɡ宁可nìnɡ
(四)、课文内容
我知道了这篇小说中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我还发现了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是不同的:
明确:
充分表现了“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1.一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生词、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并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学生交流自读成果。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词语,并明确读音和词义。
选一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课文中能够揭示“最后一课”的语句。
明确: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
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第13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句成段。第16段“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取,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第23段“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一课”的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选一学生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小说情节。
明确: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课文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评价并点拨:朗读时,要有角色意识,要以声传情。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的感受
在朗读时要注意体现。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四个包含“最后一课”的句子.朗读时应该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小弗郎士应该感到震惊。“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应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2.二读课文,圈点勾画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预设提问:高尔基说过,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请梳理小说的情节,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组交流自读成果。学生可能出现几种划分方法:
(1)课前(第1~10段)——课上(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
(2)上学路上(第1~6段)——上课之前(第7~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
(3)上课前(第1~10段)——上课时(第11~29段)
(4)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四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四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
第一种划法和第四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所以,(1~6段)应为故事的开端。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第三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故事不够完整。
所以课文按第四种划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6段):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坪活动的描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的性格,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7~23段):故事的发展,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