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对于色彩的变化,现代人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色彩的迷恋,现代人也是十分关注的,然而对于色彩的关注,并非现代生活才有,中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色彩。在阶级社会中,色彩被赋予较多的政治色彩;而在历史记录和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古代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而这政治意义与美感的交合点,在服饰上明显地得以体现。
关键词:色彩服饰政治美感
一色彩崇尚与五行
五行指水、火、木、土、金,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他们认为五行之中,相克相生。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稷下学派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用于解释朝代的发展,在运行中“递兴废,胜者用事”。五德终始说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建立封建次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朝代崇尚某一颜色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其现象发生无限变化的基础,在天上代表木、火、土、金、水的五个星辰的变化,对人而言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五行参合,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分青、赤、白、黑、黄五色。故而古天文中有四象:东方苍龙之象(东方属木,青色),南方朱雀之象(南方属火、红色),西方白虎之象(西方属金,白色)北方玄武之象(北方属水,黑色),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当然位居中央,所以中央代表着黄色,黄色就代表着皇帝,黄色派生出的寓意,
使黄色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颜色,董仲舒云:“五色莫贵于黄。”汉代以降,黄色备受统治者青睐,渐渐成为皇帝专用服色。
五行演绎出五色,青、白、赤、黄、黑五色被视为正色,由五色掺和而生的其他颜色被视为间色,如紫、绿、蓝等。正色被视为正统,间色为旁系,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宗师之大宗、小宗,崇色与正色间色的划分,与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成其天命,讲究正统思想是一致的。
色彩崇尚最大的应用应该是服饰“表贵贱,辨等级”的功能,品官之服依据品级大小而定颜色。颜色的贵贱作用一致持续到清王朝的结束。大体上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得擅用,朱紫之色为尊(“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色、黑色为平民、小吏所用,因此百姓称为“白衣”,小吏称为“皂隶”等。
二中国历代色彩观
色彩崇尚不是任意为之地,它包含着历史、文化的背景。由色彩的崇尚、表现出各朝各代对颜色所体现的色彩官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就有了色彩意识。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赤铁矿为颜料,将装饰品染成红色。“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似现代妇女胸前带的鸡心……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是他们的穿着都用赤铁矿石染过。”(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可以说,红色颜料的使用,明显地是由于装饰的要求。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到了商代,人们已经能精细地制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用纹织机制造罗纱。衣料用色厚重,除了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之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和种植的兰草、茜草、紫草也已经做为燃料,为服饰材料和纹样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而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当时的染色技术不仅可以进行媒染剂方法,而且创造出套染染色的新方法。如“茜草用明矾为媒染剂可以染出红色,染几遍后,颜色就会由恰弄变成深红”。所谓套染法比媒染法更先进,可以混用几种颜色进行染色。“用兰草染了之后,再用黄色染料套染,就会染出绿色;染红之后,再用蓝色套染就染成紫色;染黄之后,再用红色套染就染出橙色。”(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在商周时期,已经能够用红黄蓝三原色套染出多种颜色。
东周时期手工业发达,其中以齐鲁等国为最。到了战国时期,丝织品已经有了多种色彩,如绛红、紫红、朱砂红、金黄、蓝、绿、白、黑等。湖北江陵马山1号战国楚墓出土文物中有21件刺绣品,玄黄戮力,配色复杂,对比映衬得恰到好处。这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可以对服饰进行几十种染色的技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的记录,如“绿衣绿兮,绿衣黄里。……绿衣绿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君子至止,黼衣绣裳”(《秦风终南》)《诗经》时代的人们不仅用色彩打扮自己,而且业善于用颜色表达爱情。“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与原始人不同,人们有了更加主动的追求美得意识。又春秋战国至秦代,人们对色彩或者对某个颜色的偏爱,产生了对颜色的崇尚,秦人尚黑,汉代尚红。“各个朝代对颜色的崇尚,有不是任意为之的,这与五行有关。”(黄强《中国古代颜色崇尚略说》)
汉代崇尚火德,表现在色彩上崇尚红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人们对色彩的需要也有了变化,由单一色彩4多样化发展。色彩审美和色彩取向也在汉代形成体系。如汉代的刘熙载《释名》中对一些主要色彩的解释:“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黄,晃也,晃象日光色也。”“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古代色彩如此之丰富,正式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的象征。不仅突刺,汉代的丝织品从纺、染、绣到花纹设计,都非常成熟。许多产品花纹瑰丽色彩绚烂,称为古代染织艺术的珍品。但是,尽管汉代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色彩也很丰富,但是在服色穿戴上却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汉代法律规定,农民只许穿本色麻布衣,西汉后期服色限制有所松弛,允许用青、绿。
汉代以降,经历了汉末的战乱,社会生产力受到了破坏,经济处于恢复期,对色彩的提炼和运用也受到限制。加之魏晋时期,老庄思想占据上风,在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形态上的具体表现,便是“不好着新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服装在交替中变化发展。魏初,文帝定九品官位制,“以紫,绯,绿三色为了九品之别”。魏晋以黑色为贵。南京以染黑色而着称。当时黑色丝绸质高价扬,多为有钱人享用。南京河畔有一地名乌衣巷,当年便是穿黑衣而得名。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及色彩美学观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黄,常服素色。色彩尊贵依次为柘黄、红紫、蓝绿、黑褐,白色最贱,可见政治对审美的渗透。唐太宗贞观四年定百官朝服颜色,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服色的规定使颜色具备了“明等级,别贵贱”的作用,对社会而言就是服色有了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