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第一章引言
语文学科是一门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每篇课文都是一个美的载体,教师应充分借助这个美的载体,引导学生熏陶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美的心灵,完善美的人性,创造美的人生。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二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的内容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是两个有着不同内涵、外延的概念,不能相互论同,也不能相互替代。然而,二者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学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从施教者的活动到受教者的活动;从课内、校内到课外、校外,也无不“含有美育之元素”。因此,语文教学中必然渗透和贯穿美育教育。
2.1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觉呈现与感观;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如果仅仅把语文学科教育中的自然现象作为自然形态,而不能识得其中的情与理,那么,即使唤起了学生的表象记忆或想象也只是一般性感知,而不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学生矛盾力量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培养学生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2.2培养审美想象力
想象,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智力结构中一个重
要的方面。学生如果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审美经验,就难以构成由此及彼的联想,难以发生想象活动。因而,语文学科美育必须根据效应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获得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审美联想与形象记忆、情感记忆分不开,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把感知到的表象进行综合、创造,发挥想象在审美判断中的作用。
2.3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一种高敏度的感知能力,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把握,具有更大的悟性。直觉的猜想,往往是科学发现和美的创造的起点。然而,现行的语文学科教育中,学生接受的大多是知识条文,文学概念。儿童时代那种整体知觉的内心世界往往被与之互不相干、互不一致的东西所代替。在常规教学中,往往把阅读教学确定为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把讲授课文归纳为对人物形象和景物的分析,把原有可以把握的整体形象支解开来,这些做法都会扼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2.4培养美好的情操
情操,简言之,就是情感和操守,这是由情感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会轻易转变的心理状态。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渗透在其他的心理之中,又是审美心理的渗透。情感往往同个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而又具有个体性情感还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易变性。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不够稳定,操守尚不坚强,情绪极易冲动。因而,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高尚美好的情操,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学科美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定的意志。
第三章语文学科审美能力培养的方法
语文学科美育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教学美、教材美、教师美都要通过教学活动得以实现,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基本途径。在语文审美感受能力培养的方法方面,我做了以下探讨:
3.1创造美的氛围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校园、教室的环境自然应该美化,但这只是静态的美。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美则是中介。语言取决于教师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取决于对教材透辟的理
解,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所以一进入课堂就要精心营造美的氛围,抓住学生的心灵,爽其心、悦其目,使之情感上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秋魂》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效果诵读课文: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如诗如画;亮丽的秋景中,累累的果实低垂枝头,广袤的田野色彩缤纷,飒飒秋风吹舞树叶,……富含感情的朗读和这些精美的画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迅速进入了美的氛围,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审美兴趣,激发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3.2加强朗读,诱发情感
默读是个体活动,侧重于识理,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便于阅读者思考,发现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它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美的形态。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发群体效应;同时,朗读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诱发通感,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听别人读,可以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真切的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教学。
3.3直观效应,激发情感
语文教材是由语言材料建构而成的。语言就其总体作用而言,可分为两类,认识性语言和情感性语言,语文学科美育在一般情况下凭借情感性语言进行,这一类语言不只包括形象描写语言,而且也包括议论抒情语言,“寡情即无鉴赏力”,激发情感便是美育的主要中介。对于小学生来讲,图画或实物促使一种与某种审美不只是模仿或再现,不是某种情感状态的完整结构呈现出来,图文相辅,直观效应将产生更大的审美教育作用。
3.4由境入情,发挥联想
王国维曾说过:“一切境语皆情语也”。可见,情与景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在这方面,通过赏析课文,着重于以审美的眼光从不同的层面上挑出美的亮点,深掘它的内涵,使学生步入课文所构筑的时空,体验和探索作者“寓褒贬,别善恶”的本意,从而使学生不仅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感情上乐于认同,而且在思想上、理智上也能跃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境界。比如,在《春》一文中,作者为我们画出了五幅春天美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