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与运动康复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进展(完整版)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主要死因之一。

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药物、介入及手术等方式幸存,以及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CHF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CHF的临床治疗措施不断发展,利尿剂、强心剂、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伊伐布雷定等药物以及心脏再同步化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CHF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1]。

但CHF的死亡率及住院率仍旧很高,且患者活动耐量低、生活质量差,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重。

心脏康复是指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并维持最佳的身心及社会健康水平,而通过协同多学科以药物、运动、咨询等手段,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的一项综合措施。

直到二十世纪初,卧床休息都被认为是疾病康复的主要手段,急性冠心病患者会被要求卧床休息6周[2]。

1979年,Lee等在一项对18名合并冠心病的心衰患者的研究中第一次证明了适度运动是安全的,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随后,关于心脏康复对心血管疾病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试验逐渐开展;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将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用于改善稳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做出I类证据A级的推荐[4]。

至此,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BCR)被正式推荐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疗。

尽管EBCR有诸多益处,但其参与率依旧很低。

本篇综述旨在总结CHF患者EBCR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基于运动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及住院率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临床试验在探索EBCR对CHF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HF-ACTION,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试验纳入了82个医疗中心2331名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训练,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全因死亡率、全因住院率以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和心衰相关住院率较常规治疗组下降,但这种差异仅在校正基线的射血分数、房颤病史等因素后存在[5]。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并伴有缺血、心肌肥大和病理性重构的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耐量下降和心功能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运动康复护理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对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进行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是一种系统性、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规范的运动训练和心理支持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自信、改善身体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运动康复护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心功能进行改善:(1)心肌适应性:运动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心肌适应性,降低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从而提高心脏的整体功能。

(2)氧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伴有严重的运动耐量下降,运动康复护理通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的氧耗能力,从而改善心肌供氧情况,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肌功能。

(3)心血管系统改善:运动康复护理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供血情况,降低血压和心脏负荷,减轻患者的心力负担,从而改善心功能。

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积极影响。

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2周的运动康复护理训练后,心功能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包括运动耐量、心率和心肌收缩功能。

另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杂志》上的研究则表明,运动康复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不仅可以改善心功能,还可以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3. 运动康复护理的实施与评估在开展运动康复护理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和时长。

运动康复护理的实施需要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患者在进行运动训练时不会出现意外。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在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30例。

对照组进行一般日常活动,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干预12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6min步行距离(6MWD)、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抑郁自评量表(PHQ-9)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干预后,康复组6MWD较干预前提高,且康复组6MW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康复组MLHFQ评分、GAD-7评分和PHQ9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应用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改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冠心病;心力衰竭引言冠心病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高达0.77%,且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且容易导致各类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

当前临床工作中,针对该病的治疗仍然以常规用药为主,旨在帮助控制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不过对于一些本身心功能较差的患者而言,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一般,在其基础上配合实施其他方法干预已成为改善患者心功能的必要手段。

临床资料显示,运动康复干预在改善机体多脏器及多系统方面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尤其将长期运动干预应用到心血管疾病中可发挥较强的作用。

本文拟分析运动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就诊的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符合心力衰竭诊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且临床症状稳定,支架植入术后1个月均为稳定期。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

心力衰竭与心脏康复运动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高血压、冠心病成为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为4.1%,较以往有所下降。

但我国仍面临着高患病率、高再入院率、高死亡率的特点[1]。

心力衰竭往往是多种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但在这场战役中,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如何延缓心衰发展进程、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减少再入院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等。

1.心脏康复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组成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康复可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反复住院次数,改善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合理控制医疗成本。

心脏康复是指多种协同的、有目的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饮食指导、规律服药、宣传教育、定期监测各项指标等,既包括心脏疾病预防及前期功能锻炼,还包括心脏疾病后期功能恢复,全程全面关注患者,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2]。

心脏康复五大处方主要为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

人员构成方面,心脏康复团队一般由心血管科医师、治疗师、营养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

2.运动康复是心衰康复的核心内容在心脏康复中,运动康复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心力衰竭管理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IA类推荐。

运动康复对心衰患者的确定效果主要有: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何耐力,以及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可能带来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等。

虽然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为了顺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对患者病史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体适能的评估,严格把握运动康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争取最小风险最大获益。

有氧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有氧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有氧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以运动耐受力下降、呼吸困难、水肿等
为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氧运动是一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改
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耐受力和生活质量,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有氧运动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改善心肺功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下降,运动时容易出现气短等不适症状。

有氧运动能够
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氧的利用率,增加心肺的负担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气短等不适症状。

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康复治疗后,其肺活量、最大吸氧量、VO2峰
值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肺功能。

2.提高运动耐受力
3.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身体活动能力下降、情绪不佳等因素
都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活动能力和情绪状态,让患
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康复
治疗后,其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情绪状态、社交功能、身体疲劳等方面均有改
善。

综上所述,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受力和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
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望成为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日常运动锻炼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日常运动锻炼

心力衰竭患者如何进行日常运动锻炼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限制和挑战。

然而,适当的日常运动锻炼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病情的特殊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运动锻炼时需要特别谨慎,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心力衰竭患者在开始运动锻炼之前,务必咨询医生的意见。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如心功能的级别、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等,来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运动以及适合何种类型和强度的运动。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切不可自行盲目开始运动。

对于病情相对稳定、医生允许进行运动锻炼的心力衰竭患者,可以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开始。

比如,散步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患者可以先从每天散步 10-15 分钟开始,速度适中,以自己不感到明显疲劳和呼吸困难为宜。

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加散步的时间和速度。

另外,太极拳也是适合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之一。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能够帮助患者调节呼吸,增强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

在练习太极拳时,患者应注意动作的规范和呼吸的配合,避免过度用力和疲劳。

心力衰竭患者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控制运动的强度。

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来掌握运动强度。

一般来说,运动时的心率不宜超过最大心率(220 年龄)的 50%-60%。

例如,一位 60 岁的心力衰竭患者,其运动时的心率最好不要超过(220 60)× 50% = 80 次/分钟。

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感觉来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

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心慌、胸痛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运动的时间和频率也需要合理安排。

心力衰竭患者可以每周进行 3-5 次运动,每次运动 20-30 分钟。

运动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或傍晚,避免在清晨或寒冷、炎热的时段运动,以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过大的负担。

除了散步和太极拳,心力衰竭患者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和呼吸训练。

伸展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护理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护理

28家庭保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护理王莉 (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湖北襄阳 441700)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明显增长。

为了进一步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需要将心脏运动康复作为二级预防措施,延缓病情进展,优化康复结局。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方法耐力运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坚持耐力训练,可提高耐力,形式包括慢走、慢跑、骑行、爬山、太极等。

若患者运动能力较强,以6 min 最大步行距离的10%~20%作为基础运动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可锻炼心肌收缩力,改善左心室射血功能。

若患者运动能力较弱,则以太极等室内运动为主,以低强度锻炼发挥调心、调息的作用,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舒张血管,改善心功能。

抗阻运动老年患者通过抗阻运动能够锻炼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耐力。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借助于重量适合的手持器械、弹力绷带等,以举重、腿部推举、屈腿练习等方式进行抗阻训练,每次20~30 min ,每天2~3次。

低强度的抗阻训练对心肌不会产生较大负担,可作为心功能较差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耐力训练的补充。

柔韧性运动柔韧性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组织韧带的弹性,提高灵活性,使身体能够接受更大幅度的运动。

柔韧性运动的锻炼部位主要为肩部、腰部以及腿部,可通过广播体操、瑜伽、八段锦等形式进行。

患者也可通过坐椅前伸、抓背、改良转体等动作,拉伸各部位10~15 s ,并随着运动耐力提升,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以感受到拉扯但无明显疼痛感为宜。

每次锻炼10 min ,每周3~5次。

同时,老年患者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初级的瑜伽动作,每次30~40 min ,每周坚持3~4次,以提高机体柔韧性。

平衡性运动平衡性锻炼的形式包括闭眼站立位、脚跟站立位、足尖站立位以及单脚交替站立等,可预防老人跌倒。

在运动过程中,需由家人全程看护,避免摔倒。

平衡性运动在每次康复运动的开始与结束时进行,作为热身和放松环节,每次5~10 min 。

慢性心衰运动康复 PPT

慢性心衰运动康复 PPT
慢性心衰的运动康复
3/20/2020
目录:
一、概述 二、慢性心衰的运动康复
3/20/2020
一、概述
3/20/2020
定义
•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是由于慢性 原发性心脏病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以致心肌收缩力减 弱,因心脏血液排出困难,静脉系统淤血,而动脉系统搏 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心脏疾病。临床 分为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三种。
3/20/2020
• 其次,为运动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① 确定的效果包括: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
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肌力和耐力,以及具有改善骨骼 肌氧化酶活性等化学方面的效能。 ② 可能的效果包括:提高心排出量,改 善左心室重构,改 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 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和抗炎作用。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慢 性心衰患者死亡率达39%。
开出康复处方,告知相应康复治疗师 07 08 执行康复治疗,全程监测病情(BP、P、R……)
出院前一天及出院当天:第二次康复评定(慢性心衰的分期、 09 分级及运动耐量评定)
10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康复方法、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必 要时转介患者前往下级医院康复机构继续康复
01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学特征及病史
2020/3/20
ACC/AHA慢性心衰分期
• 1.患者存在与心衰密切相关的高危状况,但其心包、心肌或心 瓣膜没有明显的结构性或功能性异常,且从或出现过心衰症状 和体征。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使用过具有心脏毒性的 药物、酗酒史、风湿热病史、心肌病家族史。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用 的文 献 , 共3 1 篇 文章 , 其 中随机对照研究 1 4 篇, 随机 交叉
研究 8 篇, 非随机对 照研 究 2 篇, 运动前后 比较研究 7 篇 。其 中2 7 / 1 1 / 1 6 篇发 现生
担, 迫切需要康 复治疗的参与。
1 心脏康复对 C HF患者有效的证据
存质 量提 高 , 1 / 3 1 篇发 现死 亡率下 降 , 1 / 3 1 篇发 现心脏 事件
相关再住 院率下 降。至 2 0 0 8 年, E T对 C HF 患者安 全有效的
观念被普遍接受 ” 。
长 期 以来 , 心脏 病学 界一直 提倡 C HF患者 多休息 和 限
制 体力活 动 。 自上世纪 8 0 年 代 以来 , 这种观 念开始逐 渐改
变。
2 0 1 0 年发 表 的一 篇系 统综 述n , 检索 比较 常 规治疗 与
E T + 常规 治疗对 C H F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至2 0 0 8 年1 月,
1 9 9 0 年, 第 一 篇 运动 训 练 ( e x e r c i s e t r a i n i n g , E T ) 对 于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J a n . 2 0 1 4 ,V o 1 . 2 9 , N o . 1

综述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治疗
刘淑 芬 陈丽 霞 。
C HF 患者疗 效的文章 发表 。这 是一个设计 良好 的研究 , 使 用 了严格 的对照 。结果 显示 , E T能将 C H F患者 的峰值氧耗

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结合以上本文结果可以看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高冶.康复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2):2654-2658.
[2]刘永政.运动康复治疗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33(1):54-57.
运动康复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
摘要】目的以研究有效的护理为目的,本文选取运动康复护理,分析其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产生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8年一整年间,我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择取82例为本文对比分析对象,对比方式为将82例分成41和41的两组,一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参照组),一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进行运动康复护理(运动组),在护理结束后对比两组产生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比的内容包括: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有效率,通过最后的对比结果可以看出,运动组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运动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3]朱春霞.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9):95-98.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分组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时,均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的治疗,有效的控制病情。
参照组:每天按时巡房,对患者的心率、脉搏等身体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并以叙述的方式大概告知下该疾病的发病影响因素以及注意事项,对于患者的不良嗜好进行及时的纠正,叮嘱患者保持睡眠和愉悦的心情。
2结果
2.1护理有效率
运动组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评分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指标、机体耐力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指标、机体耐力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指标、机体耐力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运动康复护理的作用,将其运用到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身上会产生什么效果。

方法:从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之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选出60人,然后将他们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接受常规护理,另一个小组不仅要接受常规护理还要接受运动康复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对两个小组的心功能指标、机体耐力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结果:接受常规和运动康复护理小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优于另一个接受常规护理的小组,6分步行距离和运动贮量评分也比另一个小组要高,生活质量评分也比另一个小组高。

结论: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进行运动康复护理可以加快患者心功能和身体恢复速度,还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具有很好的预后效果。

【关键词】:运动康复;老年慢性心衰;护理引言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也被称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该病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属。

对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不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还需要给予其合理的护理。

本文主要分析了运动康复护理运用于该病患者身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对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机体耐力水平以及预后会带来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之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随意选出60人,然后将他们分为各30人的两个小组,一个小组叫做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小组中男女患者人数对比为17:13,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75岁,年龄最小的为62岁,病程最长的是8年,病程最短的是3年。

另一个小组叫实验组接受常规护理和运动康复护理,小组中男女人数对比为16:14,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77岁,年龄最小的是63岁,病程最长的是8年,病程最短的是2年。

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将老年慢性心衰相关知识详细的告知患者,还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整洁的休息环境,同时要对他们进行饮食、运动、用药等指导。

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运动康复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张守琳王世栋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长春130021)〔摘要〕目的观察运动康复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入选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方案,疗程为3w,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3w及半年后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差异。

观察两组患者半年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心血管病相关死亡)。

结果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和6min步行试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心脏超声指标、心胸比率、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调查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

两组体重、血压、血糖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随访半年时疗效较3w后更显著。

治疗组再住院2人次,对照组9人次(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结论运动康复方案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运动康复;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23-5121-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2.23.008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最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本项研究围绕运动康复后CHF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变化进行临床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共纳入72例冠心病CHF患者,全部病例均来自本院2010年11月20日至2011年6月30日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

采用完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36例,脱落(退出)3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45 70〔平均(54.56ʃ7.3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19例;对照组36例,脱落(退出)2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45 70〔平均(53.42ʃ7.34)〕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20例。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朱娟【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康复护理运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抽取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到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102例,分为两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51例试验组采用运动康复护理,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各个指标的状况、护理后的护理成效等。

结果:对比发现,试验组经护理后患者各个指标的状况、护理成效都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动康复护理运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运动康复护理影响临床内慢性心力衰竭这一疾病比较多见,多发生于老年群体内,罹患这一疾病的临床表现即耐受运动总量降低,且患者所开展的体力运动会被制约,这会给患者平时的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临床方面的医护人员要对慢性心衰患者增强运动锻炼。

有资料表明,运动锻炼可加快患者心功能的恢复速度,让患者维持正常的体力,并能促使其生活质量获得提升[1]。

文章讨论且分析了运动康复护理运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的效果,并获得如下结论:1一般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把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到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02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依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成两组,其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试验组51例,年龄61-81岁,平均年龄(71±2.33)岁;高血压型心脏病11例,心肌病9例,老年退行型心瓣膜疾病8例,心肌炎23例;心功能Ⅳ级11例,Ⅲ级14例,Ⅱ级26例;试验组开展运动康复护理。

对照组51例,年龄63-83岁,平均年龄(73±3.19)岁;高血压型心脏病12例,心肌病13例,老年退行型心瓣膜疾病11例,心肌炎15例;心功能Ⅳ级18例,Ⅲ级17例,Ⅱ级16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期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都同《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内规定的诊治标准相符;患者的心功能依据NYHA心功能等级规定,为Ⅱ-Ⅳ级;患者左室射血评分超过50%;所有患者近段时间都没有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这一类药品开展治疗,也没有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开展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各种诱因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

目前康复治疗和康复运动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成为慢性心衰治疗的核心内容,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就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为康复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标签: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作用机制;运动方法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规律饮食、吸烟酗酒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加之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进一步导致了心血管疾病的频发[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心脏病共同最终的结果,发病率高达1.5%~2.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死亡人数在过去40年增长了6倍,且医疗费用比较高,临床症状复杂,尤其多发于老年人,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酗酒等[2]。

心衰典型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并且在活动时加重,因此心衰患者一般表现为疲劳、气促以及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为患者和家庭均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BurchGE[3]及KavanaughT[4]等学者研究发现,康复运动可以用于慢性心衰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并于1990年提出了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疗法[5]。

限制活动具有降低心衰患者的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肾上腺素动能的活动的优势,然而,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远期运动耐量降低,此外还能够诱发各种并发症,如褥疮、静脉血栓以及肌肉萎缩和肺栓塞等。

ACEI或ARB等药物的治疗对心衰有一定疗效,可短期控制心衰症状,然而对患者的预后依然没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康复运动因其安全可靠,简单易行,且可有效降低治疗的费用,在慢性心力衰竭患治疗过程中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日益成为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

本文再次就康复运动从康复运动的作用机制、具体康复运动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几方面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心力衰竭患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具体而言,心脏康复治疗通过合理的运动训练和心理支持,能够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心肺功能,减轻疾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心脏康复治疗的机制,优化治疗方案,为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心脏康复治疗、心力衰竭、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机制分析、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足。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包括运动训练、心理支持、营养指导等多个方面。

通过心脏康复治疗,患者可以逐渐恢复运动能力,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对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还不够清楚。

有些研究表明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有必要对这个话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心脏康复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对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通过对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心脏康复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效果评估

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效果评估

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和效果评估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一种普遍的心脏疾病,其发病率不断增加。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导致高死亡风险。

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治疗被广泛认为是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对患者效果的评估。

一、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重要性1. 促进身体功能恢复心力衰竭造成了患者身体功能下降,例如运动耐力减弱、肌肉无力等。

康复治疗通过逐步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帮助患者提升身体机能,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此外,在康复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抗氧化治疗和营养支持等辅助措施,从而促进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恢复。

2. 缓解情绪压力与焦虑心力衰竭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负担,还会给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患者经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而康复治疗通过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减轻压力,改善精神状态,增强对疾病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 教育患者关于自我管理心力衰竭患者是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的群体。

康复治疗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关于疾病认知、药物使用、饮食调整、体征观察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自我管理技巧,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次数,并且延长生存期。

4. 减少再入院率和医疗费用心力衰竭是一种反复发作并需要频繁住院治疗的疾病。

而恰当管理的康复治疗可以降低再入院率和医疗费用。

通过康复计划中包含规范用药、定期随访和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的内容,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住院次数和相关费用支出。

二、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的效果评估1. 日常生活能力心力衰竭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在康复治疗后,患者通常会有明显改善。

他们的运动耐力提高,能够完成更多自理活动,例如洗漱、穿衣等。

同时,他们对于平时生活中的体力需求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2. 体征指标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并减轻相关症状。

例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率正常化、水肿缓解、血压稳定等。

这些是通过药物治疗和调整饮食、限制液体摄入等方式实现的。

慢性心衰运动康复ppt课件

慢性心衰运动康复ppt课件
16
1、运动试验与训练禁忌证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 (2 d内);
• 致命性心律失常;
• 急性
•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
• 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
• 严重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 急性全身性疾病;
17
2、运动训练禁忌证
• 近3~5 d静息状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重或 运动耐力减退;
7
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 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为了顺 利执行运动方案,必须在运动 处方制定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
者进行评估。
8
二、慢性心衰的运动康复
9
康复目的: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运动疗法,尽可能减轻呼 吸困难症状、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保持一定 的社会交往和工作能力,康复治疗可以降低安静心 率和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相对降低定量运动时的 通气量,改善通气量功能,改善运动肌肉的血流量, 提高最大摄氧量(提高18%-25%)、运动耐力提高 18%-34%)和无氧阈,改善与运动有关的症状、体 力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20
02关注慢性心衰的体征,进行 心衰的分期、分级及运动耐量
评定
21
慢性心衰临床体征
1.左心衰竭 (1)心脏体征:患者有原发性心脏病的体征,特别是左心 扩大或肥大,舒张期奔马律亦常见。 (2)肺部湿啰音:病轻患者,湿啰音可局限于双肺底部; 病重者全肺可闻及,患者取侧卧位时则下垂的一侧啰音较多。 2.右心衰竭 (1)心脏体征:有原发心脏病的体征,常出现三尖瓣关闭 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2)颈静脉征:右心衰竭时由于上腔静脉回流障碍,可表 现颈静脉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后者是右心衰 的特征性表现。 (3)肝脏肿大:因下腔静脉回流障碍,肝脏淤血肿大,肝 脏表面光滑,边缘钝圆,常伴有轻度压痛,慢性右心衰竭者22

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张永宏;陈四清【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年(卷),期】2013(033)021【摘要】目的观察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退休职工90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并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慢性心衰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运动康复训练.在两组患者入院、出院及随访1年时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DEd)、左室收缩末径(LVSEd)、左房内径(LAd)、E/A比值及心肌重量指数(LVMI)等心功能各项指标;并进行运动贮量(METS)和6 min步行试验,记录两组步行距离、步行前后呼吸、血压及心率、临床症状等,采用明尼苏达心衰问卷调查表对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在出院及随访1年时NYHA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及随访1年时NYHA Ⅰ级所占比例分别为13.33%和26.67%,而对照组分别为0.00%和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及随访1年时LVDEd、LVSEd、LAd、LV-MI明显低于入院时及对照组出院、随访1年时(P<0.05),观察组出院及随访1年时LVEF、E/A水平明显高于人院时及对照组出院、随访1年时(P<0.05).观察组出院及随访1年时METS评分分别为(5.23±0.45)、(5.78±0.42)分,6 min步行距离为(223.56±45.67)、(247.67±43.21)m,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0.98±4.12)、(9.34±3.12)分;对照组分别为(3.65±0.56)、(3.78 ±0.54)分;(105.67--±21.45)、(110.34±20.31)m,(20.31±7.32)、(19.89±6.12)分,观察组METS评分及6 min步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运动康复应用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辅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总页数】2页(P5307-5308)【作者】张永宏;陈四清【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体育系,江苏南京210096;南京中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相关文献】1.运动康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研究分析 [J], 吴征2.运动康复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研究 [J], 左瑞云;蔡文花;高春香;纪秀连3.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J], 任丽玮;朱国英;王献忠;原涛;许振坤4.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J], 任丽玮;朱国英;王献忠;原涛;许振坤5.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于丽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运动康复结合情绪管理在慢性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由于心肌病、负荷过大等引起的心脏损伤,导致心脏结构改变和功能损害,进而导致心室泵血功能下降,病人呼吸困难,精力缺乏等,称为心力衰竭。

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可通过药物治疗等稳定体征,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但由于病程较长,患者依从性差,需要配合护理干预。

在药物干预治疗与日常护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加强运动康复,提高患者运动耐力,结合情绪管理,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对情绪障碍的影响,为康复奠定良好基础。

以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护理模式的康复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运动康复;情绪管理;慢性心衰;护理引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死率很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除了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外,还不能忽视相应的护理干预。

实施一系列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增强患者运动功能,加快疾病康复;情绪管理是通过疏导患者的消极情绪,提高治疗信心,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依从性,使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从而提高疗效。

有鉴于此,本研究对部分患者进行运动康复综合情绪管理干预,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住院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总体数据没有显著差异。

列入标准:(1)病人都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而没有其他慢性疾病合并;(2)病人经过检查,证实其并非患有慢性心衰;(3)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加入,并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后无异议病人;(4)自我行为能力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的病人。

排除标准:(1)病人没有用药物治疗疾病,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2)病人经过检查,证实并没有慢性心衰;(3)了解本研究内容不愿加入,且不愿配合病人;(4)无自我行为能力或知觉异常,语言表达能力有障碍。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的最后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特点。

20世纪70年代前,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心衰(CHF)患者的禁忌证。

然而,长时间的休息或静止可以导致骨骼肌萎缩、运动耐量进一步下降、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疮和症状的加重。

直到1979年,Lee等第一次报道了运动康复治疗对CHF患者是安全的,且可以提高CHF 患者的运动耐力。

随后国外开展了大量的CHF患者运动康复的研究,其疗效及安全性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的建议,运动康复是CHF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而应用于稳定的心衰患者。

尤其2007年完成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心衰运动训练研究(HF-ACTION)结果相继出台,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成人慢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ⅠB推荐证据。

一、运动康复对CHF患者的作用效果Keteyian等把运动康复对CHF患者作用进行了荟萃分析并总结: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力度和耐力、具有改善骨骼肌氧化酶活性等化学方面的效能。

具有可能性的效果有: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室重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抗炎作用。

本中心对50例CHF患者(LVEF <49%)随机分组(运动组与非运动组),对运动组CHF 患者进行3个月的有氧运动训练,采用无氧阈值(anaerobic threshold,A T)前10 W(1W=1 J/S)的运动强度,每周3-5次,每次30 min。

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有氧运动,运动组CHF患者A T氧耗量(VO2 A T)和峰值氧耗量(peak VO2)较3个月前有明显增加,运动组与非运动组患者VO2 A T变化值和peak VO2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证实了3个月的有氧运动可以明显改善CHF患者的运动耐力。

而对运动心排量及相关参数作用不佳,结果显示,经过3个月的有氧运动,2组患者静息心排量变化值、峰值心排量变化值、心脏峰值功率输出变化值、静息心率变化值、峰值心率变化值、静息平均动脉压变化值、峰值平均动脉压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个月的有氧运动,对CHF 患者左心房、左心室重构作用,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变化值、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变化值、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运动康复对CHF患者作用更有进一步的深入,不仅改善血浆及组织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1β、IL-6、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等,还可以抑制内皮细胞凋亡。

运动康复可以通过提高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提高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I型肌纤维。

据Maiorana等报道,经过12周的运动康复,阻力运动可以扩大动脉管径、减小动脉管壁厚度,而有氧运动仅扩大动脉管径,对管壁厚度影响不大,显然阻力运动对改善动脉血管重构效果优于有氧运动。

目前认为:运动康复具有改善CHF患者几个重要的临床终点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HF-ACTION研究共纳入2331例LVEF<35%的CHF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运动康复可降低全因病死率和住院率达11%(P=0.03),经校正相关因素后,运动康复可以降低心血管原因死亡和心衰原因住院率达15%。

CHF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舒张性心衰又称为LVEF保存的心衰(HFPEF),大多数研究是针对收缩性心衰患者,而对HFPEF患者,运动康复的效果又是如何?Smart等对18例HFPEF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耐力达38%和提高生活质量,而对舒张功能不全没有改善。

Kitzman等纳入53例LVEF>50%的HFPEF患者,进行16周的运动康复,运动组HFPEF患者peak VO2、VO2A T、运动负荷、运动时间、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峰值运动心率、心率储备、氧脉亦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而对CO2通气当量斜率、静息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无明显改善。

此外,运动康复对HFPEF患者生活质量有改善,而对左心室结构与功能无明显影响。

二、CHF患者运动康复方案目前,CHF患者尚无统一的运动方案,处于多元化阶段。

1.CHF患者运动康复适应证与禁忌证:据统计,运动相关的死亡风险约为1/60 000 h,而对于高交感活性的心衰患者来说,运动康复更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把握CHF患者的运动康复适应证与禁忌证。

根据ACC/AHA成人CHF诊断和治疗指南慢性心衰的分级标准,被列为B级和C级的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均应该考虑进行运动康复。

表1为欧洲心脏病学会CHF患者运动试验和运动训练建议中所列的禁忌证。

表1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的禁忌证2.心肺运动试验(CPET):CHF患者在实施运动康复前,应遵循AHA运动指南,常规进行运动试验。

CPET是运动试验的一种形式,是综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或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体氧耗量和CO2排出量的动态变化,从而客观定量地评价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是评定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且是制定患者运动处方的根据。

临床常选用踏车及运动平板为运动模式,基于踏车的安全、方便性,选用踏车的比例更高,常采用运动功率逐渐增加的方案。

踏车运动试验方案按照增加运动负荷的方式,可分为连续递增运动负荷和分级递增运动负荷两大类,连续递增运动负荷方案又称Ramp方案,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加大运动负荷,直至运动终点。

分级递增运动负荷是将运动强度分成不同的等级,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次运动负荷,一直增加到极量运动为止。

CPET的主要用途:运动耐力的检测、判断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是否需要心脏移植、手术风险的评估、残障能力的鉴定、评估治疗效果、高危患者疾病发展的预测、运动员的运动测试。

对于心衰患者,CPET可用于判断心衰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帮助判断预后、评估是否需要心脏移植、运动耐力测试以及运动处方的制定。

3.运动处方:目前CHF患者尚缺乏统一的运动处方,须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要素: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其中运动强度是制定运动处方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运动的效果和安全性。

CHF患者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更是制定及执行CHF患者有氧运动处方的关键。

运动种类:选择走路、踏车之类的有氧运动;运动时间:30-60 min,包括热身运动、整理运动时间,针对体力衰弱的慢性心衰患者,建议延长热身运动时间,通常为10-15 min,真正运动时间为20-30 min;运动频率:每周3~5次为最佳。

而运动强度可参照心率、peak VO2、VO2 A T等制定。

传统的运动强度是按心率来确定,运动靶强度是(65%-75%)最大预测心率(HRmax)[ HRmax= 220 -年龄(岁)],但是本中心通过9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亚极量CPET结果发现,AMI患者的A T心率仅占HRmax的(52.3±6.9)%,明显低于传统运动试验所提示的靶强度(65%-75%)HRmax低限,提示以最大预测心率的(65%-75)%HRmax作为运动处方强度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在参加亚极量CPET的AMI 患者中有34.8%的患者A T以后的心排量下降。

况且,目前β受体阻滞剂已经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衰患者二级预防用药,应成为心率作为运动强度的不利条件。

以peak VO2为标准的运动强度,50%-80%peak VO2不等,其中70%~80% peak VO2为最常用,而对一些体力衰弱者或起初不适应有氧运动者可予60%-65%peak VO2。

以VO2A T为标准的运动强度,Meyer 等对CHF患者施行以VO2A T为运动强度所制定的运动处方是安全、有效的。

本中心以VO2A T前10 W作为运动强度标准而制定的运动处方,对CHF患者进行3个月的运动康复,结果显示安全有效。

应根据VO2A T制定运动强度,IMET=3.5 ml·kg-1·min-1换算得到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S)。

METS是心脏康复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可以把在运动试验中评定的结果与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结合在一起,为患者开出适合的运动处方和体力活动、职业活动的建议。

到目前为止,METS是把运动试验与实际生活中能量供需关系定量联系起来的惟一方法。

譬如:快步行走,如果以每小时3.22公里速度行走,则达到2.5 METS的运动强度。

4.运动方案实施:CHF患者运动康复方案的实施建议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在心电图、血压等监护下进行,多在医院完成,也可以远程监护。

第二阶段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包括对运动康复知识的培训、营养指导、疾病知识的培训及让患者了解依从性的重要性,可以在医院里进行。

第三阶段为家庭运动计划,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前两阶段运动训练而不出现任何负面事件,安全性已经建立,则可给予其继续的家庭运动计划,医师电话随访或患者进行门诊随访。

运动分耐力运动、弹力运动和阻力运动。

耐力运动能最大程度增加运动者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有氧运动为其中一种运动方式。

CHF患者多倾向于选择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模式有: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连续有氧运动步骤:热身运动-运动-整理运动,运动阶段平稳;间歇有氧运动步骤:热身运动-运动-整理运动,运动阶段呈运动-间歇-运动-间歇交替。

Tanlsho和Hirakawa 2位日本学者研究了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对运动耐力的影响,经过15周的运动训练,连续有氧运动和间歇有氧运动均可增加peak VO2,但是间歇运动可以提高最大无氧能力。

因间歇有氧运动具有更安全的特点,多在运动训练早期采纳。

HF-ACTION研究的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均采用连续有氧运动模式,见表2。

表2 心力衰竭运动训练研究方案(连续有氧运动)注:aHRR,%:心率储备分数,如HRR 60%,则目标心率=静息心率+0.6×(峰值运动时心率-静息心率)对CHF患者而言,阻力运动作为有氧运动的有效补充。

阻力运动训练并未加重左室重构,而可以改善肌肉收缩力,如:6 min步行距离,更大程度提高心衰患者的亚极量运动耐力。

还有,阻力运动训练可以直接改善心衰患者骨骼肌超声结构的异常和神经-肌肉功能,而并非简单增加肌肉体积。

Gary等报道有氧运动与阻力运动结合可以增加运动康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