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展开延续至今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标志着中国美学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这场论争的意义在于,由实践本体论转向生存本体论,由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由世俗现代性转向反思超越的现代性。
一实践本体论还是生存本体论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践本体论,而后实践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生存本体论,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实践美学的要害也在这里。
实践派哲学包括实践美学扩大实践的外延,以物质性吞没精神性,以物质劳动包容精神生产,进而以实践取代存在(生存),成为哲学基本范畴。
本来实践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而从事的生产,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精神的因素,但精神性是附属于物质性的,所以马克思才认为它是片面的体力的消耗,与片面的脑力的消耗同样是异化劳动。
这就是说,实践作为物质生产在本质上与精神生产不同,(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才强调实践对于精神生产的基础作用),而且实践也不是人的全部生存活动。
这样实践美学就遇到了一个致命的困难,即物质实践如何能够成为哲学和美学的基本范畴,因为很明显,物质生产活动不但不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全部内容,而且也不是人类生存活动的最高形式。
实践美学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首先是诉诸决定论,强调物质实践——劳动创造和决定了审美活动。
实践美学强调:实践产生美,实践决定美、实践包含着美,总之,实践论是美学的哲学基础,审美的性质可以从实践中得到说明,审美与实践具有同质性。
但是,实践虽然是审美的物质现实基础,但实践不能决定审美的性质,相反,审美超越现实,也超越实践,具有非决定论的性质。
这就是说。
审美与实践不具有同质性,审美的性只不能从实践中得出,审美是自由的精神活动,而实践是不自由的物质生产。
为了解决实践与审美的非同质性,实践美学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动向即偷换命题和扩大概念的外延,提出实践包含着精神活动,从而也就包括了审美。
但是,实践是物质生产活动,它不能吞没精神生产,否则历史唯物主义就失去了意义;也不等于人的存在(生存),否则人就成为经济动物,丧失了精神性。
“实践存在论美学”不是“后实践美学”——向王元骧先生请教
元骧先生把实践存在论美学归为后实践美学的理由是它与后实践美学有着“ 直接的亲缘关系”他说 : ,
… …
虽然“ 实践存在论 关学” 出现在 时间上稍迟 于“ 实践论 美学”但在 思想观 点上与“ 的 新 , 生命 美学” “ 、 生
存 美学” 似乎有 着更为 密切 的联 系。因为在“ 实践存在论 美学” 来 ,生命 美学” “ 看 “ 、 生存 美学” 批评“ 实践论 美
19 年 , 9 4 杨春 时先生发表《 走向“ 实践 美学” 一文 , 实践 关学提 出了十点批评 。杨先 生认为 , 后 》 对 李泽厚
的实践 美学存在 的主要 问题是 : 实践直接作 为美学的基础 , 过 了很 多中介环 节 , 把 跳 直接推论 到 美学基本 问题 ; 审美强调超越性 , 而实践没有超越性 ; 审美强调 个体性 , 实践往往是群体 的、 而 集体 的、 社会 的活动 ; 美强调感 审 性, 而实践强调理性 , 带有 目的性。 一开始 , 为李 泽厚先生辩护 , 我 先后发表 了两篇 文章与 陈、 杨两位先 生商榷。 然 而, 随着讨论 的深入 , 我发现 , 李先 生的 实践 关学并非十全十 美、 无懈 可击 ; 而后 实践 美学似 乎破 多立 少, 时还 暂 无法抗衡 、 更无法取代 实践 关学 , 但他们 对实践 关学的批 评仍然不 无合理 、 可取之 处 , 有的批评 确有振聋发聩 的 功效 , 虽然从整体上说 , 我认 为他们的批 评还 未能切 中实践 美学的要 害。 这场 实践 美学与后 实践 美学长达数年 的
中 图分 类 号 : 0 1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 9 ( 0 20 —0 3 0 10 — 2 12 1 )3 0 1— 9
最近 拜 读 了王 元骧 先 生 的《后 实 践论 美 学 ” “ 综论 》1, []对后 实 践美 学进 行 了比较 系统 的批 评 。但 是 , 令 人 惊讶 的是 , 竟 然把我 们 正在 思考 、 索 的实践 存在 论美 学也 归 人后 实践 美学 , 他 探 并进 行 了多方 面 的批 评 。 于从 学理 上进 行批 评 和争 鸣 , 们 历来 是欢 迎 的 , 骧先 生 的批评 也不 例外 , 对 我 元 我们 真诚 地表 示欢 迎 。 元 骧 先生 是笔 者非 常敬 重 的一 位有 自己独 立思 想 的学者 。对 他 的批评 笔者 原本 不 打算 回答 , 但是 考 虑再 三 , 因为 其批 评涉 及 到一 系列 重要 的原 则 问题 , 以最终 决定 还 是提 出来 向元骧 先 生请教 。 所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争论的重大意义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bate between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post-practical aesthetics 作者: 张玉能[1];张弓[2]
作者机构: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上海
201620
出版物刊名: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7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争论;重大意义
摘要:1993—2005年中国当代美学界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展开的一场争论,是一个转
折性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践美学与后
实践美学的争论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好形势下,中国当代美学界在西方后现代美学思潮的直
接影响下所产生的,它有力地推动了实践美学主导流派的发展,把实践美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新实践美学流派。
在争论中,新实践美学从许多方面引用、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基之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观点、立场、方法,彰显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开放性和生命力。
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争论中,新实践美学非常注意
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优秀遗产结合起来,争论进一步促进了马克
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当代理论美学的新形态——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反思后实践美学
中国 当代美 学研究 的进一 步发 展有 所助 益 。
实 践哲 学 、 学 的理论 成 果 。因此认 为后 实 践美 学与 2 美 0世纪
在哲 学基 础方 面 , 后实 践美 学 引入 了西 方 2 0世纪 生命 哲 西 方生 命哲 学 、 学 如 出 一辙 , 调人 的非 理 性 、 物性 的本 美 强 动 学、 存在 哲学 等新 的哲 学参 照 系 , 使美 学 研 究建 立 在更 为 广 阔 能 , 把人 退化 为 动物 , 从 马 克 思 实践 原 则 的 “ 退 ” 是 倒 的看 法 , [ 的哲学 基础 之上 。实 践美学 以 实践哲 学 为 美学 研究 本 体 论 范 畴 , 就 是 人 的存 在— — 生 科的美 学 , 本 体对象 不 应当 就是 哲学 的 本体 对 象 。“ 谓本 这 其 所 存 ”1‘ 不是实 体或 它 的属性 , [‘ ] 美” 而是 以“ 存 ” 生 为本 体 的人 的 体论 问题 , 并不 限于 哲学 学科 , 也并 不 是任 何 学科 中 的本 体论 对 象和 意义 。潘 知 常的 生 命美 学认 为 , 统 本 体 是 外 在 于人 解 答必 须 回到哲 学基 本 问题上 去 。任何 学 科都 有 自己的 研究 传 的生命 存在 的 , 而事实 上 只 有 “ 类 生 命 活 动 ” 有 资 格 充 当 对象 , 人 才 这个研 究 对象 的存 在 方 式 和 存 在本 质 就 是 这 个 学 科 的 ”’ 独 世界本 体 , 而作 为“ 类 生命 活 动理 想 形 态 ” 人 的审 美 活 动 本 身 本体 论 问题 。 _ 在 某 种程 度 上 说 , 立本 体 对象 的确 立 应是
对州 21下) 0O旬 1 月刊 1 ( 年
— —
I-C4 S 5N6 S 0 1 N 71/ 11I 1 - 0 4 面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实践美学也叫“参与式”美学,“反思式”美学。
它们都是强调实践,反对静止地孤立地观察事物的美学,而主张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来建构世界和解释世界。
实践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为指导,认为一切真正美的东西必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即只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
由此可见,实践美学既重视客观的物质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又重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因而是一种强调人的现实活动、强调美的实践品格的美学。
1、其实,古代就有这种美学思想了,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美学思想等,但是把它上升到哲学高度却是在近现代之后。
如康德的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胡塞尔的美学思想等。
对于实践美学这个名词,要么没有一点点自己的见解,要么自己胡乱说一些见解,或者从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实践美学,更没有看见过这个名词,仅凭空想象。
像这样的人,一般是初入职场,一无经验,二无优势,三无背景,四无智慧,五无人缘,六无资金,七无能力,八无人脉,九无成绩,十无兴趣,十无抱负,十一无激情,十二无耐心,十三无气质,十四无个性,十五无特长,十六无上进心,总之一句话:还是一颗初出茅庐的小草吧。
但是要记住,草虽小,也要成为参天大树,让世界充满绿色。
2、审美文化功能论1)审美文化是一种人的社会文化,它在社会文化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包括审美实践活动及其相关的思维活动、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等。
如果这种审美文化的价值观和主流的价值观相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发生混乱。
2)审美文化的价值判断首先在于它肯定并推崇高尚的审美文化功能。
3)我国早在2000年前的《礼记》中就有关于道德实践的论述,如“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又如“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实践美学的源头,影响着当代实践美学的发展。
3、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基本完善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也在不断完善。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
实践美学名词解释实践美学又称应用美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和美学观点在现实中的运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美学研究的创造性发展。
实践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审美理论。
它以强烈的实践意识和鲜明的实践精神,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积极探索和追求美的本质、特征、功能、规律、标准,以及对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具体指导。
这里所说的美不是狭义上的美的概念,而是广义上的美学概念,它涉及到整个人类生活领域中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本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使得它有着别于其他形态的美学研究,实践美学主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就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美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认为:“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它们决定着“艺术的发展变化和艺术的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并且“不是在抽象地观察人的本质力量的一般发展,而是进入到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当中,就是说,揭示一下正在发展着的实践的内部矛盾。
”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实践美学的研究具有着鲜明的实践精神和科学的实践观点。
实践美学的特征: 1.实践性2.反思性3.时代性4.参与性5.融通性6.包容性7.生成性8.超越性9.差异性10.主体性11.中介性什么叫实践美学?为什么实践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审美理论?一、什么叫实践美学有人提出了“实践的本体论”“实践是存在的方式”“实践是历史之源”“实践是本真”等命题,这是以实践来解释存在,是关于“自然的存在”和“人的存在”的统一论述。
这种观点被称为“实践的本体论”。
实践的本体论者认为:实践美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实践美学既是实践,也是审美。
实践美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
有人提出了“实践的本体论”“实践是存在的方式”“实践是历史之源”“实践是本真”等命题,这是以实践来解释存在,是关于“自然的存在”和“人的存在”的统一论述。
这种观点被称为“实践的本体论”。
实践、后实践美学之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综述及反思
实践、后实践美学之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综述及反思
李占伟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0)001
【摘要】要想设计与了解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前景,必须对于当下学术方向有一个充分的把握.不仅在逻辑起点意义上,而且在方法论意义上,借此才能进行反思与重构.【总页数】4页(P19-21,29)
【作者】李占伟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3-0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出路献芹——从实践、后实践美学之争谈起 [J], 李占伟
2.当代理论美学的新形态——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反思后实践美学 [J], 廉克东;柳艳娇
3.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争论的反思 [J], 张玉能
4.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争论的反思 [J], 张玉能;
5.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的三个问题──兼谈否定主义美学对实践和后实践美学的超越[J], 吴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彭富春美学理论的创新性
人 三者及其关系构成 的世界。 “ 生活世界” 中的天人关系得到重新规定 。 关于组成生 活
世 界 的 天地 人 三 者 的 关 系 , 国传 统 美 学认 为天 与地 对 于人 中
理 论结 构的创新 、 美学言说方式 的创新和美学时代价值 的创
新。
一
、
美学理论开端的创新 : 生活 世 界
所 谓 的天 人 关 系 。 ” 口 “ 活 世界 ” 人 的 活动 被 重 新 定 义 为 “ 技 道 的 游 戏 ” 生 中 欲 。
中 图分 类号 : 8 — 6 B 30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8 7 (0 20 — 15 0 10 — 4 7 2 1 )7 0 0 — 4
美学理论总是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 而重建 自身。 当代 中
国美学在重建过程中逐渐形成 三种路 向 , 它们都希望能够切 中当代 中国所 面临的主要 问题 : 一是 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 础 的实践美学 :二是 以西方 现代美学 为基 础的后实践 美学 ( 生命美 学 、 存美学 、 生 体验美学 、 超越 美学等等 ) 三是 以中 ; 国传统美学 为基础 的中国美学 。 l 中前两种美 学理论是 O ) 其
每 一 条 思 想 道 路 总 是 有 它 的 开 端 , 既 是 起 点 , 是 回 它 又
归点 。 正是开端规定 了一种思想 的整体形态和过程。 4 ) 彭富 春美学理论创新 的首要表现是其理论开端 的创新 , 这一开端 就是 “ 生活世界 ” 。生活世界固然也是马克思主义美 学的开
・
1 05 ・
际结果是“ 人没有从 自然中分离 , 个体没有从社会 中独立 , 精 神没有从现实中超越 。”p 这使得中国数千年来没有产生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和宗教 ,并最终导致 1 9世纪的亡 国灭种 危机 。要走 出天人合一理论 的困境 , 我们必须从 已给予 的事 实出发 :一个所给予的事实是 , “ 人生天地 间。 天存在着 , 人存 在着。但天是天 , 人是人。天走着天的路 , 人走着人的路。这 就是说 , 天有天道 。 人有人道 。 承认 天人 的差异是对于已给予
新世纪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围 绕 着 两 个相 互 联 系 的层 面展 开 : 就理 论 可行问题 的 哲 学 出发 点 和 重要 视 角; 就现实意义而言, 实践 美 学是 否 能 够 以审 美超 越 性 有 效 回 应 现代 性 的挑 战 , 解 决现 代 人 的精 神 需 求 。 从 新世
No . 3 . 2 0 1 3
Ge n e r a l No . 9 0
新世纪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孙 媛
( 闽 南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 福 建 漳州 3 6 3 0 0 0 )
[ 摘
要 ] 新世 纪 以 来 , 实践 美 学与 后 实践 美 学 的论 争 是 美学 界 所 关 注 的一 个 热 点 问题 。 二 者的 思想 交锋 , 主要
【 收 稿 日期 】 2 0 l 3 —0 7 —0 9
【 作者简介 】 孙 嫒( 1 9 7 5 一) . 女, 河北省张家 口市人 ,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现代性视野中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
9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质素的滋长 , 念 , 0 学 那么可以说每个时代在与既往时代的对比中都可 界对 “ 现代 性 ” 问题 的讨 论 也越 发 热 闹起 来 。先 是 对 以宣称 自己的“ 现代 ” 身份 , 也可在这种现实与既往的 “ 现代性” 理论的引进及对其概念和相关范畴的界定 、 张力关系中寻找到 自己的现代性品质。 这样 以来 ,现 “ 梳理 , 继而学者们开始从现代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代 中 代性” 就成了一个流动不居 的普泛概念 , 了在历史 成 国从 政 治 、 济 到社 会 文 化 的各 个 领 域 , 考 察 其 中 延 展 的某 一 具 体 时 限 中 的特 定 的生 活 品质 与 生 活样 经 或 的现代性 品质 , 或呼吁各学科 、 各领域的现代性建构 , 态 。既然每个时代的人都可 自 称为现代人 , 都可把 自 希图使中国的政治 、 经济 、 文化朝现代性 的方 向前进 , 己的问题视为现代问题 , 那么实际上也就无所谓什么 起码也要使中国的学术研究开始具备现代性品质。 对 “ 现代性 ” 问题了。 正如刘小枫所说 : “ 从生存 品质和样 于美学来说 , 若要 以现代性 的目光来打量中国当代美 式的生存性意涵来勘寻现代现象 的定位 , 找到的只是 学 ,则 不 可 避 免 地 要 牵 涉 到 当 代 中 国 美 学 两 大 流 随时间而推移的生存样式的服装更换。 [这样看来 , ” 派——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现代性品质问题 。 在 “ 现代性” 就不能等同于类似“ 时代性” 的普泛概念 , 我 这 里我 们 将 通过 对 “ 代 性 ” 念 的 厘定 来 逐 一 考 察 们 不能从 时 限性 的角度 来规定 “ 代性 ” 现 概 现 的内涵 。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所体现 出的现代性品质 , 以期 那么“ 现代性” 现代化” 与“ 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体 对 中国当代美学 的现代性建构做初步的探索 , 从现代 上 来说 ,现代 化 ” “ 代性 ” 然 有着相 同 的社 会结 “ 与 现 虽 性 的角度 来重 新审 视后实 践美 学与 实践美 学 的论争 。 构基 础 , “ 但 现代化 ” 主要是一个侧重物质层 面的概 念, 它指的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具体行动 , 具体来讲 , 就 是指建立在“ 现代结构” 基础上的以建立工业化经济 “ 现代性 ” 的概念厘定 体制和民主化政治体制为 目标的历史行动。而“ 现代 性” 则主要是一个侧重精神层 面的概念 , 它指 的是启 改造 、 利用 “ 现代 性 ” 的概 念 由于其 内涵 的宽 泛 与动 态虽 然 蒙思 想 导 引下 的强调 人 类 对 自然 的征 服 、 到 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让大家普遍信服并接受 的定 的工具理性和张扬人 的价值 、 肯定人 的力量( 尤其是 理 性力 量 )颂扬人 作 为万物 之 中心 的人文 理性 。 者 、 前 义, 但有一点是 明确的 , 就是现代性既不是仅仅反映 彰显 出一 “ 现代” 内涵 的时限性概念 , 也不是一个能够等同于现 肯定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对客体世界 的统治 , 后者则表彰个体人 的独立精 代化的概念 。因为 , 如果“ 现代性” 是一个时限性 的概 种集体主体与历史主体 ;
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
维普资讯
《 术 月 刊 ̄ o 2年 第 1期 学 2o
物 ” 其 他 实践 美 学 家 表 述 为 “ 是人 的 本 质 力 量 的 对 象 化 ”}“ 是 真 ( 规律 性) 善 ( 目的 ( 美 、美 合 与 合
性 ) 统 一 ” “ 是现 实 肯 定 实 践 的 自由 形 式 ” 。 而 后 实 践 美 学 ” 认 为 , 美 是超 越 性 的 活 的 、美 等 却 审
学 或 对 实 践 美 学 态 度 暧 昧 的 人 而 言 , 种 观 点 可 能 更 值 得 注 意 , 更 有 商 榷 的价 值 易 文 不 满 这 也 意“ 旧实 践 美 学 ” 即李 泽 厚 代 表 的 实 践 美 学 ) 客 观 论 和 决 定 论 . 为 它 “ 作 为 一 个 被扬 弃 的 ( 的 认 将 环 节 而 退 出历 史 舞 台 ” 这 无 疑 是 正 确 的 。但 是 , 过 对 实 践 美学 的修 正 , 新 确 立 实 践 范 畴 的 , 通 重 核 心 地 位 , 以“ 实 践 美 学 ” 代 实 践 美 学 , 抵 挡 “ 实 践 美 学 ” 崛 起 , 种 企 图 却 不 可 能 即 新 取 并 后 的 这
实 践美学 ” 的立 场 上毕 竟 提 出 了 一 些 新 的 问 题 , 此 , 有 必 要 深 入 进 行 对 话 , 因 仍 以推 进 中 国美 学
建设 。
一
、Hale Waihona Puke 问题 所 在 : 实还 是 超 越 现
后 实 践 美 学 与 实 践 美 学 的 争 论 . 及 问 题 很 多 , 关 键 问 题 只 有 一 个 , 审 美 是 一 种 现 实 涉 但 即
于实 践 。 从 历 史 上 讲 , 越 性 肯 定 与 实 践 有 关 , 不 能 说 仅 仅 是 实 践 的 产 物 , 践 只 是 它 发 生 超 但 实 的条 件 之 一 而 非 全 部 , 能 把 超 越 性 还 原 为 实践 这 不 是 什 么 神 秘 主 义 , 是 人 的本 质 的 无 限 不 而
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收稿 日期 :0 2一c —2 20 r l 7
作 者 简介 : 杨春 时 (98一) 男 , 14 , 黑龙 江哈 尔滨人 , 门大 学 中文 系教授 。 厦
・
2 4 ・
维普资讯
美 学 的关 键 所 在 。
主体性是启 蒙时代 的哲学思潮 , 以哲学思 辨 的形 式肯定 了人 的价值 。康德 以先验 主体 它 性 论 证 了 “ 为 自然 立法 ” 黑 格 尔 以倒 置 的 主 体 性 — — 绝 对 精 神 的异 化 和 复 归 论 证 了人 的 自 人 ; 由 ; 年 马 克 思 以 理 想化 的 实 践 论证 了人 对 世 界 的 主体 地 位 。总 之 , 青 主体 性 是 启 蒙 哲 学 的 基 本 理念 。主体性哲学具有特定 的学术价值 和历史意 义 。它否 定 了传 统 实体 本 体论 , 肯定 了存 在 的属 人 本 质 , 而 推 动 了哲 学 的发 展 , 为 启 蒙 提 供 了理 论 根 据 。 中 国 的 主 体 性 哲 学 同样 适 应 从 并 了新 时期 思想启蒙 的需要 , 因此青年马 克思 的《 手稿》 成为圣经 , 而实践 唯物主义哲学取 代传统
走向“后实践美学”,还是“新实践美学”--与杨春时先生商榷
观 派 美 学 那 样 , 脆 主 张 美 是 客 观 世 界 的 自然 属 性 。正 是 这 种 理 论 上 的 不 彻 底 , 成 了 旧 实 践 干 造 美 学 在 逻 辑 上 的 混 乱 和 在 论 争 中 的 尴 尬 。 只要 不 转 变 这 个 立 场 , 进 再 多 的 新 范 畴 ( 论 是 实 引 无 践 范 畴 还 是 其 他 什 么 范 畴 ) 无 济 于 事 即 使 没 有 后 实 践 美 学 的 批 判 , 都 旧实 践 美 学 也 终 将 作 为
4 脆 弱 , 法 真 正 取 代 旧 实 践 美 学 。杨 春 时 先 生 批 评 实 践 美 学 关 于 审 美 起 源 的 说 法 0 无
原刊, o 2年第 1  ̄ o 2 期
在 自 己劳 动 创 造 的 产 品 中 看 到 自 己 的本 质 力 量 , 而 产 生 喜 悦 的 心 情 “ 是 一 种 臆 测 ” , 他 因 只 但
一
个被扬 弃的环 节而退 出历史 舞 台 这并不 仅仅 因为 旧实 践 美学 在 成为 主流学 派 以后“ 所 无
然 而 . 实 践 美 学 虽 然 对 旧 实 践 美 学 攻 势 凌 厉 频 频 得 手 自 身理 论 建 设 的基 础 却 也 相 当 后 其
建 树 + 止 发 展 ” 更 因 为 它 在 理 论 上 “ 天 不 足 ” 具 有 无 法 克 服 的 自身 矛 盾 。 停 + 先 ,
点 之 一 _一 审 美 本 质 确 证 说 ” - ~“ 。
关 键 词 美 学 实 践 美 学 后 实 践 美 学 新 实 践 美 学 人 的 确 证
作 者 易 中 天 . 门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教 授 厦
一
、
问 题 所 在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出路献芹——从实践、后实践美学之争谈起
Ke rs as e c ; rc c ; ujc —ojc dco m ;cmpei ikn ywod : et t s pat e sb t bet i t y o l t t n i hi i e ho xy h g
萌 芽于 2 0世 纪 5 6 0~ O年代 、 成熟 于 8 O年代 的 实践美 学从被刘 晓波尖 锐 、 接批 判 开始 已经受 到 直 了太多 的诘难 与指 责 , 而作 为批 判 方 的后 实 践美 学 在实践 美学 的奋起反抗 下也遭 到 了不 少的重创 与打 击 。这 种乱哄 哄你方 唱罢我登场 的论争 局面用 古人 曹丕 语 似 乎 颇 能 恰 当 描 述 : 文 人 相 轻 , “ 自古 而 然
的、 回常识的、 返 主在 关 系 生成 的 美学 是 十 分 必要 的 。 关键词 : 关学; 实践 ; 主客 二 分 ; 杂性 思 维 复 中 图分 类 号 :8 0 B 3—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14 20 0 02 — 6 17 6 5 (09)5— 0 1 0
… …
“ 实践 美学 ” 枝独秀 的格 局 , 一 为美学 走 向更 高层 次
的融 合 , 定 了基 础 等 J 奠 。然 而 , 争 双方 各 执 其 论 “ 门持钵 ” 潘 立 勇语 ) 词 , 沿 ( 之 攻乎 异 端 , 至于 还 甚 存在 非此 即彼的线性 、 简单 还原化情 绪 , 很不 利于美
Pr p s lo h v l p e to n e p r r i e e Ae t tc o o a n t e De eo m n fCo t m o a y Ch n s sheis
— —
Dic s i gfo t e Dip t ewe n t e Prc ia sh tc n s s u sn r m h s u e b t e h a tc lAe t eis a d Po t—p a tc lAe t e is r ci a sh t c
由论争走向合流——略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关系
中 , 对 实践 概 念 进 一 步 思 考 , 并 在 此 基 础 上
哲 学 是 人 类 知 识 的 皇 冠 , 美 学 则 是 皇
冠 上 一 颗 耀 眼 的 明珠 。无 论 是 实 践 美 学 还
是 后 实 践 美 学 的 初 衷 都 是 为 了让 美 学 明珠 更 加 璀 璨 发 光 , 照 亮 人 生 , 照 亮 世 界 。 所 以 , 针 对 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 来 至 今 未 停 的
李伟
( 枣庄学院 文学 院, 山东 枣庄 2 7 7 0 0 0 )
[ 摘
要] 2 o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 实践美学” 与“ 后实践美学” 论争不休 , “ 后实践美 学” 的批评 矛头主要指 向“ 前期 实践
美学 ” , 因此 , 有必 要重审“ 前期实践美学 ” 的核心要义 , 以客观对待 “ 后实践美学” 的质疑 。8 0年代 中后期 以来 的“ 实践
提 出 “本 体 性 ”学 说 , 进 而 创 立 了 “积 淀 说 ”。 在 随 后 的 美 学 大 讨 论 中 , 这 些 学 术 概 念 得 到 美 学 界 的 广 泛 认 I N, 由 此 实 践 美 学 取 得 权 威 地 位 , 李 泽 厚 也 成 为 美 学 界 的 领
军 人 物 。
为 不 同 时代 、 社 会 、民 族 、阶 级 、 阶 层 、集 团
人 产 生 以 审 美 为 中 介 的 诗 意 关 系 。 由 此 ,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李 泽 厚 提 出 的 “自 然 人 化 ” 理 论 不 是 倡 导 人 征 服 自然 , 而 是 倡 导 人 要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再思考
从外部 环境来 看 , 虽说 是 四大 派并 立 , 是 其他 几 派 但 存在 比较大 的缺 陷 。蔡 仪 把美 看作 是客 观 事 物 的属 性 , 视 了人在 审 美活 动 中 的能动 作 用 , 批 评 为是 忽 被 机 械唯物 主义 , 以“ 其 典型 ” 核心 概念 的美 学 建构 , 为
争 则 再 次在 美 学界 以及 社 会 上 引起 关注 。 以 李泽 厚 为 代表 的 实践 关 学在 经 历 了风 光 无 限 的 阶 段 之 后 , 理 论 上 的 缺 其 陷也 日益 受到 人 们 的批 评 , 最主 要 的批 评 来 自后 实践 美 学 。本 文 选取 了论 争 有 重要 影 响 的 论 文进 行 综 合 解 读 , 图 力
实践美学找 到了“ 践 ” 一联 系 审美主 体和 审 实 这
美客体 的中介 环节 , 到了沟通物 质世界 与心灵世 界 找 的真正 桥梁 , 从而得 以超越是对象 决定 主体还是 主体
[ 者 简介 】秦 同国 , , 作 男 山东 潍坊 人 , 山东 师 范 大 学 艾学 院 文 艺学 专 业硕 士 研 究生 , 究方 向 为 文艺 学 原 理 与 西方 文 论 。 研
二十世 纪的 中国曾经几度 出现 过美学 热 , 学作 美 为一 门哲学 意味十分 浓重的学科 , 够在社 会上 引起 能 如此 的关注 , 本身就 是一件让 中国美 学界 引 以为傲 的
事情 。美学热改 变 了人 们对 美学 一直 持有 的抽 象 的 面貌 , 在一 定 的程度 上具有 了形 而下 的品质 。但是美
成 了通 常所说 的美 学 四大 派 : 吕荧 、 尔泰 为 首 的 以 高
主观派 , 为代 表 的客
观社会派 , 以朱光潜 为代表 的主客观统 一派 。实践美
主客体关系与当代美学建构从实践美学的主体性到后实践美学的主体间性
学 ; 不 是 主体 的 自我 表 现 , 浪 漫 主义 美学 。审 美 是 人 与 世 界 的融 合 、 通 , 人性 地 对 待 世 也 如 会 是 界 的方 式 。审 美 的 非 理 性 的 直 觉 想 像 和 情 感 意 志 特 征 , 源 于 主体 间性 , 是 主 体 对 主 体 的理 根 这
实 践 作 为物 质 生 产 活 动 , 不 能 彻 底 摧 毁 自然 的 抵 抗 , 能 真 正 把 自然 变 成 人 的 “ 机 的 身 并 不 无
体 ” 更 不 能 获 得 本 质 上 是 精 神 性 的 自由 。从 认 识 论 的 角 度 讲 , 客 关 系 中 主 体 不 能 真 正 把 握 , 主
维普资讯
学 。 术 笔谈
主 客 体 关 系 与 当 代 美 学 建 构
从 实 践 美 学 的 主 体 性 到 后 实 践 美 学 的 主 体 间 性
杨 春 时
( 门大 学 中文 系教 授 ) 厦
2 0世 纪 8 O年 代 中 国 发 生 了 实 践 美 学 与 反 映 论 美 学 的 论 争 , 结 果 是 确 立 了 实 践 美 学 的 其 主 流 地 位 。反 映 论 美 学 强 调 美 的 客 观 性 , 为 审 美 是 对 客 观 美 的 反 映 , 认 因而 是 非 主 体 性 的 美 学 。 实 践 美 学 强 调 实 践 主 体 性 基 础 上 审 美 的 主 体 性 , 定 美 是 人 化 自然 的 产 物 , 而 是 主 体 性 肯 因 美 学 。 主 体 性 美 学 的确 立 是 中 国美 学 的 重 要 转 折 , 中 国 美学 由古 典 到 现代 的过 渡 环 节 , 有 是 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
【摘要】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均按照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形态结构美学体系,但实践美学把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直接当作美学命题,没有找到美学特有的问题域,后实践美学以当代西方的个体哲学为美学的哲学基础,极为便利地阐释了审美活动的现代内涵,但后实践美学历史主义意识的缺乏使其理论不具普适性,其审美至上主义更有偏执性和虚幻性。
实践美学的历史唯物论和后实践美学的个体主义是其留给新世纪中国美学的有益资源。
【关键词】后实践美学;实践活动;中国美学
关于自由,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自由在这个领域里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合理地调节着他们同自然的这种物质交换,把它放在他们共同的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支配他们;他们以最小力量的支出,在配得上他们的人性而且与它相适合的条件下来进行这一事情。
但是,这仍然是必然王国。
”“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必需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的,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在它的彼岸,开始着人类力量的发展,这种发展以自身为目的,是真正的自由王国,可是它只有在当作自己基础的这个必然王国里才能繁荣起来。
”
实践美学的提出和发展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取得的一个
重要成就,从创立开始,实践美学就不断地遭到批评和诘难,实践美学的发展和完善正是在这种批评和诘难中实现的。
1956年朱光潜发表《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引发了一场美学大讨论,这场讨论形成了以蔡仪为首的“客观派”,以吕荧、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观统一派”和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就是在那时开始萌芽,到80年代,他以“自然的人化”的实践观和历史“积淀”说为核心,形成了他独特的实践美学。
蒋孔阳、刘纲纪和周来祥等人对实践美学思想的发扬光大,成为了实践美学的领头人,而后的张玉能、朱立元等人对实践美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有力地推进了实践美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实践美学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回答的依然是柏拉图的难题,这种提问方式属于西方传统思辨哲学,就是要通过各种审美现象认识美的本质,其方法是研究者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以理性概念去把握美的本质,这种研究方法和态度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加进括号,导致实践美学热衷于纯概念的抽象演绎而缺乏应有的审美和人生体验。
没有现代性的生命体验,美学研究必然陷入独断论。
后实践美学是对现代性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的理论概括,而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导致了美学论争的发生。
美学论争的根源是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体验的不同理解和表达,相比而言,实践美学的审美理想局限在古典范围,只有浓厚的黑格尔主义痕迹,后实践美学则开始走向现代。
实践美学是以“实践”为核心,以“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其原命题,基本要义在于“审美产生于实践”和“实践本身就具
有审美意味”,在实践与实践美学的关系上,实践就是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
邓晓芒认为:“实践首先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物质性活动,不承认这一点就会陷入康德、黑格尔的唯心史观。
但是实践又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情感的的物质性活动,而不是像动物或者机器那样盲目的物质活动,它把人的主观性或主体性作为自身不可缺少的环节包含在内,认为实践美学的前进之路在于深入研究实践概念的意义,并将这一意义引入对审美活动的研究之中。
”实践美学正是把握了实践在审美发生学上的作用,强调了人的实践和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找到了“实践”这一联系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中介,找到了沟通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桥梁,从而解决了是客体决定主体还是主体决定客体的二元对立局面。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主客观统一论者所未能达到的目的,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成为可能。
它解决了很多旧的矛盾,并为解决“美是什么”提供了新的方向,对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实践美学也存在的局限性:在实践的性质上过多地强调主体的群体特征而忽视其个性的独特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理性的必然法则而忽视其感性的偶然作用,在实践的结果上过多地强调历史的积淀作用而忽视现实的突破意义等等。
而且“自然的人化”在解释自然美时,反对把“自然人化”的过程解释为非物质性劳动实践的精神活动过程,李泽厚创立了“广义自然人化说”仅仅只是
为了无限制的扩大“人力”的统治范围,它只不过是从主体感受角度对自然美的主客体契合关系的概念表述,而这一表述却缩小了“人化自然”的自然美的内涵,扩大了外延,不能真正说明自然美的自然特点所在。
所以“自然的人化”对自然美的误解在于它忽视了自然美最大的特点,即:自然性。
在“人化自然”面前,自然本身就存在,人化自然作为实现人对自然审美关系的关键点或者时间的中介点、转换点,并不把人化作为自然美的内容,无论文化与否,美的底蕴是始终存在的,而且,自然美本身的存在是自然性的。
“自然的人化”一旦加以实践性“人化”,成为对象化产品,不是成为物质文化产品,就是成为了艺术作品。
由此,自然的性质也会改变了,那自然美的内容又从何谈起呢?
后实践美学萌芽于80年代初高尔泰对积淀说的批评,初显于80年代末刘晓波对李泽厚的“突破”深化于90年代初重评积淀说和突破说的讨论,渐成声势于1994年杨春时《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论文的发表。
后实践美学把批评的目标对准实践美学的哲学起点即实践,以一种新的本体即生命、生存本体代替实践本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美学范畴,建立新的美学体系。
后实践美学是一个多元的体系,包括超越美学(杨春时)、生命美学(潘知常)、存在论美学(张弘)等。
从理论的现象形态上看,后实践美学的价值在于,把李泽厚所说的审美活动的最高形态——志神之悦提高到个体存在的本体论高度,多方阐释其构成,深刻地揭示了审美活动与人的生命的诗意存
在的关联,给予美学以新的言说方式,使中国美学获得现代性成为可能。
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许多问题上其言说具有相通性。
比如,生命美学说,自然美是人的自然化,是从社会回到自然,是对文明否定的结果,也就是说,自然美不是自然人化,而是人的自然化,这与李泽厚后期提出的人的自然化的命题一致。
实践活动是历史发展之根源,它既是武器的批判,也产生着批判的武器。
生命美学承认,克服文明异化的武器不是审美而是文明本身,这就离不开实践。
生命美学认为,实践活动是审美活动的根源,审美活动则是美的根源,美就在审美活动中,活动必有主体和对象,美就在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中,因此潘知常说:“美归根结蒂不是审美客体的属性,也不是审美主体的属性,而是审美关系的属性。
美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
”这就与周来详的审美关系说无异了。
总之,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均按照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形态结构美学体系,但实践美学的实践本体论使其不能深入美学问题域,后实践美学吸收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阐释了审美活动的生命意义,这就使中国美学走向现代成为可能,但后实践美学的审美至上主义必须摒弃,而实践美学的历史唯物论应被吸收进新的美学理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