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4:城市建筑规模膨胀
• 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内建筑的密度和高度都在不断增加。大量 的高层建筑减低了风速,增加了热量水平交换难度。 城市建 筑密度越大,热岛强度愈大。 • 建筑物高度对地表温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高大建筑 物的巨大阴影可降低地表温度,另一方面建筑物的每一个表面 都能吸收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且高大建筑物有效阻止了太阳 热辐射的逸出。 • 研究者通过对城市表层气温的空间分区特点分析了热岛效应的 成因,认为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各个区域不同的建筑结 构(几何结构)和建筑材料所引起,城市中温度最高的区域往 往与最深的城市街谷相对应,即通常分布在市中心[4]。
• 能源结构不合理
• 城市人为热的大量释放
城市热岛效应:极端高温的影响与危害
• 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但是,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来说,主要是 夏季高温天气的热岛效应。 •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 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 温高于34度,并且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 、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城市地面散 发的热气,形成近地面暖气团,使得城市烟尘流通受阻,对人体形成有害 的“烟尘穹隆”。 • 高温还加快光化学的反应速率,加剧对大气的污染。 • 城市产生的上升热气流,与潮湿的海陆气流相遇,会在局部地区上空形成 乱积云,引起暴雨,从而在某些地区引发洪水灾害,以及造成山体滑坡和 道路塌陷等。
热岛效应:中外城市
Brussels, Belgium
Credit: Hamdi, R, 2010
城市热岛环流
• 在天气睛朗无云,大范围内气压梯度极小的形势下,由于城市热 岛的存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并出现上升气流。从热岛 垂直结构看来,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城市低空都比郊区同高度的 空气为暖,因此随着市区热空气的不断上升,郊区近地面的空气 必然从四面八方流入城市,风向向热岛中心辐合。 • 此时郊区因近地面层空气流失需要补充,于是热岛中心上升的空 气又在一定高度上流回到郊区,在郊区下沉,形成一个缓慢的热 岛环流(local heat island circulation) 。
据调查,城市内人为释放的热量,在美国一般相当于地表所吸 收的太阳净辐射热的10%~15% 。城市内大量的人为释放引起 城市地区局部升温,从而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出现一个个高温中 心。据1984年统计。上海城区耗煤量为36874 6t/a km,是近郊 的1 704倍,市区的耗油量为11533 6t/a km,相当于郊区的1 .508倍。仅就此两项而论,市区每平方公里上空所获得的人为热 相当于郊区的3.2倍强,如果再加上空凋排热等其他的人为热,市 区与郊区人为热的差异更大。都市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热岛 效应就越明显。可以说,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进程的副产物。
• 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 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 同突出海面的岛屿。
• 在夏季,城市局部地区的气温,能比郊区高6℃甚至更高,形成 高强度的热岛。 • 城市热岛在冬季最为明显,夜间比白天明显,是城市气候最显 著的特征之一。 • 分析和评价城市热岛效应已成为当前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 要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原因2: 城市下垫面性质变化
• 城市内大量人工构筑物如铺装地面 、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 的热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 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 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 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的温 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对太阳辐 射影响反应由弱到强依次是:水体 、草地、泥地、混凝。
高温预警信号等级
中国气象局
• • •
黄色预警: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橙色预警: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红色预警: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高温中暑气象等级
《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卫应急发[2007]229号
• 一级预警(红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Ⅰ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极易发生中暑 ”,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Ⅱ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易发生中暑” 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 三级预警(黄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Ⅲ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较易发生中暑 ”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 四级预警(蓝色预警) 高温中暑事件级别达到Ⅳ级,且高温中暑气象预报级别达“可能发生中暑 ”以上,高温天气还有持续或加重趋势的。
大,城市热岛呈现出以黄河为低温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有由黄河向两 岸逐渐降低的趋势,距离黄河低温带较远的城区,温度较高。黄河及两岸 的绿化带形成了明显的长条形的相对低温带。
团块状紧凑布局:以西安为例
团块状紧凑布局:以西安为例
• 造成以上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的差异,与周围地形、建筑构成、自动站所在地理位 置有关。城市热岛呈明显的马蹄形分布,中间强,周围弱。 • 西安城市强热岛中心空间分布表现在人口密集,建筑物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地地区, 而城乡结合部地区则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或者农田密布,热岛强度小,不会出现强热岛 中心。
条形带状结构:以兰州为例
条形带状结构:以兰州为例
• 兰州市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与延展基本与城市建成区的布局相一致。兰州 是一东西长、南北窄的带状河谷盆地城市。兰州市的土地覆盖类型的改变 对城市热岛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
• 城市热岛基本集中在工商业集中和人口密集的地区,温度由这些地区向周
围逐渐降低。此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和河谷内城市整体建筑密度的增
城市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
随着城市化发展, 市区呈现出越来越暖的趋势.如东京历史时期 气温逐年变化可分三个阶段
1920~1942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上升(城市发展) 1942~1945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下降(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东京城市受到大规模的破坏, 城市热岛效应不存在)
1945~1967年: 气温变化趋势逐年上升(战后城市建设迅速恢复 , 气温又开始回升)
盆地或凹地:以重庆为例
盆地或凹地:以重庆为例
盆地或凹地:以重庆为例
• 独特的山水地貌格局的影响:从大的地貌格局来讲,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的东部,在北方 有秦岭、大巴山,南方有云贵高原北缘的大娄山,南北来气流均受到阻挡,自然通风条 件很差。都市区地处盆地东平行岭谷低山求领带,长江、嘉陵江从全区域流过。河谷地 形影响,城市排放出的废气和热量不易扩散,则易形成城市热岛。 • 河谷气候的影响:都市区“两江”环绕,属于典型的河谷气候,逆温天气多,副热带高 压控制时间长,大气层结稳定,这就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 下垫面性质改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产业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以西安为例:季变化
• •
由图可见:热岛强度冬季最强(1.05℃),其次是春季(1.03℃),秋季(0.51℃),夏季最弱(0.39℃)。 造成热岛强度冬季强,夏季弱的主要原因是:1)西安处于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受干冷西伯利亚来的气团控制 ,湿度小,云量少,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2)西安冬季正值采暖期,城区人为热量排放比夏季多,大气中烟尘等污染物 浓度增大,使得城市大气逆辐射增多,而夏季城区人为热和大气逆辐射比冬季相对减少,城郊的热量收入相差不大,不利 于热岛的发展。
晴朗夜间城市热岛环流模式
乡村风
• 热岛环流(local heat island circulation) 又称城市风系 。
• 在近地面部分风由郊区向城市辐合,称为乡村风(country breeze)。 • 应该指出, 向城市中心辐合的乡村风, 并不是很稳定的, 它往往具有间歇性或脉动性(周期性),即吹一段时间,要停 一段时间。此脉动周期约为1.5-2.0h,这种脉动性在夜间 特别明显。
城市热岛与极端高温
小组成员:陈红 陈天元 陈兴伟 孙东峰
LIST:
• • • • • • 概念 中外对比 成因 案例分析 危害 解决方案
城市热岛效应:概念
城市热岛效应也称“大气热污染现象”,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 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因素使同一时期 ,城郊对比,气温城区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形成类似高温孤岛的现象,在 气象学上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强度的时间差异
周期性
• 年变化 : 冬秋两季比夏春两季表现更明显, 可能归因于冬季城
市取暖耗能较多, 释放大量人为热量 • 日变化 : 夜晚强, 白昼午间弱
• 季变化:城市热岛在冬季最为明显
• 周变化 : 明显受工休日周期影响, 周末弱, 周内强
以西安为例:年变化
• 由图可见:西安城市热岛强度从1995年开始 上升速度更快,热岛强度更加明显。 •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近50年来随着 西安城市的发展、城区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 改造,建筑密度、下垫面的性质都有了较大 的改变。此外,能源消耗剧增、人为热排放 增大等因素加剧了城市化效应,使得城郊温 差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城市热岛越发明显, 热岛效应逐渐增大。 • 另外,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城市地区 的高强度经济活动也增加了城郊温差。
日本东京1916~1965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
• 城市污染物的增加 • 城市下垫面性质变化
• 城市人工热源增加
• 城市建筑规模膨胀
原因1:城市污染物的增加
• 正常的空气中含21%氧气和78%氮气,还有1%是其他物质。随 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由于大量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 生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区大气中CO、SO2、NO x等有毒气 体浓度大,总悬浮颗粒物密集,温室气体的含量高。其中对城市热 岛效应影响最显著的是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与温室气体的影 响。来自工业生产的废气、汽车尾气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 染物,有效增加了城市空气中CO2、NO x、SO2、气溶胶粒等 有害物质的浓度,这些污染物善于吸收长波辐射能,尤以CO2 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更强;且城市上空的污染物层如同保温层 一样包围在城市上空,有效阻止长波辐射的逸出,增加大气逆 辐射,使热岛效应在夜间尤为突出
夏季高温热浪的脆弱群体
• 暴露性:“高温猛于严寒” • 主体:老弱病残孕及城市化生态脆弱群体 • 重点:户外工作者(外来流动人口与城市本地贫民) 建筑工人——城市住房问题 环卫工人——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协管——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热岛强度的地区差异
• 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市的布局形状、城市地形等有密切关系:
1、条形带状结构:城中心增温效应弱;
2、团块状紧凑布局:城中心增温效应强; 3 、 盆地或凹地 :由于风速小,热岛效应特别强,这里不仅抵消了冷空气 的下沉作用,反而成为最暖的热岛中心。 • 城市规模(面积、人口及其密度等)对热岛强度亦有影响
以西安为例:日变化
• 西安热岛效应的日变化较为明显。日变化 中存在两个明显的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
在早上5时前后,随后热岛强度迅速减弱
,到11时达到最低值,自12时起热岛强 度缓慢增加,17时起热岛强度迅速增加, 至夜晚21时热岛强度达到第二个峰值。 • 白天向夜间过渡,城市热岛加强;夜间向 白天过渡,城市热岛减弱。夜晚的热岛强 度普遍高于白天,中午最弱。
• 在夏天草坪温度32℃、树冠温度30℃的时候,水泥地面的温度 可以达到57℃,柏油马路的温度更高达63℃,这些高温物体形 成巨大的热源。这样的下垫面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能量,然后再 将其中的大部分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使空气得到过多的热 量,气温急剧升高。
原因3:城市人工热源增加
• 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消耗 各种燃料,把大量的废热排放到城市大气中。随 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生 产、交通集中,在工业生产、家庭炉灶、内燃机 等方面消耗能源的同时,废热排放增多,使城市 区域增加许多额外的热量输入。而大城市里面 高楼鳞次栉比,商业建筑与日增多,这些地方 热量不易于散发,人口集中,风扇,空调的耗 能更是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