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的分离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41670d2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a.png)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菌种分离即是进行食用菌菌丝纯化的过程,它是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通俗地讲就是把食用菌菌丝从自然中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从而获得纯食用菌菌丝的过程。
菌种分离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食用菌的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三种。
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将食用菌的部分组织移接到斜面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其特点:一是属于无性繁殖,能够保持原有菌种的优良特性,是生产中获得纯菌种的常用方法,且简单易行,取材广泛,菌丝萌发快。
二是组织分离操作简便,又不易带入杂菌,容易获得纯菌种。
但对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因其子实体种菌丝极少,如用组织分离培养,则往往不易成功。
1.1子实体分离种菇要选择朵大盖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优良品种。
切去菇体基部,在超净工作台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擦拭菌盖与菌柄两次,进行表面消毒。
接种时,只要将种菇撕开,用消毒后的小刀在菌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再用接种针将组织块放入PDA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中间。
置于24℃温度下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块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
如香菇、平菇等可以使用此方法。
1.2菌核组织分离茯苓、猪苓、雷丸等食用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
而常见的是它储藏营养的菌核。
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
方法是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消毒,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培养基斜面上,在24℃下培养,产生菌丝后进行分离纯化。
应注意的是,菌核是储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杂质,只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选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离出菌种。
1.3菌索分离法菌索分离常用于蜜环菌分离。
方法是选新鲜的活菌索,用75%酒精棉球将菌索表面消毒后,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无菌剪刀切成小段,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4℃下培养,有白色菌丝长出且无污染,即表明分离成功。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本月修正2023简版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本月修正2023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2fb0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9.png)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一、引言食用菌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物制造的真菌。
为了确保食用菌的质量和安全性,菌种管理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食用菌菌种的管理办法,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储存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二、菌种选育菌种选育是确保食用菌品质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菌种选育的步骤:1. 选择适合的菌株: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特定用途的食用菌菌株。
2. 培养基的选择:为菌株提供适宜的培养基,使其能够良好生长和繁殖。
3.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将选定的菌株进行分离和纯化,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三、菌种培养菌种培养是以确保菌株能够持续生长和繁殖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菌种培养的步骤:1. 培养基的制备:根据菌种的需求,制备适合的培养基,提供菌株所需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
2. 菌种的接种:将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提供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促进菌株的生长。
3. 培养条件的控制:监控培养条件,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以确保菌株的良好生长。
四、菌种储存菌种储存是维持菌种质量和保存菌株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菌种储存的方式:1. 冷冻保存:使用低温条件(通常为-80°C)冷冻保存菌株,以减慢菌株的代谢活动,延长其保存时间。
2. 干燥保存:将菌株在干燥条件下保存,通常使用石膏板、滤纸等物质吸附菌株水分,以提高菌株的存活率。
3. 液氮保存:将菌株保存在液氮中,通常为-196°C,以极低的温度冷冻保持菌株的活性。
五、菌种质量控制菌种质量控制是确保菌种质量并减少污染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菌种质量控制的方法:1. 菌株鉴定:通过形态学、遗传学和生理学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确保其纯度和正确性。
2. 菌株检测:定期对菌株进行检测,包括菌落形态、培养特性、代谢产物等,以确保菌株的稳定性和品质。
3. 污染控制:严格控制菌株培养和储存过程中的污染源,避免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六、结论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是确保食用菌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食用菌母种怎么提取-
![食用菌母种怎么提取-](https://img.taocdn.com/s3/m/2644de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c7.png)
食用菌母种怎么提取?
食用菌母种:子实体中分得的菌种称为母种.
可以找专门做食用菌的实验室帮你做.一般用PDA培养基或者水琼脂培养基就可以.
仪器设备有:75%和95%的酒精,次氯酸钠,超净工作台,平皿,试管,滤纸,解剖刀,镊子,干热或湿热灭菌设备.
方法:
1制备培养基:称马铃薯200g,琼脂20g,蔗糖或葡萄糖20g,琼脂20g,取马铃薯削皮洗净,切成拇指大的小块,加入1000ml水煮至马铃薯块一触即烂,用四层纱布过滤,将滤液继续加热放入琼脂并搅拌直至琼脂完全溶解,加入蔗糖,装置容器内(一般为三角瓶,如是试管可直接分装)灭菌.
2灭菌后,如是试管直接摆斜面,如是平皿在超净工作台内分装,待培养基凝固即可用.
3开始分离母种:将采集到的野生菌,与要用的所有仪器试剂一起放入超净工作台内,紫外杀菌30mim,采用子实体分离方法,用酒精盯烧过的镊子和刀取菌种中未接触到空气的部分,黄豆粒大小,放入平皿培养基内,封号口放入26度的培养箱内3-5天,如未染菌,则在菌肉周围会有菌丝长出,此为母种.在超净工作台内,用接种针将菌丝挑出,放入试管中,继续纯化培养,放入,分离成功!
- 1 -。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一)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一)](https://img.taocdn.com/s3/m/79f2ac2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98.png)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一)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让学生能够掌握常见食用菌菌种的分离方法和显微镜观察技巧。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清单•白萝卜•蘑菇•食用菌培养基•蒸馏水•深耳瓶、玻璃移液管、显微镜等基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将白萝卜和蘑菇分别取适量样本,使用手术刀和无菌铲刀将其切成1cm x 1cm的小块。
2.分别将样本置于阳极板上,使用灭菌器进行灭菌处理,待其冷却。
3.取一定量的食用菌培养基,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混合均匀后倒入深耳瓶中。
4.使用无菌铲刀,将已灭菌的白萝卜和蘑菇块分别移到食用菌培养基内。
5.将深耳瓶盖好,置于恒温培养箱中,设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培养。
6.培养约5天后,取出深耳瓶,使用移液管取下悬浮于其上的细胞液,进行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培养和观察,分别可见到白萝卜和蘑菇样本中所含有的菌种,观察到菌丝的形态、大小及生长情况。
同时,还可进行染色和计数等进一步的实验操作。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常见食用菌菌种的分离和显微镜观察,使学生们对食用菌的形态、营养需求、生长条件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基础。
注意事项•实验操作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实验器材使用后需要彻底清洗和消毒。
•实验过程中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范,避免发生任何事故。
推广应用与展望本实验是一项基础性实验,但对于食用菌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中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对不同种类的食用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为其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参考。
同时,还可将实验技术应用于菌类菜的生产、加工和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结语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和实践,我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更深入地了解了食用菌这一特殊的生物类群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并且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和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cf4570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e0.png)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食用菌是指能够供人食用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真菌,如蘑菇、平菇、香菇等。
食用菌的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发酵是指利用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有益的物质,如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和产生的营养成分等。
食用菌发酵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供适宜的养料、湿度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使菌丝体能够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从而达到产生所需产品的目的。
在食用菌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技术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食用菌的菌种培养技术主要包括菌种贮藏、菌种增殖和菌种分离等过程。
首先是菌种贮藏,目的是将菌株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便后续的菌种培养和发酵使用。
常用的菌种贮藏方法有鳞片法、石膏板法和液体氮贮藏法等。
其中,液体氮贮藏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够长期保存菌种,并且能够保持菌株的原始特性。
在菌种增殖过程中,首先需要消毒培养基和培养器具,以防止外界杂菌的污染。
然后,将经过贮藏的菌种接种到含有适宜养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在不同食用菌的菌种培养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菌种增殖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培养温度、湿度和pH值等因素,以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和繁殖。
菌种分离是指将菌丝体从菌种中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纯培养和发酵使用。
菌种分离主要包括传代分离和单孢分离两种方法。
传代分离是将菌种连续传代培养,通过培养基的选择性和稀释性来分离出单菌种。
而单孢分离是将菌种在培养基上稀释到只有一个孢子的浓度,然后将单个孢子分离出来。
菌种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纯培养的菌种,并消除菌株间的遗传差异。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在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科学的菌种培养技术,可以选择和定向培育优良的菌株,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还能够控制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等特性。
因此,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分离技术?如何进行?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分离技术?如何进行?](https://img.taocdn.com/s3/m/65c1d905700abb68a882fbb8.png)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分离技术?如何进行?
食用菌菌种的组织分离属于无性繁殖或克隆技术,从理论上讲,所获菌种不易发生遗传重组等变异,因此常被生产上采用。
选择无污染且菇形健壮的食用菌幼菇(6分成熟),采摘后及时放入灭过菌的纸袋中带回接种室,连同试管培养基等用品起放入接种箱内紫外灯照射或气雾熏蒸消毒。
随后,在接种箱内进行菌种分离操作,先用75%的酒精消毒双手和工具,然后用0.1%升汞液消毒种菇表面,用消过毒的解剖刀从菌盖与菌柄连接处的中部纵切开,在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切成长条形小块,用接种钩钩取小块菌肉,迅速接入培养基斜面的中部,塞好棉塞,在25℃下培养3~5天即可看到组织块周围长出白色稀疏纤细的菌丝,15~18天菌丝即可长满试管。
挑选菌丝健旺、无污染的菌管进行转接扩繁,经出菇试验合格后作为生产用母种。
菌类园艺工:食用菌找答案五
![菌类园艺工:食用菌找答案五](https://img.taocdn.com/s3/m/020c91b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6.png)
菌类园艺工:食用菌找答案五1、填空题导致菇色浅的重要因素是()。
正确答案:光照不足2、问答题配制发酵料应注意哪些问题?正确答案:配制发酵料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升温要快,温度要高;二是翻堆时要将料里翻外,外翻里,(江南博哥)避免发酵不均匀或夹带生料,确保发酵质量。
3、填空题培养料发酵处理是是利用()在培养料堆积中繁殖所产生的高温,杀死培养料中的害虫和杂菌。
正确答案:嗜热微生物4、填空题保藏的母种在使用前一定要()。
正确答案:活化5、单选母种的转管次数最多不能超过()。
A、2次B、3次C、4次D、5次正确答案:A6、单选平菇子实体真正能产生担孢子的部位是()。
A.菌盖表皮B.菌肉C.菌褶D.菌柄正确答案:C7、填空题食用菌菌种的生产,一般需要经过()、()和()三级培养过程。
正确答案:母种;原种;栽培种8、单选高压灭菌利用的灭菌因素是()A.压力B.热蒸汽温度C.热水正确答案:B9、单选原种制作时,常用()罐头瓶代替菌种瓶。
A.500mlB.300mlC.800ml正确答案:A10、问答题简述食用菌栽培的发展前景?正确答案:(1)食用菌产业是21世纪大有前途的产业。
(2)食用菌栽培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良好途径率高,效益好。
(3)食用菌栽培能促进多种事业同时发展,使自然界物质得到良性循环,能量合理流动,有益于农业生态系统平衡。
(4)发展食用菌栽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1、问答题有利于形成花菇的措施有哪些?正确答案:1.催化时机:菌盖直径达2~3cm。
2.催花措施:“两降低,两加强”3.降低温度:调节12~18℃,并且加大温湿差,傍晚盖膜升温、增湿,使棚温增至28~35℃。
白天揭膜降温、降湿,短时间内降到15℃以下。
降低湿度至60%~70%左右,并且干湿交替。
4.加强通风5.加强光照:让阳光直晒,如此大温湿差及强光刺激3~4天,即可催出花纹。
促使盖表面开裂形成优质花菇12、单选香菇菌膜理想的颜色是()。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3e4dcb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5.png)
食用菌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食用菌是具有高营养价值且广受喜爱的食材之一,其栽培过程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对于获得高产量和优质的食用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方法,以帮助菌农们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一、菌种筛选方法1. 分离筛选法:分离筛选法是通过将采集到的食用菌基因组进行分离,然后筛选出具有优良特性的个体。
具体操作如下:a. 从野生食用菌菌丝体中取样,分离培养在适当的寒冷培养基上。
b. 筛选出菌丝体生长迅速、形态规整、产菌量较高且同种菌丝生长速度一致的菌株。
2. 高效液体发酵筛选法:高效液体发酵筛选法是通过将菌种在营养液中进行培养,筛选出具有高效发酵能力的菌种。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营养液,如玉米浓缩汁或蔗糖溶液等,将菌种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
b. 培养一段时间后,筛选出产酶量高、生长活跃的菌株。
二、菌种培养方法1. 固态发酵法:固态发酵法是将菌种与固体基质混合培养,使其在固体基质上生长和繁殖。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固体基质,如木屑、麦秸等,加入适量的水分,使其湿润。
b. 将菌种均匀地撒在固体基质上,然后覆盖上一层透气性较好的材料以利于通气。
c. 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食用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
2. 液态发酵法:液态发酵法是将菌种直接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利用菌体在液体中的悬浮状态进行生长和繁殖。
具体操作如下:a. 选择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如麦芽汁、蛋白胨液等,将菌种接种于培养基中。
b. 控制适当的温度、pH值和通气条件,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高产的食用菌菌体或菌液。
3. 固液混合培养法:固液混合培养法是将菌种和液体培养基进行混合,使其同时在固态基质与液体中繁殖和生长。
具体操作如下:a. 在适宜的固体基质上添加适量的液体培养基。
b. 将菌种均匀地撒在固液混合培养基上,然后覆盖上一层透气性较好的材料。
c. 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后,即可得到产量较高的食用菌。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与培育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与培育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598d7c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1.png)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培养与培育技术食用菌类,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材,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而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菌种培养与培育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的菌种培养与培育技术,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
一、菌种培养技术1. 菌种的来源菌种是食用菌类栽培的基础,它们可以从自然界中采集,也可以通过实验室培养获得。
常见的菌种来源包括野生菌种、栽培菌种和基因改良菌种。
2. 菌种的筛选和保存在菌种培养前,需要对采集到的菌种进行筛选,确保其具有较好的生长和产量特性。
同时,菌种的保存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用冷冻法、干燥法等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3. 菌种的分离和纯化菌种培养的第一步是对菌种进行分离和纯化,以去除可能的杂菌和其他不良影响因素。
分离和纯化过程中,需严格控制环境条件,避免菌种的交叉感染和污染。
4. 菌种的培养基选择不同的食用菌类对培养基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菌种培养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特定菌种生长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和水分等。
5. 菌种的培养条件菌种的培养条件直接影响着菌丝体的生长和发育。
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条件的合理控制,有助于促进菌种的健康生长和高效产量。
二、菌种培育技术1. 菌种的接种菌种接种是指将纯化后的菌种转移到培养基或培养床上,使菌丝体开始生长和扩散。
接种方法可以通过液体接种、固体接种和气相接种等多种方式进行。
2. 菌种的菌丝体生长菌丝体生长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同时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供菌丝体吸收和利用。
菌丝体的生长速度和质量对后续的产量和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
3. 菌种的菌实体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菌丝体生长,菌种会进入菌实体形成的阶段。
此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需要进行调控,以促进菌实体的生长和发育。
4. 菌种的收获和加工菌实体达到成熟后,可以进行收获和加工。
收获时需注意不损伤菌实体,以免影响菌种的质量和产量。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1245f3f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5.png)
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食用菌是一类有高营养价值且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的食品,其种类繁多,包括蘑菇、平菇、香菇等等。
在菌类的栽培过程中,菌种的筛选与培养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
一、菌种筛选技术1. 菌种的来源菌种的来源可以是野生蘑菇或作为食材被普通人采集得到,也可以是从已经获得成功菌种的栽培菌种中分离得到的。
对于野生菌种,应确保其种类、品质和健康状况。
对于已经被栽培成功的菌种,可以选择优质的菌种进行分离和培养。
2. 菌种的筛选方法菌种的筛选方法主要包括测定生物特性和生理特性两个方面。
对于测定生物特性,可以通过观察菌丝的形态特征、菌盖的形状、植物病害的抵抗力等方面来进行判断。
对于测定生理特性,可以通过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和产孢期等指标来进行评估。
3. 菌种的保存与传承筛选出合适的菌种后,应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保存和传承,以确保菌种的品质和纯度。
常见的保存方法包括低温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体氮冷冻保存等。
二、菌种培养技术1. 培养基的选择菌种的培养需要使用适宜的培养基。
常见的培养基有玉米粉培养基、米糠纸培养基、麦麸培养基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可以提供菌种所需的养分和环境条件。
2. 培养环境的控制菌种的培养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其适宜的培养环境条件可能有所不同。
在培养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以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3. 消毒和无菌技术在菌种培养过程中,消毒和无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消毒可以有效杀灭培养器皿和培养基中的有害微生物,以保证培养环境的洁净。
无菌技术包括无菌操作和无菌室的使用,可以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4. 菌种的转接和保存在菌种培养过程中,可能需要将菌种进行转接以获得更多的菌丝或孢子。
转接操作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来微生物的污染。
转接后,可以将菌种进行保存,以备下一次使用。
总结:食用菌类栽培中的菌种筛选与培养技术是确保高质量食用菌产品的重要环节。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06924e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a3.png)
常见食用菌菌种分离与显微镜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分离和显微镜观察常见食用菌的方式,了解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并掌握分离和培养食用菌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常见食用菌:白蘑菇、金针菇、香菇等;2. 菌丝生长基质:玉米粉、麦芽粉、琼脂等;3. 显微镜和载玻片。
三、实验步骤1. 分离食用菌(1)将新鲜的食用菌切成小块,取其中一块放入50ml生理盐水中,摇晃5分钟,制备悬浮液。
(2)将悬浮液转移到含有3%琼脂的平板上,均匀涂布后放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
(3)观察琼脂平板上的细胞营养区培养情况,筛选出单独生长良好的单个细胞,并移植到新的琼脂平板上进行单孢分离培养。
2. 显微镜观察(1)取一块分离后的食用菌,将其切成薄片,放入载玻片上。
(2)加入一滴甘油,用盖玻片封住。
(3)将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调节倍数和焦距,观察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
四、实验结果1. 分离食用菌经过培养,我们成功地分离出了白蘑菇、金针菇、香菇等常见食用菌。
在琼脂平板上可以看到它们的生长情况良好,并且单独生长良好的单个细胞也被筛选出来进行了单孢分离培养。
2.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在形态特征和细胞结构上存在差异:(1)白蘑菇:呈白色或灰色,伞盖呈半球形或扁平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子实体由顶端向下逐渐变细,中部为肉质部分,底部有环状的环带。
(2)金针菇:呈淡黄色或棕色,伞盖呈长条形或圆锥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子实体由顶端向下逐渐变细,中部为肉质部分,底部有环状的环带。
(3)香菇:呈灰褐色或棕褐色,伞盖呈扁平形或半球形。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子实体由顶端向下逐渐变细,中部为肉质部分,底部有环状的环带。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不同种类的食用菌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并掌握了分离和培养食用菌的方法。
同时,在显微镜观察过程中也加深了对食用菌细胞结构的认识。
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利用食用菌,还有助于培养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微观世界的兴趣。
食用菌组织分离技术实验
![食用菌组织分离技术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036598d6529647d27285240.png)
实验四食用菌组织分离技术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熟悉食用菌组织分离原理,掌握通过组织分离技术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组织分离法是指切取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菌索的任何一部分组织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成纯菌丝体的方法。
组织分离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
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等由双核菌丝体组成,在无菌条件下切取消毒后的组织小块,接种到制备好的斜面培养基上进行适温培养就可以获得纯菌丝体菌种。
三、方法步骤(一)种菇选择选择外观典型、中等大小、菌肉肥厚、无病虫害、七八分成熟(未开伞)的菇作种菇。
(二)种菇消毒切取菇体基部,放入已消毒灭菌好的超净工作台上。
用75%的酒精棉球对菇体进行表面消毒后再用无菌水冲洗2~3次,然后用无菌纱布或滤纸吸干菇体表面水分。
(三)组织块接种用灭菌后的解剖刀或手将消毒后的菇从中间切开或掰开为两半,用无菌镊子夹取菇柄与菇盖交接处绿豆大小的菌肉组织一块,接在斜面培养基的中央。
(四)菌种培养将接种后的斜面培养基放在25℃下培养,经过7~15天,菌丝即可长满斜面。
培养期间要经常检查,及时捡出感染试管。
以下事情找陈老师商量一下:1.本实验用双孢蘑菇或香菇做分离材料,因为目前平菇菇质较差,不适于进行组织分离,让他购买未开伞的双孢蘑菇或香菇。
菇要提前晾两天,以减少水分影响。
2.需要使用两个实验室的超精工作台同时进行实验。
3.给陈老师讲一下每个同学至少接种两只试管,预防感染。
4.75%酒精棉球、无菌水、解刨刀、镊子等工具要准备好。
5.最好做个预备实验,讲解时可以给学生做示范。
6.讲解时把超精工作台的紫外线灯打开,以节约时间。
香菇组织分离实验报告
![香菇组织分离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d31948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14.png)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香菇组织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通过实验,分离出香菇的纯菌种,为后续的香菇育种和栽培研究提供菌种资源。
二、实验原理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其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香菇组织分离是指利用香菇子实体的菌肉组织作为接种物进行培养,从而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该实验方法简单、快速、安全,是香菇菌种分离的重要手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新鲜香菇子实体- 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无菌水- 灭菌锅- 灭菌器械- 玻璃器皿-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电子天平- 灭菌柜- 培养箱四、实验步骤1. 香菇子实体表面消毒:将新鲜香菇子实体用无菌水冲洗干净,用75%酒精棉球擦拭表面,再用无菌水冲洗。
2. 香菇组织分离:- 取一小块香菇菌肉组织,用无菌手术刀切下。
- 将切下的菌肉组织置于无菌培养皿中。
-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针挑取一小块菌肉组织,接种于PDA培养基平板上。
- 将接种后的平板放入培养箱中,于适宜温度下培养。
3. 观察与记录:- 每日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 当菌落长至适宜大小后,挑取单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4. 菌种纯化:- 将单菌落接种于新的PDA培养基平板上。
- 再次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 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确保菌种纯度。
5. 菌种保存:- 将纯化后的香菇菌种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
- 放入4℃冰箱中保存。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香菇组织分离成功,获得了纯菌种。
2. 菌落特征:菌落呈白色,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质地致密。
3. 菌种纯度较高,未发现杂菌污染。
六、实验结论1. 香菇组织分离是一种简单、快速、安全的菌种分离方法,适用于香菇菌种分离。
2. 通过实验,成功分离出香菇纯菌种,为后续的香菇育种和栽培研究提供了菌种资源。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孢子分离技术?如何操作?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孢子分离技术?如何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2ced8acf10661ed9ac51f3b8.png)
什么是食用菌菌种的孢子分离技术?如何操作?
食用菌菌种的孢子分离有单孢分离和多孢分离两种方法。
单孢分离主要用于孢子杂交育种研究;多孢分离多用于生产繁种。
孢子分离技术如下:
(1)钩悬收集法。
采集成熟的子实体(刚弹射孢子)菌盖 1 块,在无菌室经消毒处理后,将菌褶(伞菌)或菌孔(多孔菌))朝下悬吊于无菌容器内收集孢子。
在22~26℃下让其自然弹射孢子5~10 小时,容器底部出现颜色孢子印。
取无菌水,蘸取少量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用灭过菌的注射器或滴管吸取孢子悬浮液,滴 1~2滴于试管斜面上,经25℃培养至孢子萌发,挑选无污染的斜面进行扩繁,经严格的出菇试验,择优用于生产。
(2)试管收集法。
在无菌条件下取一小块子实体组织,蘸少量无菌琼脂或糨糊,黏附于试管培养基斜面的对面玻壁上,子实层面朝向斜面培养基,加棉塞后在20℃左右静置,孢子会弹射到斜面培养基上,再去掉试管壁上的菌块,经进一步培养获得多孢子萌发的菌丝体。
经严格的出菇试验,择优用于生产。
食用菌菌种分离方法及其特点
![食用菌菌种分离方法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b0b2a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f.png)
食用菌菌种分离方法及其特点
(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指采用食用菌子实体或菌核、菌索的任何一部分组织培养成纯菌丝体的方法。
(2)菇木分离法:又称为耳木分离法、寄主分离法、基质分离法,是从生长食用菌的菇木或耳木中获得纯菌丝体的方法。
菇木分离培养的菌种一般生活力都较强。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这种方法污染率高,所以能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获得菌种的菇类一般都不采用此法。
(3)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成熟的有性孢子(担孢
子或子囊孢子)萌发培养成菌丝体而得到菌种的方法。
食用菌的有性孢子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变异的机会多,生命力强,培育成的菌种质量好。
有性孢子是选育优良新品种和杂交育种的好材料。
但分离方法复杂。
在生产上最常用的是组织分离方法,该方法属无性繁殖,简便易行,菌丝生长发育快,能保持原有性状。
此法是大多数食用菌进行菌种分离的最简便又有效的方法,也是人们在野外分离菌种最常采用的简便方法。
在生产上常被用于菌种的复壮、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种优良性状的稳定。
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
![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0ede9c301eb91a37f1115cfc.png)
DB福建省地方标准DB/×××—2007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报批稿)200×-××-××发布200×-××-××实施发布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DB/×××—2007前言本标准由福建省科技厅和福建省农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福建省科技厅星火办。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年来、上官舟建、林汝楷、谢宝贵、林津添、张运茂、郭美英、朱坚、陈晓、吴小平、邓优锦、刘新锐。
1DB/×××—2007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与鉴定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野生食用菌菌种采集、采集前准备、标本采集与保存、菌种分离与鉴别等。
本标准仅适用于野生食用菌,不适用于有毒真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位(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2728-2006食用菌术语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食用菌ediblemushroom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常包括食药兼用和药用大型真菌,多数为担子菌,如双孢蘑菇、香菇、草菇、牛肝菌等,少数为子囊菌,如羊肚菌、块菌等。
[GB/T12728-2006,定义2.1.4]3.2药用菌medicinalmushroom有药用价值的高等(大型)真菌。
〔GBT12728-2006,定义2.1.5〕3.3木腐菌woodrottingmushroom自然生长在木本植物上可引起木材腐烂的大型真菌。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多数是木腐菌,如香菇、金针菇等。
[GB/T12728-2006,定义2.3.10]3.4草腐菌strawrottingmushroom自然生长在草本植物残体上的大型真菌,如草菇、双孢蘑菇。
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b0e3071a52ea551811a68714.png)
在自然界里,食用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许多细菌、放射菌、霉菌等生活在一起的。
所谓菌种分离,就是把这些和食用菌一起生活的杂菌分离出来,通过培养,获得纯的优良菌种。
菌种分母种、原种、栽培种。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食用菌母种的分离,可分为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以及基内菌丝分离等。
1.孢子分离法孢子分离法,是用食用菌的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萌发成菌丝,培养成菌种的方法。
这种菌种生活力较强,但孢子个体之间有差异,且自然分化现象较严重,变异大,需经出菇试验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l)单孢分离法:是每次或每支试管只取一个担孢子,让它萌发成菌丝体来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蘑菇和草菇用单孢分离得到的菌丝,有结实能力,可采用此法分离生产纯菌种。
单孢分离生产上较少采用,而且技术复杂,一般采用多孢分离法。
(2)多孢分离法:就是把许多孢子接种在同一培养基上,让它们萌发、自由交配来获得食用菌纯菌种的一种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种菇孢子弹射法:选择个体健壮、朵形圆正,无病虫害、出菇均匀、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的八九分成熟的种菇,切去大部分,菌柄用无菌水冲洗数遍后再用已灭菌的纱布或脱脂棉、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把种菇的菌褶朝下用铁丝倒挂在玻璃漏斗下面,漏斗倒盖在培养皿上面;上端小孔用棉花塞住。
培养皿放在一个铺有纱布的搪瓷盘上,静置12~20小时,菌褶上的孢子就会散落在培养皿内。
形成一层粉末状孢子印(平菇极淡紫色,蘑菇、草菇为褐色,香菇、金针菇孢子印白色)。
用接种针沾取少量孢子在试管中的琼脂外面或培养皿上划线接种。
待孢子萌发,生成菌落时,选孢子萌发早、长势好的菌落进行试管培养。
还可用孢子采集器收集孢子。
方法是选好种菇后,按上述程序,轻轻掀开玻璃钟罩,将种菇柄朝下插在孢子采收器的钢丝架上,放在培养皿正中央。
随即盖好玻璃罩,用纱布将钟掌周围塞好。
并在纱布上倒少许升汞或无菌水。
移入20℃左右恒温箱培养。
②褶上涂抹法:按无菌操作分离时;应选择成熟的种菇,用接种针直接插入褶片之间,轻轻抹取褶片表面子实体尚未弹射的孢子,再在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食用菌菌种分离 实验
![食用菌菌种分离 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7922e562e3f5727a5e962bb.png)
马铃薯(去皮)200g,琼脂16-18g,葡萄糖20g,大试管、棉塞、灭菌锅、漏斗、铁架台、胶管。
实验方法
实验+示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实验内容与方法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时间
1、选好马铃薯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切成薄片,取200g放在铝锅中,加水1000mL,煮沸20分钟,双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并补足水至1000mL,加琼脂,小火加热,玻璃棒搅拌至琼脂全部溶解,再加入葡萄糖使其溶化。调节pH至5.5~6.5。
2、分装试管。装入量为试管总长度的1/5,塞好棉塞。
3、灭菌。把包好的试管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121℃,灭菌30min。灭菌结束,趁热摆斜面。
演示、指导
实际操作
5min
小结
提学生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提问
1、思考、回答
5min
实验报告
当堂交。
课程名称
食用菌生产技术
使用教材
食用菌生产技术
主编:陈俏彪
教师姓名
张世姣
上课班级
16级农管
上课地点
食用菌实验室
实验课题
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目的
1、掌握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2、熟练掌握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实验重点
1、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实验难点
1、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
2、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按照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其中含有碳源、氮源、矿质元素、生长因子和水分等物质。由于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必须在适宜的酸碱条件下,才能表现最大的生活力。因此,对不同种类食用菌还须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值范围。食用菌的培养基可分为母种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对于母种培养基一般多采用固体培养基,因此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分 组
每班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4个人一个小组)组织分 离接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同学接种2支试管母种 每小组没人采用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组织进行分离和菌盖带菌褶部分进行组织 分离。(各做一支试管)
5
五、方法与步骤 1、选菇
平菇选朵大肉厚的作种菇。香菇选 择菇形圆整、肉厚较成熟未开伞的 作种菇。
食用菌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1
掌握了解食用菌组织分离的方 法和实际一操、作目技的术和,要明求确食用菌 组织分离在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 性。
2
试管斜面PDA培养基、平菇 和香菇较二成、熟材的料子和实用体具、酒精灯、 接种针、75%酒精,升汞、火柴 以及恒温培养箱、无菌操作台、 解剖刀等。
3
三、说 明
在食用菌生产中采用组织分离 的方法繁殖母种是大多数菌类普遍采 用的方法,而组织分离成功与否是与 种菇子实体的选择、分离过程中的操 作方法等分不开的。这直接关系到所 繁菌种的优劣。因此食用菌组织分离 是食用菌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6
2、种菇消毒
将选好的种菇剪去过长的菌柄, 放入接种箱内进行消毒种菇均用 75%的酒精擦洗菌盖、菌柄。然后 再用升汞擦洗消毒。
7
3、组织分离接种
用无菌解剖刀从菌柄中部纵向 切开,或把种菇撕开,在菌盖与菌 柄交界处或菌盖带菌褶部分挑取一 小块组织,移接种培养及保存
置28℃左右温度下培养3~5天就 可看到组织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 并向培养基上生长。菌丝长满斜面后, 管口用塑料薄膜或防潮纸包扎,即可 放入5℃电冰箱中保藏。
9
根据观察结果同一菌种不同部位
组织分离后菌六丝、生作长情业况,评价何种
部位更适宜该菌种的组织分离繁殖, 并对操作的各个环节提出改进建议。
10
• 答:从菌盖和菌柄交界处接种的组织生活力最好,可以用来生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