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洲的战争与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欧洲是通过战争走向整合的,战争也将欧洲从封建时代打成了“现代民族国家”,近代以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发生的主要战场主要为三场,一次是著名的1618~1648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第二次是拿破仑战争,第三次就是俾斯麦的统一战争。

十七世纪上半叶一向小仗不断的欧洲大陆在大陆的中心——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相互攻伐,一打就是30年。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混战,这场战争开始前,西班牙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瑞典刚从卡马尔同盟中独立出来,法国更是刚刚完成中央集权的巩固。而这场战争之后,西班牙沦为二流国家,德意志民族整体崛起的大门永远被关上,瑞典成为北方霸权大国,法兰西更是进入了路易十四的极盛,成了无可非议的路上霸主。

1、欧洲30年战争

西班牙从罗马时代开始,就一直被入侵,罗马人、迦太基人、哥特人、阿拉伯人、摩尔人都在伊比利亚半岛上大肆劫掠过,直到伊莎贝勒女王赶走了摩尔人,资助了哥伦布,西班牙才翻身,并一举成为世界一级,垄断了世界海上贸易。

再说法兰西和德意志这对宿敌,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法兰克帝国几乎恢复了罗马的荣耀,可惜三个孙子自己搞起了内讧,国家就切成了三个,十年间,三个皇族陆续丢了权,西部被大公爵于果·加佩篡得,是为法兰西;东部落到了查理曼一生的敌人萨克森人手中,废掉旧教皇,让新教皇封为“神圣罗马帝国”成了德意志国家的国号;中部被伦巴第人灭了国,北意大利被收入囊下,中部帝国北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无主之地,于是引发了德法间千年的争夺,这片土地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阿尔萨斯-洛林。

欧洲30年战争是宗教改革后教派斗争加剧的结果,也是当时欧洲各国政治矛盾与领土纷争的反映。德国宗教改革后,诸侯分成新教诸侯和旧教诸侯两大集团,德国七大选侯中,三大选侯属新教,四大选侯属旧教。双方展开以争夺教产为主要内容的长期斗争,严重影响了德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德国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当时不仅有奥地利为世袭领地,而且还控制着捷克和匈牙利的西部以及德国的士瓦本和阿尔萨斯一带;其家族还统治着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是势力最强的诸侯。德皇依靠自身的强大势力,与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联合,对付镇压尼德兰革命,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与英、法专制王权为敌;对内打击新教诸侯,扶植旧教势力。

为了抵御以德皇为首的旧教集团的压力,新教诸侯于1608年组成以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首的“新教同盟”。次年,旧教诸侯成立“天主教同盟”与之对抗。随着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欧洲国际局势也变得复杂起来。为了削弱哈布斯堡皇室并从中得利,丹麦、瑞典、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支持“新教同盟”,而罗马教皇、德皇、西班牙则站在“天主教同盟”一边。这样,德国成为欧洲国际矛盾的焦点。

1618年,捷克布拉格人民揭开了30年战争的序幕。捷克于1526年重新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1617年耶稣会士斐迪南继任捷克国王后,力图恢复天主教的统治地位,禁止新教诸侯集会,撤销先前给予捷克的自治权和信仰自由。此举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1618年5月23日,愤怒的布拉格群众冲入王宫,将正在与捷克国会代表谈判的国王的两名特使从窗户抛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使长期蕴积的宗教矛盾终于爆发,并引发了旷日持久的30年战争。

30年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组成临时政府并宣布独立,次年选举“新教同盟”的首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国王。捷克与巴拉丁联军初战告捷,攻入奥地利,逼近维也纳。但后来由于得不到新教诸侯的支持,在旧教诸侯和西班牙援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节节败退,并于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战役”中北彻底打败。自此,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成为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在德国境内,巴拉丁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到1624年初,旧教势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二阶段,丹麦时期(1625~1629年)。天主教同盟的胜利和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增强,引起德国新教诸侯的不安,也威胁着法、英、荷、丹等国的政治经济利益。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促成英国、荷兰、丹麦三国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各国资助丹麦出兵德国,这样一来,德国的内战演变成一场国际战争。1626~1628年,德皇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依靠捷克贵族瓦伦斯坦的雇佣军,打败丹麦军队,占领整个北德地区。1629年,丹麦被迫与德皇签订《卢卑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同年,德皇颁布《复原敕令》,规定凡1552年以来没收的天主教会的一切财产,都必须归还天主教会。

第三阶段,瑞典时期(1630~1635年)。哈布斯堡家族在北德的胜利,使追求波罗的海霸权的瑞典惴惴不安。于是,法国以巨额金钱,俄国以大宗粮食、硝石援助瑞典,怂恿瑞典出兵德国。1630年7月,瑞典军队在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统率下,从波美拉尼亚登陆,相继占领了德国北部、中部许多地区。后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死,瑞典军心涣散。从1632年底起,战争进入相持状态。1634年9月,德皇依靠西班牙援军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诺德林根重创瑞典军队。次年,新教诸侯与德皇缔结和约,战局朝着有利于德皇和旧教诸侯的方向发展。法国于是直接参战。

第四阶段,法国——瑞典时期(1635~1648年)。法国本为天主教国家,与德皇、西班牙并无宗教矛盾。法国之所以直接参战,主要是担心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膨胀,危及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从1635年5月开始,法军以德国为主战场,同时在西尼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对哈布斯堡家族开战。此后,荷兰、威尼斯、匈牙利等国相继支持法国,加入法瑞联盟。战争初期,德皇一度占据优势,西班牙军队也曾从南北两面攻入法国,逼近巴黎。但40年代以后,法、瑞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1642年秋,瑞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打败德皇军队;第二年春,法军在西部的洛克瓦战役中击溃西班牙军,占领阿尔萨斯;1645年,瑞典军队在捷克挫败德皇军队;1646年,法、瑞联军攻入士瓦本、巴伐利亚,瑞典占领了布拉格。德皇被迫求和,并于1648年10月24日与法、瑞两国缔结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结束了30年战争。

由宗教纷争引起的30年战争,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教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它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同时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给德国的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它还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西进”政策和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机。

30年战争,结束了自中世纪以来“一个教皇、一个皇帝”统治欧洲的局面,德国分裂为近300个独立的大小不同的诸侯领地和100多个独立的骑士领土,皇帝企图在欧洲恢复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