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吴公鞠通先生生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忆吴公鞠通先生生平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医药学会

王兆军李荣朝丁正亚郑亚力

王兆凯王修峰邹波

指导严冰卜开初

今年是吴鞠通先生诞辰二百五十周年,为纪

念先生对温热病学的卓著贡献。我区中医药学会经过走访先生故里、纪奠先生墓陵、博览书案史志。既感慨,更感动先生的辉煌业绩。随草是文,敬请同仁斧正。

成医之路

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名瑭,字配珩,鞠通乃其号,江苏淮阴人,生于公元1758年,卒于1836年。吴鞠通从小苦读诗书,欲走科举之路,得个功名,但在他十九岁时,他父亲生病,一年多之后终于死去,他眼见时医俗医一不能“确识病情之寒热虚实燥润”,二不能“精察药性”,或则胡乱投药,或则束手无策,吴鞠通“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他认为父亲生病不治,自己却因不懂医而束手无策,还有什么颜面立在天地间?于是购买方书,在为父守孝期间刻苦研读。四年后吴鞠通的侄儿巧官,“病温,初起喉痹”虽请医生数人亦大抵不越双解、败毒之外,他虽然读了四年医书,却还不懂得温病的治法,所以并“未敢妄赞一词”。侄儿终于又“发黄而死”,这惨痛的事实更加激发他立志习医,解民倒悬。同时受到仲景“外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言论启发,从此先生慨然放弃科举之路,专攻

医学。由于他智聪学丰,26岁时经朋友介绍被抽调赴京,协助检校《四库全书》,期间得通览明〃吴又可《温疫论》等经书,觉得他议论宏阔,发前人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吴公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因此吴公悉心研读、参阅大量经书、融会贯通、对《内经》《伤寒》更是心领神会,所以有医家称吴公的医学著作是源于此二书。由于吴鞠通专心学习,理论甚精,反而为医谨慎,不敢草菅人命,虽然攻读十年,颇有心得,但仍不敢轻易为病人治病,(家父对此事评论说:不象有的浮躁之人读书十年天下便无可看之病、但是也不能象有的人看病十年便认为天下无可读之书)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城流行温疫,死在庸医手中的人,不计其数,在朋友们劝说下,吴鞠通才开始诊治病人,在危重病人中救活了几十人,从而声名大振。此后先生以医为业,孜孜汲汲40多年,屡起沉疴。

学术贡献

吴公一生严谨治学,勤于思考,细心研究。他读书时必辨别书中精华部分和疏忽之处,认出其中错谬的地方,以明理为首要,不被偏激的学说所迷惑;在临证施治之时,不管用补法还是用攻法,他都力求恰到好处;他著书立说,能博采众家之长,避免诸家之短,消除门户偏见,达到中正的境界。他反对不加思考的读书,对各家学说存在喜好和厌恶的偏向,以致因一家之言而使自己被引向谬误之处;对正统范围内的东西就遵遁有加,超越常规的就鄙视而不接受;喜欢读

简单易懂的书,畏惧艰辛的学习经历。他强调“医虽小道,非真能格致诚正者不能。上而天时五运六气之错综,三元更递之变幻,中而人事得失好恶之难齐,下而万物百谷草木金石鸟兽水火之异宜,非真用格致之功者,能知其性味之真耶?”他认为,学医的人应当“博学而通古今,审问而广见识,慎思而晓道理,明辨而致不惑,如此方能见多识广,辨证准确,治病救人。”行医者不仅要有高深的理论,精湛的医术,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他指出:“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有德者必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油然而出,必力学诚求”(《医医病书》)。他愤慨叹道:“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温病条辨〃自序》)。

有感于自晋唐以来医家对伤寒的研究较为详尽,而在温病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对方剂的应用又往往局限于经方,并且偏好温补,以致温疫流行,医生有的束手无策,有的误治害人,造成无辜死亡者不计其数。于是吴瑭在大量临证基础上,采集编辑历代名贤的著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间再加上自己的体会,以及临床的经验,前后花了六年时间,撰成《温病条辨》。该书在疫病又一次将到来之前出版,流传于世。此书是吴公的代表著作,是论述温病的专著,兼论产后小儿病证诸卷。其学术思想“远追乎仲景”,“近师承于叶氏”,取法于叶天士的很多,也融汇贯通各家学说。书中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故成为温病学派之圭臬。后人评论吴公,认为他“上为吴又可之诤臣,

下导王孟英之先路”。然而吴鞠通自谦地说:“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

先生不仅注重钻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博采历代医家之长,而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故医名大震,成就卓著。因为对温病研究深刻,创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吴公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对当今诊治传染病有极其重要的贡献。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

医学著作

其生平主要著作有《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和《吴鞠通医案》。

《温病条辨》为吴氏温病学代表著作,书中主要以三焦辨证为纲,系统地论述了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等温病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分类、证候、治法和方药等内容。”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

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公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焦辩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先生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温病条辨》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