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社会有三粒毒药:消费主义、性自由和成功学。
消费主义以品牌为噱头,以时尚为药效,将人卷入无休止的购买与淘汰的恶性循环中,恋物成瘾;
性自由以人性为噱头,以性爱为药效,不断释放暧昧与激情的烟幕弹,纵欲成瘾;
成功学以速成为噱头,以名利为药效,误导急于走捷径成为人上人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投机成瘾。
三粒毒药中,以成功学危害最巨——它以教育之名,行“毒”化社会气氛、“毒”化
人心、破坏多元价值观之实。
(以教育之名,行贩毒之实,多么另人愤懑!!)
在成功学的逻辑中,如果你没有赚到“豪宅、名车、年入百万”,如果你没有成为他
人艳羡的成功人士,就证明你不行,你犯了“不成功罪”!
助你“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三个月赚到一百万”、“有车有房”、“三十五岁以前退休”……成功学泛滥于职场和网络,上进人群迷失在多款提升课程和短
期培训班里,成功学大师满天飞,成功学培训蔚为大观成产业。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迫切渴望成功?成功何以变得如此简单粗暴?那些成功学大师
除了演讲收钱还能做什么成功的事?我们可不可以不成功?
个人奋斗很可嘉,实现自我很诱人,名利滋味很甜美。
但一个社会结构中,成功人士
不过1%,且离不开长期实干和机遇。
若成功一学就会,且成王败寇,成功人士光荣,非成
功人士可耻,那么,社会中99%的大多数还怎么活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事物和价值,
是成功学课程所蔑视、给不了的和教不会的。
(成功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以金钱为标准的,而且,是极端精英式的,与大众对立的。
他的生命永远为挣脱“底层”而奋斗。
“底层”在他心里仿若是对生命最无情的审判。
只有金钱和社会认可才能使他的生命在无尽的
空虚中感觉到一点意义。
而他最珍贵的自由、伴随着岁月流逝而去的那许多美好时光,尽
皆成为生命的假设。
他无法发现生命中丰富多彩的美,也无法停下来享受生命的美。
他这
样昏天暗地地跑下去,难道生命只是为了结果么?何况这个结果却是金钱。
可笑。
)
当全民成功变成狂热风潮,成功上升为绝对真理般的、人人趋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
成功学就是一粒毒药,而信奉成功学的人就沦为牺牲品。
躁动时代的成功迷梦
当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下近似谵语的成功梦想时,我们无从断定这种梦想
虚幻与否;当众多的人沉浸在以“别对自己说不可能”之类的朴素箴言达到成功的迷醉当中,我们也无从判断这种成功捷径的可行性;当全社会都奉行着“豪宅、宝马、年入百万”的成功标准时,我们也无法知晓这种价值观的正确性。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我们全社会都在追求成功,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成功。
开
发潜能、拓展人脉、身心灵平衡,执行力、细节、沟通、行销,感恩、励志、提升……我
们用尽了所有的方法和词汇来表达迫切成功的心情。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急躁情绪中,成功学讲师已然成功,众多追随者渴望成功,中国
正在成功。
成功学的文本逻辑
卡耐基说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是“经济的哲学”。
拿破仑·希尔说乔治·克拉森的《巴比伦富翁》永远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始终没有改变”。
汤姆·霍普金斯在人生征途上屡战屡败,最后一笔积蓄投给了“世界第一激励大师”金克拉
的培训班。
“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也是在遇到安东尼·罗宾之后,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因为“卖产品不如卖自己”。
而张锦贵则被陈安之评论为:“张锦贵是唯一能令我感到有
压力的华人讲师。
”
只有成功学大师才能评论成功学大师,而圈外的人则要么举头仰视,要么敬而远之。
成功学何以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
如果分析一下成功学的基本讲义和惯用词,你会发现,基本上就是人类世界已知的公理。
比如安东尼·罗宾的“必定成功公式”:“第一,决定出你所要追求的是什么;第二,拿出行动来;第三,观察一下哪个行动管用,哪个行动不管用;第四,如果行动方向有偏
则修改之,以能达到目标为准。
”按照这些无比正确的讲义,理论上当然“必定成功”;
但如果不成功,也只能说明你的行为有偏差,而不能说明这些公理不正确。
成功学善于比喻、善于利用生活细节说服人,用前些年流行的说法叫做“心灵鸡汤”,美国人则把这叫
做“便利店哲学”,即为廉价、方便、随手可得但颠扑不破的正确道理,它们的文本基本
上就是用高科技词汇和营销术语来表述的知音文体。
成功学也善于化用宗教内核,从美国
发端的成功学无不浸透了清教精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化作了“人人都有机会成功”。
而在中国的成功学传播过程中,宗教话语变得更加神秘,“感召”、“奉献”、“支持”
等似是而非的词汇和刻意营造的环境气氛让某些成功学培训笼罩了一层神秘主义的面纱,
这或许是传授者的预设,也或许是受教者的误读。
除了善于归纳和化用,成功学也不能不说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沟通维度。
成功
学无一例外倡导打破陌生人隔阂,试图给中国人灌输陌生人的交往体验,许多培训课程都
会号召素不相识的学员拥抱、使用热辣的话语相互鼓励,以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方式进行沟通。
在课外,执着的电话问候、拜访、倾谈和换位理解,也成为成功学的标准手法。
毫无
疑问,习惯于中国传统沟通方式的人在成功学面前会被极大震撼,越执着于含蓄沟通或者
越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越容易被夸张、外化的成功学表达方式所颠覆掉,他们会震惊、叹服、小心翼翼地尝试继而从中收获从未有过的精神快感。
但,这就是成功学吗?
全民成功的时代
“华人成功学大师”陈安之的目标是“帮助全中国每一个人、13亿都要成功”,虽然
这只是个概念化的说法,但我毫不怀疑众多民众对于成功渴望的狂热程度。
在大多数城市的周末或者傍晚,你经常会看到成群结队的西装、衬衣人士忙忙碌碌,
他们在某栋写字楼的某间会议室里热诚地参与着某些培训、讲座、分享沙龙。
在写字楼电
梯里,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林老师上次讲的什么课啊?”
“如何在三个月里赚到100万。
”
“天啊!我没有听到。
”
“不要紧,下星期还有一个分享会,林老师会和他的弟子一起来和我们分享心得。
”
是的,这就是很多人在梦想的事情——通过一次培训或经验分享,就可以“在三个月
里赚到100万”,哪怕没有,赚到50万、10万也是物超所值。
我们何时变得如此渴望成功?又何时把成功简化为金钱的数字游戏?又是何时为这种
成功目标定下了急切的时间表?
就在20年前,我们也不会有这么迫切、这么简单粗暴的想法。
那个时代的各种群体狂热虽然同样弥漫着似是而非的观点和莫名其妙的行为,但无不是以生活、健康等人类的生
物本能为诉求,从气功热到各种健康疗法、从红豆杉保健到各种磁疗用具不一而足。
用物质、金钱来彰显人的社会地位,是成功学这股热潮所引领并自我标榜的。
广东省社会科学
院的研究员梁理文在一篇文章中把成功学的全面发展归结为保险推销和直销这两个新鲜事
物的出现,“这两种销售方式都需要大量招收和培训推销员。
培训专家大都受过成功学的
训练,他们也喜欢向学员推荐成功学类的励志书籍。
那些接受过培训的人,不管是否留下
来做推销,都学到了一些过去他们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主要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在个人
成功中的作用。
”
毫无疑问,保险和直销从业人员都是以个体能力、沟通能力作为第一武器的人员,他
们自然成为成功学的试水者。
随着整个社会从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趋势转变,成功学也
因此在其中茁壮生长起来。
(社会大背景:集体体制向个体自由的转变)
个人病就是时代病,个人梦想汇流在一起就是时代狂热。
其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
的成功学。
曾经一度,下海是成功的,考公务员是成功的,出国是成功的,读大学是成功的,海归是成功的,在如今买楼也是成功的,炒股更是成功的……在狂热面前,只有一个
成功出口,其他都是失败。
当丧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成功了,整个社会却只能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文/陈漠)
可不可以不成功
不成功,便成人
和所有成功学讲师一样,电影《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信奉的是这样的信条:“人只
有两种,成功者和失败者。
”这也是这个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所有的企业,不管是本土企
业还是国际化企业,都削尖了脑袋要挤进世界500强;所有的父母,不管是还没离婚还是
已经离婚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No.1;所有的励志图书,不管是原版还是引进版,都
在教你怎样一步一步爬上成功的顶峰;所有的选秀活动,不管是电视上还是网络上的,都
在宣扬一夜成名、从此名利双收的神话……你成功了,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失败?对
不起,你不但是个Loser,还是个连自己也无法原谅的罪人,罪名就是:你居然还没有成功!
但是,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
告诉我们“求上进”才是人生正道?成功人生除了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了吗?
如果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题。
当那么多人被“榜样”和“导师”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的时候,还有谁会真正按照自己个
人的意愿来生活、依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来选择?
成功学,还是“伪成功学”
事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
反思。
《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
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现在全世界的学生处在比以前更为强大的成功压力之下。
她以中学母校的优秀学生为个案,他们承认自己已经努力到了极限,感到孤独、无奈、惶恐、无法形容的痛苦和心力交瘁;有的学生为了弥补精力上的不足,甚至用毒品来提神,
而这也得到了父母的默许。
罗宾斯说:“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
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
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
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
首先,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都30岁了,男的还没房没车、女的还没钓到一个金龟婿,你彻底完了!——在这样的语境下,还没有成功的人只会日益
感到压抑;其次,“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
塑造为住洋楼、养番狗、开名车、穿名牌,并且基本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价值观,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
——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不算
成功?其三,成功学鼓吹成功有捷径,可以复制、可以速成,“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
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
——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这些所谓“成功法则”成功的?贩
卖“成功法则”的人倒真的赚大钱了。
其四,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
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
定要,我就一定能”。
——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还真有人相
信每天背诵“成功语录”能发达的,不过此人后来得了强迫症。
不靠谱的成功学导师
《阳光小美女》中的爸爸,身为成功学讲师,到处演讲推广“成功九步法”,自己却
从未体验过成功的滋味。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撰文提及,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
一个名气没有陈安之响、但也属重量级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授课。
他说这位成功学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
他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
听后令我绝倒:原来不过如此如此。
这哪里是成功学,分明是一种
舌辩术,完全是效法苏秦、张仪故技,凭借成稔于胸的骗人说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有人评论陈安之的演讲煽动能力确实很强,“但就是因为太强了才是真正的致命之处”。
他的演讲、培训费动辄成千上万,只要有人来听他演讲,他就算成功,因为赚到钱了,而且还不少。
至于听众成不成功,他不必打包票,因为成功了是可以解释为他激励有效,不成功则是你自己不够认真、努力。
这就是成功学大师的赚钱之道。
他们也许称得上“成功”,但这个“成功”是建立在更多渴望“成功”的人身上的。
什么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如果一个社会只允许有“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语境存在,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本来就不应该用这种武断的二元对立模式来进行价值判断,有人愿意成功向上、出
人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发发呆、做做梦,过点没有多少追求的小日子。
每个人的性格、成长经历都各自不同,不是非得每个人都得走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比如说,男人和女人的价值判断会有所不同。
有调查显示,9成香港专业女性认为成
功的定义是拥有快乐家庭,其余依次为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和健康;多数受访者
并未将子女成绩优异、到了某特定年龄要在工作上达至某个薪酬或级别,看作主要的成功
指标。
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但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个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一生没工作,情事不断还是个同性恋,花20年写了一本没几个人看的小说。
但晚年回首人生,他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
些日子造就了他。
而快活的日子全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
”这是《阳光小美女》结
尾的一段台词,说的是普鲁斯特。
什么叫成功,什么又叫失败,其实并不绝对。
(文/谭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