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Microsoft Office Power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出现时曾被比作天书,然而四年后,《新新媒体》作者保罗〃莱文森(美国) 说,微博已经发展到一个“节点”,“那些看别人开微博后加入的,现在要想想微博 对他们是否有利。”“对一些人而言,微博仍是最棒的事情之一,但对另一些人而言, 微博带来负担和痛苦。”
(2)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完全受到自己所 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的主宰。 (3)忽视人的理性。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 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的人类行为也是片面的。



美国学者切特罗姆说:麦克卢汉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 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社会性延伸。 以历史唯物史观看,麦克卢汉只强调了媒介工具和技术 的巨大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它的制 约,其理论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麦氏的学术态度玄妙,观点具有“神喻”性质。




对麦克卢汉及媒介环境学的误解 1.并非不重视内容。只是为了提醒人们摆脱内容的麻痹。 2.任何理论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任何学科的范式都是一种悖 论。其学科内涵和对象既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也构成它的 局限,所以媒介环境学有多侧重是可以理解的。 3.媒介环境学在努力改进其不足。比如梅洛维茨把麦克卢汉 和戈夫曼的理论嫁接,分析电子媒介对社会情境的改变,把 媒介环境研究引向微观领域。


“容器人”: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 (1980)提出“容器人”的概念。
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人,内心类似罐装的、孤立封闭的 容器。与他人接触时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内部。注重自我 意志,不认同外部强制和权威,但容易接受大众传媒影响。
(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日本学者佐藤毅在《人的自律》(1986)中对电视与人 的自私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日本于1953年开播电视,1980年,彩电家庭普及率达98%。 电视作为商品,反映了欲望追求的无止境。 (三)网络时代的问题 网虫、网瘾;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视听成瘾


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媒介决定了我们如何表 达信息,决定了信息的性质和内容。 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口语媒介—— 文字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部落社会) (脱部落社会) (地球村) 媒介即讯息,这是麦氏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 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麦氏是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 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待的。




热媒介:照片、象形文字、广播、无 声电影、书籍报刊 像光的反射 冷媒介:口语、漫画、手稿、电话、 电视、有声电影 像光的折射 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 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 麦克卢汉对媒介的冷热之分并不是指 媒介自身的特性,所谓冷热其实为了 表示它们相对于人,相对于文化,相 对于媒介环境的关系。
(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 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把人类 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更多是从大众传媒技术对民众言论自 由及民主化程度的视角上考察的,而不是从大众传媒技术 对人类生存方式视角考察的。



(一)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和社 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人类有了媒介才可能从事传播和 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 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 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为世界 的新方式,传播媒介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麦氏是泛媒介论者,他的媒介的概念是广义的,不仅包 括一般媒介,而且包括交通运输工具等。

媒介四元论(《媒介定律》) 这是指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效应或法则的理论,其中包括四 种元素:增强、过时、修正和逆转。 我们在认识新媒介和新技术的时候,可以提出以下四个问 题: 1.技术放大、提升、拓展了什么? 2.技术把什么变成过时的了?淘汰了什么? 3.技术使什么东西再现了,回归了? 4.当它被推向极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逆转? 。
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主要体现两方面: 1.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的影响。 2.媒介形式(技术)的影响。 (一)“电视人”和“容器人” “电视人”: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 向软件社会的转变》(1973)提出了“电视人”的概念。


印刷媒介中成长的人,形成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 伴随着电视普及而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行为上跟着感觉走。养成 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四、当代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 (一)新媒介的特点 数字技术 传播资源的丰富化 网络技术 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 多媒体技术 传播手段的融合 实时传输技术 传播速度快捷化和 传播全球化



鲁塞尔〃纽曼“4C”趋势: 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 越高。 Conve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 播媒介。 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 新媒介发展的社会意义: 传播过程的双向性改善了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了传 受双方的互动性。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高传播的质量和效 率,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媒介的垄断状况,全球 传播技术使人们的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本节完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 传播学大师,最有原创性的媒介理论家。开拓了从媒介 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 历史作用。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对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 富有启迪意义。关于地球村、电子时代、赛博空间的预言也一 个个变成了现实。 麦克卢汉是新兴的传播学第三种研究范式——媒介环境 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媒介即信息”最能代表媒介环境学的 立场和主张。
(二)媒介: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文字、印刷媒介:视觉 广播:听觉 电视:视听觉、触觉的综合延伸。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 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 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 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的 时候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参与性差 印刷术、广播、电影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 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信息进行加工补充。参与 性强 口语、手稿、电话、电视
技术与道德价值判断

技术与社会



技术“善”论 知识就是力量 技术“恶”论 技术是万恶之源 技术“中性”论 技术有利有弊,关键在人


技术决定论 技术控制人 社会决定论 人控制技术 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交叉互动,相互作用


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主要著作: 1951年《机器新娘》 1962年《古登堡星汉》 1964年《理解媒介》 1969年《媒介即讯息》 主要观点: 地球村 媒介讯息论 媒介延伸论 冷热媒介论
源自文库
伊尼斯《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 波斯曼《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 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文字文化》 莱文森《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 梅洛维茨《地域的消逝》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 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
2. 局限性: 麦氏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 (1)极端性和片面性:看不到从事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 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 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 1.技术与传播技术 什么是技术? “技术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 操作手段和工具。” “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 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什么是媒介技术(传播技术)?




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 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媒介技术范围广泛。 ——媒介技术源自社会,促进社会,反映社会。 ——内在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可能会和人文精神产生冲突。 影片《月球》中的克隆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