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重点(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866年由德国动物学家欧内斯特.海克尔Ernest haeckel 提出概念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其它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学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类别:
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综合适应范围的大小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
3.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
4.阶段性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6. 限制因子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生理辐射光: 0.4-0.76um,又称为可见光。0.6-0.7 微米的橙红光、0.4-0.47 微米的蓝紫光生理活性最大。对绿光0.5-0.6微米几乎不吸收
红光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对植物开花、茎的伸长和种子萌发有影响
。蓝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紫外线: 抑制茎的延伸,促进花青素的形成。灭生性辐射光波长小于0.29微米,被臭氧层吸收。红外光: 波长大于0.7微米,几乎不吸收,增热效应,光周期反应林内光照的主要特点:1.强度减弱:约70%被枝叶吸收,20%反射,透射进入的光只有10% 2. 光质改变:以红外光、绿光为主,橙红、蓝光吸收率 80-95%。叶片表皮细胞吸收大量紫外线。
3. 分布不均(光片、光斑)
4. 日照时间缩短
:由高到低越阴暗,树种耐阴性越强
光补偿点(CP):低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植物合成的产品恰好等于呼吸消耗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
* 光饱和点(SP):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逐渐减缓,最后达到一定限度,不再随光照强度而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照对植物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影响:1. 种子萌发2. 茎的生长和分化3. 苗木根系4. 叶片形态结构5. 树冠6. 花芽分化果树修剪7. 果实品质
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的主要区别:
(1) 天然更新
种子萌发、幼苗、幼树生长
(2)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阳性树种(落叶松、松)光补偿点大于200 lux,阴性树种(槭、榆)50 lux
(3) 树冠外形
阳性树种树冠较稀疏,枝下高较高
阴性树种树冠较稠密,枝下高较低
(4) 叶片分化及颜色:阳性树种全阳生叶;叶绿素含量较低,淡绿色阴性树种阳生叶、阴生叶;深绿色
(5) 生长发育过程:阳性树种生长快,成熟早,寿命短
阴性树种生长慢,成熟晚,寿命长我国常见的阳性树种:落叶松、马尾松、樟子松、白桦等
阴性树种:云杉、冷杉
纬度每增高1度,年平均气温约下降0.5—0.9℃
海拔每增高1000米,年平均气温约下降5.5℃。温度
空间变化:纬度海拔坡向(南坡2光照强气温高干燥喜暖耐旱植物)
森林群落内温度的主要特点:昼夜、季节温差较小,自林冠层到地表层温差越来越小;
最高温度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温度只略高或稍低于林外空旷地,两个温度极值均出现在林冠层表面。
原因:枝叶遮挡太阳辐射;蒸腾作用消耗热量
对周围地区的气温影响:降低气温;减小温差
节律性变温:温度随昼夜和季节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节律所做出的反应。季节性变温: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温度、水分有规律季节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
物候期:植物这种发芽、生长、现蕾、开花、结实、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
积温:通常把在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日平均温度总和,称为某植物或某发育阶段的积温。
有效积温: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即机能进行的最低点温度),将其结果乘以该时期的天数。计算 K =N(T-T0)
K: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所需要的有效积温
T:n天的平均温度
N: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所经的天数
T0:某植物为完成发育阶段或生活周期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
活动积温:从某一时期内的平均温度减去物理学零度,将其结果乘以该时期的天数。
计算 K `= n(T-0)=nT
例:桃树开花期需15天,开花期的平均气温为12℃,开花期的最低气温为6℃,求桃树开花所需的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K=15*(12 ℃ -6 ℃)=90 ℃
K’=15*12 ℃ =450 ℃冻害发生的生理机制(原因):
植物组织内结冰时,细胞壁外面的纯水膜首先结冰,以后温度每下降1℃,压力增加12 巴。温度继续下降,冰晶进一步扩大,结果一方面使细胞失水,引起细胞原生质浓缩,造成胶体物质(酶)的沉淀;另一方面压力增加,能促使细胞膜变性和细胞壁破裂,最后导致植物死亡。低温适应
叶和芽有油脂,芽具芽鳞,体具蜡粉和密毛,树干木栓层厚,矮小,匍匐状、垫状。
贝格曼规律:体形大的恒温动物,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高温适应
植物体具密毛和鳞片,白色,叶片革质,叶缘向光排列或折叠,树干木栓层厚
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组成物质;
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良好的溶剂;
产生膨压;
比热大,调节体温。水分大循环:水从海洋以水汽形式被运送到陆地上空,凝结成降水又沿地面或地下流入海洋的过程。水分小循环:水在陆地(海洋)上蒸发成水汽,进入到大气中凝结成降水回到地面(海洋)的过程。
林内的水分状况的主要特点:地表蒸发比空旷地明显减少、空气湿度较大,一般大10-20%,有时40%,越到下层越大,越稳定;
土壤湿度表层土壤含水量高于空旷地,深层35-50cm土壤含水量低于空旷地。有利于林下幼苗、幼树、灌草本植物的生长,也为一些病菌提供条件耐旱植物、
主要特点:渗透压高;根系发达;叶器官较不发达,甚而退化,或具有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常见的耐旱树种有:樟子松、马尾松、园柏、侧柏等;中生植物;湿生植物
主要特点:渗透压低;根系不发达;控制蒸腾作用的结构很弱,通气组织。
常见的湿生树种:赤杨、柳、枫杨等(对比差别)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主要原因:(1)林冠截流使雨水冲击地面的力量削弱,因而形成的地表径流较弱;云杉林林冠截留量28%;(2)苔藓层和死地被物层
能吸收大量的降水,从而减少地表径流量;容水量50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