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
[内容提要]:“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崇尚文明的态度都有重要意义。
作为长期从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我,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上都有了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欣赏教学感受体验
作为长期从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我,曾经对七年级的学生做过一次口头调查:什么是美术?他们的理解是"美术就是画画"的大约占了被调查学生总数的90%。
当我问学生知道哪些画家和他们的作品-时,学生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他们所知道的画家仅是中国的齐白石、意大利的达·芬奇,至于毕加索和《格尔尼卡》那是第一次听说,更不用跟他们提什么印象派的塞尚、莫纳、凡·高,野兽派的马蒂斯是谁了。
学生们的欣赏品位与审美观仅仅停留在古典主义的写实绘画中,如果试着让他们从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去寻找美,他们只会摇头、困惑:这也是美?可见,农村初中学生的知识面之窄,对中外画家及作品孤陋寡闻,欣赏水平不高。
“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对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崇尚文明的态度都有重要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是艺术课程学习方式之一,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逐步转向以自己已有知识和认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积极地从多角度观察、思考、判断美术作品,充分尊重学生自身感受和体验,使之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观念。
通过长期的美术教学实践,我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上都有了深刻的体会。
一、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探究欲望。
欣赏教学的几种切入视角:
⏹趣味性视角。
“兴趣美术”,游戏性,培养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
兴趣。
⏹人文性视角。
“文化美术”,文化属性,传递美术文化所蕴含的
丰富内涵。
⏹美术语言视角。
“学科美术”,美术学科内涵体系的切入。
人格
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贯穿其中。
时刻要清楚,我们不是为
教学内容而实施教学,教学只是培养人的一种途径。
趣味性视角的“兴趣美术”:兴趣,心理学概念,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人们积极认识、关心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结合教师的鼓励、表扬、引导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自信表达。
“兴趣美术”的后续实践:生活经验——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兴趣——达到目的的加油站,更是“起跑点”。
在美术欣赏课中,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式的枯燥讲解,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内心需要和学习动机上下功夫,把学生引向积极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的审美经验的形成是建立在生活层面上,欣赏要依赖他们的生活,从生活出发,去寻求对艺术作品的解读。
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例:八年级上册《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扎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民间美术在城市中已很难见到,但是对与农村学生来说,却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
打开课本,学生惊喜地发现,有这么多自己熟悉的作品:剪纸、风筝、年画、面塑、刺绣等等,真是太美了!这时教师可以非常自然地抓住这个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民间美术与社会发展、民俗文化、人民生活的关系,多角度地进行综合探讨评价,从作品的表层美术形式语言(色彩、线条、构图、肌理等)深入探究作品的艺术美与价值美,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例:七年级上册《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表现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评述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
在引导阶段,我首先抓住农村学生参加劳动尤其是农业劳动机会多、切身体会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如描述劳动的过程和场面、身体和心理的感受),借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再结合作品欣赏,重温劳动场景,体验劳动者的心情和态度;然后再联系实际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劳动创造世界”的理解,升华情感。
欣赏评述后,最好有一定的延伸,引导学生大胆的实践,打破对美术的恐惧与神秘心理,可以临摹作品或者进行“激情绘画”,从中领悟作品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恰恰相反,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是
互为作用的,学生有了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在欣赏民间泥塑一节时,我首先展示许多学生的优秀泥塑作品,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这些小玩意吸引住了。
这时紧接着播放一段泥塑的录像,讲解泥塑的故事和泥塑的知识,观看泥人的制作过程。
于是我让他们学着挂图上的样子做一做,最后对自己的作品和图上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泥塑作品美的因素。
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展示一个发展方向,诱发学生继续探求美的愿望,为下一课的学习作铺垫。
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在审美体验中使学生的审美想象融入作品本身的情感中,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关照、体味、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欣赏七年级油画《粮食》时,因学校地处北方农村,可带学生参观农民在田间劳动的场景,从农民挥动手中镰刀割麦、收麦、扬麦等一系列农忙收获的场景,以及从农民收获的情绪中获得初步审美情境,然后结合前苏联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体验到作品创作于卫国战争之后,从而体现出前苏联集体女庄员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面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对于收获的喜悦以及劳动人民耕作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爱惜粮食。
另外,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写一段欣赏评述。
用文字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评述进行周边装饰美化,和黑板报一样进行版面设计,这样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二、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欣赏课中,学生想知道的东西会比教师预想的多,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是极其丰富的。
他们并不满足已有的知识,还有许多疑问,教师应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因为问题是探索的开端。
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作品——“赏画”。
比如在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我让学生自己提问,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视线会扫过画面每一个角落,并认真收集知识,根据信息分析解释画中所
给人物,景象的意味。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幅画主要表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生活的艰辛与悲惨,而暖色给人温馨和温暖的感觉,画家用暖色来体现悲怆的气氛,这不是矛盾了吗?从问题中我们可以肯定,学生的提问非常有针对性,有几个问题正是探索作品的关键。
在提问中,我引导学生思考后,学生说:因为正午的阳光非常强烈,此时大多数人都在屋里乘凉,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了生活必须奋力拉纤,他们干渴、饥饿,他们也渴望休息,这样更能体现他们生活的艰辛。
所以暖色更能体现主题。
再如:复活节岛上的石像,(展示图片)关于这个石像,我们看到石像的表情冷峻而压抑,长长的脸,深陷的眼窝,深邃的眼神,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的表情,连专家都认为这是个迷,所以可以鼓励学生去探究。
这样由学生提问,学生解答,使欣赏者认真细致的面对作品,不仅充分调动视觉直感和想象力,而且也能从理性方面把握作者通过画面传递出来的信息。
这一阶段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完善了个人的认知,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也培养了合作精神。
三、关注多角度的美术欣赏,感受世界多元文化。
什么是多角度?一件美术作品可以从美术语言上进行欣赏——它的色彩、造型、构图;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它带给我们的信息——它告诉我们当时的社会状况、当地的风俗习惯、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让我们认识不同的国家、民族;还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古、今美术作品的比较,感受世界多元文化的美术作品。
例:八年级下册《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美术名作》,这节课的作品都是世界美术史的经典之作,时间上从旧石器时代飞跃到20世纪的现代,地域上横跨欧、亚、非、美四大洲,不同的文化创造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
由于对世界文化史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这节课的作品数量非常多,所以学生不知如何欣赏,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见下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分组讨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欣赏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这种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欣赏美术作品,进行有重点、有目标的欣赏学习,避免了无从下手、漫无目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欣赏内容的认识和感受,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努力开拓创新,追求教学模式多元化
艺术不是孤立存在,艺术家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
所以艺术作品总是带有时代的痕迹,而且作品是否具有时代理想也是塑造典型艺术形象的要求之一。
我们无论讲到哪一件艺术作品时,都必须从时代背景中、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去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思想与流派。
它们都与历史、地理、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同时美术作品与数理化的关系也颇为密切,如八年级下册介绍的作品中讲到了黄金分割。
总的来讲,不能将美术欣赏孤立起来,只有加强学科的联系,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走向单一,而应当立足于多元化。
我们要拓展教学的模式,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给学生放映《清明上河图》的幻灯片时,加上一段古色古香的民族音乐,创造一个古典的情境,促使学生从良好的心境入手,逐渐进入艺术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
此外,我们还要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让欣赏课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和美术馆参观,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作品,并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中了解到的欣赏理论,谈谈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并加以适当的指导,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课堂知识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农村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多与学生沟通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给学生欣赏的“阵地”和“空间”,加强学生“学”的成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欣赏的主体。
做到老师灵活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我想我
的学生上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会有所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会得到锻炼,审美素质会得到提升,从而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现代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艺术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4
3、《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2.4
4、《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美术教学论文
新乡市第三十七中学时新杰
2009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