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教程(第二版) 李壮鹰 第五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 与把握。
自我人格的修养与完善。
《南行前集叙》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 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 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 尝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 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 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 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 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 八日,江陵驿书。
章以来,盖亦鲜矣。”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
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 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 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而况《诗》者,天 下之人,匹夫匹妇羁臣贱隶悲忧愉佚之所为作也。夫天 下之人,自伤其贫贱困苦之忧,而自述其丰美盛大之乐, 上及于君臣父子、天下兴亡治乱之迹,而下及于饮食床 第、昆虫草木之类,盖其中无所不具,而尚何以绳墨法 度区区而求诸其间哉!(《诗论》 )
第五章
宋金元时代的文学思想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苏轼的创作理论 第三节 黄庭坚的诗学理论 第四节 理学家的文学观 第五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 第六节 王若虚与元好问
第一节 概述
《宋史·艺文志》:“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考 其治化之污隆,风气之离合,虽不足以拟伦三代, 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之臣莫不以经术为先务 ,学士搢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岂不彬 彬乎,进于周之文哉!”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禅宗虽然兴盛于唐代,但至宋代禅宗有了 巨大变化: 在传道方式上向文字禅过渡。 在传道对象上向士大夫倾斜。
道教中兴:为了对禅宗心性学说进行哲学 回应。
三教合流:在建构心性学说这一共同的轴 心上 。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儒、道、佛三教合流下的宋代诗学,最 大的特点是审美主义倾向的凸显: 一、对艺术至境的普遍追求成为主流诗学。 欧阳修: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
苏轼的文学创作论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文学创作目的和作用 的分析论述。
文学创作目的和作用 : “须要有为而作”(《题柳子厚诗》)
创作主体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 不但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且也是作家情 感的需求。
表现独立人格、抒发自由情感的基础:
高扬的道德人格意识
张载: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 代
冷静的理性主义精神
哲学上的“穷理尽性”
文学与诗学上的尚“理”、倡“意”、重 “法”
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
宋代理学:以阐发义理为主的思辨方式。 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
造,以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改变了汉代以来以训诂考证为主的传统注
其二,追求体道、乐道的人生境界。
注重内省的心性修养,追求“孔颜乐 处”,成圣成贤。
其三,崇尚“三代之治”的社会政治理想。
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政治变革和儒学复兴运动以及由此而产
生的宋学精神,影响宋人文学精神。 宋人的文学精神的表现: 1. 以道义自任的文学人格 ,文道并举 2. 追求超然自得的精神。 3. 尚意重理的精神。
经模式,而代之以阐发义理为主的思辨方 式,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认定和对义 理的阐发,来重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
这种“新儒学”的基本精神包含三点: 其一,以“理”为核心范畴的哲学本体论。
以“理”或“天理”为本体重新论证儒 家道德哲学的合理性,从而建立起一套精 致完备的哲学体系。
为文人士大夫运用话语权力发挥社会作 用提供了广阔天地,对整个知识分子阶 层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一、文人士大夫与君主集团的二元政治结构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 强烈的入世精神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要求自立独创。 ➢ 寻求儒家传统诗学与审美主义的结合。
第二节 苏轼的创作理论
苏轼(1037—1101)
《宋史·苏轼传》:“轼与弟 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 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 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
金代文人不满足于宋代诗文的成就,寻根 至盛唐,乃至溯源三代,提出了师古的诗 学主张。其主要文学思想倾向是:
➢ 其一,强调博采众长,卓然自成一家。
➢ 其二,提倡雅正真诚,以重建儒家诗学传 统。
四、异族统治下(金元)的诗学寻根与建设
元代文学主要继承南宋的文学传统,同时也深 受金代文学的影响。
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二、深受禅宗思想的触发和影响。 苏轼、严羽 。
四、异族统治下(金元)的诗学寻根与建设
金朝和元朝分别是女真族和蒙古族入主中原建 立的统治政权。金元统治者靠武力征服了汉民 族,但作为文化层次较低的民族却必须结束文 化层次较高的宋代文化遗产。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极于赵宋之世。”
王国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 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国封建社会经盛唐的繁荣和中唐至五代的 衰落,到宋金元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
一般认为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至衰并逐 渐走向没落的时代。
一、文人士大夫与君主集团的二元政治结构
宋代是我国思想文化深入发展,文学艺术 进一步走向成熟和繁荣的社会历史
文官政治: 偃武修文、“文德致治”的方针。 宋代统治者 “与士大夫治天下。
二元政治格局的意义:
广开言路的宽松政治环境,以儒术经义 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兴 盛和学术繁,
自我人格的修养与完善。
《南行前集叙》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 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 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 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 尝敢有作文之意。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 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 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 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 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 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 八日,江陵驿书。
章以来,盖亦鲜矣。”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
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废。而世之 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此者,必强牵合 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而况《诗》者,天 下之人,匹夫匹妇羁臣贱隶悲忧愉佚之所为作也。夫天 下之人,自伤其贫贱困苦之忧,而自述其丰美盛大之乐, 上及于君臣父子、天下兴亡治乱之迹,而下及于饮食床 第、昆虫草木之类,盖其中无所不具,而尚何以绳墨法 度区区而求诸其间哉!(《诗论》 )
第五章
宋金元时代的文学思想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苏轼的创作理论 第三节 黄庭坚的诗学理论 第四节 理学家的文学观 第五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 第六节 王若虚与元好问
第一节 概述
《宋史·艺文志》:“宋有天下先后三百余年,考 其治化之污隆,风气之离合,虽不足以拟伦三代, 然其时君汲汲于道艺,辅治之臣莫不以经术为先务 ,学士搢绅先生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岂不彬 彬乎,进于周之文哉!”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禅宗虽然兴盛于唐代,但至宋代禅宗有了 巨大变化: 在传道方式上向文字禅过渡。 在传道对象上向士大夫倾斜。
道教中兴:为了对禅宗心性学说进行哲学 回应。
三教合流:在建构心性学说这一共同的轴 心上 。
三、禅、道思想的发展与诗学中的审美主义
儒、道、佛三教合流下的宋代诗学,最 大的特点是审美主义倾向的凸显: 一、对艺术至境的普遍追求成为主流诗学。 欧阳修: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论
苏轼的文学创作论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内容,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文学创作目的和作用 的分析论述。
文学创作目的和作用 : “须要有为而作”(《题柳子厚诗》)
创作主体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 不但是文学创作的基础,而且也是作家情 感的需求。
表现独立人格、抒发自由情感的基础:
高扬的道德人格意识
张载: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 代
冷静的理性主义精神
哲学上的“穷理尽性”
文学与诗学上的尚“理”、倡“意”、重 “法”
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
宋代理学:以阐发义理为主的思辨方式。 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
造,以适应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改变了汉代以来以训诂考证为主的传统注
其二,追求体道、乐道的人生境界。
注重内省的心性修养,追求“孔颜乐 处”,成圣成贤。
其三,崇尚“三代之治”的社会政治理想。
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政治变革和儒学复兴运动以及由此而产
生的宋学精神,影响宋人文学精神。 宋人的文学精神的表现: 1. 以道义自任的文学人格 ,文道并举 2. 追求超然自得的精神。 3. 尚意重理的精神。
经模式,而代之以阐发义理为主的思辨方 式,并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认定和对义 理的阐发,来重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二、理学的产生与宋人文学精神的变革
这种“新儒学”的基本精神包含三点: 其一,以“理”为核心范畴的哲学本体论。
以“理”或“天理”为本体重新论证儒 家道德哲学的合理性,从而建立起一套精 致完备的哲学体系。
为文人士大夫运用话语权力发挥社会作 用提供了广阔天地,对整个知识分子阶 层的人格精神和思想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一、文人士大夫与君主集团的二元政治结构
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况: 强烈的入世精神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
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强调文学的实用价值,要求自立独创。 ➢ 寻求儒家传统诗学与审美主义的结合。
第二节 苏轼的创作理论
苏轼(1037—1101)
《宋史·苏轼传》:“轼与弟 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 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 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
金代文人不满足于宋代诗文的成就,寻根 至盛唐,乃至溯源三代,提出了师古的诗 学主张。其主要文学思想倾向是:
➢ 其一,强调博采众长,卓然自成一家。
➢ 其二,提倡雅正真诚,以重建儒家诗学传 统。
四、异族统治下(金元)的诗学寻根与建设
元代文学主要继承南宋的文学传统,同时也深 受金代文学的影响。
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二、深受禅宗思想的触发和影响。 苏轼、严羽 。
四、异族统治下(金元)的诗学寻根与建设
金朝和元朝分别是女真族和蒙古族入主中原建 立的统治政权。金元统治者靠武力征服了汉民 族,但作为文化层次较低的民族却必须结束文 化层次较高的宋代文化遗产。
陈寅恪:“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 极于赵宋之世。”
王国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 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国封建社会经盛唐的繁荣和中唐至五代的 衰落,到宋金元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
一般认为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至衰并逐 渐走向没落的时代。
一、文人士大夫与君主集团的二元政治结构
宋代是我国思想文化深入发展,文学艺术 进一步走向成熟和繁荣的社会历史
文官政治: 偃武修文、“文德致治”的方针。 宋代统治者 “与士大夫治天下。
二元政治格局的意义:
广开言路的宽松政治环境,以儒术经义 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兴 盛和学术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