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指标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指标的意义
1.血脂四项
组成血脂的最主要成份是: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磷脂。而胆固醇与甘油三脂等血脂,大都是与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转运的。脂蛋白通过离心法,可分为四种:即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
低密度脂蛋白是脂蛋白其中的一种,它的主要成份是胆固醇。临床上通过测定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来综合判定血脂增高的程度与类型。
血脂增高是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关系最为密切。
引起血脂升高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膳食因素、肥胖、不爱运动、过量饮酒、精神压力等。
2.血清葡萄糖(GLU)
血糖是指血中的葡萄糖,血糖是临床上的习惯简称。血糖测定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观察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血糖浓度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而保持相对稳定,当这些调节失去原有的相对平衡时,则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生理性血糖升高:饭后1~2小时,摄入高糖食物、紧张训练、剧烈运动和情绪紧张,肾上腺分泌增加。血糖升高常见于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内分泌腺疾病,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等血糖降低常见于肝脏病变,急性肝炎、肝硬化等严重肝功能损害,使肝糖原分解障碍亦可有发生低糖血症的可能。低血糖亦见于糖原累积症;某些肿瘤,如巨大纤维瘤或纤维肉瘤;胰岛素分泌功能紊乱;营养不良、吸收不良综合征或重症肾性糖尿病也可出现血糖降低趋势。
3.转氨酶两项
(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体内肝肾心肌肉等组织和器官内都含有ALT增高:见于肝脏疾病(传染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中毒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炎脂肪肝
阻塞性黄疸)胆道疾病(胆管炎胆囊炎)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的肝脏淤血)内分泌疾病胰腺疾患重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流行性感冒外伤严重烧伤休克药物中毒以及早期妊娠和剧烈运动一些药物和毒物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制剂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或有机磷等也可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增高
(2)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广泛存在于多种器官中,按含量多少顺序为心脏、肝、骨骼肌和肾,还有少量存在于胰腺、脾、肺及红细胞中。发生心肌梗死时,血清中AST活力增高,可用于判定心肌梗塞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血清中AST也可来源于肝细胞,各种肝病可引起血清AST升高,肌炎、胸膜炎、肾炎及肺炎等也可引起AST轻度增高。在肝脏病中,AST测定可用于评价肝细胞坏死和判定预后、诊断病人有无活动性酒精性肝病。
4.胆红素三项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结合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IBIL)。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亦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胆红素的变化用来鉴别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郁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当患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酒精引起的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及新生儿黄疸、内出血等,以及肝脏的分泌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时,便会出现胆红素升高的现象。
5.碱性磷酸酶(ALP)
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常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碱性磷酸酶增高见于下列疾病:肝胆疾病如阻塞性黄疸、急性、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等。
6.γ-谷氨酰转肽酶(GGT)
Y谷氨酰转肽酶(G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故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增高。
胆道阻塞性疾病:GGT明显升高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呈中度升高,慢性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恶化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胰腺癌时,血清GGT活力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手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百分之九十。嗜酒和药物可使GGT活性增高。,此外脂肪肝、胰腺炎GGT可轻度升高
7.尿酸(UA)
血尿酸增高是痛风诊断的主要指标;核酸代谢增高时,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清尿酸值常见增高。肾功能减退时,常伴有血清尿酸增高。氯仿中毒、四氯化碳中毒及铅中毒、子痫、妊娠反应及食用富含核酸的食物等,均可引起血中尿酸含量增高。
8.肾功两项
(1)尿素(UREA):血液尿素浓度升高受多种因素影响,分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两种。生理因素由高蛋白饮食引起,病理因素:如剧烈呕吐、肠梗阻、长期腹泻,肾炎,肾病晚期、肾衰、前列腺肿大、尿路结石等肾脏或非肾脏因素。
(2)肌酐(CREA):血中肌酐主要经肾小球滤过,但不被肾小管所吸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增高:见于各种肾病、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肌肉损伤、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减低:见于进行性肌肉萎
缩、白血病、贫血、肝功能障碍及妊娠等。
9.肿瘤三项
(1)甲胎蛋白(AFP):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特殊蛋白,胎儿出生后,血清AFP浓度下降,几月至1年内降至正常,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合成AFP的能力,因此血清中
含量极微,除肝细胞癌可显著升高外,妊娠、胚胎癌如睾丸癌、卵巢癌和极少数胃、胰、胆管、结肠直肠癌也可升高,但其绝对值不如肝细胞癌高。慢性肝炎、肝硬化亦可有一过性升高。
(2)EB病毒壳抗原抗体(EB-VcA-IgA):EB病毒是一类普遍存在的人疱疹病毒。EB病毒壳抗原抗体也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其阳性反应与EB病毒感染、鼻咽癌等相关。
(3)癌胚抗原(CEA):癌胚抗原是一种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升高与结肠癌、直肠癌、胰癌、胆管癌、胃癌及其他癌症相关,吸烟的老年男性有增高倾向。
偶尔一次检查发现一项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不一定是恶性肿瘤,可以复查。如果连续多次升高,应引起重视,建议结合其他检查指标及临床进行综合评估。
10.乙肝两对半
通过检测乙肝病毒的抗体可以简单的判断感是否染了乙肝病毒,所以检测抗体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但仅仅检测一种抗体还无发完全判断出乙肝病毒目前的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和乙肝相关的抗原和抗体全部检测出来,这就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原(HBcAg),以及三种抗原诱生的相应的抗体,分别是表面抗体(抗—HBs)、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由于技术的原因,一般实验室无法检验核心抗原,所以三对抗原抗体少了一项,因此医院验乙肝病毒标志是查“乙肝五项”,俗称两对半。
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是指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三项阳性;而“小三阳”指的是是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各抗原抗体在临床上还有其不同的指示意义:表面抗原(HBsAg)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表示体内是否有保护性,可以抵抗病毒入侵;HBeAg阳性时,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大,通常病情属于活动期;当免疫系统被激发,病毒复制减弱并逐渐被清除,HBeAg转阴,并产生HBeAb(即HBeAg-/HBeAb+称为血清转换),此时大多病毒复制停止,病变活动静息;核心抗原是病毒的结构型核壳蛋白,在血液中一般检测不出,具抗原性很强,可诱发机体产生核心抗体HBcAb,该抗体含量高代表病毒感染并常伴有肝脏炎症,而HBcAb的降低代表病情趋向好转,低含量HBcAb 表示过去感染。
11.血流变
血液粘度反映血液运输及供应状况,测定血液粘度对于了解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解释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机理和规律,在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流变性质发生异常,可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发生组织缺水和缺氧、代谢失调、肌体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后果。(1).全血粘度升高会导致下列疾病的发生: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周围动脉硬化症、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糖尿病、脑血管病、肿瘤类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全血粘度减低见于各种贫血、大失血等。
(2)血浆粘度是反映血液粘滞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影响血浆粘度的因素有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脂类和血糖等。血浆粘度越高,全血粘度也越高。临床血浆粘度增高可见于遗传性球型红细胞增多症、一些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巨球蛋白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