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 及协调发展
罗雪梅 2011级经济系 2013年4月
主要内容:
1 国内外已有研究概览 2 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4 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5 讨论
1.国内外已有研究概览
1.1国外研究阶段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探究及缓慢发展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eg:德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和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不到世 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沙化土地174 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 天然草原退化;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东海已呈重度污 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功能严重退化。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2)水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 而造成。全世界50%儿童的死亡是由于饮用水被污染造成。目前 已发现的由于饮用水水质不符合卫生要求而导致的疾病有50多种。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对于迁入地而言,人口的迁入增大了人口对环境系统的压力 ,对资源数量和环境空间需求量增大,容易产生生态破坏和环境 污染等问题。同时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有利于迁 入地资源、环境的充分开发及有效利用。
对于迁出地而言,减轻了当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 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适度消费:是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人口 从其中获取与当时技术水平、大众消费水平相当的消费行为, 不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奢侈消费:不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仅根据自身需 求和欲望而恣意索取的消费行为,对资源环境影响强烈。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在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 环境比较恶劣。
2、人口素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区域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环 境因素影响人种的身高、体重、肤色等体质特征和身体健康。 区域环境通过影响区域经济及教育的发展而影响人口文化素 质提高。而人口文化素质高低影响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及环境的 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人口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4 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1/3 的城市居民不得不呼吸 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垃圾不到20%,大量人口暴露在 严重污染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 (《经济参考报》2011年5
月)
中国当下的资源环境危机林林总总,无一不与人口问题息息 相关。其中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空间分布及人们的生产与消 费方式等等,莫不对生态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主要从以 下五个方面来看: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人口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人口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与环境的相互关联性 区域环境优劣及自然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发展 方向及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人口的城乡结构及产业结构。 (eg:资源型城市、旅游型城市) 当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步时,高的城市化水 平伴随着低的生态环境损失,低的城市化水平意味着低的经 济发展水平也必然伴随着低的生态环境损失;
物都严重超标,淮河水系、珠江水系、松花江水系的重金属污 染严重,耗氧有机物年均值都超标,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3)废气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2011)发布首份全球城市空气污染调查报告, 指出PM10不应超过20微克/立方米,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呼吸系 统疾病。本次报告对中国31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情况做了调查, PM10数值全部超标。
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不仅对煤 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及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增加, 而且对水资源、耕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强度也增大,产生 水污染、大气污染、生物种群加速灭绝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较高的人口素质 使得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的污染会减少。
当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时,经济主要靠资源 大量投入的粗放模式来发展,从而不断增加环境损失。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同类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同样对区域环境产生不同影响:
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 人口占绝大多数,对耕地、林地、草地等环境要素依赖性较大 ,常会出现过度开垦、毁林开荒、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对 生态环境将造成严重破坏;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1)资源环境处于超负荷状态 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称(2011),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 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 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1/4。
当前,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 决定了我国能源资源约束将日益增强。我国超过70%的国土不 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 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2)对人口与环境某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 与土地利用、耕地面积变动及粮食生产安全、人口与环境污 染、人口活动与资源减少等方面。
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及演变
在人口环境系统中,人口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除了通过 人口自然属性外,其次是通过人口的社会属性来展现的。人类 能够能动地、有组织和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创造适合于自身生 存和发展的新环境,使之更适合于人类本身的需要。而这种能 动的行为要受自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双重约束。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人口消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俗语 形象地反映出环境对人类消费的物质基础作用。
消费是人类利用资源、环境开展生产活动的最终目标,不同 层次的消费水平对区域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必需消费:是人口为了维持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从资源环 境中索取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小
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生产、消费和分配等 诸多中介环节实现:(邬沧萍,穆光宗 2000)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关联性 不同的环境系统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环境适宜度, 成为影响区域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的自然基础条件。当区域的 人口规模和人类活动强度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就会导致 环境系统的失衡及恶化。
2011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比上年下降 2.21%;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3万吨,比上年上升5.73%。
排放总 量
2217.9
SO2(万吨) 工业源 生活源 集中式
2016.5 201.1 0.3
排放总 量
2404.3
氮氧化物(万吨) 工业源 生活源 机动车
1729.5 37.0
随着人口产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环境污染的程 度会逐步得到改善。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人类生物性生存,恶劣的环 境条件会使人类自然生存的舒适度降低。其次,通过影响经济 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地区布局对人口迁移发生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正逐年增加。因为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大量资源和能源的开采,原材 料的过量消耗和能源的过量使用,这些都必将造成大量固体废 物产生,而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并对土地、空气、 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1.国内外已有研究概览
1.2国内研究概览
春秋战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 “人定 足以胜天,天定足以胜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才 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两个 方面(:1)把人口、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对区 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周毅(2003)指出人口环境系统是 人口、资源与环境组成的对立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是高度 融合的有机整体。
(3)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和利用能力极大增强,人口的体 质和素质得到了较大改善,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有了较大提 高。与此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农田更为紧缺,迫使人们 大规模地开发边缘地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侵入,加速了生物 资源的枯竭和物种的灭绝,环境不断恶化。
2.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及演变
David Turnock(2000)认为在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等可持 续发展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Tetsuo和Yasuo Maeda(2001)运用代际叠合模型分析了人口老 龄化对环境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人口老龄化对环境影响是 否有害取决于效用函数的曲度。
Mark Patrick Taylor(2007)认为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与环境 差异是导致当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乐观派: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缓解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对人类发展 的限制,人类能够解决由于人口爆炸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
1.国内外已有研究概览
1.1国外研究阶段
(3)全面深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随着1987年“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人口与环境关
系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认为人口与环境应该协调发展。
其他生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活动和发展严格受环 境制约。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2)快速发展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二战后,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 化,学界开始重视人口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压力问题。
悲观派: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认为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资源的耗竭和环 境的恶化,世界面临“人口爆炸”的危机。
2011年全国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公报)
COD(万吨)
排放总 量
2499.9
工业 源
355.5
生活源 938.2
农业 源
1186. 1
集中 式
20.1
排放总量 260.4
氨氮(万吨)
工业 源
28.2
生活 源
147.6
农业 源
82.6
集中 式
2.0
近年来大江大河水质呈下降趋势:长江、黄河干流的悬浮
637.5
集中式 0.3
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吸入悬浮颗粒物而引
发死亡。该组织呼吁加大对空气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因为清 洁的空气可降低发病率,进而大幅减少医疗开支。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 生的,在一定时期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 半固体废弃物。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每 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约为100亿吨。
(1)人口年龄结构与环境的相互关联性 年轻型人口群体的生产类型属于增长型,预示着未来人
口的高速增长,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压力增大;
成年型年龄结构的人口群体,劳动适龄人口比例最高, 对生活资料和生产消费需求的资源量最大,对资源和环境 的压力最大。
老龄型人口群体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衰退型,不仅人 口增长速度会减慢,而且会出现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 压力最小。
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演变与人类实践相关,大致说来有四个 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通过狩猎、采集地域范围的扩大,不断地迁移以获得 足够的食物。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资 源的丰度和广度,人口总数很少且活动范围有限,因此人类 对环境的改善与破坏作用都很小。
2.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及演变
(2)农业文明时期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改造、利用、干预自然环境的能 力迅速增强,但对自然规律认知上的局限和利用上的盲目,不 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古巴比伦文明的湮灭。所 幸人类此时的绝对生存空间广大,原始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 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总体上并未构成生态环境危机。
我国近700个大中城市中,有300个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 严重缺水。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20万平方公里, 旱灾成为农业灾害中的重要问题。水资源贫乏,不仅成为经济发 展的“瓶颈”,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2)水污染 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2.1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 量为2499.9万吨。
罗雪梅 2011级经济系 2013年4月
主要内容:
1 国内外已有研究概览 2 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4 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5 讨论
1.国内外已有研究概览
1.1国外研究阶段
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探究及缓慢发展阶段——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eg:德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和
我国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不到世 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沙化土地174 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 天然草原退化;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东海已呈重度污 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功能严重退化。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2)水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世界80%的疾病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 而造成。全世界50%儿童的死亡是由于饮用水被污染造成。目前 已发现的由于饮用水水质不符合卫生要求而导致的疾病有50多种。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对于迁入地而言,人口的迁入增大了人口对环境系统的压力 ,对资源数量和环境空间需求量增大,容易产生生态破坏和环境 污染等问题。同时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有利于迁 入地资源、环境的充分开发及有效利用。
对于迁出地而言,减轻了当地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 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适度消费:是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人口 从其中获取与当时技术水平、大众消费水平相当的消费行为, 不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奢侈消费:不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仅根据自身需 求和欲望而恣意索取的消费行为,对资源环境影响强烈。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在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民面临的生存 环境比较恶劣。
2、人口素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区域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环 境因素影响人种的身高、体重、肤色等体质特征和身体健康。 区域环境通过影响区域经济及教育的发展而影响人口文化素 质提高。而人口文化素质高低影响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及环境的 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人口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4 的居民没有清洁饮用水,1/3 的城市居民不得不呼吸 污浊的空气,经过环保处理的垃圾不到20%,大量人口暴露在 严重污染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 (《经济参考报》2011年5
月)
中国当下的资源环境危机林林总总,无一不与人口问题息息 相关。其中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空间分布及人们的生产与消 费方式等等,莫不对生态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主要从以 下五个方面来看: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3、人口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人口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与环境的相互关联性 区域环境优劣及自然资源禀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发展 方向及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人口的城乡结构及产业结构。 (eg:资源型城市、旅游型城市) 当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同步时,高的城市化水 平伴随着低的生态环境损失,低的城市化水平意味着低的经 济发展水平也必然伴随着低的生态环境损失;
物都严重超标,淮河水系、珠江水系、松花江水系的重金属污 染严重,耗氧有机物年均值都超标,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3)废气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2011)发布首份全球城市空气污染调查报告, 指出PM10不应超过20微克/立方米,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呼吸系 统疾病。本次报告对中国31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情况做了调查, PM10数值全部超标。
发展型人口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不仅对煤 炭、石油等矿物燃料及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增加, 而且对水资源、耕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强度也增大,产生 水污染、大气污染、生物种群加速灭绝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较高的人口素质 使得资源利用率高,对环境的污染会减少。
当人口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时,经济主要靠资源 大量投入的粗放模式来发展,从而不断增加环境损失。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不同类型的人口产业结构同样对区域环境产生不同影响:
传统型人口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 人口占绝大多数,对耕地、林地、草地等环境要素依赖性较大 ,常会出现过度开垦、毁林开荒、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对 生态环境将造成严重破坏;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1)资源环境处于超负荷状态 国家发改委相关报告称(2011),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
但人均占有量低,且分布不均衡。我国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 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 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1/4。
当前,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难以根本改变, 决定了我国能源资源约束将日益增强。我国超过70%的国土不 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稀 缺资源的约束也将强化。
(2)对人口与环境某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 与土地利用、耕地面积变动及粮食生产安全、人口与环境污 染、人口活动与资源减少等方面。
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及演变
在人口环境系统中,人口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除了通过 人口自然属性外,其次是通过人口的社会属性来展现的。人类 能够能动地、有组织和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创造适合于自身生 存和发展的新环境,使之更适合于人类本身的需要。而这种能 动的行为要受自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双重约束。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人口消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俗语 形象地反映出环境对人类消费的物质基础作用。
消费是人类利用资源、环境开展生产活动的最终目标,不同 层次的消费水平对区域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必需消费:是人口为了维持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从资源环 境中索取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小
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生产、消费和分配等 诸多中介环节实现:(邬沧萍,穆光宗 2000)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口数量与环境的相互关联性 不同的环境系统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环境适宜度, 成为影响区域人口数量和空间分布的自然基础条件。当区域的 人口规模和人类活动强度超过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就会导致 环境系统的失衡及恶化。
2011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比上年下降 2.21%;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3万吨,比上年上升5.73%。
排放总 量
2217.9
SO2(万吨) 工业源 生活源 集中式
2016.5 201.1 0.3
排放总 量
2404.3
氮氧化物(万吨) 工业源 生活源 机动车
1729.5 37.0
随着人口产业结构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环境污染的程 度会逐步得到改善。
2.2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人类生物性生存,恶劣的环 境条件会使人类自然生存的舒适度降低。其次,通过影响经济 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地区布局对人口迁移发生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正逐年增加。因为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大量资源和能源的开采,原材 料的过量消耗和能源的过量使用,这些都必将造成大量固体废 物产生,而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并对土地、空气、 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1.国内外已有研究概览
1.2国内研究概览
春秋战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 “人定 足以胜天,天定足以胜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才 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关注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以下两个 方面(:1)把人口、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对区 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周毅(2003)指出人口环境系统是 人口、资源与环境组成的对立统一的自然社会系统,是高度 融合的有机整体。
(3)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和利用能力极大增强,人口的体 质和素质得到了较大改善,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有了较大提 高。与此同时,工业化、城市化导致农田更为紧缺,迫使人们 大规模地开发边缘地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侵入,加速了生物 资源的枯竭和物种的灭绝,环境不断恶化。
2.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及演变
David Turnock(2000)认为在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等可持 续发展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Tetsuo和Yasuo Maeda(2001)运用代际叠合模型分析了人口老 龄化对环境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人口老龄化对环境影响是 否有害取决于效用函数的曲度。
Mark Patrick Taylor(2007)认为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与环境 差异是导致当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之一。
乐观派: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缓解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对人类发展 的限制,人类能够解决由于人口爆炸带来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问题。
1.国内外已有研究概览
1.1国外研究阶段
(3)全面深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随着1987年“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对人口与环境关
系的认识逐渐趋于理性,认为人口与环境应该协调发展。
其他生物一样,是环境的产物,其生存、活动和发展严格受环 境制约。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2)快速发展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二战后,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加、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 化,学界开始重视人口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压力问题。
悲观派: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认为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资源的耗竭和环 境的恶化,世界面临“人口爆炸”的危机。
2011年全国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环境公报)
COD(万吨)
排放总 量
2499.9
工业 源
355.5
生活源 938.2
农业 源
1186. 1
集中 式
20.1
排放总量 260.4
氨氮(万吨)
工业 源
28.2
生活 源
147.6
农业 源
82.6
集中 式
2.0
近年来大江大河水质呈下降趋势:长江、黄河干流的悬浮
637.5
集中式 0.3
据WHO估计,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吸入悬浮颗粒物而引
发死亡。该组织呼吁加大对空气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因为清 洁的空气可降低发病率,进而大幅减少医疗开支。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 生的,在一定时期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 半固体废弃物。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每 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约为100亿吨。
(1)人口年龄结构与环境的相互关联性 年轻型人口群体的生产类型属于增长型,预示着未来人
口的高速增长,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压力增大;
成年型年龄结构的人口群体,劳动适龄人口比例最高, 对生活资料和生产消费需求的资源量最大,对资源和环境 的压力最大。
老龄型人口群体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衰退型,不仅人 口增长速度会减慢,而且会出现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 压力最小。
人口与环境关系的演变与人类实践相关,大致说来有四个 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通过狩猎、采集地域范围的扩大,不断地迁移以获得 足够的食物。人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资 源的丰度和广度,人口总数很少且活动范围有限,因此人类 对环境的改善与破坏作用都很小。
2.1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及演变
(2)农业文明时期 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改造、利用、干预自然环境的能 力迅速增强,但对自然规律认知上的局限和利用上的盲目,不 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例如古巴比伦文明的湮灭。所 幸人类此时的绝对生存空间广大,原始的自然资源丰富,生态 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总体上并未构成生态环境危机。
我国近700个大中城市中,有300个多个城市缺水,100多个 严重缺水。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20万平方公里, 旱灾成为农业灾害中的重要问题。水资源贫乏,不仅成为经济发 展的“瓶颈”,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3.我国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
(2)水污染 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2.1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 量为2499.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