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局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 工程概况 (5)
1.1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编制范围 (5)
1.1.1 编制依据 (5)
1.1.2 编制原则 (5)
1.1.3 编制范围 (6)
1.2 工程简介 (6)
1.2.1 工程概况 (6)
1.2.2 设计概况 (7)
1.2.3 主要技术标准 (7)
1.2.4 主要工程量 (8)
1.3 自然条件 (9)
1.3.1 地形地貌 (9)
1.3.2 气象特征 (9)
1.3.3 地震 (9)
1.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0)
1.4.1 地层岩性 (10)
1.4.2 地质构造 (11)
1.4.3 水文地质特征 (11)
1.4.4 不良地质 (11)
1.5 施工条件 (11)
1.5.1 交通运输 (11)
1.5.2 当地资源 (12)
1.5.3 施工用电 (12)
1.5.4 施工用水 (12)
1.5.5 施工通讯 (12)
1.6 工程特点 (12)
1.6.1 隧道特长、工期很紧 (12)
1.6.2 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13)
1.6.3 进度指标高、需配备精良的机械设备 (13)
1.6.4 设计技术标准高、质量要求严 (13)
1.6.5 隧道工作面较多、施工管理难度大 (13)
1.6.6 环保要求高 (14)
1.7 采用的技术规范及技术标准 (14)
1.7.1 隧道工程 (14)
1.7.2 轨道工程 (14)
1.7.3 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标准、规范 (15)
2 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16)
2.1 施工准备 (16)
2.1.1 内业准备 (16)
2.1.2 外业准备 (16)
2.2 施工组织机构、施工队伍安排及劳动力配备 (17)
2.3 施工组织机构 (17)
2.3.1 施工队伍安排及劳动力配备 (17)
2.3.2 施工管段及任务划分 (17)
2.4 机械设备配备 (19)
2.4.1 II线(左线)出口(含横洞)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1 (19)
2.4.2 12#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2 (19)
2.4.3 10#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3 (19)
2.5 临时工程规划与施工总平面布置 (22)
2.5.1 临时工程修建原则 (22)
2.5.2 施工便道 (22)
2.5.3 施工用电 (23)
2.5.4 施工供水 (24)
2.5.5 施工通讯 (24)
2.5.6 生产、生活房屋 (25)
2.5.7 砼搅拌站 (28)
2.5.8 空压机站 (29)
2.5.9 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 (29)
3 施工进度安排及保证工期措施 (31)
3.1 工期目标 (31)
3.1.1 10#斜井 (31)
3.1.2 12#斜井 (31)
3.1.3 II线(左线)出口横洞 (31)
3.1.4 2003年8月11日接替横洞施工平导。

(31)
3.1.5 II线(左线)平导 (31)
3.1.6 I线(右线)隧道 (31)
3.1.7 II线(左线)隧道 (32)
3.2 总体施工进度安排 (32)
3.2.1 II线(左线)出口既有线加固施工进度安排 (32)
3.2.2 II线(左线)出口施工进度安排 (33)
3.2.3 II线(左线)出口横洞口施工进度安排 (33)
3.2.4 12#斜井施工进度安排 (33)
3.2.5 10#斜井施工进度安排 (33)
3.3 总体施工进度图(见附图) (34)
3.4 保证工期的措施 (34)
3.4.1 生产要素保证 (34)
3.4.2 技术措施及手段保证 (34)
3.4.3 加强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效率 (36)
3.4.4 搞好外部协调,争取良好施工环境 (37)
3.4.5 严格工序循环,确保施工进度 (37)
4 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施工工艺和方法 (49)
4.1 II线(左线)出口隧道施工 (49)
4.1.1 总体施工 (49)
4.1.2 II线(左线)隧道洞口施工 (49)
4.1.3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50)
4.1.4 II线(左线)隧道洞身工程 (50)
4.1.5 施工运输 (50)
4.1.6 II线(左线)隧道施工通风 (50)
4.1.7 II线(左线)隧道洞内管线布置 (50)
4.1.8 II线(左线)隧道施工排水 (51)
4.1.9 II线(左线)隧道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劳动力安排 (51)
4.1.10 II线(左线)出口 (51)
4.1.11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见表2.3.1,劳动力安排高峰期为358人,平时为200人。

(51)
4.2 12#斜井段施工 (51)
4.2.1 总体施工 (51)
4.2.2 施工运输 (52)
4.2.3 12#斜井口施工通风方案 (52)
4.2.4 12#斜井口洞内管线布置 (52)
4.2.5 12#斜井口施工排水 (53)
4.2.6 12#斜井口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劳动力安排 (53)
4.3 10#斜井段施工 (53)
4.3.1 总体施工 (53)
4.3.2 施工运输 (54)
4.3.3 10#斜井口施工通风 (55)
4.3.4 10#斜井口洞内管线布置 (55)
4.3.5 10#斜井口施工排水 (55)
4.3.6 10#斜井口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劳动力安排 (55)
4.4 I线(右线)隧道YDK177+000~YDK176+000和YDK174+650~YDK174+000段施工 (56)
4.4.1 总体施工 (56)
4.4.2 施工运输 (56)
4.4.3 施工通风 (56)
4.4.4 洞内管线布置 (56)
4.4.5 施工排水 (56)
4.5 不良地质地段施工 (57)
4.5.1 F7断层带施工 (57)
4.5.2 涌水涌泥段施工 (59)
4.6 施工监控量测 (59)
4.6.1 隧道施工控制测量 (59)
4.6.2 隧道收敛量测 (59)
5 质量目标、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63)
5.1 质量目标 (63)
5.2 质量保证体系 (63)
5.2.1 质量保证体系要求 (63)
5.2.2 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69)
5.3 质量保证措施 (70)
5.3.1 隧道不渗不漏的预防措施 (70)
5.3.2 隧道混凝土衬砌防开裂质量保证措施 (73)
5.3.3 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和措施 (75)
5.3.4 混凝土施工与质量控制 (75)
5.3.5 隐蔽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76)
5.4 采购及进场使用质量保证 (77)
5.4.1 使用于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 (77)
5.4.2 自己开采的骨料进行加工 (77)
5.4.3 购进的砂及粗骨料 (77)
5.5 工程试验控制 (77)
5.5.1 检验试验组织 (77)
5.5.2 主要试验项目及方法 (78)
5.5.3 中心试验室检验试验设备配置 (79)
6 施工环保、水土保持措施 (79)
6.1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目标 (79)
6.2 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技术与保证措施 (79)
6.2.1 建立健全的环境保证体系 (79)
6.2.2 林木、植被、土地及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80)
6.2.3 水环境保护措施 (81)
6.2.4 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 (81)
6.2.5 降低噪音措施 (83)
6.3 环保水保组织机构 (83)
6.3.1指挥部环保水保组织机构 (83)
7 安全目标、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86)
7.1 安全目标 (86)
7.1.1 “三无”: (86)
7.1.2 “一控”: (86)
7.1.3 “三消灭”: (86)
7.2 安全保证体系 (86)
7.2.1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86)
7.2.2 建立建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87)
7.3 安全保证措施 (87)
7.3.1 隧道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87)
7.3.2 防洪渡汛措施 (89)
7.3.3 防火灾安全措施 (89)
8 8.劳动力组织计划 (90)
8.1 项目指挥部人力资源配置(21人) (90)
8.1.1 领导层(5人) (90)
8.1.2 业务部室(16人) (90)
8.2 作业工区劳动力组织 (90)
8.2.1 劳动力计划组织 (90)
9 试验检验设备配备 (94)
10 文明施工等其他各项措施 (98)
10.1 文明施工目标 (98)
10.2 文明施工措施 (98)
10.2.1 施工现场管理 (98)
10.2.2 办公、生活设施 (100)
10.2.3 建设工地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 (100)
10.3 施工配合措施 (101)
10.3.1 场地配合措施 (101)
10.3.2 施工便道和弃碴场配合措施 (101)
10.3.3 施工排水配合措施 (101)
10.3.4 地质预测预报配合措施 (102)
10.3.5 其他配合措施 (102)
10.4 冬季和雨季的施工措施 (102)
10.4.1 冬季施工 (102)
10.4.2 雨季施工 (102)
10.5 文明退场措施 (103)
10.5.1 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现场彻底清理。

(103)
10.5.2 按设计要求对现场采用植被覆盖或其他处理措施。

(103)
10.5.3 对弃碴场及时进行平整,表面用熟土覆盖进行复垦。

(103)
10.5.4 对过乡村的临时道路进行平整完善处理。

(103)
10.5.5 拆除临房、复耕支农。

(103)
1工程概况
1.1 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及编制范围
1.1.1编制依据
1) 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招标书、预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
2) 乌鞘岭特长隧道四标段投标文件;
3)现行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和规则;
4)现行的铁路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标准及规程;
5)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6)我公司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科技工法成果和多年积累的长大隧道工程施工经验;
7)国家及地方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8)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编制的施工进度安排。

1.1.2编制原则
1)科学部署,统筹安排,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确保关键工序的进度计划和工期目标的实现;
2)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
3)强化组织指挥,加强管理,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
4)优化资源配臵,实行动态管理;
5)推行责任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确保工期;
6)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水土保持。

1.1.3编制范围
1)隧道
乌鞘岭特长隧道I线(右线)YDK176+000~YDK177+000和YDK174+000~YDK174+650段1650m开挖、衬砌及整体道床工程;II线(左线)出口DK183+185~DK176+500和DK175+084~DK174+000段7769m平导和DK183+185~DK172+463段10722m扩挖、衬砌及整体道床工程。

2)辅助坑道
II线(左线)隧道分别在DK182+900、DK180+300和DK178+300处设横洞、12#和10#斜井。

横洞长294.83m,坡度+3‰,与正线夹角42°40′34″;12#斜井长342.51m,坡度35%,与正线夹角30°;10#缓坡斜井长1640.79m,最大坡度13%,与正线夹角32°37′06.6″。

3)洞门及洞门附属工程
乌鞘岭特长隧道II线(左线)隧道出口端(DK183+185~DK183+195)洞门及洞门附属工程(以I、II线间的中线为界)。

4)弃碴场
乌鞘岭特长隧道II线(左线)隧道出口端、12#斜井、10#斜井弃碴场处理(包括挡护工程、场地平整、绿化、复垦等)。

1.2 工程简介
1.2.1工程概况
兰新铁路兰州~武威南段增建第二线线路起于兰州西站,沿黄河二级阶地西行经河口南站跨黄河后溯庄浪河而上,在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站与龙沟车
站之间以特长隧道穿越乌鞘岭后沿龙沟河、庄浪河而下,进入河西走廊与既有线并行引入武威南站。

1.2.2设计概况
乌鞘岭特长隧道位于既有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与龙沟车站之间。

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右线长20050m,左线长20050m,线间距40m,两座隧道线路纵坡相同,主要为11‰单面下坡,右线隧道较左线隧道高0.56~0.72m。

隧道进口位于天祝县打柴沟镇赵家庄附近,地形开阔;隧道出口位于古浪县龙沟乡的沙沟台,地形较狭窄。

隧道洞身最大埋深1100m左右。

隧道原设计无横洞,因II线(左线)出口洞口段围岩软弱和下穿既有线施工原因,在II线(左线)出口左侧设横洞,与正线DK182+900相交,该横洞长294.83m,坡度+3‰,与正线夹角42°40′34″;
偏岔沟12#斜井全长342.51m,坡度35%,与II线相交于DK180+300,成30°夹角。

大直沟10#斜井原设计全长716m,坡度33%,与II线相交于DK178+300,成36.5°夹角。

(改变为全长1640.79m,最大坡度13%,与正线夹角32°37′06.6″。

)
1.2.3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国铁I级;
2)正线数目:双线;
3)限制坡度:单机6‰,双机13‰;
4)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40Km/h,最小曲线半径1200m;
5)牵引种类:电力;
6)牵引定数:4000t;
7)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
8)闭塞类型:自动闭塞。

1.2.4主要工程量
根据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2003年6月6日兰州会议精神,乌鞘岭指工程(2003)47号关于印发《乌鞘岭隧道施工组织设计》的通知,确定我公司主要工程量如表1.2.1所示。

表1.2.1 主要工程数量表
1.3 自然条件
1.3.1地形地貌
本区整体属于祁连山东北部中高山区,隧道进口以南为庄浪河河谷区,出口以北为古浪河及其支流龙沟河谷区,隧道经过乌鞘岭~毛毛山中高山区,根据山体相对高度,进一步划分为乌鞘岭南坡低高山及梁状丘陵区、乌鞘岭中高山区和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三个次级地貌单元。

本标段乌鞘岭特长隧道出口区主要为乌鞘岭北坡低高山区:位于F7断层以北,地形起伏,自然坡度15°~30°,海拔高程2800m左右,相对高差200~400m。

地表多有土层覆盖,其间沟谷发育,主要支沟有大洪沟、窄洪沟、金家直沟、大沙沟、天井沟及直沟等。

1.3.2气象特征
本标段线路位于中温带干旱气候区,春季多风,少雨干旱;夏季酷热,降水增多;秋季凉爽,降温较快;冬季寒冷,干旱少雪。

乌鞘岭地区海拔高(2900~3600m),气候垂直分带明显,气温寒冷,日温差大,阴雨风雪冰雹天气多变,冰冻时间长。

沿线年平均气温-0.1~5.1‴,绝对最高气温28.1~34.7‴,最低-29.0~30.6‴;多年平均降水量357.8~409.4mm,最大降水量55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548~1813.6mm;瞬时最大风速29m/s,主导风向北北西;最大积雪厚度24~36cm;土壤冻结深度138~200cm。

1.3.3地震
隧道通过区段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

1.4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4.1地层岩性
本区地层岩性复杂,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三叠系、志留系、奥陶系等。

本标段主要施工区段的围岩分级、衬砌类型和长度统计如表1.4.1。

表1.4.1 第四标段隧道各施工区段围岩分级、衬砌类型及长度统计
1.4.2地质构造
本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祁连山褶皱系。

隧道位于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内,褶皱与断裂构造发育。

1.4.3水文地质特征
本标段隧道范围内,围岩富水性分区划分可分为:
中等富水区:主要为F7断层破碎及其影响带;
弱富水区:主要为岭南和岭中的上三叠统砂岩夹页岩带(T3);
贫水区:主要为第三系砂砾岩夹砂岩、泥岩带(N2)、白垩统砂砾岩夹泥岩。

预计II线(左线)隧道最大总涌水量为16114.78m3/d,在F7断层破碎带有突然涌水的可能。

1.4.4不良地质
毛毛山—老虎山断层(F7):位于毛毛山岭北山前,延伸长度约174Km,前期为逆断层,后期表现为左旋逆走滑断层。

断带内物质主要由断层泥砾及碎裂岩组成,松散破碎,风化严重,破碎带出露宽度400~800m,局部大于1000m,隧道于DK177+050~DK177+835通过该断层,隧道通过长度785m。

1.5 施工条件
1.5.1交通运输
隧道出口紧邻312国道,既有兰新线十八里铺车站距隧道出口约11Km,材料运输方式采用火车和汽车联合运输,交通十分便利。

1.5.2当地资源
本工程所用的当地材料:片石、碎石来源于古浪县朵什乡石场(比较紧缺);砂由黄羊镇沙沟供应(货源充足)。

1.5.3施工用电
根据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18号文规定,乌鞘岭电源采用永临结合方式,35KV电源贯通进、出口,各施工口自35KV电源“T”接即可。

1.5.4施工用水
工程所在地龙沟河、小龙沟河常年流水,可满足施工用水需要。

1.5.5施工通讯
当地可通程控电话,通讯方便。

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内部采用小型程控交换机相互联系;对外联系在当地电讯部门安装程控电话,洞内与洞口值班采用内部小型程控电话与无线电对讲机联系。

1.6 工程特点
1.6.1隧道特长、工期很紧
乌鞘岭II线(左线)隧道长达20050m,为国内目前最长的铁路隧道。

根据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2003年2月12日和6月6日兰州会议精神要求,该隧道各施工口必须于2003年2月20日开工, 2005年10月21日该隧道I线(右线)必须纳入铁路新的线路运行图,工期仅34个月,异常紧张。

1.6.2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隧道围岩类别变化大,洞身穿越多处断层带和节理密集带,施工中可能出现围岩失稳、突然涌水涌泥等不良地质灾害,施工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大力推行信息化施工技术,规避施工风险,保障施工安全”。

1.6.3进度指标高、需配备精良的机械设备
为了实现工期目标,本标段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必须持续稳产、高产,施工高峰期,II线(左线)平导月掘进速度要求达到361m,扩挖进度最高要求每月达到650m,整体道床施工最高要求达到1650m/月,因此必须采用大型、高效、成龙配套、性能优良的隧道施工机械进行作业,以施工机械化保障隧道施工的快速化。

1.6.4设计技术标准高、质量要求严
本隧道的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40Km/h,因此必须以高标准、高质量的隧道工程,来保障今后隧道行车的快速、安全。

本工程的工程质量必须确保部优、力争国优,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以上,整座隧道达到不渗、不漏、不裂,并满足乌鞘岭特长隧道创优规划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组织,严格管理,以高素质的人员、先进的技术、一流的装备作保障,并与承担隧道施工任务的其它兄弟单位联合创优,实现上述质量目标。

1.6.5隧道工作面较多、施工管理难度大
由于Ⅱ线(左线)先期采用平导贯通,然后扩挖建成隧道,所以在施工中
必须多开辟工作面支持Ⅰ线(右线)隧道提前贯通,施工过程中开挖、支护、运输、衬砌、通风以及排水等都必须做好协调和管理,以实现“快速、有序、优质、高效”的建设目标。

1.6.6环保要求高
隧道所在地属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洞口所在地居民多,隧道出口、斜井口龙沟河、小龙沟河属于环境敏感点,整个施工过程要有完善的环保、水保措施,确保环境不污染、植被不破坏、水土不流失。

1.7 采用的技术规范及技术标准
1.7.1隧道工程
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99)
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J204-96)
3)《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4)《铁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规范》(TB10068-2000)
5)《铁路隧道辅助坑道技术规范》(TB10109-95)
6)《铁路隧道防排水技术规范》(TB10119-2000)
7)《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安全规则》(TBJ404-87)
8)《铁路隧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7-98)
1.7.2轨道工程
1)《铁路轨道施工及验收规范》(TBJ10302-96)
2)《弹性整体道床结构及施工工艺和机具的研究》(95G48-Q)
3)《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安全规则》(TBJ401-87)
4)《铁路轨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TB10413-98)
1.7.3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标准、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持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测规范》(TB10049-96)
5)《铁路工程地质技术规范》(TBJ12-96)
6)《铁路混凝土与砌体施工及验收规范》(TB10210-2000)
7)《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94)
8)《铁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B10115-98)
9)《铁路工程水质分析方法》(TBJ104-87)
10)《铁路生产污水处理设计规范》(TB10079-2002)
11)《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12)铁办[2001]14号文《印发<关于加强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的规定>的通知13)《铁路行车线上施工技术安全规则》(TBJ412-87)
14)《铁路临时工程附属辅助生产工程施工技术安全规则》(TBJ411-87)
15)《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TB10502-93)
16)《铁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TB10501-98)
1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
18)《铁路技术管理规程》
19)《铁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
20)《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21)《铁路工程土木工程试验方法》(TB10006)
2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2.1 施工准备
2.1.1内业准备
1)对设计图纸、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审核,并编写图纸会审记录;
2)进行临时工程设施的具体设计;
3)结合管段内工程任务的具体情况编写各种针对性的保证措施;
4)结合工程施工特点,编写《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技术管理办法》,关键工序编写《作业指导书》;
5)施工前,进行详细的施工技术书面交底;
6)根据合同要求,向甲方或监理工程师提供必需的资料。

2.1.2外业准备
1)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详细调查与踏勘;
2)乌鞘岭隧道建设指挥部组织对管段线路中线、标高进行贯通复测后,集团公司测量队进行延伸测量;
3)根据导线控制桩,放出中线控制桩橛,设臵护桩;
4)及时进行现场“四通一平”及临时设施的修建;
5)建立合格工地试验室,安装、调试好所有检测设备、仪器仪表,提前做好工地用料、建材的检测工作和混凝土、砂浆配合比的设计工作;
2.2 施工组织机构、施工队伍安排及劳动力配备
2.3 施工组织机构
按高效精干的原则组建中铁五局乌鞘岭隧道工程指挥部,指挥部设指挥长1人,副指挥长2人,总工程师1人,指挥部设两部一室,即工程管理部、合同财务部和办公室,指挥部共由12名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

指挥部下设两个项目经理部,第一项目经理部(一处);第二项目经理部(四处)。

2.3.1施工队伍安排及劳动力配备
1)II线(左线)出口工作面由第一项目经理部承担施工,项目部下设两项目队,分别负责II线(左线)出口和横洞的施工任务。

项目队成立开挖、运输、喷锚支护、衬砌、轨道及通风排水养道等共12个工班,共358人。

2)12#斜井由第二项目经理部项目二队承担施工,项目队成立开挖、运输、喷锚支护、防水层铺设、衬砌、机电及通风排水等共7个工班,共计180人。

3)10#斜井由第二项目经理部项目一队承担施工,项目队成立开挖、运输、喷锚支护、机电及通风排水养道等共5个工班,共计180人。

2.3.2施工管段及任务划分
1)施工管段及任务划分的原则:确保工期、减少窝工、均衡生产。

2)管段及任务划分如表2.2.1
表2.2.1 施工管段及任务划分(暂定)
2.4 机械设备配备
2.4.1II线(左线)出口(含横洞)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
3.1 2.
4.212#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3.2
2.4.310#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见表2.
3.3
表2.3.1 II线(左线)出口(含横洞)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
表2.3.1 II线(左线)出口(含横洞)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续上表
表2.3.2 12#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
表2.3.3 10#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
表2.3.3 10#斜井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续上表
2.5 临时工程规划与施工总平面布置
2.5.1临时工程修建原则
临时工程修建本着尽量利用既有设施,节省投资,节约用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

2.5.2施工便道
运输主干便道从国道312引入隧道出口,然后从隧道出口经小龙沟、陈家台、金寨直沟至10#斜井施工场地。

主干便道按双车道标准修建,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6.0m,路基面宽5.5m,主干便道长7.6Km。

12#斜井口施工便道从13#斜井口(从红沟桥分岔)引出,顺偏岔沟底挖沟垫
路而上至12#斜井口,新建便道0.8Km,单车道、简易路面标准。

至12#斜井施工场地及驻地便道从金寨直沟村旁引入,新建便道长1.2Km,便道修建标准与至进口便道标准相同。

出口弃碴场便道按双车道标准修建,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宽6.0m,路基面宽5.5m,主干便道长3.6Km。

2.5.3施工用电
根据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18号文规定,乌鞘岭电源采用永临结合方式,35KV电源贯通进、出口,各施工口自35KV电源“T”接即可。

II线(左线)隧道洞口设1000KVA变压器1台,当隧道掘进长度超过800m 后,洞内采用10KV高压进洞方式供电,在与掌子面800m处设500KVA移动变压器1台供洞内出碴机械用电;横洞口设500KVA变压器一台供横洞口施工用电。

12#斜井口处设800KVA变压器1台,负责洞内施工及生活区生活供电。

另配160KVA变压器一台供抽水使用.
10#斜井口处设1000KVA变压器1台,负责洞内施工及生活区生活供电。

另外,为预防当地电力供应系统不能满足施工需要及临时停电,II线(左线)洞口自备2台400KW内燃发电组供电;12#斜井口自备2台340KW内燃发电机供电;10#斜井口自备2台400KW内燃发电机供电。

以满足本标段全天24小时的施工生产及生活用电需要。

2.5.4施工供水
1)II线(左线)隧道出口施工用水:在线路DK183+260左侧山顶设200m3高山水池1座,在龙沟河设集水井,铺设临时给水干管路1.5Km,管径φ150mm。

2)12#、10#斜井施工用水:在小龙沟与偏岔沟交汇处下游设集水井一座,12#号斜井对面山头设一级加压水池一座(500m3),10#斜井山头设二级加压水池一座(300m3),铺设临时给水干管路7.2Km,管径φ200mm。

分别向隧道局施工的竖井、铁一局施工的11#、13#和12#、10#斜井供水。

2.5.5施工通讯
当地可通程控电话,通讯方便。

施工通讯方案如下:
1)对外联络采用手机、程控电话及传真机相结合的方式。

2)工地设值班室,实行24小时值班,并设程控电话一台,负责与项目经理部、指挥部的联系。

3)洞内每200米设手摇电话机一台,直接与工地值班室相联,及时反馈施工情况。

4)工地领工员配无线对讲机与工地值班室相联系。

2.5.6生产、生活房屋
2.5.6.1 生活房屋
考虑到乌鞘岭特长隧道施工工期紧,指挥部、项目经理部和项目施工队的生活房屋采用租用、移动与新建房屋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指标按人均8m2考虑。

其中指挥部利用称沟台小学部分校舍房屋作为现场生活、办公用房;租用古浪县古浪镇镇府部分办公大楼作为专家楼。

第一项目经理部及项目队生活、办公房屋设在古浪县龙沟乡称沟台村小学旁,面积近3072m2(含剩余称沟台小学校舍1000 m2);第二项目经理部生活、办公房屋设在天祝县红沟桥附近,为二层砖混楼房,面积760m2;第二项目经理部12#斜井工区生活、办公房屋设在天祝县金寨直沟村,为移动板房和集装箱板房相结合,面积880m2;第二项目经理部10#斜井工区生活、办公房屋设在天祝县大台村,为移动板房和汽车板房相结合,面积1446m2。

2.5.6.2 生产用房
①生产用房主要设在隧道施工工作口附近,临时生产用房为空心砖墙石棉瓦屋
面结构。

② II线(左线)出口临时生产用房见表2.4. 1
③ 12#斜井施工口临时生产用房见表2.4. 2
④ 10#斜井施工口临时生产用房见表2.4. 3
表2.4. 1 II线(左线)出口临时生产用房
表2.4. 2 12#斜井施工口临时生产用房
表2.4. 3 10#斜井施工口临时生产用房
2.5.7砼搅拌站
各工作口混凝土施工采用自动计量的集中拌和站拌和,在每个混凝土搅拌站设搅拌楼各一座。

混凝土搅拌站及大椎料场场地用C15砼硬化并作好地面排
水设施。

2.5.8空压机站
由于隧道施工各工作口开挖主要使用群钻,为了保证开挖钻机的工作风压,在每个工作洞口设空压机站,集中用φ150高压风管向掌子面供风。

2.5.9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
1)II线(左线)隧道出口工作面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见表2.4.5
2)12#斜井口工作面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见表2.4.6
3)10#斜井口工作面主要临时工程数量表见表2.4.7
表2.4.5 II线(左线)隧道出口主要临时工程数量
表2.4.6 12#斜井口主要临时工程数量
表2.4.7 10#斜井口主要临时工程数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