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陈寅恪的哥哥一群人的兄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是陈寅恪的哥哥一群人的兄弟
“他是陈寅恪的哥哥、鲁迅的好基友、齐白石的提点者,也是他自己。”.::.1923年正月里一个普通的冬天假日,北京史家胡同24号院门口来访者络绎不绝。凌家大宅画室在等待着它的客人。凌叔华几十年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金色太阳殷勤地晒在画室纸窗格上,淡墨枯枝影子投在北平特有的银粉墙纸上,似乎是一幅李成的寒林图画在一张唐笺上一般幽雅。”那次来访的画家有:陈师曾、陈半丁、姚茫父、王梦白、萧泉、齐白石、金拱北、周养庵和一个美国女画家穆玛丽。这是凌叔华“小姐家的大书房”沙龙聚会中的一场,却是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这些老画家普通的一场画会。今天史家胡同24号院已经成为了一个胡同博物馆,那场画会上的参与者均已作古。他们的风采余韵却存于不远处的中国美术馆。纪念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的“朽者不朽”展览正在那里展出,囊括了陈师曾二百余幅画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
展厅入口
展览位于美术馆五层和六层,四层展区分为四大板块:“人文风俗”以《北京风俗图册》为主体,营造街景穿梭的观感,并遴选陈师曾其他人物画;“山川逸兴”集中展示陈师曾的山水画创作面貌,展场中间以相互借景和层层穿透的方式呈
现其多组庭院写生与诗意山水小品;“朽木生花”展示其传世最多的花卉作品;“才艺博通”以文献、实物、图片喷绘或多媒体投影展出其书法、篆刻、漫画、画铜、笺画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六层展厅则以“沙龙雅集”为主题钩沉陈师曾生平、交友、著述,部分还原陈师曾与民国初年文艺界往来的艺术交往圈。
展览掠影
走出美术馆,我们来看看陈师曾的“非艺术”日常。·世家子弟也会被歧视·
右二陈师曾,左二陈寅恪,中间为祖父陈宝箴,祖父膝前为陈师曾儿子
1876年,陈师曾(陈衡恪)出生于湖南镇筸辰沅永靖道事署(今湖南凤凰县)中。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弟陈寅恪,舅舅俞明震,均是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以今人的说法,他也算官三代、世家子弟。
陈师曾五岁丧母,后,祖父、祖母接过养育他的责任,晚上祖母搂着他睡觉,白天祖父教他识字训诂,陈三立写“老人顾视笑语,争寄于衡恪”。七岁到十岁,陈师曾便可以作檗窠书,丹青、诗文都已不错,祖父常常拿其作品向来往的宾客自夸。很多年后,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陈三立为自己的儿子撰写行状,说“余父忘其溺爱也”。陈师曾十五岁跟随尹和伯学画,交往请教的是著名画家胡沁园、王湘绮。相对应
的,齐白石三十七岁拜王湘绮为师,四十五岁长沙拜访尹和伯,学习宋人杨补之双钩画梅之古法。而这些大家,陈师曾年少时已经开始与他们交往、深受其益。这是世家子弟的好处,近水楼台先得月,书、画、文的熏陶无处不在。
世家子弟也会被歧视。江南陆师学堂时期,学堂总办是俞明震,陈师曾的舅舅,当时他寄住于此,虽然是读书人,与矿路学生一样都穿便服,但是却得了一个外号“官亲”。这并不是一个好称呼。直到矿路班毕业,选送日本留学,陈师曾也跟着自费出去,这个歧视才被消除。
陈师曾留日时戏装照
陈师曾如何看待“世家子弟”这个称呼已不可考。但是陈寅恪曾在《乙酉冬卧病英伦医院》提过,他专门作序回忆当年与兄长陈师曾东游日本,上海遇到李提摩太,是李氏点评“君等世家子弟,能东游,甚善!”故诗中及之,非敢以乌衣自况也。这应亦是陈师曾的一个态度。: 古道热肠求画必应: 陈师曾为人冲和散淡,古道热肠,不然教育部时期也无法与鲁迅做那么长时间的朋友。或许这一点还体现在他做齐白石的艺术推手、外人求画必应上。周作人开玩笑说是“大家都想慢慢再揩他的油”,但是那也得是那个被揩油的人乐意。陈师曾日本留学回来后曾在南通师范学校任教,王个砥曾经回忆过这段时期的陈师曾,“我堂兄调之曾经在师范学校里当过苦学生(就是不出钱的学生)。他告诉我说:陈师曾先
生曾在该校执教,教的是博物。教课之余,作画吟诗,弄石自娱。向他求画的人很多,他总是有求必应。有一次,有人求他画一大幅,他两手从笔筒中抓起两支大笔,双手同时挥洒,片刻之间,一幅水墨淋漓的大葫芦就画好了。调之也得到过他书写的一张条幅,我看到过,那是一张写得比较工整的条幅。”
北平时期,索画人多,他倒也不吝惜。曾经为许寿裳绘墨笔芭蕉,“此清凉绿天荫,底或可为喘汗奔走之人作片时栖息地也。”
上海美专筹建新校舍,美专董事王一亭提议组织“古今名家书画展览会”,以售书画的收入作为建筑费用,得董事会采纳。以校长刘海粟的名义向海内名流张謇、郑孝胥、高剑父、陈师曾等致函征集作品。
陈师曾一口应承,“贵校事愿意极力帮助。请寄六吉棉料(四尺,即劈开寄来。)单宣纸(缶老常用此纸,价廉物美。)来,定即与梦白协力涂抹。”
展览中的《读画图》亦是涉及公益的一幅。画题中提到当年叶玉甫等人集京城收藏家所有,在中央公园展览七日,每日更换,共六七百种,收取的门票费用赈京水灾。陈师曾将现场记录了下来。此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为此展览方拿出来。《读画图》纸本,设色,87.7cm ×46.6cm···文人风骨眼看底层···
陈师曾在《中国绘画史》里肯定文人画的价值,认为文人画必须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者具,或许这也是他世家子弟处。从祖父当年参与戊戌变法,这个家族对底层、对国家的关怀促他有一种责任感。看到这样的人来画《北京风俗》便一点儿也不奇怪了。《北京风俗》绘制的全是底层百姓,乞丐、掏粪工、洒水人、卖烤白薯的妇女、大街上专门收弃婴尸骸的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视角朝向普通人,这是陈师曾的可贵之处。
当然他的艺术手法也是上乘的,不仅是技法好,亦是擅观察。周作人曾专门撰文《陈师曾的风俗画》:年轻时,陈师曾和鲁迅同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经常邀集二三友人到绒线胡同西口的清真饭馆去吃牛肉面,从东铁匠胡同斜穿马路过去,路途没多远。一次,正好有结婚仪仗经过,陈师曾甩开大家,独自跟着花轿,一路跟一路看,几乎与执事相撞。鲁迅伙同他人开口便挖苦他,说师曾心不老,看新娘子入迷了,陈师曾并不辩解。事后,大家看到陈师曾画的《北京风俗图》,图中有吹鼓手、打执事。鲁迅等人这才明白他追花轿的用意。展览中《北京风俗图》之一:玩鸟
在此次展览中,《北京风俗》位于中心的位置。里面有一幅是一位丐妇,她蓬头垢面,衣服破破烂烂,裹着小脚,右手拿着布帚,左手拿着香烛,追着洋车乞钱。着笔处曲尽贫民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