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历史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并试图发展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人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通过实践来获取和发展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这一思想开创了实践观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真理是通过对理念的思索获得的,而这种思索是通过实践活动得出的。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幸福和真理。
在中国哲学中,实践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儒家强调实践是达到仁德境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实践个人的道德品质。
佛家和道家也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身心修持和内观实践来实现解脱和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不可忽视。
马克思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对于当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实践来进行实验和观察,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和结论。
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和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马克思实践观还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实践观强调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决策的权利,对于民主政治的构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实践观,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和谐发展。
马克思实践观还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强调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当前面临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中,通过实践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话题。
马克思实践观不仅对于认识论和哲学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为当代科学研究、社会政治和问题解决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历史溯源
历史溯源,弥漫古香班级:高一(14)班作者:唐婕妤踏上晨曦的首班车,我们前往记忆中熟悉而芬芳的古都之源——河南。
历史上先后有二十多个朝代在这里创造璀璨的文明,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举世瞩目的成就。
置身于城垣相叠,文化厚积的古城,我们也仿佛在进行心灵的修行,在此仅能拾取几株绽放于掌心的花蕊,重新体味。
禅心佛语轻轻走进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的嵩山少林寺,我们就被精彩绝伦的少林功夫震撼:象形拳,硬气功,震山棍……气势恢宏,引得叫好声一片。
现场还邀请观众拜师学艺,无奈均不得精髓。
看着旁边绿地上咬牙训练的习武少年,我们明白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走进少林寺的立雪亭,我们就会想起耳熟能详的佛家故事:“断臂求法”传说原来有位僧人名叫神光,他无畏寒冬腊月,漫天大雪仍苦心求教。
达摩开口问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神光泪流满面说道:“只愿和尚慈悲,为我传道。
”达摩担心神光只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略有迟疑。
神光明白达摩心思,就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达摩面前。
达摩于是就留他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他取名慧可。
我们身处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面对前方的岔路,迷失过,渴望过,也曾经找不到远方的灯塔。
但这个故事却给我深刻的启迪。
纵使断臂以阻挡不了神光对佛法的追求,那我们生命旅途中所遇的荆棘又有何畏惧呢?带着对佛法的深思我们又进入方丈寺,上有乾隆赋诗一首:“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
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
”一国之君在此体会到天籁之音,我们也感到心的澄明。
虽游览众多塔林但我们还未解开佛家之本,带着憧憬我们又来到中国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青山绿水、万象生辉,庄严肃穆是我们的第一印象,在这里我们对佛像有了更高的认识。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佛像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让我们每一尊都想细细端详。
在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引人注目。
多种方法追溯祖先根源
多种方法追溯祖先根源
除了郡名和堂号,各姓氏族人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追溯祖先根源:1.查阅家族谱系:家族谱系是记录家族世系和家族成员信息的文献资料。
通
过查阅家族谱系,族人可以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族人的迁徙情况、家族成员的生卒时间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2.研究族谱系联:族谱系联是指同一祖先的不同分支之间的关联。
通过研究
族谱系联,族人可以了解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缘关系、家族的分支情况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3.了解祖上事迹:通过了解祖先的事迹、历史背景等信息,族人可以更深入
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4.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帮助族人
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例如,DNA检测技术可以帮助族人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从而推断出祖先的起源地和迁徙路径等信息。
综上所述,各姓氏族人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追溯自己的祖先根源。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族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认识和认同自己的家族根源。
寻根溯源—谭姓的历史与文化
寻根溯源—谭姓的历史与文化谭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姓氏来源、名人堂等方面,探寻谭姓的历史与文化。
一、历史渊源谭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相传,西周末年间,姬姓子孙胡公谭氏定居在今天的湖南地区,为当地的豪族。
胡公谭氏为商代至西周初期的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功臣,因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而享有盛誉。
在秦汉时期,谭姓逐渐扩展到了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据《姓氏考略》记载,谭姓与陆姓、杜姓、李姓、吴姓等姓氏关系密切,这些姓氏的祖先有可能来自同一支派。
而在明清时期,谭姓的分布更加广泛,主要集中在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份,其中尤以湖南为多。
二、姓氏来源关于谭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谭姓源自古代的谭国。
据《姓氏精义》记载,谭国是炎帝的后代,建立于今天的广东地区。
因此,一些谭姓族人可能是谭国后裔。
另一种说法认为,谭姓可能是源于谭氏国。
根据史书记载,谭氏国建立于董子谭氏,位于今天的湖南湘乡市一带。
因此,一些谭姓族人有可能是谭氏国后裔。
三、名人堂谭姓历代有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在各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1. 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爱国者。
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之一,曾参与策划武昌起义,为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立下赫赫战功。
2. 谭延闿: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
他在明朝时期,在江西等地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并建立功勋,被誉为忠勇名将。
3. 谭家衍: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作品《围城》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4. 谭盾:中国著名导演、编剧。
他执导的电影《活着》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赞誉,并多次荣获国内外影展的大奖。
以上仅为谭姓名人中的几位代表,谭姓的名人堂还有很多其他著名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为谭姓增添了光彩。
四、文化传承除了名人的荣耀,谭姓还有悠久的传统文化。
1. 谭氏宗祠:谭氏宗祠是谭姓族人祭祖、祈福的重要场所。
初中历史图腾崇拜的历史溯源
初中历史图腾崇拜的历史溯源图腾崇拜,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图腾崇拜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从人类社会早期的图腾崇拜开始,逐步探究其历史溯源。
1. 人类社会早期的图腾崇拜早在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之前,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开始出现图腾崇拜的现象。
图腾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被认为具有神圣的力量和象征意义。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往往由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力量的恐惧而起。
2. 图腾崇拜在古代文明中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图腾崇拜逐渐成为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图腾崇拜的影响,比如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图腾,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
在古埃及,人们崇拜猫头鹰、乌鸦等动物作为图腾。
在美洲原住民文化中,图腾柱代表着一族的标志和形象。
3. 图腾崇拜的社会功能图腾崇拜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首先,它作为一个信仰系统,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群体认同感,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其次,图腾崇拜也有助于人们理解自然和宇宙的运行规律,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幸福感。
此外,图腾崇拜也有助于统治者巩固权威,通过塑造自身的神性以维持统治地位。
4. 图腾崇拜与现代社会尽管现代社会已经迈入科学和理性的时代,但是图腾崇拜的影响依然可以在某些方面找到。
比如,一些企业或团体会选择图腾作为标识,以展示自身的形象和价值观。
同时,一些现代宗教也保留了图腾崇拜的元素,将其融入信仰体系中。
5. 图腾崇拜的思考图腾崇拜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引发了我们对于信仰、文化传统和权威的思考。
我们应该认识到图腾崇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类心理的需求,但也要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不盲目迷信。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形式,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总结:图腾崇拜作为人类社会早期信仰的象征,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
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社会,图腾崇拜对于塑造社会认同和维持社会秩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淮安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淮剧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历程也是丰富多彩的。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
淮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晚期,通过与地方民间戏曲相结合,形成了较为雏形的淮剧。
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淮剧也逐渐发展。
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戏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称为淮剧。
淮剧的表演特点主要包括唱腔婉转动人,行当多样化,表演风格朴实自然,以及舞台布景精美细致。
在清朝中后期,淮剧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明确的表演体系和风格。
淮剧的演员们开始走出淮安,到其他地区表演,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名气。
由此可见,在淮剧的发展历史上,清朝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淮剧逐渐形成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
到了近现代,淮剧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其剧种特色也得到了更为明确的强调。
20世纪初,淮剧在上海等地进行了活动,此时淮剧的表演也有了较为明显的风格特点。
与其他地方的戏曲相比,淮剧以其轻松活泼的表演风格和温婉动人的唱腔而著称。
淮剧也由此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分。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淮剧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各种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淮剧的元素和表演形式,淮剧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新的扩大。
淮剧的表演形式和技艺也得到了更为严谨的传承和发展,新生代的表演者也在保护和传承淮剧的为其融入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淮剧的发展历史由古至今可以概括为初期形成、明清时期发展和现代传播发展三个阶段。
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淮剧丰富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淮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溯源也展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淮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传统戏曲继续在今天的中国文化中发光发热。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淮剧,又称徽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安徽地区。
淮剧在中国戏曲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剧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在淮剧的发展历史中,不仅有着优秀的剧作和著名的演员,还有着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社会历史背景。
本文将从淮剧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进行历史溯源,介绍淮剧的发展轨迹和特色,以期能更好地了解淮剧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一、淮剧的起源淮剧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戏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
据文献记载,宋朝时期就有了类似于淮剧的地方戏曲形式,当时称作“微山戏”,在安徽地区广为流传。
13世纪至14世纪,这种地方戏曲逐渐演变为“淮剧”,并在明清时期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
在明清时期,淮剧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仅在安徽地区广泛流传,还传入了江苏、浙江等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戏曲体系和表演特色。
淮剧的起源与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密不可分,它融合了当地的方言、民俗和地域特色,表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在淮剧的起源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外来的戏曲元素和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
正是在这种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的滋养下,淮剧才得以源远流长、传承不衰地延续发展至今。
二、淮剧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是淮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淮剧在皖南地区和苏北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出,成为了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
在这一时期,淮剧除了在当地广泛传播外,还有着与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的交流和融合,充分吸收了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秀元素,不断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表演艺术。
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是淮剧发展的又一重要时期,当时淮剧曾受到了现代戏曲和大众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演出风格。
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城市化的发展,淮剧也逐渐迈向了现代化的舞台演出,探索出了更多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手法。
文化溯源事例分析报告
文化溯源事例分析报告文化溯源是指通过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演变过程,揭示出现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以下是一个关于文化溯源的事例分析。
事例一:茶的溯源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产物之一。
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中国西南地区。
在中国古代,茶被视为药物和美容品,只有贵族和士人才能享用。
茶的泡制和饮用方法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然而,茶的溯源远不止于中国。
经过研究和探索,人们发现茶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的邻国印度。
公元前6世纪,佛教僧人携带茶叶从中国传入印度,茶文化逐渐在印度流行起来。
尤其是在印度的波斯帝国时期,茶成为了上流社会人士的喜爱之物。
茶的溯源不仅仅扩展到了印度,还延伸到了东亚的其他国家。
7世纪时,日本的僧人从中国带来了茶叶,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
而在中国南部的福建省,茶叶经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对当地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茶的溯源,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演变过程。
茶的溯源证明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维护文化多样性。
事例二:舞龙舞狮的溯源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之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舞龙舞狮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农耕文明。
据考古学和文献记载,舞龙舞狮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古代君主国家楚国。
楚文化以虎为图腾,龙和狮子作为神兽,被民间用来驱邪祈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舞狮逐渐成为民间传统娱乐活动。
在春节等重要节日,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来庆祝丰收和祈福。
舞龙舞狮的技艺和表演方式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地方风格,例如广东的南狮和湖南的马头琴。
舞龙舞狮的溯源不仅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还展现了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化交流。
随着中国移民的流动,舞龙舞狮的表演艺术也传入了东南亚和其他华人社区,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舞龙舞狮的溯源,我们可以了解到舞蹈和戏剧艺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娱乐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也可以看到舞龙舞狮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淮剧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安徽淮河流域地区。
淮剧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淮剧最早起源于明代的民间戏曲。
当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江淮地区的戏曲艺术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各种地方曲种在这个区域内兴起。
以地方小调和专唱单角为特色的淮剧逐渐形成。
开始时,淮剧主要是民间演艺,演员多为草根起家,演出方式也较为简单。
清代中期,淮剧逐渐得到官方的青睐和支持。
达官贵人纷纷为淮剧聘请演员,甚至有官员在任期满后专门找淮剧团回乡庆祝。
这使得淮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剧目。
淮剧开始采用专业化的表演方式,注重演员的造型和演唱技巧,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民国时期,淮剧逐渐走向了全国舞台。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淮剧团纷纷成立,演出场次不断增加。
一批著名的淮剧演员开始受到各地观众的喜爱,他们的演出技巧和剧目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淮剧与其他地方戏曲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各种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不断融入到淮剧中,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淮剧继续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重视。
政府推动了更多的淮剧剧团成立,并且加强了对淮剧的保护和传承。
淮剧也在政治上受到了一定限制,文革期间,淮剧受到了批判和冲击,一些优秀的演员被迫放弃了演艺事业。
改革开放以后,淮剧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些优秀的淮剧演员脱颖而出,他们在全国舞台上频频亮相,淮剧演出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淮剧在内容上也有了更多的突破和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更多地呈现了当代社会的生活和问题。
淮剧作为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淮剧承载了江淮地区丰富的文化和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溯源的概念
溯源的概念
溯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sùyuán,指的是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根源。
溯源最早也是1997年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而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互联网技术、云存储技术、区块链技术及云传输技术。
实际操作:通过专业的机器设备对单件产品赋予唯一的二维码作为防伪身份证,实现“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编码”,然后可对产品的生产、仓储、分销、物流运输、市场稽查、销售终端等各个环节采集数据并追踪,构成产品的生产、仓储、销售、流通和服务的一个全生命周期管理。
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与传承
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与传承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传统。
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了最早的文字和文化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明逐渐发展成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中,最著名的就是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流,其河谷地区孕育了众多的古代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居民开始使用文字,开启了中国文字的漫长历程。
这些最早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被称为“甲骨文”,它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宗教事务,也为后世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文明的传承离不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努力。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都为后世所传承和发扬。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注重教育,开设了许多的学校和书院,培养了一大批的文化人才。
这些人才通过著述、讲学等方式传承了中国的文化精髓,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古代中国文明的传承还体现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仁爱、孝道、礼节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价值观念仍然对中国人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传承。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的小说和戏剧,中国文学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世人。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丝绸、瓷器等也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与传承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独特性的过程。
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同时,这也是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文明的历史溯源与传承是一个千百年来持续发展的过程。
上林歌圩历史溯源与传承发展
上林歌圩历史溯源与传承发展上林歌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上林县的一座历史悠久的集市。
歌圩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上林歌圩的繁荣发展,不仅反映了千年来上林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也成为了上林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与展示上林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上林歌圩的历史溯源相传可以追溯到唐朝。
根据史书记载,唐代上林县县城的街市有“三圩”之称,即大圩、中圩和小圩。
大圩是上林县最重要的集市,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繁华热闹的场所,被誉为“歌圩”。
据说,当时的上林县人民在圩上唱歌跳舞,表演各种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商贾前来贸易和观赏。
人们将这个集市称作“歌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林歌圩逐渐发展壮大。
特别在明、清两代,歌圩成为了上林县的商贸中心,吸引了更多的商人和民众前来交流和贸易。
当时的歌圩,不仅是一个市场,还是一个体现上林县民俗风情和社会文化的场所。
商贩们挑着担子、驮着货物,从各地赶来,唱着歌谣、吆喝叫卖,商贩与顾客互动,交流贸易,热闹非凡。
而且,在歌圩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竞技比赛。
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购买到各式各样的工艺品,还能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戏曲、杂技、民间艺术表演等。
一些传统技艺如陶瓷、染织、编织等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据传说,明代的歌圩还有专门的戏台,每逢歌圩举办时,会有专业的戏班和木偶戏团赶来演出,引得人们络绎不绝,乐此不疲。
上林歌圩在近代遭遇了一些困境。
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上林歌圩逐渐衰落。
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歌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歌圩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景象,变得冷冷清清,甚至人去楼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上林歌圩得到了重新振兴和发展。
上林县政府决定将歌圩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歌圩的保护和建设力度。
政府还加大对歌圩的宣传和推广,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商人前来参观和交流。
如今,上林歌圩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景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商人。
每逢歌圩举办时,都会有大量的商品和文化产品亮相,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
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源于安徽淮南一带的民间传统戏曲形式,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风格。
淮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元朝时期,当时流行的是蒙古剧和汉剧,而淮剧则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大约在明朝末期开始成形。
明清时期,淮剧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并且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在民国时期,淮剧进一步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变化迅速,戏曲市场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淮剧适应时代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不断创新和改进,吸取了其他戏曲剧种的精华和优点,并形成了以淮南方言为基础的独特语言艺术风格。
同时,一些优秀的演员和剧作家也相继涌现,为淮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中国新政权建立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淮剧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经济支持,演出场所和剧团也得到了改善和提高。
同时,对淮剧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强化了舞台语言、音乐和表演技巧等方面的特色。
这些措施为淮剧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淮剧的市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戏曲现代化的探索,淮剧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些企业和机构开始注重对淮剧的推广和传承,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宣传,为淮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总的来说,淮剧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传统精神的延续与弘扬。
从元朝时期到今天,淮剧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荣誉。
在今后的发展中,淮剧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初中历史时事溯源教案
初中历史时事溯源教案
课题:历史时事溯源
教学目标:
1. 理解历史时事的概念,认识其重要性;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当前时事;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历史时事的概念及重要性。
难点:历史知识在分析当前时事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时事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历史时事,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时事,并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历史时事话题。
二、学习历史时事概念及重要性(10分钟)
教师介绍历史时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历史时事对于理解当今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三、分析历史时事案例(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一个具体的历史时事案例,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解释为什么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就各自选定的历史时事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并尝试从历史角度去分析和解释。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历史时事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见识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撰写一份关于选定历史时事话题的短文,分析该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评价:
学生的参与度和分析能力。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
淮剧发展的历史溯源淮剧,是一种具有淮北地区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安徽省宿州市境内的淮河流域一带,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贵遗产之一。
淮剧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闻名,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寻淮剧的发展历程,了解这一戏曲剧种的历史溯源。
淮剧的开端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据考证,淮剧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初次形成的,当时,淮北地区的宿州、六安、滁州等地都有文人艳侨隐居,特别是宿州是古代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
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淮剧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淮剧融合了苏皖地方的文艺元素,崭新而绚丽的艺术独树一帜,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在淮剧发展的初期,演出场所比较简陋,经常是在庙堂、社戏或者家庭中进行。
后来,随着淮剧的逐渐成熟和发展壮大,演出场所逐渐扩大,场景更加宏伟,戏曲剧目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悲剧、喜剧、历史剧等。
淮剧的表演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包括唱腔的改革和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
早期的淮剧演员,多为本地人,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学艺,大多都是在家庭中传承和学习,这就使得淮剧的表演方式更注重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
后来,一些淮剧艺人逐渐走向社会大舞台,他们到各地演出淮剧,吸收其他戏曲的优点,使得淮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淮剧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淮剧发展的高峰期。
淮剧的表演活动遍布淮河流域的各大镇子,每到戏季演出,都会有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那个时候,淮剧的演员都是正规的职业演员,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他们的表演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淮剧也成为了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深受人民的喜爱。
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和传播途径的多元化,传统戏曲的表演观众逐渐减少,淮剧也受到了冲击。
市场上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逐渐占据了人们的娱乐时间。
传统的淮剧表演和演出渐渐式微,一些传统的戏曲剧种也因为缺少有效的传承和发展而逐渐走向式微。
历史溯源
历史溯源
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黄河浮桥,也就是的中山桥的前身。
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
军管会组织了三百多人昼夜抢修,抢修后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山桥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北京香山区嘉绒藏族历史溯源
北京香山区嘉绒藏族历史溯源
北京香山区的嘉绒藏族历史溯源自清朝,其来源及历史可以追溯至满洲的八旗。
在1700年左右,乃至朝鲜的一些团体,携带着宗教信仰和文化遗产,开始在中国北京香山结缔新家园,组建小型部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嘉绒藏族,他们的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从文化宗教上来看,嘉绒藏族信奉佛教,他们把佛教作为精神指导,不仅仅为指导他们的日常行为,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应对世界现实的方式,可能更多的是要修行佛教来追求自我意识,实现精神上的升华。
嘉绒藏族的社会文化也拥有独特的传统风格,比如常年以来都有大量的歌舞活动在嘉绒藏族之间推波助澜,这便是嘉绒藏族的传统文化,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马头胡管乐。
此外,他们也热衷于各类节日,比如春节、社稷春节、甲子节等,这些节日丰富了嘉绒藏族社会文化,也更加紧密地结合了整个民族。
因此,嘉绒藏族在北京香山区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值得珍惜和保护。
嘉绒藏族传承了满洲的文化遗产,开创了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之路,也在清朝时期开始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让嘉绒藏族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物勒工名”到“产品溯源”南京明孝陵使用的每块城砖都勒刻着制造出处。
近期,全国各类产品溯源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商务部日前发布通知,要求加快肉、菜、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
我国最早的产品溯源制度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物勒工名”之制,勒就是镌刻,这种制度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便质量检验和日后的追查。
到战国晚期秦国产品溯源制度已经比较完善。
公元前620年前后编成的重要典籍《礼记》,其中的《月令篇》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这段关于“物勒工名”制度的精彩记述,也在此后约380年见录于由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第十卷《孟冬纪》。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秦法对于产品溯源制度有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规定:产品上必须铭刻工匠和工师(丞)的姓名,并且在中央政府专门设置了负责产品质量的官职“大工尹”,职责是严格按照秦法质检,并对不合格产品“按名索骥”追究处罚相关责任人。
秦之后,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历代一直坚持“物勒工名”的基本制度。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再次载入这条1273年之前的产品溯源法律条文:“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
可见,“物勒工名”制度是我国从奴隶社会晚期到封建社会前期产品溯源制度的基础原则。
以严刑峻法而著称的明代,“物勒工名”之制几乎被发展到极致。
明南京城墙何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只要稍微留意就能发现这座600年后仍固若金汤的城池的奥秘:墙体所有城砖上均铭记了出产该砖的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五到六级责任人的名字。
并且对每块城砖重量、尺寸、规格均有统一规定。
全部城砖只能由官府统一订制、收购、运输、调用。
官府对制砖的每道工序都要求极其苛刻,城砖运到京城后,必须经过验收。
质检官吏从每一批次中任意抽出一定数量城砖,再由两名精壮的军兵抱砖相击,城砖确保不掉渣、不脱皮、不破碎,且声如洪钟者,方为合格。
该批次城砖不合格数量超过规定比例,则整批被定为不合格产品,责令重新烧制。
如再度检验不合格,就要对砖上铭文中记录的各环节责任人严加惩处,甚至有的要被斩首。
即使能蒙混过关,砌入墙体若干年后,经风雨侵蚀而暴露出质量问题,仍按照砖上刻名处罚。
历代封建王朝,大都通过“物勒工名”之制,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责任人——工匠和官吏处以鞭笞、没收、罚款,撤职、降职等处罚。
劣质产品上的“工名”把许多失职工匠和官吏统统写进了历史的“黑名单”;同时,传世精品上留下“工名”也让许多精工良匠和称职官吏载入史册。
“物勒工名”从正反两面,保证中国产品溯源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也带给后人许多有益的启示。
(来源:中国普法网-以案释法我有话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9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溯源体系建设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近年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围绕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稀土产品等重要产品,积极推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溯源体系,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促进监管方式创新、保障消费安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是,也存在统筹规划滞后、制度标准不健全、推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重要产品溯源体系,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落实企业溯源管理责任为基础,以推进信息化溯源为方向,加强统筹规划,健全标准规范,创新推进模式,强化互通共享,加快建设覆盖全国、先进适用的重要产品溯源体系,促进质量安全综合治理,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与公共安全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统筹规划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加强指导协调,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形式多样与互联互通相结合,促进开放共享,提高运行效率;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创新治理模式,保障消费安全和公共安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溯源体系建设的规划标准体系得到完善,法规制度进一步健全;全国溯源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初步实现有关部门、地区和企业溯源信息互通共享;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溯源意识显著增强,采用信息技术建设溯源体系的企业比例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对溯源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步提升,溯源体系建设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二、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四)做好统筹规划。
按照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特种设备安全法和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围绕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产品,统筹规划全国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将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等作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推动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建设溯源体系。
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规划,确定溯源体系建设的重要产品名录,明确建设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
(五)推进食用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溯源协作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核心、以溯源码为载体,推动溯源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实现食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溯源管理。
推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信息平台运行。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开展肉类、蔬菜、中药材等产品溯源体系建设的地区,要大力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加快建立保障溯源体系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六)推进食品溯源体系建设。
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食品,督促和指导生产企业依法建立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切实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推动溯源链条向食品原料供应环节延伸,实行全产业链可溯源管理。
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进口乳粉、红酒等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七)推进药品溯源体系建设。
以推进药品全品种、全过程溯源与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完善药品溯源体系。
在完成药品制剂类品种电子监管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原料药(材)、饮片等类别药品。
抓好经营环节电子监管全覆盖工作,推进医疗信息系统与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对接,形成全品种、全过程完整溯源与监管链条。
(八)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溯源体系建设。
以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程溯源监管为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电子溯源码标识制度,建设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溯源体系,实施全程溯源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
(九)开展特种设备和危险品溯源体系建设。
以电梯、气瓶等产品为重点,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对电梯产品的制造、安装、维护保养、检验以及气瓶产品的制造、充装、检验等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溯源体系。
以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等产品为重点,开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销毁全过程信息化溯源体系建设。
(十)开展稀土产品溯源体系建设。
以稀土矿产品、稀土冶炼分离产品为重点,以生产经营台账、产品包装标识等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稀土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实现稀土产品从开采、冶炼分离到流通、出口全过程溯源管理。
三、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十一)完善标准规范。
结合溯源体系建设实际需要,科学规划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特种设备、危险品、稀土产品溯源标准体系。
针对不同产品生产流通特性,制订相应的建设规范,明确基本要求,采用简便适用的溯源方式。
以确保不同环节信息互联互通、产品全过程通查通识为目标,抓紧制定实施一批关键共性标准,统一数据采集指标、传输格式、接口规范及编码规则。
加强标准制定工作统筹,确保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标准相协调。
(十二)发挥认证作用。
探索以认证认可加强溯源体系建设,鼓励有关机构将溯源管理作为重要评价要求,纳入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有机产品等认证,为广大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市场化认证服务。
适时支持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探索建立溯源管理体系专门认证制度。
相关部门可在管理工作中积极采信第三方认证结果,带动生产经营企业积极通过认证手段提升产品溯源管理水平。
(十三)推进互联互通。
建立完善政府溯源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推进各类溯源信息互通共享。
有关部门和地区可根据需要,依托已有设施建设行业或地区溯源管理信息平台。
鼓励生产经营企业、协会和第三方平台接入行业或地区溯源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上下游信息互联互通。
开通统一的公共服务窗口,创新查询方式,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溯源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
四、多方参与,合力推进(十四)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生产经营企业要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溯源管理制度,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鼓励采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采集、留存信息,建立信息化的溯源体系。
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等流通企业要发挥供应链枢纽作用,带动生产企业共同打造全过程信息化溯源链条。
企业间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协作机制,通过联营、合作、交叉持股等方式建立信息化溯源联合体。
电子商务企业要与线下企业紧密融合,建设基于统一编码技术、线上线下一体的信息化溯源体系。
外贸企业要兼顾国内外市场需求,建设内外一体的进出口信息化溯源体系。
(十五)发挥政府督促引导作用。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遵守溯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溯源体系。
围绕溯源体系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示范创建活动。
已列入有关部门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强市、质量提升等创建活动的地区,尤其要加大示范创建力度,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有条件的地方可针对部分安全风险隐患大、社会反映强烈的产品,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强制要求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溯源体系。
(十六)支持协会积极参与。
行业协会要深入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宣传贯彻活动,创新自律手段和机制,推动会员企业提高积极性,主动建设溯源体系,形成有效的自律推进机制。
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可投资建设溯源信息平台,采用市场化方式引导会员企业建设溯源体系,形成行业性示范品牌。
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协会提升服务功能,为会员企业建设溯源体系提供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