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斜型砂岩油、气田
(1)与褶皱作用有关的;(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
2)单斜型砂岩油、气田
(1)与断裂作用有关的;(2)与沉积作用有关的
3)刺穿构造型砂岩油、气田
(1)盐丘油、气田;(2)泥火山油、气田;(3)岩浆柱油、气田
4)不规则带状砂岩油、气田
(1) 滨岸砂洲油、气田;(2) 古河道油、气田
高 阻——过充注、正常充注 :盖层封闭好 低 阻——正常充注、欠充注:盖层封闭差
三、油气系统的分类 1)综合以下限定因素的分类:
含油气系统
生成子系统
运聚子系统
充注因素 过充注
正常充注 欠充注
运移排烃方式 垂向排烃 侧向排烃
捕集方式 高阻 低阻
选定限定因素对含油气系统分类
2)历史-成因分类法
四、描述的内容
第三节 油气系统
国外盛行的油气系统定义是: (Magoon等,1994) 一个包含着有效烃源岩、与该源岩有关的油气以及油气聚集
成藏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的天然系统。
张厚福等: 是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
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 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 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其顶受区域盖层及上覆岩系 所限,底为底层烃源岩所覆盖的储集层。
• 区域充注量:区域性生烃凹陷中可加以捕集的总油气量,等于区 域性生烃凹陷中生成的油气量减去排烃与运移中的散失量; • 圈闭充注量:圈闭能捕集的烃类数量,等于圈闭集烃范围内生成 的油气量减去运移过程中的散失量。
2)运移—捕集子系统:从成熟烃源岩汇集与分配油气,形成商业 油气藏或逸散。(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运移排烃方式、聚集方式) • 聚集方式:
1. 基本要素 2.地质作用过程 3.主要描述图件(四图):
含油气系统埋藏史图;含油气系统平面展布图 含油气系统剖面图; 含油气系统事件图 关键时刻(Critical moment):含油气系统中大部 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
含油气系统描述
门限、层段、 有效
静
动
范围、潜力
烃源岩
态
4、根据盆地边缘性质分: 断陷型(单断、双断)
5、Chapman,1976,据边缘: 非断陷的、断陷的
6、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
——槽台说 ——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动力学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下降运动为主,但伴随着次 一级的上升运动;第二阶段以上升运动为主,但伴随着次一级的 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 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但从地槽区横剖面来看,其运动方向、速度和幅度并不均衡。如 图9-1最下边剖面图所示,两侧是稳定的地台区,中间是地槽区中 有的地方拗陷较深,沉积的厚度较大,称为地向斜;有的地方相 对隆起,沉积厚度较小甚至缺失一部分沉积,称为地背斜。所以 说,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
克拉通内部盆地、克拉通边缘盆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单元
基本构造单元 一级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带
局部构造
盆地
隆起、坳陷、斜坡 长垣、背斜带、单斜带断 穹隆、背斜、鼻状构
亚一级: 凹陷、凸起
裂带、岩相变化带、超覆 造、底辟构造、断块、
带、尖灭带、盐丘带
潜山、生物礁块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区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
•油气田:一定面积内,受单一局部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所有油
张应力构造圈闭样式: 掀斜断块、滚动、拱张、披覆构造 ——大陆裂谷盆地、内陆坳陷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新生洋盆
(2)挤压环境盆地: 汇聚板块边界及周围,与造山带有关
• 压性构造圈闭形式:逆冲断裂(带)、褶皱
(3)剪切环境盆地 (走滑环境)
拉分盆地 张扭性盆地 压扭性盆地
(4)重力环境盆地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
第二节 油气聚集单元
第三节 油气系统
油 气 藏
↑
油 气 田
↑
油 气 聚 集 带
↑
含 油 气 区
↑
含 油 气 盆 地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
•含油气盆地
地壳中具有统一地质发展史,发生过油气生成、 运移、聚集过程,并存在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态
地
地
层:产状与几何形态 输
面:断层与不整合
导
质 要
质 作
网:三者与裂隙组合 层
素
用
沉积相、岩性
储
几何形态、成岩相
储集性能
层
区域(间接)
盖
局部(直接)
质量(高阻与低阻) 层
建立组合关系
关键时刻要素组合 保存期作用演变 含油气系统划分 有利勘探区与目标
油气 生成 过程
油气 运移 过程
圈闭 形成 过程
油气 成藏 过程
5)砂岩古潜山油、气田
•碳酸盐岩油、气田类
1)大型隆起碳酸盐岩油、气田 2)裂隙型碳酸盐岩油、气田 3)生物礁型碳酸盐岩油、气田 4)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田
图:东营凹陷油气田分布与生油区的关系
图:松辽盆地油气田 分布与生油区的关系
图:黄骅坳陷油气田 分布与生油区的关系
二、油气聚集带
•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定名: 地区:烃源岩层-储集岩层(把握性符号)含油气系统 例: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段(!)含油气系统
Biblioteka Baidu
六、划分
关键:识别有效源 岩体(在关键时刻 生成和排出石油的 源岩连续体)。
数目:由有效源岩 体的数目决定。
北美洲七个油气系统分布示意图
中杨子区S-C油气系统演化史综合图
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
一、油气系统研究的关键
将盆地中的有效烃源岩系、储集层、盖层、上 覆岩系等基本地质要素与圈闭形成、油气生成、运 移、聚集、保存等成藏作用纳入统一的时间、空间 范围内,开展静态与动态紧密结合的综合研究,科学 地阐明油气藏的形成、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二、油气系统的组成——生成子系统、运聚子系统
1)生成子系统:在某一时间段内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油气量。 ——需定量研究区域充注量、圈闭的油气充注量
NM O
车镇凹陷
惠民凹陷
东营凹陷
沾化凹陷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1、根据规模:
超巨型>100万km2 巨 型 50-100万km2 大型 10-50万km2 中型 1-10万km2 小型 <1万km2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2、根据平面形态: 圆-椭圆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
3、根据剖面形态分: 对称的、不对称的
在上升后期阶段,各个地向斜都上升隆起,连同在边缘拗陷中的 碎屑沉积也一起发生褶皱,这时在两个相邻的中央隆起之间,即 相当于原来地背斜的地方,形成新的拗陷区,称为山间拗陷;在 地槽区两侧的中央隆起和地台之间所形成的新拗陷区,称为前缘 拗陷。这时山间拗陷和前缘拗陷形成新的沉积区,接受正在迅速 隆起过程中剥蚀下来的大量粗碎屑物质。在这些拗陷中,有时有 一部分海水残留下来,形成潟湖。
沉积盆地 含油气系 勘探区带 勘探目标
关键时刻时间 生烃范围与强度 生烃量
流体演化历史 运移期流体势 输导层产状
圈闭形成期 圈闭成因和分布 几何体积演变
成藏期及变化 汇聚区 汇聚量
五、命名
据烃源岩体生油并形成油气聚集的把握性,分三级别: 已知的(Known):(!) 可能的(Hypothetical ):() 预测的(Speculative):(?)
(1)沉积盆地油源区或其附近——长期继承性隆起 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2)沉积盆地边缘的大单斜带——有利的储集岩相 带发育区——各种地层和断层圈闭。
(3)生物礁、盐丘、古潜山及滨海砂洲发育地带。
三、含油气区
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位,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 生成、聚集条件的沉积坳陷。
•地台边缘坳陷含油气区 •山前坳陷含油气区 •山间坳陷含油气区 •中间地块含油气区
6.1 以槽台说为基础(固定论)的分类
依据槽台说+区域构造特征+沉积发育史
台向斜型 双断拗陷型
山间拗陷型
山前拗陷-中 间地块型
单断拗陷型
山前拗陷型
山前拗陷-地 台边缘斜坡型
以槽台论为基础划分的含油气盆地类型模式图
6.2 以板块说为基础的分类
Dickinson,1976:
裂谷型盆地: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张性构造为主,由于 地壳变薄发生下沉作用所致。
(气)藏的总和。
•油气聚集带:同一二级构造带(或者地层岩相变化带中)互有
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东营、惠民凹陷油气分布图
东营含油气区
一、油气田类型
构造型 — 背斜、断层(块) 控制因素 地层型 — 不整合、岩性、生物礁
复合型 — 潜山、盐体刺穿
•砂岩油、气田类
造山型盆地:以聚敛板块运动和压性构造为主,由于 板块俯冲而引起地壳下沉,也可能由于沉积负荷加大而促 进地壳下降所致。
进而可细分出16种盆地。
裂谷型盆地: 大陆内部裂谷→原始大洋裂谷→新生大洋盆地
造山型盆地:
海沟 斜坡盆地 弧前盆地
造山型盆地:
6.3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1)张性环境盆地
在下降初期阶段,从相邻地台或地背斜剥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迅速 堆积在地向斜中(图9-1I),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在下降占优势阶段,海水面积扩大,有些地背斜也被海水覆盖, 广泛地沉积了碳酸盐岩(图9-1Ⅱ)。
2.上升阶段 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但上升 初期阶段一般是从个别最活动的地向斜部分开始,称为局部回返; 地向斜上升隆起后称为中央隆起,中央隆起两侧相对发生拗陷, 称为山前或边缘拗陷。在上升过程中,在狭长空间形成的巨厚岩 层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挤压,因而产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同时岩 浆乘虚侵入,形成庞大的岩基。这时中央隆起变成新的剥蚀区, 而边缘拗陷变成新的沉积区,接受从中央隆起剥蚀下来的碎屑物 质(图9-1Ⅲ)。
二级构造单元 (构造带)
隆起、坳 长垣、背斜带、
盆 陷、斜坡 断裂带、挠曲带、
地 亚一级: 单斜带、岩相变化带
凹陷 凸起
超覆带、尖灭带、 盐丘带
三级构造单元 (局部构造) 穹隆、鼻状构造、 背斜(短轴、长轴)、 底辟构造、断块、 潜山、向斜、 生物礁块
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图
Ⅰ、冀中坳陷; Ⅱ、黄骅坳陷; Ⅲ、临清坳陷; Ⅳ、辽河坳陷; Ⅴ、渤中坳陷; Ⅵ、济阳坳陷; M、埕宁隆起; N、沧县隆起; O、内黄隆起;
海相沉 积盖层
古生代盆地
•复合型基 底的盆地
褶皱带变质岩
前震旦亚界 结晶岩石
前震旦亚界 结晶岩石
•沉积盆地的周边
——盆地的边界条件。超覆接触、断层接触、断超接触
①超覆接触-坳陷盆地
②断层接触-双断式 (地堑式)断陷盆地
对称式
不对称式
③断超接触-单断式 (箕状)断陷盆地
二、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基本构 一级构造 造单元 单元
一1、、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基底、周边、沉积盖层 盆地的基底:盆地的底座或基础,即盆地前期沉积岩或结晶岩。 沉积盖层:盆地所对应时代的沉积。
•基底
•以前震旦亚界结晶岩石为基底的盆地:
拗陷盆地
•年青的褶皱带 作基底的盆地
地堑盆地
箕状盆地
•基底
•以沉积盖层为基底的双层结构盆地
陆相沉 积盖层
中新生代盆地
(1)与褶皱作用有关的;(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
2)单斜型砂岩油、气田
(1)与断裂作用有关的;(2)与沉积作用有关的
3)刺穿构造型砂岩油、气田
(1)盐丘油、气田;(2)泥火山油、气田;(3)岩浆柱油、气田
4)不规则带状砂岩油、气田
(1) 滨岸砂洲油、气田;(2) 古河道油、气田
高 阻——过充注、正常充注 :盖层封闭好 低 阻——正常充注、欠充注:盖层封闭差
三、油气系统的分类 1)综合以下限定因素的分类:
含油气系统
生成子系统
运聚子系统
充注因素 过充注
正常充注 欠充注
运移排烃方式 垂向排烃 侧向排烃
捕集方式 高阻 低阻
选定限定因素对含油气系统分类
2)历史-成因分类法
四、描述的内容
第三节 油气系统
国外盛行的油气系统定义是: (Magoon等,1994) 一个包含着有效烃源岩、与该源岩有关的油气以及油气聚集
成藏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的天然系统。
张厚福等: 是在任一含油气盆地(凹陷)内,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
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 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间、空间上 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其顶受区域盖层及上覆岩系 所限,底为底层烃源岩所覆盖的储集层。
• 区域充注量:区域性生烃凹陷中可加以捕集的总油气量,等于区 域性生烃凹陷中生成的油气量减去排烃与运移中的散失量; • 圈闭充注量:圈闭能捕集的烃类数量,等于圈闭集烃范围内生成 的油气量减去运移过程中的散失量。
2)运移—捕集子系统:从成熟烃源岩汇集与分配油气,形成商业 油气藏或逸散。(生储盖组合、有效圈闭、运移排烃方式、聚集方式) • 聚集方式:
1. 基本要素 2.地质作用过程 3.主要描述图件(四图):
含油气系统埋藏史图;含油气系统平面展布图 含油气系统剖面图; 含油气系统事件图 关键时刻(Critical moment):含油气系统中大部 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时间。
含油气系统描述
门限、层段、 有效
静
动
范围、潜力
烃源岩
态
4、根据盆地边缘性质分: 断陷型(单断、双断)
5、Chapman,1976,据边缘: 非断陷的、断陷的
6、以大地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
——槽台说 ——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动力学
(一)地槽区的发展过程
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以下降运动为主,但伴随着次 一级的上升运动;第二阶段以上升运动为主,但伴随着次一级的 下降运动。
1.下降阶段 整个地槽区以下降运动为主,下降速度快、幅度大。 但从地槽区横剖面来看,其运动方向、速度和幅度并不均衡。如 图9-1最下边剖面图所示,两侧是稳定的地台区,中间是地槽区中 有的地方拗陷较深,沉积的厚度较大,称为地向斜;有的地方相 对隆起,沉积厚度较小甚至缺失一部分沉积,称为地背斜。所以 说,地槽区是由地向斜和地背斜相间排列组成的狭长地带。
克拉通内部盆地、克拉通边缘盆地
第二节 油气聚集单元
基本构造单元 一级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带
局部构造
盆地
隆起、坳陷、斜坡 长垣、背斜带、单斜带断 穹隆、背斜、鼻状构
亚一级: 凹陷、凸起
裂带、岩相变化带、超覆 造、底辟构造、断块、
带、尖灭带、盐丘带
潜山、生物礁块
含油气盆地
含油气区
油气聚集带
油气田
•油气田:一定面积内,受单一局部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所有油
张应力构造圈闭样式: 掀斜断块、滚动、拱张、披覆构造 ——大陆裂谷盆地、内陆坳陷盆地、 ——陆间裂谷盆地、大陆边缘盆地、新生洋盆
(2)挤压环境盆地: 汇聚板块边界及周围,与造山带有关
• 压性构造圈闭形式:逆冲断裂(带)、褶皱
(3)剪切环境盆地 (走滑环境)
拉分盆地 张扭性盆地 压扭性盆地
(4)重力环境盆地
第八章 油气聚集单元与油气分布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
第二节 油气聚集单元
第三节 油气系统
油 气 藏
↑
油 气 田
↑
油 气 聚 集 带
↑
含 油 气 区
↑
含 油 气 盆 地
第一节 含油气盆地及其分类
•含油气盆地
地壳中具有统一地质发展史,发生过油气生成、 运移、聚集过程,并存在工业性油气藏的沉积盆地。
态
地
地
层:产状与几何形态 输
面:断层与不整合
导
质 要
质 作
网:三者与裂隙组合 层
素
用
沉积相、岩性
储
几何形态、成岩相
储集性能
层
区域(间接)
盖
局部(直接)
质量(高阻与低阻) 层
建立组合关系
关键时刻要素组合 保存期作用演变 含油气系统划分 有利勘探区与目标
油气 生成 过程
油气 运移 过程
圈闭 形成 过程
油气 成藏 过程
5)砂岩古潜山油、气田
•碳酸盐岩油、气田类
1)大型隆起碳酸盐岩油、气田 2)裂隙型碳酸盐岩油、气田 3)生物礁型碳酸盐岩油、气田 4)碳酸盐岩古潜山油、气田
图:东营凹陷油气田分布与生油区的关系
图:松辽盆地油气田 分布与生油区的关系
图:黄骅坳陷油气田 分布与生油区的关系
二、油气聚集带
•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定名: 地区:烃源岩层-储集岩层(把握性符号)含油气系统 例: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段(!)含油气系统
Biblioteka Baidu
六、划分
关键:识别有效源 岩体(在关键时刻 生成和排出石油的 源岩连续体)。
数目:由有效源岩 体的数目决定。
北美洲七个油气系统分布示意图
中杨子区S-C油气系统演化史综合图
油气调查的四个层次
一、油气系统研究的关键
将盆地中的有效烃源岩系、储集层、盖层、上 覆岩系等基本地质要素与圈闭形成、油气生成、运 移、聚集、保存等成藏作用纳入统一的时间、空间 范围内,开展静态与动态紧密结合的综合研究,科学 地阐明油气藏的形成、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
二、油气系统的组成——生成子系统、运聚子系统
1)生成子系统:在某一时间段内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油气量。 ——需定量研究区域充注量、圈闭的油气充注量
NM O
车镇凹陷
惠民凹陷
东营凹陷
沾化凹陷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1、根据规模:
超巨型>100万km2 巨 型 50-100万km2 大型 10-50万km2 中型 1-10万km2 小型 <1万km2
三、含油气盆地的分类
2、根据平面形态: 圆-椭圆形、长条形、三角形、菱形
3、根据剖面形态分: 对称的、不对称的
在上升后期阶段,各个地向斜都上升隆起,连同在边缘拗陷中的 碎屑沉积也一起发生褶皱,这时在两个相邻的中央隆起之间,即 相当于原来地背斜的地方,形成新的拗陷区,称为山间拗陷;在 地槽区两侧的中央隆起和地台之间所形成的新拗陷区,称为前缘 拗陷。这时山间拗陷和前缘拗陷形成新的沉积区,接受正在迅速 隆起过程中剥蚀下来的大量粗碎屑物质。在这些拗陷中,有时有 一部分海水残留下来,形成潟湖。
沉积盆地 含油气系 勘探区带 勘探目标
关键时刻时间 生烃范围与强度 生烃量
流体演化历史 运移期流体势 输导层产状
圈闭形成期 圈闭成因和分布 几何体积演变
成藏期及变化 汇聚区 汇聚量
五、命名
据烃源岩体生油并形成油气聚集的把握性,分三级别: 已知的(Known):(!) 可能的(Hypothetical ):() 预测的(Speculative):(?)
(1)沉积盆地油源区或其附近——长期继承性隆起 背斜型油气聚集带。
(2)沉积盆地边缘的大单斜带——有利的储集岩相 带发育区——各种地层和断层圈闭。
(3)生物礁、盐丘、古潜山及滨海砂洲发育地带。
三、含油气区
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位,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和油气 生成、聚集条件的沉积坳陷。
•地台边缘坳陷含油气区 •山前坳陷含油气区 •山间坳陷含油气区 •中间地块含油气区
6.1 以槽台说为基础(固定论)的分类
依据槽台说+区域构造特征+沉积发育史
台向斜型 双断拗陷型
山间拗陷型
山前拗陷-中 间地块型
单断拗陷型
山前拗陷型
山前拗陷-地 台边缘斜坡型
以槽台论为基础划分的含油气盆地类型模式图
6.2 以板块说为基础的分类
Dickinson,1976:
裂谷型盆地:以离散板块运动和张性构造为主,由于 地壳变薄发生下沉作用所致。
(气)藏的总和。
•油气聚集带:同一二级构造带(或者地层岩相变化带中)互有
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东营、惠民凹陷油气分布图
东营含油气区
一、油气田类型
构造型 — 背斜、断层(块) 控制因素 地层型 — 不整合、岩性、生物礁
复合型 — 潜山、盐体刺穿
•砂岩油、气田类
造山型盆地:以聚敛板块运动和压性构造为主,由于 板块俯冲而引起地壳下沉,也可能由于沉积负荷加大而促 进地壳下降所致。
进而可细分出16种盆地。
裂谷型盆地: 大陆内部裂谷→原始大洋裂谷→新生大洋盆地
造山型盆地:
海沟 斜坡盆地 弧前盆地
造山型盆地:
6.3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
(1)张性环境盆地
在下降初期阶段,从相邻地台或地背斜剥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迅速 堆积在地向斜中(图9-1I),并时常伴随有海底火山喷发活动; 在下降占优势阶段,海水面积扩大,有些地背斜也被海水覆盖, 广泛地沉积了碳酸盐岩(图9-1Ⅱ)。
2.上升阶段 整个地槽区以上升运动为主,又称回返阶段。但上升 初期阶段一般是从个别最活动的地向斜部分开始,称为局部回返; 地向斜上升隆起后称为中央隆起,中央隆起两侧相对发生拗陷, 称为山前或边缘拗陷。在上升过程中,在狭长空间形成的巨厚岩 层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挤压,因而产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同时岩 浆乘虚侵入,形成庞大的岩基。这时中央隆起变成新的剥蚀区, 而边缘拗陷变成新的沉积区,接受从中央隆起剥蚀下来的碎屑物 质(图9-1Ⅲ)。
二级构造单元 (构造带)
隆起、坳 长垣、背斜带、
盆 陷、斜坡 断裂带、挠曲带、
地 亚一级: 单斜带、岩相变化带
凹陷 凸起
超覆带、尖灭带、 盐丘带
三级构造单元 (局部构造) 穹隆、鼻状构造、 背斜(短轴、长轴)、 底辟构造、断块、 潜山、向斜、 生物礁块
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图
Ⅰ、冀中坳陷; Ⅱ、黄骅坳陷; Ⅲ、临清坳陷; Ⅳ、辽河坳陷; Ⅴ、渤中坳陷; Ⅵ、济阳坳陷; M、埕宁隆起; N、沧县隆起; O、内黄隆起;
海相沉 积盖层
古生代盆地
•复合型基 底的盆地
褶皱带变质岩
前震旦亚界 结晶岩石
前震旦亚界 结晶岩石
•沉积盆地的周边
——盆地的边界条件。超覆接触、断层接触、断超接触
①超覆接触-坳陷盆地
②断层接触-双断式 (地堑式)断陷盆地
对称式
不对称式
③断超接触-单断式 (箕状)断陷盆地
二、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基本构 一级构造 造单元 单元
一1、、含油气盆地的结构 ——基底、周边、沉积盖层 盆地的基底:盆地的底座或基础,即盆地前期沉积岩或结晶岩。 沉积盖层:盆地所对应时代的沉积。
•基底
•以前震旦亚界结晶岩石为基底的盆地:
拗陷盆地
•年青的褶皱带 作基底的盆地
地堑盆地
箕状盆地
•基底
•以沉积盖层为基底的双层结构盆地
陆相沉 积盖层
中新生代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