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姓名:
系别:人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年级:04级六班
指导教师:、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摘要】: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纵观杜甫的一生,他确是一位面对人生,忠实于现实的伟大诗人。

他的一生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

因此杜甫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

现实生活无论使他多么痛苦,他从未脱离过现实,力图描写现实生活,着力表现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疾苦,呼吁人民的心声。

杜甫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和深切地关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罪行的仇恨,这些复杂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并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性
【Abstract】:Du Fu is a great Chinese poet of realism.Looking at Du Fu's life,he is indeed a face life,faithful to the reality of the great poet. His life experienced hardships in life,he saw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concerned about national security.So Du Fu is also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s most sympathetic to the people of one of the poet.In real life no matter how his suffering,he never divorced from the reality,trying to describe the reality of life,focus on performance in real life,reflecting the people's woes,called on the people's aspirations.Du Fu's on people's profound sympathy and deep concern about the tremendous love for the motherland,the ruling class The people affected countries suffer.crimes of hatred,these complex emotions in his poetry reflected the most of the people and is highly of.
【Key words】:Du Fu A sense of urgency People
目录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思想――――――――――――5页
一、生平―――――――――――――――――――――5页
二、思想―――――――――――――――――――――6页第二节:杜甫诗歌的人民性――――――――――――7页
一、爱国爱民的赤子心――――――――――――――――7页
二、对统治阶级的憎恨――――――――――――――――8页
三、对人民的深切同情―――――――――――――――9页第三节:杜甫诗歌人民性对后世的影响―――――――10页结语―――――――――――――――――――――――――12页注释―――――――――――――――――――――――――13页参考文献――――――――――――――――――――――14页致谢辞――――――――――――――――――――――――15页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逢唐朝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难与共的一生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联,也是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的很多诗作中,表现了他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罪行的仇恨,以及爱国爱民不惜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他渴望国家太平,却有安史之乱的发生;渴望人民生活安定快乐,人民却是走投无路。

就是在这种理想和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从自身遭遇中,他陷入痛苦的思索中,在这种艰苦的境遇下,杜甫没有回避屈服,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然而社会现实不给他容身之地,他对统治阶级先是失望,转而痛恨,进而揭露,而对老百姓始终予以无限有同情。

可以说,长安十年困守,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思想和情感充满了人民性特色。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及思想
一、杜甫生平
杜甫从小就是在儒家思想的教导下成长的。

他一直沿袭祖传的“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以先祖杜预、杜审言为榜样,遵守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的说法。

杜甫的出生成长过程几乎和唐玄宗统治的时代相契合,唐玄宗统治使得唐代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玄宗确实表现了自己杰出的政治才能。

但是唐玄宗李隆基因此骄傲起来,贪图享受,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终于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盛唐因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人民也因此而饱受战乱之苦,杜甫就是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长安十年,求官十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历经艰辛,投奔他人,说明他对事功的渴望,他的事功并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那时他忧伤、他迷惘、他愤慨、他上下无门,但是他真诚,他之所以有着浓烈的人民性,是因为他有一颗博大的心,他关怀穷苦的人民。

诗人们都认为,诗歌应该是咏物抒情的文体,而不是用来记载社会生活的,但是杜甫做到了,他看到了人民的疾苦,人民呼声,且并不流于观看,他有愤怒,也有感慨,于是他将其化作
文字记载在纸上,如同一位以诗为形式的传媒人,记载社会,关注民生。

杜甫的诗几乎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全貌,体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高度的忧患意识以及高度的人民性。

二、思想:奉儒守官思想的影响、忧国忧民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关于杜甫的思想,侧重的是儒、释、道特别是儒家思想对杜甫的影响。

杜甫作为现实主义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一世都与儒家思想离不开,儒家文化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首先接受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在政治思想还接受了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儒家思想中的爱人,平等待人特别是同情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学术派别,它影响极深,但他真正接受儒家的人生价值观还是他无官可做的时候,特别是穷困潦倒,飘零异乡之际,他始终不忘关心国家命运,不忘自己的理想,始终忧国忧民。

这种真诚、执著已经突破了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境界。

然而真是生活经历的曲折和儒家的人生价值观造就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人怀着美好的理想,却无法实现,但儒家的人生价值观使诗人始终要面对现实百姓,这种外界条件也形成了他在诗歌中特有的创作基调,他比以往任何一个诗人都要更加关心百姓,这不仅决定于他自身的处境,更重要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对杜甫一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就这样,加上他创作上的踏实、严肃、勤奋,从而是诗人赢得了“诗史”的赞誉。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杜甫诗歌中看到仁政和民本都有明晰的体现,特别是具体化了的“薄敛”和“息兵”贯穿了杜甫自己的一生。

当然仁政和民本没有使杜甫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却形成了他认识社会、批判社会的有力的工具,形成了他杜诗所特有思想特征:人民性。

诗人不满足于现实,并揭露社会阴暗的一面,人民性促使他把眼光投向人民,同情百姓,再加上杜甫本身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切身体验,体现在诗歌中必然更加深刻。

人道主义突出体现在杜甫身上是以他的没落也就是处于最艰难的时刻,但是他越是困难他越是真诚的去关怀百姓,最具体的体现是在他的幼子饿死,他想到的是比自己更加困难的“失业徒”,自己的茅房被风吹破,他发出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真诚呼唤,人道主义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加彻底的体现了。

真是他至诚至爱的赤子之心,才使杜诗有无与伦比的感染力所在。

综合分析杜甫和儒家思想的关联,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杜甫崇尚、选择这样一种积极入世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态度,儒家思想也为他提供了认识社会、了解民生疾苦也奠定了杜诗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基调的文化因素。

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维护祖国统一,充满爱国爱民的热忱,而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批判继承的。

杜甫诗歌的人民性的体现是从民的角度为民请命,怀着强烈的焦虑感为百姓呼号呐喊,且于传统怜民之外,又加上了亲民、敬民的含义。

杜甫一生不论穷达,都固守着“兼善”之志。

如果说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仅是理论论述的话,那么在杜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

也正因为如此,杜甫诗歌人民性才表现得更加真挚动人。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杜甫诗歌所体现的人民性,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积聚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艰辛的人生旅途中逐渐积累的结果。

因而,诗人不幸的遭遇,亲身的体验,内心的痛楚,丰富的见闻,深广的阅历,在诗人的心灵深处逐渐化为一股股情感的潜流,它回旋激荡,愤怒呼号,尤其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之中,目睹了生活的各种艰辛和“安史之乱”对社会造成的大破坏,亲自接触了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忧国忧民之心和对统治阶级的憎恨以及对人民百姓的深切同情的复杂情感。

一、爱国爱民的赤子心
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

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

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

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

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吏、三别”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

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情。

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的根源: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

安吏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重了杜甫的深忧。

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诗歌的思想主题。

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

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三吏、三别”中所体现出的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

《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

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

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文体图景,形象地呈现了安史之乱中唐朝的社会现实。

杜甫诗歌以小见大的写法体现在经细节描绘来揭示生活本质。

二、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杜甫人生诗歌中的重要时期,他逐渐走向人民,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呀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有历史上的著名的“三吏、三别”,还有我们熟悉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在困守长安时期,他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安史之乱中,杜甫的诗歌逐步完善,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丽人行》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的强烈憎恨!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揭露现实的作品。

在长安,他一呆就是1O年。

这1O年间,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认识了社会黑暗,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等。

《兵车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那种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憎恶和诅咒。

《丽人行》揭露了杨贵妃、杨国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

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憎恨。

他大封杨家的结果,使得杨家“炙手可热势绝伦”,杜甫这样有力地揭露真是入木三分。

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政,如
何能治理好国家?诗人用真实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唐王朝潜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公元755年,杜甫凭着自己的才学,总算谋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年冬天,他从京城长安回奉先县去看望自己的妻小。

途经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里饮酒作乐,宫里传出了阵阵歌舞笙笛声。

杜甫看到这一切,心里感慨万端。

他停止脚步,抬头看着华清宫这华丽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长安街头的挨饿受冻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结队的饥民。

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以皇帝为首的这群大小官僚及杨氏一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杜甫想到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联想到自己妻儿所处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惨,于是加快了归家的步伐。

经过几天劳累,终于到了奉先县。

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院里一片哭声。

进屋一看,原来是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因饥饿而死。

“三吏、三别”,讲述了征兵暴政猛于虎;而《兵车行》,则揭示了“武皇开边”的穷兵黩武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灾难比战乱更加深重。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边疆的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连年征伐,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蕴含着长歌当哭的激越的情绪,其悲愤、忧患、反抗与执着自然地流溢出来,一切的痛楚,更加深了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三、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对人民的深切关怀,对残暴政治的批评,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由于杜甫把这种基本思想深深地沉积到他的诗歌中。

所以他的诗歌才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处,才有着恒久的魅力。

由其在战乱中的经历看,他与同时代多数人一样,时常处于生死线边沿挣扎,自身饱尝了战乱的苦难,因而对时代的苦难,大众的疾苦,他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因而他有可能为时代苦难与民众的疾苦发出最强的痛苦的呻吟;又因为自己亲身经历了国家由治到乱的过程,亲眼目睹了一代盛世的崩溃,亲身感受到国家的治乱与个体生存的关系。

所以对国家振兴有着急切的希望,对国家时局的安危尤为关注与挂念,诗中也充满了忧患意识与焦虑的心情;又因战乱已将他的生存条件降到最低水平,使他体验到寻常百姓的生存之艰,体会到下层百姓是战乱最直接的受害者,所以他能创作中最深切地表现民众疾苦,以百姓寄予无限的同情与关怀,使仁者之心具有现实性的情感。

可以说,时代的苦难与自身的不幸浸泡成了这一诗家之心。

他诗中的感情是时代的苦难浓缩而成的,最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与特征。

因此,对后人所说的“诗史”的意义,
不只是反映了时代的重大事件,而在于表现了一代人的心理与情感。

其诗更多表现了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体现了一个有责任感与同情心的仁道主义的精神。

他不是以居高临下式的关怀,而是一个受难者的身份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又将自身的苦难与社会的灾难联系在一起,由己推人,将自己的痛苦哀叹上升为仁者对整个世界的悲悯,以史家实录的态度记叙乱世中百姓的痛苦,同时,又以人道主义立场寄予深切的同情。

表现诗家的同情心与政治的责任感之间的痛苦,以史家的写真手法揭示直接承当战乱痛苦的是下层百姓。

诗中多表现的情感是受难者的呻吟、弱小者的哭泣、不幸者的哀怨。

除了这些直接表现百姓痛苦的内容之外,诗人还将这种同情心与悲世悯人的情怀寄寓诗中的各个方面,展现了一个为时代而哭泣为民生而担忧的深广的仁者之心。

将生命的关怀,对苦难者的关切,对弱者的援助,对失败者的同情的宽恕与同情,均体现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写人的诗是这样,写物、写景的诗也是这样。

比如说,同是一个“雨”,杜甫对它好恶的唯一标准就是对人民有益与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悄然滋润万物的春雨有利稼穑,杜甫赞之为“知时节”的好雨。

即使是大雨,哪怕自己的茅屋漏了,只要对人民有利,他照样高兴:“敢辞茅屋漏,已喜禾黍高。

”当久雨成灾时,他便气愤地喊道:“呼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可见,他的喜怒完全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转移。

第三节杜甫诗歌人民性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甫的艺术实践表明,只有那些准备充分、并且意志极为坚定的诗人,才有可能格外有力地从时代内部穿过,从而触及到生活的谷底。

诗人的成功,取决于诗人个人生活经历的深度和广度,与一个诗人进入时
代的姿态密切相关。

诗人的成就是时代合力的结果,那些自然的情境、社会政治运动、甚至个人经历的重大事件,都像是一把把重锤,时时刻刻以不同的力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合力打造诗人,诗人杜甫以自己一生的苦行,恰好通过了诗歌的极为苛刻的展现。

杜甫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也是伟大的一生。

著名学者葛晓音这样写道:“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执着地关怀现实政治,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优秀篇章,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他写底层人民的困苦,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爱民惜民的儒家思想。

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诗歌中体现人民性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

时代召唤杜甫。

三四十年代是民族灾难尤为深重的时期,杜诗的民族意识感召着人们,战争促使人们去体验杜诗的精神。

如冯至《杜甫与我们的时代》[1]指出身受战争之苦的人们读“三吏、三别”之类作品,感到句句真实,《春望》正是沦陷区里人民的血泪,我们读这些名诗与名句,觉得杜甫不只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好像也是我们现代人民的喉舌,更多的有识之世认为杜甫的诗总是唤起朝野的人们赶快的把胡寇逐出中国去。

他的诗集里表现民族气节,民族意识的作品,是很多的;一方面认为杜甫的诗是诗也是史,是一部用诗歌体裁写出来的天宝前后的唐代历史。

一方面认为杜甫不仅为自己的穷愁抑郁而哭叫,也为贫苦大众,为变局的时代而哭叫……一直到现在,尚能震荡读者的心弦。

李广田《杜甫的创作态度》以为杜甫的“创作态度”是“为人生”的,其创作对象是“那时代的大多数人的生活”对杜甫的思想研究,由于时代的刺激,多侧重其儒家思想的探讨。

[2]如黄芝冈《论杜甫诗的儒家精神》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视为杜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这正是杜甫“问题诗”——“表现人生”,即表现“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产生的土壤。

“杜甫以稷契为心,实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也是儒家精神的实践及杜以稷契自比的真切的解答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与人民性成了评价古典作家作品的两把尺子,杜甫被送给了“人民诗人”的桂冠。

结语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我喜欢杜甫的为人,而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他的为民请命,我更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在任何时候都不被污染,都不屈服权势,在昏暗的阶级权势斗争中,他依然能够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识。

通过以上的初步探究:我知道时代对每一个人是公平的。

大家都面对着同样的时代,只有杜甫以那样阔大的胸襟拥抱了自己的时代。

更可贵的是,哪怕是在一生最困难的时候,都要把这种精神思想保持到底,我们不希望有太多的苦难,但当挫折降临既不能逃避的话,就要笑而面对,看作是命运给我们的恩赐。

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时代。

注释
1、冯至:《杜甫与我们的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2、李广田:《杜甫的创作态度》,人民文学出版,1984年版,第69-74页。

3、黄芝冈:《论杜甫诗的儒家精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7-52
页。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会性,1983年版。

3、萧涤非:《杜甫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4、陈贻欣:《杜甫评传》(上、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会性,1985版。

5、刘明华:《杜甫研究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2000年版。

8、叶昌:《中国文学史》,1980年出版。

9、郝竹梅:《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省直分校学报》,2005年第2期。

致谢辞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

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的督促指导,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陶老师。

陶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和细心的指导。

最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人文系老师,是在他们的教诲下,掌握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我以后的扬帆远航注入了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