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没有景观设计师的村落景观——西河村的景观建设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返没有景观设计师的村落景观——西河村的景观建设实
践
1 项目概况与村落特征
1.1“英雄筑梦”开启村落建设西河村大湾自然村(以下简称西河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我国知名的将军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以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主要方向,而其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和传统文化丰厚的村落资源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挖掘与保护。2013年8月新县启动了打造“一城三线”①的“英雄梦· 新县梦”公益活动,吸引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涵盖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生态等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前往新县开始公益建设服务,笔者所在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团队选择了西河村作为公益建设服务村,承接了从村落规划、专项设计、工程指导到运营策划等整套村落建设服务工作。1.2 山水古宅承载西河景观西河村距新县县城仅半小时车程,是县域范围内村落格局典型、山水环境优美、交通较为便利的村落之一。西河村村落格局分析图-李君洁|绘西河村以西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区是张氏先祖最早的选址安家之所,是西河老村的所在地。老村体现了典型的背山面水的选址特征——集中连片的传统建筑北靠狮子山、南面西河、东望绣球山,在狮子山脚下沿河分布,建筑与河道之间由一条宽约3-5m不等的老街串
联起整个北区。南区与北区隔河相望,建筑并非均是风貌统一的传统建筑,但也体现了不同发展时期的建筑风格,因此在建筑方面,一河之隔的南北两岸产生了一种时代的对话。西河村张氏焕公祠-罗德胤|摄西河村老街-罗德胤|摄南区东侧有部分农田,在山与河之间自由分布,而大面积的农田在村落南侧,已经被一个外地来的农民全部承包去种起了花生。南北片区之间便是景观资源最为突出的西河了,其河道自然风光优美、河水清澈、岸线自由曲折,两岸古树繁茂,汀步坚实古朴。西河河道景观组图1-李君洁|摄
西河河道景观组图2-李君洁|摄同时,西河村在村域范围内分布有3 座祠堂、一处齐天大圣庙、一处观音庙。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及河道优越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使西河村成为“英雄梦·新县梦”项目最早启动的试点村。2 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期探索2.1 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乡村聚落为核心,由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构成的环境综合体。乡土景观又可以说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成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农业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1]。同时,作为传统村落的乡村,其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又远高于一般的乡村。如果将传统村落中所有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的景象都称之为景观,我们尝试着概括一些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比如山林、水体、农田、建筑、道路、场所、生产生活要素等。
其中,山林包括村落周边的山林、村落风水林、房前屋后林、道路或河流沿线的林木、杂木等;水体主要指自然河流、溪涧、水渠、池塘、水井等;农田以及与农田直接相关的要素,如水田、旱地、菜地、田埂、篱笆等;建筑特指有特定聚落形态的建筑群体,包括祠堂、社、庙等传统公共建筑,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部分外观协调的新民居,以及有乡土特色的简易棚舍等;道路指巷道、田间小道、林间小径、跨河小桥、河上汀步等;场所则指村头或村中集会地、晾晒场、洗衣场所、河滩地、荒地等;生产生活要素根据各村的情况会有所差异,但较常见的一般有水车、水碓等水利农用具,石碾、石磨等家常农用具,晾晒用的台或架,房屋周边简易的瓜果架,房前闲坐的石凳等等。这些要素都有较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能够体现出所在村落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具备这些要素的传统村落通常散发着乡土气息浓郁的亲和感、安逸感,体现出传统村落特有的景观美。
西河老街边随手摆放的“乱石”与水缸-李君洁|摄2.2 景观规划设计定位通过对比分析西河村的现有资源,我们发现其村域范围内几乎涵盖了全部的传统村落景观构成要素,这是一个让设计师非常兴奋的结果。但同时也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村落景观中的“景观”并非由设计师或村民刻意设计营造的,它们只是一种乡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村民们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在选择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因此,引入常见却本不属于传统村落的景观元素是不适宜的,有意去打造明显的景观节点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拥有十几年乡村建设经验的画家孙君先生提出过一个“把乡村建设的更像乡村”的理念,这一理念给了设计师很大的启发,如果能够在景观建设中打破常规,只是再现劳动人民通过有意识的生产生活,无意识的景观营造创造出来的村落美,把乡村景观建设得更像乡村,也将成为可能。最终,西河景观设计的定位是挖掘并还原传统村落自身的景观美,弱化景观设计师的主观意志,从农民生产生活的视角去发现可供景观使用的空间与元素,以最小的人为设计,引导人们发现并享受传统村落的景观美。3 景观与非景观的协同共建3.1 主要的人员力量西河村的建设尝试了一种很独特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至今仍然在我们的其他项目中被反复实践——全方位的协同共建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两类主要的人员力量——地方力量和设计力量。首先,这个项目有一个完整的地方力量支持,他们分别是:新县县长亲自任西河村荣誉村长,全程督促西河村建设;新县人民政府特设文化改革办公室,统筹包括西河村在内的“英雄梦·新县梦”总体项目推进;乡、村一级领导干部全时待命服务设计团队、沟通村民关系;村内成立西河村民合作社,表达村民意愿,参与工程建设。这样统一的地方力量是极为少见的。在设计力量方面,有由孙君带领的北京绿十字配合新县文化改革办公室统筹县域总体
项目,笔者所在的团队主持西河村整村建设项目,具体承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景观设计及部分建筑改造设计的专项设计任务,又引入了更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照明设计师等加入到这个公益项目中。3.2 分工与协作项目在统筹层面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同专业及参与主体之间
的分工,而这种分工都充分考虑到相关专业在景观营造中可发挥的专业优势。由西河村民合作社承担农田、山林为主要对象的农林产业发展规划及农业景观的营造;规划师负责整村规划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工作;建筑师负责试点、重点建筑的改造以及将对村落景观风貌影响直接的沿街立面整治;景观设计师具体承接河道景观和老街的街道景观的规划设计,并配合其他专业领域进行景观改造;各级政府机构配合项目的资金保障、政策支持、项目监管。这样的合作模式确保了地方力量与设计力量的及时沟通与交流,打破了景观在规划之后介入的被动局面,让很多原本难以由景观师独立解决的难题在西河村迎刃而解。3.2.1 景观与村民合作社西河村的村民合作社在整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可以说他们是村民表达意愿的代表,也是设计师向村民传达设计思想的窗口,同时又是冲在项目施工最前线的战士。在西河村建设初期,村民合作社一方面开展村域范围内的卫生整治工作,以及在农林产业方面做了多种尝试,另一方面鼓励村民以山场、田地入股的方式回收了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