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力与创造力相关内容的探讨
蒋洁
(教育学院应用心理1班080141911)
【摘要】智力和创造力一直是心理学的热点研究对象,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人们的关注。那么到底智力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是否已经被确认还是仍在研究过程中?本文根据教科书上对两者的说明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说明。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在提倡一切“从娃娃抓起”,并且重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与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将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最后,在成人口中特别是从事艺术行业的人,一直会提到的“灵感”二字究竟是否和创造力是一回事呢?本文也会在这方面阐述关于“灵感”的看法。
【关键词】智力,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多元智力,灵光闪现
【正文】
一、智力与创造力
创造力和智力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它是一个人们一直争论的问题。究竟创造力和智力是一回事还是有所区别?如果不同,它们将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在这里,我们先由两者的概念说起,再来辩证的讨论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一)二者的概念界定
一般地,智力被定义为有目的地去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而创造力常常被定义为是产生一种新奇的、有用的事物的过程。然而,关于智力和创造力或是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有很多。就像书中对创造性思维的解释: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体依靠先前获得的知识,不能直接地、一步到位地解决一个问题时,经过独立的分析与综合,在已有的知识和问题情景之间形成一种新的联系,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过程[1]。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具有创造力也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尽管关于智力和创造力还有很多其他的定义,但至少它们与这种公认的定义是大致相同的,就是产生一种新奇的、有用事物的能力。
(二)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尽管智力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定义都将智力看作是适应环境的能力。聪明的人总会有办法获得技能,这些技能可以使他们适应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创造力正如智力的定义那样,创造力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都强调了人们可以创造出高质量并且新颖的新事物的能力。智力高的人所创造出的新事物是高质量的,但
未必是新颖的。因此创造力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智力的范畴。许多具有很高的创造力的人往往能独辟蹊径,也就是说,他们的创造成果是好的,但是却不同于其他人的预料和设想,甚至几乎往往没有相似之处。这种观点含有创造力常常是“个人—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意思:创造力仅仅是在它的判定系统的背景下才是有意义的,并且在某一种情境下具有创造性的事物在其他的情境下则不然。因此,必须把创造力看作是当个体与一个或者多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时,那个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个人的特性。比如,开创立体派风格的画家,如毕加索和布瑞克,在一定的时空内会有较高的创造性,但是在今天,人们可能认为他们的创造性并不高,因为这样的风格已经没有什么新奇的了。
R.Ochse曾在1990年提出,如果智力指的是对环境的选择和塑造,那么它就是创造力本身了。因为,为了选择或者塑造适合自己的环境,人们需要用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关于“这样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以及这种理想的环境如何实现”的意象。另一方面,适应环境的能力即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就包含很少的或者根本没有创造力成分,并且有可能需要一个人来压制自己的创造力。比如,如果一个人意识到:适应学校或者工作环境就意味着压抑自己的创造力,否则,就要冒险得一个低分或者得到一个低的工作评价,这时候,他不得不压制自己的创造力来适应学习或者工作环境。正如Getzels和Csikszentmihalyi在1972年提出的观点,创造力和智力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心理过程,智力可能在不同领域的创造性活动中被用到。[2]其实,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长久以来都在被争论的话题,可以说,至今都未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说明它们之前的关系究竟是问么样的。当然,尽快确立它们的关系是当务之急,因为这影响着千千万万孩子们的生活,所以,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是必要的。
二、运用多元智力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实际上潜存着相互制约和影响的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3]。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具有创造力的萌芽。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创造思维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的表现为:(1)幼儿的创造行为不能持久,创造性活动具有不稳定性;(2)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易受外界环境及兴趣的影响,创造性活动具有情境性;(3)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个体差异性。只有在尊重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才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给幼儿思考、选择、怀疑、设问、主动探索的权利和机会。特别需要为幼儿
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老师要满足和尊重幼儿,包括幼儿的天性和心理需求,注意给幼儿创设能充分自主探索与表现自我的时间、空间和环境,使幼儿在比较尽兴的活动中感受创造的快乐。其次,在教学中要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使幼儿主动地参与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五条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因此,站在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高度来讲,儿童教育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愉快的伙伴教育,而不是灌输的、压抑的、痛苦的“家长制”教育。如何以《纲要》为指导,让幼儿在轻松、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表现出创新思维呢?[4]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虽然有8中智能,只不过有的人在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智能较突出,在另一些方面不够突出。也就是说人类的认知存在差异性,幼儿个体存在着天赋的倾向性。该理论还认为:孩子的天赋与学习的互动性有关;文化教育和环境导致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同;认知的最高层次是创造力,它是创造有用产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只要能发现和识别每个儿童的智力潜力和特点,就可以用适合其风格和特点的方式来促进其学习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运用多元智能为幼儿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途经,鼓励幼儿敢想、敢说、敢做,不再约束于课堂,形式灵活多样,使得课堂教学与孩子们的思维特点相适应。着力于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张扬个性,展示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这个提倡创新思维又有着“从娃娃抓起”的社会与年代,运用多元智力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发现幼儿潜在的能力长处,去鼓励与发掘,让孩子们真正的运用其潜在的能力来发挥其创造性思维,相信这回事很不错的结果。
三、灵感与创造力
或许在艺术领域内我们会更多听到“灵感”二字,那么到底灵感是什么呢?根据百度搜索: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作用下,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那么灵感是创造力吗?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创造力究竟来自何处?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基思•索耶教授写过一本有关创造力的学术著作,名叫《人类创新的科学》。“我们在洗淋浴时,在体育馆里打球时,有时会突然有‘灵感’产生,在上班时反而思维僵化,这是为什么?”索耶教授说“,其实这很好解释。在研究创造力时,我们经常会提到3个‘B’:浴缸(Bathtub)、床(Bed)和公交车(Bus)。当我们的大脑在一段时间内处于‘空闲’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