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谈中国教育
再谈钱学森留下的中国教育疑问
![再谈钱学森留下的中国教育疑问](https://img.taocdn.com/s3/m/a76f50e4172ded630b1cb6bd.png)
再谈钱学森留下的中国教育疑问据报道,钱学森老人去世的时候很平静很安详,但钱先早已给中国教育界留下了一道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凭着中国人的聪明智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说这个命题无解肯定是不成立的,而且笔者认为,曾经有解过,现在的问题是:将来何时再有解?我们不知道未来,但可以从历史得到一些借鉴。
今天在海内外华人中,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中国教育家除了古代的孔子,或许就是蔡元培、胡适、陶行知这些民国时代的人物。
清朝末年,中国废除科举,到“五四”喊出“**孔家店”的口号,中国人开始相信“科教兴国”,笔者以为因此造就了后来如吴健雄、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这一批大师级科学家。
要说当年民国政府很懂教育,大概相信的人不多,而应是国家内乱外患,政府无心干预教育,使得教育多元,私塾、洋学堂并存。
学者有心钻研学问,又有学术思想自由,成就了中国一代大师。
即使是在战乱连年,根本谈不上有充足办学资金、实验设备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下孕育出西南联大这样人才辈出的大学。
今天中国是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每年毕业的博士人数世界第一,却为何还有钱老的忧虑?中国教育改革喊了多年,2006年时任教育部长的周济就承认“推进素质教育仍步履维艰”,周部长在素质教育道上没迈几步,就成了前教育部长了。
今年初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文理是否分科争论得没完没了;近日北京大学公布“中学校长推荐上大学”方案,网上质疑声浪立即四起——教育腐败的现实,让人无法相信能做到教育公平。
又有11名教授公开致信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直面“钱学森之问”。
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缺乏创新,部长应比他们更清楚。
笔者以为,搞好教育不是只靠一个部长甚至总理就能做好,或下一道红头文件就能解决问题。
应让校长更多地成为教育家,而不是官员;教授、教师应更多地主导教学,当家做主做好学问,教书育人;学生即要学习知识,更要质疑、批判、追求真理;而每个公民都应是法律的维护者,让腐败没有滋生的土壤。
从“钱学森之问“谈中国当代教育之发展
![从“钱学森之问“谈中国当代教育之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8fb43610661ed9ad51f3a7.png)
一代大师钱学森带着“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离开了这个世界。
的确,钱老时期之后中国就再也没有培养出过一个像钱老等一批巨人一般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是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环境、教学设施不好吗?明显不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相比钱老们以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设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那这是又是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中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现在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但是封建社会的教育文化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影响依然还在,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钱老所说的问题——我们国家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种思想是一种“读死书,死读书”的思想,这种思想导致了今日教育的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结果。
像我们对于“读死书,死读书”感触很深,从小到大,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看你学习的好与坏都是从你的考试成绩来看,换言之,无论你是否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你的考试成绩好,那么你在别人的心中就是个有前途的人!老师给我们上课的目的不是学习有用的知识,而是考高分,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见老师说给我们什么什么是重点,而这些重点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看以前的考试考过没有,如果以前有考试考过,哪怕是个鸡肋的知识也是重点,只要你记住了考试的时候得分了就对了,至于你会不用这个知识那些都是不重要的。
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了那些真正有用而考试很少考或者不考的知识却被清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试问在这样死板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培养出钱老所说的创新人才吗?不可能,培养出来全是书呆子!书呆子会创新?简直是个笑话!钱老说要创新,要想别人之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之事。
其实从钱老说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钱老说的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问题。
现在的这种“死”的教学方式和钱老所说的创新是完全相背离的!钱老所说的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活”!看看我们国家每年中考、高考分数优异的学生不计其数,可是这些高分尖子为什么很少有人成为真正杰出的人才呢,原因很简单,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什么样的人,“死”方法培育出来的都是书呆子,这些书呆子纵你考试成绩再好又有何用?也正是因为我们国家一项视考高分为最终目标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导致了我国不可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看看今日的初中生、高中生,满满一课桌的书,一沓厚厚的作业本,一副厚厚的眼睛片这些都是当今校园的特色。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0049d229e3143323868934f.png)
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针对“钱学森之问”,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的问题有缺乏创新的环境;学校教育过程机械化、评价单一化;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高素质、真正敬业的教师。
因此,应从创造创新性的环境,呵护人的好奇心,教育评价多元化以及培养创新型的教师四个方面着手。
除此之外,更应注意重在落实,不让“钱学森之问”继续问下去。
标签:“钱学森之问”;问题对策;落实2005年,钱学森在对温总理的谈话中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1]。
钱老的话,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提及。
2006年,他在一次高等教育座谈会上,向参加座谈的几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转述了钱老的话,并说这是他“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其实,这也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焦虑。
早在上个世纪,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曾经提出了所谓“李约瑟难题”[2]: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产生在17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无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李约瑟难题”,都是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的疑问,意在试图改变目前之现状。
本文作者试图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与改进,希望能对我国教育改革有所贡献。
一、我国目前教育的现状—“钱学森之问”形成的原因早在两千年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文化思想的创造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天才人物对学问的真兴趣,二是充分的思想自由,三是充分的闲暇(时间之保障),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如果一个时代出现这三个因素重合的条件,则将形成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
反观我国教育现状,可以概括出以下不足。
1.缺乏创新性的环境钱学森多次称赞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我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中国很久不出大师的原因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中国很久不出大师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0c813b06b52acfc789ebc948.png)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究其深层原因,我认为这和中国的历代政府对待教育的态度有着很大渊源。
在中国,教育从来都是入仕的手段,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从来都是为了发家致富而读书,试问有几个是单纯为了科技的进步?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随着中华民族传统一样流传了下来,直接导致了现在学生努力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毕业之后养家糊口,买车买楼。
有多少人是像乔布斯、盖茨一样,追求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术?在中国,教育很大程度就是谋生的手段,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方法。
而且,我觉得这和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我发现在历代中国的教育中,教育大多是指对一个人的人文教育,很少涉及科学技术方面。
在古老的中国,我觉得在文明刚起步的时候,中国人的祖先是很崇尚自然科学的,各种器具的发明,各种药物的发现,各种工艺的流传都说明这个民族不是个固步自封的民族,它有自己的创造力,有自己的闪光点。
在不断地朝代跟跌中,这种发明创造的意识逐渐磨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整个社会的独尊儒术,在这里我不是反对儒学,但是当儒学已经成为统治工具时,它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中国人开始过分强调社会的秩序,封建等级制度,无意识中抑制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个人认为,因为自然科学是对生产力起推动作用的,生产力的发展将直接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这是统治阶级最不愿看到的,再加上中国的统治阶级是异常强大的,中国人民历来都是“顺民”,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嚣张。
你不让发展科技,我们为了生存就不发展呗。
就是这种顺从这种保守的观念间接导致了中国人忽略了创新,却很注重一些“道”的问题。
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要不就是埋头苦干,要不就是纠结于遵从哪一家的道上,这些都不能有效地推动自然科学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道的问题的辩论到达了高峰,而自然科技的发展却没能与此同步进行。
个人认为自从唐朝以后,中国人对于科技创新的意识就更加浅薄了。
唐朝毕竟是中国的顶峰,对于各种东西的包容也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包括科学技术。
论中国高等教育——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论中国高等教育——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4fcbae6aeaad1f346933f3d.png)
“ 孵化 器 ” 。
现 站在 奥林 匹克知 识 竞赛 的领 奖 台上 的
多是 中 国 学生 , 诺 贝 尔 奖 虽颁 给 过 不 而 少华 裔学者 , 但是从 未问津 中国本土教
育培 养 出 的人 才 。 【 关键 词 】 钱 学森 之 问 ; 才 ; 长推 荐 人 校
一
、
引言
马 克 主 义经 济 学 认 为 , 育 属 于 上 敦 层 建筑 。 中国 的 国 民经 济 正处 在 发展 的 高 峰 期 , 制造 火 围向技 术 强 国转变 的 战略 调 从 整 将 给 中困 教育 一 个宅 前 的 发展 空 间 。 当 国民教育受到高度重视, 得到大力 发提时, 我 们无 法再 否认 和 叫避 那些 在 我 们 的 教 育 中仔 在 已久 的 问题 。 这 些 问题 存 在 于 国 民 教 育的 符 个阶段 , 巾基础 教育 阶段 向来 受 其 到 较多 的关 注 , 并皿 也已经 经历 r 系 列 的 一 改 革 。 比而 言 , 等 教育 承 担 的责 任 和受 相 高 到 的 关注 度 并小 成 比。 高 校 教 育 是 人 培 养 的 l 关键 一 , 环 根 据预 测 , 22 年 酌后 , 国高 等教 育 毛入 到 00 我 学率将 本达刮或接近5%, 国将初步迈 O 我 人高等教育普及 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的 势头如此迅猛 , 必然伴随着一系列新问题的 产生 , ‘ 固有 的 问题 带 来的 弊端 也 势必 浮 出水 。 综合以 L睹点, 我们将重点放存分 析 国 内高 等教 育 的现状 , 从这 个特 定 的视 角 思 考 中 罔的 人 才 培 养面 临 的 问题 。
项 日以避 免与该 项 F相 联 系的风 险及其所 致 1 损 失 的一 种处 置 风险 的方 式 。 2 、损失控制, 是指在风险还没有发生 前 , 对风 险进 行监 控 , 超出警 戒范 围的 通过 对 事件 , 照风 险管 理计 划采取 相 应的措施 , 按 达 到降低风险, 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的 目的。 3 、风险分离, 是指将风险单位分离间 隔, 以避免 发 生连 锁反 应或 互 相牵 连 。 4 风险 分散 , 、 是指 通过增 加 风 险单位 以 减 轻总 体 风险 的 力 , 达到 共 同分 摊集 体 风 险的目的。 5 风险转 移 , 、 是指 投资者 将项 目风险有 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 方 承担 的风 险处 置方 式 。 6 、风 险 自留 , 是指 将 风 险 留给 自己承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https://img.taocdn.com/s3/m/1f4c8c3183c4bb4cf7ecd1e0.png)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公开征求意见稿) /html/e/jiaoyuguihuagangy ao.htm
钱伟长进入清华读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国, 钱伟长进入清华读的是文科,日本侵略中国,他说我要 学造飞机大炮,转学物理,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 学造飞机大炮,转学物理,终成文理皆通一代大师。基于自 己的成材经验,钱伟长提出推倒“四道墙” 己的成材经验,钱伟长提出推倒“四道墙”,即破学校与社 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 会之间的墙,破师生之间的墙,破科系之间的墙,破教学与 科研之间的墙。 科研之间的墙。 纵观中国科学界的“三钱” 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 纵观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 和国学界的“两钱” 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 和国学界的“两钱”(钱钟书、钱仲联)的成就,都是“一 复合型人才” 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 心评古今文章、两脚踏东西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而目前的应试教育是“残缺的智育” 何谈大师? 而目前的应试教育是“残缺的智育”,何谈大师?唯有 工匠,恰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 工匠,恰恰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
2005年 2005年7月30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 30日 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 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 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 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办 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 30年代钱老 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来?上个世纪30年代钱老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模 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式。“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 人没有说过的话。 人没有说过的话。”
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9ebaff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6f.png)
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钱学森之问的启示是指他在《梦识》一书中刊登的一篇有关中国教育的文章,其中他深刻地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中国教育的启示:
1. 必须严格、宽厚、公平地对待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关注和尊重,没有歧视和歧视性的行为。
2.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最重要的。
3. 教育不是受到书本的束缚,应做到灵活、多样、富有创意。
4. 教育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不能一刀切地教授书本的知识。
5. 教育事业的实现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6. 教师应贯彻以“敬责、关爱”为教育态度,以体现学生利益为己任,推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
![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1bf1ce1be1e650e53ea995b.png)
智库时代·194·智库理论探解“钱学森之问”——关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思考尚悦茹 遆张梅(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中国曾在世界发展中名列前茅,中国的科技发展曾一度为世界各国学习效仿,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这种状况曾引发社会瞩目的“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引起了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关注。
本文拟从“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入手,浅要解析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的弊病,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弊病;创新;改革中图分类号:H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2-0194-002一、“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带来的思考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这个问题曾引发无数中国人思考,对于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除此以外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也曾说:“回顾过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出现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超越国民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原因之一所有的大学办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著名是的”钱学森之问”。
[1]虽然钱学森之问是关于教育而李约瑟难题是关于科技。
但是,两者都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仔细思考这两大难题的本质,就不得不将这两大难题最终归结为教育发展的问题,我们只有从教育问题入手,才能够真正解答中国不“冒”人才的难题。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经过七十年的努力,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组建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之我见——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之我见——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db1247f561252d380eb6e6b.png)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之我见——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个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钱老先生提出来的,并在教育界掀起了讨论浪潮的问题,至今仍未能够得到统一的答案。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老先生的追问确实一针见血,切中了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
我们时常困惑不已:为何我国没有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诺贝尔奖项创立至今已一百多年,为何一直与中国分薄缘悭?为何中国仍被贴着“制造大国”的标签,难以向“创造大国”转型?在我看来,钱老先生所说的“杰出人才”大抵就是指创新型人才吧!“钱学森之问”实质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怎样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和发掘出创造性人才、创新型人才。
谈到“钱学森之问”,我不由想到了与之有着并无二致的实质“约瑟芬难题”。
“当代,创新型人才为什么冒不出来呢?科技创新为什么不繁荣昌盛呢?”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僵化死板的弊端,在扼杀创新精神。
似乎从科举考试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一直这样。
我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但是有一点肯定的,至少在近代,西方在教育上确实有许多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之处,有许多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学习之处。
首先,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是禁锢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中国学生早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始参加考试,之后频繁的考试也贯穿多年学校生活始终。
其中,高潮部分是高考,即事关重大、决定学生未来的大学入学考试。
因此,“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背多分”的学习方法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往往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令人唏嘘不已。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https://img.taocdn.com/s3/m/7ee91a2c31126edb6f1a10fa.png)
钱学森之问,我的回答姓名:张俭伟学号:1120111524 班级:05911101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本文将从教育方法的角度,通过论述和对比各种教育模式,从中寻找出差别,并借鉴国外的教育模式,从而给出一种在中国可以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改革正文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针对此问题,我想先从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给出一种对中西教育模式的直观影响,然后讨论他们的特征和区别。
一、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1)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分类这里根据各种资料,然后总结出三种比较主要的教育方法:灌输教育,引导教育,过程教育。
但在提出教育方法之前,想先按照个人观点提出三种学习方法:记忆学习,熟练学习,发散学习。
1、记忆学习:通过背记等手段将知识掌握的方法,我称之为记忆学习。
其特点就是方法简单易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知识。
2、熟练学习:通过不断实践掌握知识的方法,我称之为熟练学习。
其特点是主要用于技能性知识的学习,且通常是必须经过的学习步骤,而且适合每一个人。
3、发散学习:通过其他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而进一步发散至其他知识并且掌握这些知识的学习方法,我称之为发散学习,通俗点说就是“举一反三”。
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对于大量知识的掌握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里给出3种学习方法后,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学习主要依靠前两种方法,即记忆学习和熟练学习,而第三种由于难度的问题,我们是很少应用的。
下面便说明3种教育方法。
1、灌输教育:只是一味的将知识教给学生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种教育方法有利有弊。
在缩短教育时间,加快教育进度方面来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然而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看,这种方法无疑会抹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欲。
2、引导教育:通过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到知识的方法,称之为引导教育。
钱学森之问 谈中国当代教育
![钱学森之问 谈中国当代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c4d19fe4693daef5ef73df1.png)
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思考众所周知,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家庭都只养育着一个孩子,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给予了自己孩子无限的希望和期许,他们把所有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将来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孩子有能力,有出息,这些都没有错。
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出现了与父母意愿相反的情况,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家长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家长自然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奉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于是本能地施以娇生惯养养育着下一代,家长习惯性地形成了对孩子的无比疼爱与呵护,无论在饮食还是学习生活中都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受一点苦。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
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
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
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
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已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葬掉了。
这种过分溺爱则纵容着孩子天性的慵懒与放纵,带来的后果往往使孩子养成贪图享乐、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
还会养成一种孤高气傲、倔强、不听教导的不良性格,使之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不易与其他孩子融洽相处,难于接受同学的不同意见,自然也就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尤其老师在对孩子批评教育时,如果不能采取非常耐心和富有策略的教育手段,孩子还容易产生相当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思想。
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情况,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b4ff7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d.png)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钱学森之问”是指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0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环境提出的尖锐问题。
他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要理解和解释“钱学森之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教育体系的问题钱学森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首先,中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和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性,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1.科研环境的问题除了教育体系的问题,钱学森还指出了中国科研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科研环境过于追求短期成果和量化指标,而忽略了长远发展和质量提升。
这种科研环境导致了科研人员的思维局限和急功近利,缺乏对重大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探索。
此外,中国的科研环境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的问题,如科研资金分配不公、科研人员评价机制不合理等,这些也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1.社会文化的问题“钱学森之问”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些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服从、遵守规矩,而创新和独立思考则被视为离经叛道。
这种社会文化氛围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培养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更加困难。
此外,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浮躁和功利的心态,这也影响了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投入。
为了解答“钱学森之问”,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和改革。
以下是一些建议:1.改革教育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包括改变过分注重分数和考试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其次,我们需要推行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这需要教育机构减少对教育的限制和干预,增加学生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钱学森之问——浅谈我国教育改革
![钱学森之问——浅谈我国教育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c3a01acb0717fd5360cdcd4.png)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谈谈我国的教育改革摘要:“钱学森之问”将我国的教育问题推上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如今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探讨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径,认为教育应该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开始改革,进而改革微观环境,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教师三方面同时转变观念,沿着这样的改革新路径,才有可能真正回答“钱学森之问”。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教育改革教育环境创新型人才一、什么是“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学森生前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
”而真正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的焦点,源于2009年11月11日的一封公开信。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科学家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2009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名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的11位教授曾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https://img.taocdn.com/s3/m/212f7ffb551810a6f5248637.png)
第九:只有阶级教育,没有和谐教育。这和教育的主导思想有关系,五四以来形成的西化教育,孔子成为过街老鼠,直到现在,整个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没有一个认真的、全盘的反思,对中国的沉沦、体制文化、国民性没有彻底的肃清遗毒。
什么是“杰出人才”?我觉得,大学是教化中心,是研究中心,是为社会服务的机构。培养出的人才应具备系统,深入,独立,主动分析问题能力。《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他心目中的杰出人才要比一般的专家、院士高出一大截,用他的话说叫‘科技帅才’。”涂元季(钱先生秘书)说,“按钱老的标准,这样的杰出人才,不仅个人要具备拔尖的学术水平,还要有本事团结一大批人,统领一大批专家攻克重大的科技难关。”
第三:只有应试教育,没有素质教育。这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戕害最大的一种教育,一种失败的教育,从德国、日本的再度崛起,要从根本上反思我们的教育。
第四:只有专业教育,没有通才教育。学文科不知道理科,学理科不知道文科,现在学校里,只有学理科失败的才学文,导致了整个国家人文水准的不可逆转的滑坡,整个民族道德水准的堕落。一个本科大学生出来,连最起码的历史知识都不懂,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2.学术分科太细 “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的学科专业不能分得太细。”涂元季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实施教育改革以后,按照苏联的模式,大学学科专业都分得很细。”涂元季说,“钱老欣赏美国的那一套,就是理工结合。这源自他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的亲身体会。”
第21课从“钱学森之问”看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从“钱学森之问”看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e2a9f89c8d376eeaeaa3196.png)
知识小结: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 (2)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二为”方向 (4) 从基本国情出发发展教育事业。
二、从“钱学森之问”到“任正非命题”
任正非:教育,是中国未来和美国竞赛的 唯一筹码!
任正非在5月21日的访谈,诠释了大国之崛 起的风度。但有一件事,却是任正非在之前的 为数不多的几次采访中,多次呼吁反复强调, 那就是——中国未来要和美国竞赛,一定要通 过教育。
(二)、教育的创业(1956—1966年)
1.新中国头1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高等学校
1965年 学校数
434所
比旧中国 最多时增长
1947年的1.1倍
1965年 在校生数
67.4万人
比旧中国 最多时增长
1947年的3.3倍
中等学校 80993所 1949年的14.1倍 1432万人
第21课 从“钱学森之问” 看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经验教训
(一)、教育奠基(1949-1956年) 下表是1949-2000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增加到8400万人。根据一个月后的另一项报道,Hale Waihona Puke 学生入学人数实际已 达9260万人。
——摘编自:《从没有这么多人上学》,载《北京周报》(1958年9 月23日) 《第三季度的成果:仍然加速增长》,载《北京周报》 (1958年10月14日
研读:你能发现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问题:入学人数的增长明显有虚报、浮夸的成分
由钱学森之问谈中国教育
![由钱学森之问谈中国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ed8d5809b52acfc789ebc951.png)
由钱学森之问谈中国教育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颜廷禄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走了,又一颗巨星陨落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
可以说,钱老带着一个遗憾走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教育面对这样一个困境呢?我想值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思。
一方面是“安全责任”这把“锁”牢牢地将学生“锁”在了学校里,使学生成为“笼中之鸟”。
现在的很多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安全”,不得不将学生“封闭起来”,“锁”起来,校外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尤其是校外实践、考察等内容无法实施。
“黑板上栽秧,黑板上打谷”的教育模式无法突破,老师和学生都只会纸上谈兵。
封闭的结果是形成了“桃花源”式的眼界和思维。
试问这样的教育模式怎样培养出优秀人才。
二方面是只注重应试教育,缺少创新型教育。
现在的教育讲究的是“这道题怎么解?此类题怎么答?”,这种教育方式除了应付考试外,毫无用处。
中国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不少,可中国有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呢?纵观古今,我国历史上有四大发明、地动仪、圆周率等惊天憾世之作,到如今却不如古人咦?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都仅停留在应试教育上,缺少创新型和创造发明性的课程设置,同时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氛围。
高分低能现象早已为大家所共识,有的学生就连每天的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更不用说做其他。
钱老在谈到加州理工学院时说:“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
加州理工学院就有许多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怪人,决不随大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
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试答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试答钱学森之问](https://img.taocdn.com/s3/m/fd602286d0d233d4b04e6906.png)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试着回答“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有一项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这是为什么?这些都引起国人深思。
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而中国孩子计算能力第一,而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
两个问题有同曲异工之妙。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想从现行教育状况方面,探讨一下教育对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同仁共同商榷、共同探讨。
毫无疑问,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人才必备的要素,尤其是杰出人才,更需要具备想象力与创造力。
与计算能力相比,想象力与创造力更加重要。
但是,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呢?笔者曾对学生说,去超市商场买东西,怪伤民族感情的,因为好东西都是外国品牌!中国制造成了垃圾的代名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国人的创造力是怎样被磨灭的呢?一、“标准答案”扼杀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咱们过分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过分重视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量,即分数多少,成绩高低。
尤其是这种考量的权威标尺——“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桎梏了学生的想象力。
“标准答案”,莫说让学生独立思考,简直连思考的权利也剥夺了!前不久,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给上海的小学生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86头牛,34只羊,问:“这艘船的船长年纪有多大?”结果有90%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是86-34=52岁,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荒谬,无法解答。
而在法国小学做试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疑义,甚至嘲笑老师“糊涂”。
事后,那90%的上海学生说“老师出的题总是对的,不可能不能做”“老师平时教育我们题目做了才得分,不做的话不得分”。
_钱学森之问_拷问中国教育现状
![_钱学森之问_拷问中国教育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66e3e91b6edb6f1aff001fdf.png)
“钱学森之问” 拷问中国教育现状
◎文·阙明坤 一代科学巨星钱学森的陨落, 除了留 给国人无尽的缅怀之外, 也引发我们进行 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 “ 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句诘问, 成为钱学 森留给中国教育界一个待解难题。 近日, 由 安徽11名教授联名发出的一封公开信, 更 是呼吁早日求得 “钱学森之问” 的答案。 其实, 从钱学森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 思想观, 以及钱学森自身的成长成才的经 历中, 我们可以隐隐找到打开这一难题的 钥匙。 首先, 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离不开 创新的土壤、 创新的氛围、 创新的文化, 而 当前我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中正紧缺这 样一种鼓励创新、 鼓励怀疑、 敢为人先的 文化氛围。 钱学森多次称赞自己在美国加 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 我到加州理工 “ 学院, 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 他回忆道, 。 当时, 加州理工学院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 个校园, 整个学校的精神就是创新。 在这 里, 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 说别 人没有说过的话。 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 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 可以向权威们挑 战。 钱学森说, 所有在那里学习过的人都 受它创新精神的熏陶, 知道不创新不行。 不随大流, 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 做 别人不敢做的……正是这种创新氛围成 就了钱学森的伟大事业。 而再对比今日我 国大学之现状, 有多少高校建立起宽松、 民主、 平等的学术氛围?又有多少学府真 正把创新作为自己的旗帜, 把创新的理念 融入办学之中?正如钱学森所说的, 大 “ 家见面都是客客气气, 学术讨论活跃不起 来。 这怎么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这确实 值得反思。 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症就是 灌输, 学生没有问题, 没有疑惑, 因为答 案都是现成的, 你只需要记住就可。 西方 教育则正好相反, 注重启蒙学生的自我思 考, 从无数问题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哈佛 大学的一句名言就是: 教育的目标是使 “ 学生始终处于问题之中” 教育家托兰斯 。 认为, 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 种 “易起反应” 的环境。 因此, 为学生提供 创新的土壤、 阳光、 水分和空气至为重要。 没有一种, 创新型 杰出人才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 其次, 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 创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 理、 文、 工兼 收并蓄。 而在以分数论英雄、 应试教育依 然盛行的今天, 这一点很难做到。 科学和 人文是一面硬币的两面, 缺乏人文内涵的 科技教育, 往往使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片面 狭窄。 科学、 人文与艺术的融合是人自身 发展的内在要求, 符合人文、 社会和自然 和谐统一的客观规律。 钱学森一生兴趣广 泛, 知识面很宽, 他不仅是科学大师, 而且 在音乐、 绘画、 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 诣。 艺术的熏陶锻炼了他的思维, 开阔了 他的思路, 对于他的发明创造具有不可替 代的意义。 但目前, 大学在科学教育和人 文艺术教育结合方面做得并不理想, 重 “ 理轻文, 技术至上” 教育功利主义” 、 “ 的现 象大量存在,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健全 和全面发展。 此外, 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 流的师资、 一流的教学、 科学的人才评价 标准, 而这些方面, 对比当前我国人才培 养状况, 与之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钱学森 的成才道路上, 他的恩师、 世界力学大师 冯·卡门功不可没。 卡门的教学方法很独 特, 重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钱学 森师从冯·卡门, 受益匪浅。 目前, 我国这 样优秀的教师实在少之又少。 放眼望去, 、 许多名牌大学教授不上讲台忙 “走穴” 当 老板, 潜心教书育人的能有几个?近年来 闹得沸沸扬扬的 “择校热” 其实质就是优 质教育资源、 优秀师资队伍的匮乏。 钱老针对现行教育制度曾说过: 现 “ 在的学生对知识没有兴趣, 老师教到什么 程度, 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这样的教育是 不行的, 教材不是主要的, 主要是教师。 ” 只有当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改进教学 方法, 改变评价眼光, “一个模子” 不用 培 养人才时, 学生才会学得有兴趣, 才会把 学习当成享受, 而不是负担。 也只有在这 样宽松、 愉快的教学情境中, 才可能培养 出具有想象力、 创造力的杰出人才。
由钱学森之问所引发的思考
![由钱学森之问所引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b3187dd8ad51f01dc281f185.png)
由钱学森之问所引发的思考相信大家都有听过钱学森之问,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钱老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早在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就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
他的崇高人格和科学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一个问题所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
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它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一、杰出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杰出”的软环境的。
需要“杰出”的学术氛围和世界的眼光。
学校的硬件再好不等于创造了良好的、平等的学术氛围。
在那个环境里,以平等交流、自由研讨为荣,以捍卫你说话的权力为荣,因学术的高水平受到尊敬。
在那里,大家有一种对真理的敬畏感和追求真理的使命感与幸福感。
能够形成高水平的研究磁场,需要有世界的眼光,要知道别人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又该从哪里入手、从什么地方寻找突破口。
但现实是,以弄个一官半职视为成功,真正做研究的往往吃不开,并且受到种种限制。
职称的评定、一些奖项的评选甚至院士的评选,给人们的感觉是为官的总是优先。
不难发现,学校,科研机构,外行领导内行的状况比比皆是,瞎指挥、拍脑袋现象屡屡发生。
在一些管理者的内心深处,知识分子还是“老九”,不敢、不能重用,怕惹是生非,怕他们“瞎说”,怕他们说真话,怕他们说出一针见血的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