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株是深处的岩浆穿入地壳薄弱地带形成的一
种侵入岩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 较陡,规模较大,出露面积小于1O0km2。有 的岩株独立产出;有的向下与岩基相连,为岩基 的顶部突起部分
14
浅成侵入体
是在地下较浅部位(通常为3km以内)形 成的侵入岩体。浅成侵入活动接近地表, 岩浆冷凝较快。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岩石 常为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
浅成侵入体的规模一般较小,可见底部边 界。按照侵入体产状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协
调和不协调两类,前者常见的有岩床、岩 盆、岩盖等,后者常见的为岩墙
15
岩床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
状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 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
岩盆中央部分厚度大,边缘厚度小,中间微
岩浆的分异作用是指成分均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 物质加入的条件下,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分 化为若干成分不同的岩浆的过程
可以发生在岩浆尚未上升之前,也可以发生在上升 的过程中
分异方式主要有熔离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和气 态分异作用三种
23
熔离分界作用这种分异作用是在岩浆结晶之
前的液态状况下发生的,所以又可叫液态分异 作用。熔离分异是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冷却过 程中,主要受重力及温度的影响,分成两种或 多种成分不同的互不混合的岩浆的过程
岩墙厚度比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
体,长度为厚度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厚 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十米,长几十米甚至 几千米。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岩墙很少单 一产出,常常是几十条、几百条有规律地 分布,形成岩墙群。
17
18
19
20
21
岩浆的演化
原始岩浆是由上地漫以及地壳物质局部熔 融而产生的最初岩浆。原始岩浆从地壳深 处上升,通过各种演化可以派生出种类较 多的次生岩浆
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称为熔浆。熔浆与岩浆的差别在于 熔浆挥发分较少
由于气体的膨胀力及其所派生的冲击作用,使火山喉管 及火山口附近的岩石被炸碎并抛射出来,未冷凝的岩浆 呈团块、细滴喷射出来并在空中或落地后凝结为固体, 它们均属于固态喷出物,统称为火山碎屑物,可分为火 山弹(块)、火山砂(砾)、火山灰和火山尘四种类型
原始岩浆的种类总是比较少的,但地壳上 分布的岩浆岩却很多,目前,地表见到的 岩浆岩不下百余种。这主要是由于岩浆演 化过程中发生的岩浆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 的结果
22
岩浆的分异作用
岩浆是复杂的含有挥发组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在长 期岩浆活动过程中,随周围的物化学环境的改变, 岩浆本身性质也就不断地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
化出来的残余岩浆中含有很多挥发性物质 成分。它们的特点是熔点低,挥发分高, 另外因其化学活泼性强,可以和岩浆中各 种金属元素,特别是稀有元素结合成挥发 性化合物。当温度和压力减低时,它们便 从岩浆中分离出来,集中在岩浆的上部或 扩散到围岩的裂隙和空隙中去
这种在岩浆分异作用的后期,大量挥发性 成分从岩浆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气态分异 作用
25
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与其所侵入的围岩之间,在化学成分及 物理状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当岩浆 侵人到围岩中时就会发生种种变化
岩浆熔化围岩,使围岩中某些化学成分通过 化学反应或直接熔融而加人到岩浆中去,使 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同化混染作用
第十三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1
岩浆作用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 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 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 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 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 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9
10
11来自百度文库
二、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 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体称
为侵入体 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 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
(深度>3km)和浅成侵入作用(<3km), 相应地,侵入体也分为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
12
深成侵入体
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2
根据岩浆是侵入地壳之中或是喷出地表, 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相应地,所形成的岩石分别称为侵入岩和 喷出岩(或火山岩)
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即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 (52%~65%)、基性岩浆(45%~52 %)和超基性岩浆(<45%)
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的缓慢冷却过程中,各
种组分因熔点温度不一,不能同时结晶出来, 而是按照一定顺序先后结晶。在先结晶的矿物 中比重大的下沉,轻的上浮,和未结晶的残余 岩浆分开。在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各种成分 按一定顺序结晶而从岩浆中逐渐分离出来的过 程称结晶分异作用
24
气态分异作用分异作用到了最后阶段,分
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岩盆是岩浆侵入到岩 层之间,其底部因受岩浆的重力而下沉,故 中央凹陷;或岩浆侵入到构造盆地中形成的
16
岩盖(岩盘),是上凸下平的穹窿状侵入体。
由岩盖中部到边部,其厚度迅速变小而尖 灭。岩盖规模一般不大,底部直径约3~ 6km,最厚处通常小于1km,地表出露形 态常为圆形、椭圆形
3
一、喷出作用
喷出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 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可分为: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
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
中心式喷发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
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
4
裂隙式
5
6
猛 烈 式 又 称 培 雷 式
7
宁静式又称夏威夷式
8
火山喷出的物质
气态喷出物 气体中以水蒸气为主,含量常达7O%以上; 此外有CO2、SO2、N2、H2S以及少量CO、H2、 HCl、NH3、NH4Cl、HF等
深成侵入体是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下形 成的岩浆岩体,由于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 均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 晶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较大,
围岩受岩浆高温影响,变质现象较强,范 围较广
常见的有岩基、岩株两种
13
岩基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面积大于
1O0km2,最大可达数万平方公里。平面上一 般呈长圆形,长数十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宽可 达1OOkm以上。岩基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 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 闪长岩等组成
种侵入岩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 较陡,规模较大,出露面积小于1O0km2。有 的岩株独立产出;有的向下与岩基相连,为岩基 的顶部突起部分
14
浅成侵入体
是在地下较浅部位(通常为3km以内)形 成的侵入岩体。浅成侵入活动接近地表, 岩浆冷凝较快。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岩石 常为中细粒结构或斑状结构
浅成侵入体的规模一般较小,可见底部边 界。按照侵入体产状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协
调和不协调两类,前者常见的有岩床、岩 盆、岩盖等,后者常见的为岩墙
15
岩床又称岩席,是厚度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层
状侵入体,与其顶、底板围岩平行,接触面 平坦,中部稍厚,向边部逐渐变薄以至尖灭
岩盆中央部分厚度大,边缘厚度小,中间微
岩浆的分异作用是指成分均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 物质加入的条件下,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分 化为若干成分不同的岩浆的过程
可以发生在岩浆尚未上升之前,也可以发生在上升 的过程中
分异方式主要有熔离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和气 态分异作用三种
23
熔离分界作用这种分异作用是在岩浆结晶之
前的液态状况下发生的,所以又可叫液态分异 作用。熔离分异是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冷却过 程中,主要受重力及温度的影响,分成两种或 多种成分不同的互不混合的岩浆的过程
岩墙厚度比较稳定且近于直立的板状侵入
体,长度为厚度的几十倍甚至几千倍,厚 度一般几十厘米至几十米,长几十米甚至 几千米。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岩墙很少单 一产出,常常是几十条、几百条有规律地 分布,形成岩墙群。
17
18
19
20
21
岩浆的演化
原始岩浆是由上地漫以及地壳物质局部熔 融而产生的最初岩浆。原始岩浆从地壳深 处上升,通过各种演化可以派生出种类较 多的次生岩浆
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称为熔浆。熔浆与岩浆的差别在于 熔浆挥发分较少
由于气体的膨胀力及其所派生的冲击作用,使火山喉管 及火山口附近的岩石被炸碎并抛射出来,未冷凝的岩浆 呈团块、细滴喷射出来并在空中或落地后凝结为固体, 它们均属于固态喷出物,统称为火山碎屑物,可分为火 山弹(块)、火山砂(砾)、火山灰和火山尘四种类型
原始岩浆的种类总是比较少的,但地壳上 分布的岩浆岩却很多,目前,地表见到的 岩浆岩不下百余种。这主要是由于岩浆演 化过程中发生的岩浆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 的结果
22
岩浆的分异作用
岩浆是复杂的含有挥发组分的硅酸盐熔融体,在长 期岩浆活动过程中,随周围的物化学环境的改变, 岩浆本身性质也就不断地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
化出来的残余岩浆中含有很多挥发性物质 成分。它们的特点是熔点低,挥发分高, 另外因其化学活泼性强,可以和岩浆中各 种金属元素,特别是稀有元素结合成挥发 性化合物。当温度和压力减低时,它们便 从岩浆中分离出来,集中在岩浆的上部或 扩散到围岩的裂隙和空隙中去
这种在岩浆分异作用的后期,大量挥发性 成分从岩浆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称气态分异 作用
25
同化混染作用
岩浆与其所侵入的围岩之间,在化学成分及 物理状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当岩浆 侵人到围岩中时就会发生种种变化
岩浆熔化围岩,使围岩中某些化学成分通过 化学反应或直接熔融而加人到岩浆中去,使 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同化混染作用
第十三章
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1
岩浆作用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 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 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 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岩浆的成分又 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成为岩石,这一 复杂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9
10
11来自百度文库
二、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 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体称
为侵入体 侵入体周围的岩石叫围岩 根据岩浆侵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深成侵入作用
(深度>3km)和浅成侵入作用(<3km), 相应地,侵入体也分为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
12
深成侵入体
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2
根据岩浆是侵入地壳之中或是喷出地表, 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相应地,所形成的岩石分别称为侵入岩和 喷出岩(或火山岩)
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即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 (52%~65%)、基性岩浆(45%~52 %)和超基性岩浆(<45%)
结晶分异作用在岩浆的缓慢冷却过程中,各
种组分因熔点温度不一,不能同时结晶出来, 而是按照一定顺序先后结晶。在先结晶的矿物 中比重大的下沉,轻的上浮,和未结晶的残余 岩浆分开。在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各种成分 按一定顺序结晶而从岩浆中逐渐分离出来的过 程称结晶分异作用
24
气态分异作用分异作用到了最后阶段,分
向下凹的盆状侵入体。岩盆是岩浆侵入到岩 层之间,其底部因受岩浆的重力而下沉,故 中央凹陷;或岩浆侵入到构造盆地中形成的
16
岩盖(岩盘),是上凸下平的穹窿状侵入体。
由岩盖中部到边部,其厚度迅速变小而尖 灭。岩盖规模一般不大,底部直径约3~ 6km,最厚处通常小于1km,地表出露形 态常为圆形、椭圆形
3
一、喷出作用
喷出作用又称为火山作用 按火山通道的形状,可分为:
裂隙式喷发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
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
中心式喷发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
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
4
裂隙式
5
6
猛 烈 式 又 称 培 雷 式
7
宁静式又称夏威夷式
8
火山喷出的物质
气态喷出物 气体中以水蒸气为主,含量常达7O%以上; 此外有CO2、SO2、N2、H2S以及少量CO、H2、 HCl、NH3、NH4Cl、HF等
深成侵入体是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环境下形 成的岩浆岩体,由于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 均较高,因而岩浆冷凝缓慢,岩石多为全 晶质中粗粒结构。岩体规模较大,
围岩受岩浆高温影响,变质现象较强,范 围较广
常见的有岩基、岩株两种
13
岩基是侵入体中规模最大的一类,面积大于
1O0km2,最大可达数万平方公里。平面上一 般呈长圆形,长数十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宽可 达1OOkm以上。岩基一般为中酸性岩浆冷凝 而成,多由粒度较粗而成分稳定的花岗岩或花岗 闪长岩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