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文本翻译

合集下载

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研究

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研究

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研究作者:王防防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7年第03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科类研究发展迅速,基本上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思想与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作为交流的桥梁,翻译变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的研究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社科类文本;翻译;研究社科类文本的翻译与自然科学文本和技术性文本的翻译有很大不同,同时也区别于文学文本的翻译。

概括来说,自然科学文本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而社科类文本中常常受限于社会和文化的语境。

社科类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概念进行交流,这些概念为一个特定的学术圈子或群体所分享或论争。

概念在形式上类似技术术语,而且常常为一个文化所持有。

概念的独特性与它出现的某一个时期或种族意识形态有关,仅仅依靠查询词典进行翻译此类语词可能无法表达出它的真实意义,从而误导译文读者。

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悉文本的主题,还必须要了解文本所属的更广阔的语义场。

文本形成的学术语境在翻译运作中扮演了一个隐性然而关键的角色。

因此,进行社科类文本的翻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翻译的学科或历史背景等。

无论是对于普通的读者还是专业的学者,社科类译本都起着贯通中西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我国在翻译和出版社会科学论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学术界和翻译界也应对翻译质量问题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科类文本翻译的现状、社科类文本的主要文体特征以及翻译时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

1 社科类文本的翻译现状社科类文本的翻译属于书籍翻译,国内出现最早的对于书籍翻译的研究是“加强对科学书籍的翻译和出版工作的领導——评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苏联农业气象译叢”第一集中的两篇译文”。

书籍翻译覆盖的专业领域有计算机类、理财类、财经类、营销类。

翻译哲学

翻译哲学

“翻译哲学”这个概念是近年才出现的,准确地说,是黄忠廉①先生在1998年第1期《外语研究》上首问“什么是翻译哲学”而开始的。

当然,对翻译活动的哲学思考是更早一些的:稍远一点,约半个世纪前,先后有艾思奇(1937②)、贺麟(1940③)、陈康(1942④)、朱光潜(1944⑤)、金岳霖(1948⑥/1983)等数位哲学家对翻译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哲学思辨;近十年,柯飞(1987⑦/1996⑧)、孙致礼(1996⑨)、但冰洁(1996[10])、阎德胜(1997[11])、刘邦凡(1998[12])、杨炳钧(1998[12])等人都对翻译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哲学思考。

但总的来讲,尽管半个世纪前关于翻译的哲学思考就已引起几位哲学泰斗的重视,可“翻译哲学”并没有形成气候。

近年来,对翻译进行过哲学思考的几人还都是搞语言研究的,足见,“翻译哲学”还是“小菜一碟”,没有引起哲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因此,数十年前哲学家倡导并身体力行对翻译的哲学认识,足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当然,搞语言的人(包括搞翻译的人)对翻译搞哲学认识并不是没有长处的,事实上,在某些方面的确是有先见之明的,单就他们对语言及语言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的熟悉程度而言就是如此。

搞哲学的人去研究翻译哲学,其重大的长处(对比于纯粹只从事过语言及语言翻译的人)就在于他们多一些哲学的技巧与思辨。

因此,搞语言的人与搞哲学的人联合起来,(如果有一些既搞语言,尤其是搞语言翻译的,又搞哲学的人,那另当别论),才是振兴翻译哲学研究的最佳选择。

五十年前哲学家们对翻译的哲学思辨并没有产生持久的回应,原因是多方面的,恐怕社会变革而带来的学术转移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近几年来,语言翻译界的人士回忆起翻译哲学来,原因也不外三点:一是改革开发的深入使学术研究掀起对以往学术成果的回忆与再现,产生新一轮的学术转移;二是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后的语言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的哲学认识的必然;三是西方语言哲学在国内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为翻译的哲学认识提供直接的借鉴。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doc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doc

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翻译本体和认知视阈下翻译—、引言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差翻译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在翻译理论界巳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尚无定论。

翻译是什么和翻译什么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翻译是什么是翻译的本体论问题,而翻译什么是翻译的客体问题。

翻译理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翻译是什么的问题。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对于翻译是什么,翻译理论家的观点不一而足。

翻译理论呈现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局面有利于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声音探讨中进一步发展。

从形而上的哲学角度探讨翻译的本质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角度。

中国的哲学博大精深,对本体的阐释十分透彻。

而深受中国哲学影响的中国传统译论思想,钱钟书先生的“化境”和道安的“五不翻,三不易”思想从正反两个方面体现了翻译的本体。

翻译的客体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指向、认知和改造的对象,是随着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不断深化的。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本文不做重点探讨。

随着人类认知由对世界(客体)的认识,深人到主体的认识,再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翻译的客体大概由词、意义、意义及其语用范围、意义及其文化、意义及语篇发展到概念内容及识解能力=在认知取向下,翻译象不仅是概念内容,而且是理解概念内容的能力,不同识解维度下概念内容。

本文从中国哲学本体论角度探究翻译的本体,从认知取向探究翻译的客体。

认为翻译的本体是化境,翻译的客体的是概念内容和识解维度。

二、中国哲学本体思想下的翻译本体探究不同的翻译学家对翻译从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认识。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由内部转向外部,研究的视角由原文转向译文,研究的方法由规定转向描写,研究的重心由语言转向文化、认知。

除了翻译界以外,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也把目光投向翻译研究,翻译的领域越来越大,翻译是什么变得越来越模糊,如翻译是科学,翻译是艺术,翻译是重写,翻译是操纵,翻译是叛逆,翻译是解释,翻译是文化行为,翻译是政治行为等不一而足。

朱子晚年定论序译文

朱子晚年定论序译文

朱子晚年定论序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子(1130-1200年),字元晦,号复初,又号传心者,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

他所创立的程朱理学,为中国封建社会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朱子多才多艺,早年担任遂宁中书舍人,后游历各地,师从周敦颐等大儒。

他广泛研究儒家经典,钻研程颐、程颢的理学思想,终于在晚年定论序中,总结了自己对理学的理解和看法。

晚年定论序是朱子关于理学观点的总纲,也是他晚年对学术的最终定论。

在晚年定论序中,朱子首先提出了“格物致知”这一理学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人类应该通过不断观察、研究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达到对天地万物的真实认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内在法则,从而获得知识。

朱子在晚年定论序中强调了“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固定的规律和道理,这就是“理”。

理是宇宙之间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所有事物的共同本原。

只有深入理解“理”,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

朱子还在晚年定论序中指出了“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是宇宙之间的万物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和规范。

只有遵循道的指导,才能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晚年定论序中,朱子还对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做出了深刻的论述。

他认为,政治的本质在于“治人以诚”,即通过真诚和正直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立志”,即通过教育培养出有志向和追求的人才。

道德的实践在于“立人以礼”,即通过遵循礼法规范来规范个体的行为。

朱子在晚年定论序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学体系,深刻揭示了理学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对后世的学术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子的思想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朱子的理学思想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更加需要“格物致知”、“理”和“道”这样的理论体系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思考。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

林语堂哲学翻译与翻译哲学0. 引言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重要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与哲学家。

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西方,林语堂不仅仅是学者作家,更多得是被称为哲学家。

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艺术》(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位于畅销书之首位。

他向西方传播了孔孟老庄思想,向西方读者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哲学与形象。

美国林语堂研究专家Timothy C. Huson在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评价林语堂时认为他提倡日常生活哲学,睡觉哲学,饮食哲学,在这些日常哲学中,含有深沉的哲理,他通过讽刺和幽默,来表达他的哲学观点。

其作品没有故意迎合美国人的口味,他是一位很有独立人格的哲学家。

1. 林语堂是哲学家?林语堂一生贡献卓著。

作为作家,著述颇丰。

作为语言学家,他研究了古代方言、探究闽粤方言之来源等,编撰《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

作为发明家,倾尽家财发明出来明快打字机。

作为翻译家,不仅向西方介绍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还向西方译介了中华哲学的精髓——儒家与道家思想。

因为他的幽默与闲适的生活哲学,他是一位哲学家。

1.1 为何林语堂是哲学家?哲学是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讨论的自然与生命的本质。

哲学家就是对哲学的深入研究思考的人。

纵观其著作,从译著《孔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Confucius)、《老子的智慧》(The Wisdom of Laotse)到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传记《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po)以及散文集中,体现出综合儒家与道家思想之所长,体现各种生活哲学。

但是这种哲学与传统的儒道思想不同,融合儒道,使两者互补,是儒道的发展与升华。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

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中国哲学典籍的英译方法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

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经典文本。

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

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P20)。

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义加以解明。

”(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的训诂,潘德荣(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

onliberty 中文译本

onliberty 中文译本

《自由论》是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经典之作。

本书于1859年首次出版,对于自由、权利、民主等议题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对于后世政治哲学和社会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自由论》的中文译本。

一、《自由论》的重要性《自由论》作为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探讨了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自由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密尔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自由思想的内涵和外延,系统地论述了自由的本质、范畴和原则,对于我们理解自由、权利和民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自由论》的中文译本现状《自由论》一直以来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和研究,因而也有多个版本的中文译本问世。

这些译本在翻译水平、语言表达和文化传达方面各有侧重,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和争端。

在选择适合的中文译本时,需要对不同版本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

三、中文译本的评析针对《自由论》的中文译本,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翻译是否忠实于原著、语言表达是否通畅易懂、文化传达是否贴近读者等方面。

同时还要考虑译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以及译本的出版社和编辑团队是否具备权威和专业性。

四、对于翻译水平的要求《自由论》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对于译者的翻译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

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同时要有丰富的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将原著的思想精髓和语言风格恰如其分地进行转译。

五、对于文化传达的要求在翻译《自由论》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西方的政治哲学思想与我国的文化语境相结合。

这就要求译者既能准确传达原著的思想内涵,又能使译文贴近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从而达到有效传达的效果。

六、应该避免的问题在翻译《自由论》时,要避免过于文言文的翻译风格,以免造成与原著语言风格不符的问题;还要避免过于口语化或流行化的表达方式,以免影响译文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在文化传达上也要避免过于西方化或本土化的特殊,要力求做到既忠于原著,又顾及当代我国读者的接受度。

浅析哲学阐释学在文本翻译中的实施

浅析哲学阐释学在文本翻译中的实施

浅析哲学阐释学在文本翻译中的实施匡煜奭阐释学翻译观是可以应用到具体文本中去的翻译理论,翻译行为者以及阐释学理论的贯彻者是具有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译者。

译者应首先带着自己的前理解认同文本的他异性,随后逐步在对话中取得一致。

译者的责任意识是基于对消息的一致性,基于对话式理解而将已理解的付诸语言。

当人们谈起翻译时首先想到的是一种抽象层面上存在的,具有明显参照功能的理想翻译,即“原作与译作之间对等或相似程度比较高,不论客观效果是否完全如此,至少译者主观上希望在各个方面准确度都比较高的语际转换活动及其成品”。

阐释学理论,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理论对译论的变革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视域融合”是阐释学的核心概念,他将翻译过程描述成动态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文本视域与解释者视域各自不断跨越自身界限而与对方融为一体的过程”。

阐释学翻译观是可以应用到具体文本中去的翻译理论,不仅如此,它将支配着自我思想的,有知识储备的,且具有语言能力的译者放在考虑的中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一项行为的进行方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阐释学在翻译中的应用并不等同于阐释学在理解中的应用。

理解与翻译是泾渭分明的两个过程,它们虽互为交叉却彼此独立,各自有不同的动因和目的。

换句话说,理解只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绝不是出发点和目的,到最后还是要回到理想翻译的模型上来。

本文要论述的就是哲学阐释学理论在翻译行为者方的实施过程。

1.参与对话——理解作为学习过程翻译行为者以及阐释学理论的贯彻者是具有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译者。

译者带有前见,生存在历史中,在理解的过程中他应把导致误解的前见和与生产性的前见区分开来,这是在时间的间距中通过持续的对话完成的。

对话表示一种我-你关系,是持开放态度的理解双方对共同意义的分有。

时间间距则是一种历史意识,伽达默尔认为历史不再是过去与现在的中介,而是在言说的传统,是持续到当下的处境。

人们无法对此有任何客观性的认识,因为人们身在历史处境之中,并不在这处境对面。

哲学发展作文模板英语

哲学发展作文模板英语

哲学发展作文模板英语英文回答:Introduction。

Philosophy, the systematic inquiry into 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reality, knowledge, and morality, has evolved through a rich and multifaceted trajectory over the centurie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t is essential to examine its major schools of thought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key philosophers.Presocratic Philosophy。

The earliest philosophical inquiries emerged in Ionia, a region of ancient Greece, around the 6th century BC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 such as Thales, Anaximander, and Heraclitus, sought to explain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natural principles. They questioned the traditional mythological explanations and proposed naturalelements (e.g., water, air) as the foundational constituents of all things.Socratic Philosophy。

In the 4th century BCE, Socrates revolutionized philosophy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self-examination. Known for his Socratic method, he would lead conversations with his students, questioning their beliefs and assumptions until they reached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Socrates's interrogation technique, which became known as dialectic, was instrument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reasoning.Platonic Philosophy。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哲学文本的翻译策略--以何兆武、李约瑟合译《西方哲学史..

从关联理论角度谈哲学文本的翻译策略--以何兆武、李约瑟合译《西方哲学史..

分类号:740.3560 密级: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从关联理论角度谈哲学文本的翻译策略——以何兆武、李约瑟合译《西方哲学史》为例(申请硕士学位)学科专业:英语笔译研究方向:工程英语笔译作者姓名:胡慧波****:***2018年6月Thesis Submit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the Master’s Degre e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Philosophical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He Zhaowu and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NeedhamByHu HuiboSupervisorWu ZixuanJune, 2018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我们的生活不再是相互孤立隔离,而是更加紧密联系。

哲学作为人类思想智慧的精华,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更要探究西方文明的的思想支持,结合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开放创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代西方哲学在我国传播范围日益扩大,接触西方哲学的人越来越多。

合理认识和对待现代西方哲学,对我国哲学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诸多障碍,加之哲学语言大多晦涩难懂,逻辑严谨,对国外哲学文献的翻译对于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本好的哲学原著的翻译,不仅有助于学术的进步,而且还能使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站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去。

论英语翻译的哲学之维

论英语翻译的哲学之维

论英语翻译的哲学之维作者:曹凤静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8期摘要:翻译是跨国家和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由于翻译水平决定了对语言及译入文化的吸收程度和接受程度,所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英语翻译中的哲学原则不可忽视。

从哲学的范畴来说,逻辑学、伦理学、美学三个方面对于英语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英语翻译应遵循伦理原则、美学原则、逻辑原则。

关键词:英语;翻译;哲学;伦理;美学;逻辑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183-02一、引言翻译是跨国家和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途径。

二战后,由于科技和语言的发展,更把翻译作为一门科学看待。

由于翻译的水平决定了对语言及译入文化的吸收程度和接受程度,所以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随之也形成了多种翻译学派,如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布拉格派、交际理论派和德国的莱比锡学派。

其翻译理论发展的最大特征是翻译研究与语言学建立起了内在的联系,不过,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翻译实践的理论体系。

特别是在我国英语翻译的理论尚需挖掘。

为使英语翻译达到理论性,翻译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遵循英语特定的语言转换规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能够指导实践。

这样,翻译出的内容才能易于被接受和认可。

基于这样的一个翻译理念,笔者认为,英语翻译中的哲学原则不可忽视。

从哲学的范畴来说,逻辑学、伦理学、美学三个方面对于英语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英语翻译应遵循伦理原则、美学原则、逻辑原则。

二、英语翻译中应遵循伦理原则近年由于与外国的学术交流及各方面沟通日渐频繁,英语翻译活动和机会也不断增多。

英语翻译的方式、方法及主张百家争鸣,各有特色。

但主张直译的观点越来越多,翻译中的“忠实”的伦理原则被广泛认可。

英语翻译的伦理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翻译中体现的价值观;二是翻译中的忠实原则。

人性哲学类论说性散文的翻译分析--以《幸福之路》的翻译分析为例

人性哲学类论说性散文的翻译分析--以《幸福之路》的翻译分析为例

电子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THESIS FOR PROFESSIONAL DEGREE(电子科技大学图标)论文题目人性哲学类论说性散文的翻译分析——以《幸福之路》的翻译分析为例专业学位类别翻译硕士学号201122130308作者姓名李宜博指导教师马维毅副教授分类号密级UDC注1学位论文人性哲学类论说性散文的翻译分析——以《幸福之路》的翻译分析为例(题名和副题名)李宜博(作者姓名)指导教师马维毅副教授Array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姓名、职称、单位名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翻译硕士提交论文日期 2014.4.21论文答辩日期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6 月30日答辩委员会主席文艺评阅人文艺杨镇源注1:注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类号。

TRNSLATION STUDY OF HUMANITY &PHILOSOPHY ARTICLES----TAKE THE TRANSLATION ANALYSIS OF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AS AN EXAMPLE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ajor: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uthor: Li YiboAdvisor: Ma WeiyiSchool :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UESTC附4: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

翻译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翻译哲学”这一概念产生在20世纪后期翻译研究与哲学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中,但哲学和翻译研究界对其却是各有不同释义,甚至还有不少反对的观点,指责其是一种庸俗的概念。

本文在梳理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中相关“翻译哲学”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的内涵差异,指出翻译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定义翻译哲学。

翻译哲学是论述翻译中出现的哲学问题,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上对翻译进行考察,追问翻译和翻译所涉的意义与语言的本质等问题。

在哲学和翻译研究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中,“翻译哲学”概念也开始出现在哲学和翻译研究领域。

尽管这一概念早已产生,但“翻译哲学”却始终没有像哲学中的“教育哲学”、“政治哲学”或翻译研究领域中的“翻译学”、“文化转向”等为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反而曾一度被指责为是一种庸俗的概念,处在一种尴尬状态,即使偶尔出现在一些研究者的论述中,但着墨不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本文试图在梳理中西哲学和翻译研究史中相关“翻译哲学”概念的论述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的内涵差异,从哲学的角度对翻译哲学概念进行辨析,说明翻译哲学的性质和学科上的归属,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研究中的哲学观和哲学中的翻译观。

一、中西翻译哲学概念综述二、虽然中国古代先哲的一些观点和论述成为中国一些翻译家借鉴的理论来源,但并没有直接称作“翻译哲学”的说法。

和哲学这一词出现在晚清相比,翻译哲学在中国文献中的出现时间更晚。

国内最早的“翻译哲学”概念是由范守义在1985年提出[1],但他并没有做出详细解释,而是综述五十年来译界对翻译标准、方法和风格问题的诸家见解,即”翻译哲学”实质上等同于“翻译理论”或“翻译观”。

这种模糊的态度,不久又在许渊冲的论述中出现。

1987年,他在讲座中直接指出,“其实,我所说的翻译哲学就是翻译理论。

‘认识论’只是谈论我对翻译的认识;‘目的论’只是谈论翻译的目的;‘方法论’只是谈论翻译的方法”[2](P79)。

哲学翻译词汇

哲学翻译词汇

哲学翻译词汇整理一. 哲学家名称Acient Greek philosopherspythagoras n. 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哲学家和数学家)Socrates n.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Plato 柏拉图Aristotles 亚里斯多德Leucippus 流西普斯Democritus 德谟克利特Epicurus 伊壁鸠鲁(公元前 341-270 )Italian philosophersPetrarch 彼特拉克(意)(1304 〜1374)Bruno (Giordano)(意)布鲁诺( 1548 年-1600)Galileo 伽利略(意)(1564〜1642)(Niccolo) Machiavelli 马基雅维里(意)(1469—1527)Polish philosophersCopernicus 哥白尼(波兰)(1473〜1543)German philosophersKant: 康德(德)Nietzsche n. 尼采(德,1844-1900)(Ludwig) Feuerbach 费尔巴哈(Arthur) Schopenhauer 叔本华Hegel: 黑格尔, Hegelian, 黑格尔的The Young Hegelians 青年黑格尔学派Marx 马克思Engels 恩格斯English and Scottish philosophers Francis Bacon 培根(英)(1561—1626)John Locke 洛克(英)Thomas Hobbes托马斯.霍布斯(英)Adam Smith 亚当. 斯密斯(苏格兰)David Hume 休谟(苏格兰)Thomas Malthus 托马斯 . 马尔萨斯Isaac Newton 艾萨克 . 牛顿(Bertrand) Russell 罗素Ricardo 李嘉图French Philosophers(Rene) Descartes 笛卡尔(法)Cartesian adj. 笛卡尔的(Baruch) Spinoza 斯宾诺莎(法)(Denis) Diderot 狄德罗 (法)(Charles) Montesquieu 孟德斯鸠 (法)(1689 年至 1755 年),(Francois) Voltaire 弗朗索瓦伏尔泰 (法)( 1694-1778),(Jean-Jacques) Rousseau 卢梭(法) (1712-1778)Claude-Henri Saint-Simon 克劳德 . 圣西门 ( 1760 年至 1825 年) Francois Charles Fourier 弗朗索瓦.查尔斯.傅立叶 ( 1772年至 1837年) Jean-Paul Sartre 萨特Danish philosopherskierkegaard:n. 齐克果American philosophersJohn Dewey 杜威(美)B.F. Skinner 斯金纳(美)Talcott Parsons 帕森斯Chinese philosophersConfucius: 孔子Lao Tzu: 老子Chuang Tzu 庄子二 . 哲学流派philosophical sects 哲学学派Greek Philosophy 希腊哲学Arabian Philosophy 阿拉伯哲学German classical idealist philogophy: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Classical German Philosophy 德国古典哲学French Socialism 法国的社会主义British PoliticalEconomy 英国的政治经济学 Marxist philosophy empiricalphilosophy materialism: 唯物主义metaphysical materialism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echanicalmaterialismmaterialist dialectics the Dialectics of Nature historical materialismspontaneousmaterialism idealism: 唯心主义, mentalismn.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验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自发唯物主义absolute idealism subjective idealism 唯心论,唯心主义,心灵主义 绝对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objective idealism 客观唯心主义Berkeleian idealism 贝克莱派唯心主义metaphysics: 形而上学constructive metaphysics 构造性的形而上学 | 结构主义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for detachment 超然的形而上学Stoicism 斯多葛学派,坚韧不拔的精神,忍耐的精神,禁欲的精神 the Stoics 斯多葛派the Cynics 犬儒主义学派the Sceptics 疑论学派 the Epicureans 伊壁鸠鲁派(乐主义学派)Historical Idealism 历史唯心主义aesthetical idealism 审美唯心主义 spiritualisticpantheism 唯心主义的泛神论 teleological idealism目的论唯心主义 pluralistic metaphysics 多元论的形而上学descriptive metaphysics 描述性的形而上学Stoic n. 斯多葛派人士,坚忍克己之人,禁欲主义者 fatalism 宿命论Yoga school 瑜伽学派Philosophy thought 哲学思想 philosophical thinking 哲学思想philosophical conception 哲学概念 a scheme of philosophy 哲学的体系Marxism 马克思主义Cynicism 犬儒主义pragmatism 实用主义subjectivism 主观主义objectivism n. 客观主义Logicism n. 逻辑主义 scholasticism 烦琐哲学Formalism n. 形式主义dogmatism n. 教条主义 absolutism 绝对主义Doctrine of Being 存在主义Positivism: n. 实证论 , 实证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scientificism 科学主义humanism 人文主义,人本主义Neo-Platonism 新柏拉图主义historical determism 历史决定论Epistemology 认知论idealistic positivism 唯心实证主义Methodological essentialism 方法论本质主义 metaphysical essentialism 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 Islamism n. 伊斯兰教Judaism n. 犹太教 , 犹太主义Catholicism n. 天主教 revolutionary democratism 革命民主主义communism 共产主义 socialism 社会主义the French Revolution 法国大革命Vedanta/Vedantism n. 吠檀多 methodology 方法论,方法学dialectics 辩证法holism 整体主义,整体主义方法论individualized methodology 个体主义方法论 agnosticism 不可知论 knowability 可知论 arbitration 独断论Ontology n. 实体论,本体论impersonal rationalism 客观唯理论,客观理性主义 epistemology 认识论 phenomenology: 现象学Ethics n. 伦理学,道德规范empirical study 经验研究deductive logic 推理逻辑Pantheism n. 泛神论,万有神教,多神教Atheism n. 无神论,不信神Deism: n. 自然神论 , 自然神教派theology 神学fetishism of commodity 商品拜物教fetishism 拜物教Hinduism= Hindooism 印度教 sankhya n. 数论派, " 僧法派 " doctrinaire 教条主义者Pragmatist n. 实用主义者, adj. 实用主义的 materialist :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的。

论政治文本英译过程中的显化现象及其实质——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平行结构的英译为例(1)

论政治文本英译过程中的显化现象及其实质——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平行结构的英译为例(1)

摘要:本文基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四类平行结构的译文处理,分析了政治文本翻译中显化的具体内 容和实质,逻辑显化在形式上的体现,以及显化和文体的关联性。指出政治文本翻译的主要标准是信息 传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要兼顾行文特点,体现外宣翻译的目的性。在此基础上检验了显化现象 是否和翻译方向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出不仅要从语言和文本等宏观层面分析显化现象,同时也应该从句 子层面做具体分析。 关键词:政治文本;平行结构;汉译英;显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13)03-0119—05
一、引

体特点对平行结构分类,并通过与英译本的比较 对显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进行小结。
王克非通过语料库研究提出假设:由较低形 式化程度语言译为较高形式化程度语言,显化现 象增加而隐化现象降低;反之则结论相反。11】由此 类推,在汉译英过程中,由于汉语的形式化程度低 于英语,因而英译本显化现象较汉语突出。显化 (explicitIless),意即相对于原文而言,用更为明显 的,清晰的形式来表达原文信息,如通过添加解释 性短语或者连接词等来实现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 性。【21从“显化”的这一定义可以总结出:(1)对比参 照为原文本;(2)显化目的是实现译本逻辑性和可 读性;(3)显化手段是借助形式透明。显化的对象 在这一定义中是就语言形式而言的。平行结构作 为特殊的语言形式,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量 存在。本文通过对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原文和英译 本中相应平行结构的比较,对政治文本英译过程 中的显化现象作出具体分析,找出显化与文体的 关联。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平行 结构”作出界定。其次根据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文
(1)
“Thanks
to
steady粕d mpid

论哲学概念的可译与不可译

论哲学概念的可译与不可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9年7月第46卷第4期Jul., 2019Vol.46 No.4论哲学概念的可译与不可译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4/[摘 要]Being 是可译的,应该译为“是”并且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它。

依据系词可以识别它的两种主要用法: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用法。

所谓存在含义,可以是系词表达的,因而与系词用法相关,也可以是不同于系词用法 表达的,因而与非系词用法相关。

“是什么”是表达认识的基本方式,是形而上学研究思考的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 及其思考方式用汉语是完全可以表达的,也是很容易表达的。

Being 的可译性也说明,哲学是科学。

[关键词]可译;不可译;是;系词[中图分类号]B014;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19)04-0075-09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于2018年8月在中国召开,主题“学以成人”,英文“learning to be human " 据说一开始起名“学做人",后来觉得哲学性不强,就改成现在的说法。

无论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多么有 趣,不管“学以成人”是不是就有哲学性,如何比“学做人”更有哲学性,字面上至少涉及两种语言的翻译 问题。

比如,这个中文主题是什么意思?这两个中文主题的意思是不是一样?这个英文主题是什么意思? 中英文是不是对应?借着世界哲学大会的热度和这个主题所涉及的语言翻译,我想谈一谈有关哲学概念 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

众所周知,大量西方哲学著作已经被翻译为汉语,许多中国哲学经典也被译为西方语言,因此可以 肯定地说,哲学是可译的。

但是哲学研究常常会涉及对一些概念的理解,相关讨论会涉及它们的翻译。

有 时候人们会认为,一些概念很难翻译,甚至无法翻译。

即使翻译了,人们也不满意,总认为译文没有表达 出原文的意思,或者表达得不尽如人意。

翻译的哲学过程论

翻译的哲学过程论
5 Η
8 3 Κ 9 Δ 8 Φ7
Φ 3 ΦΒ 5 Ι
Δ Ε 8 Φ 3 Δ = 7
Σ 3
Γ
5
8 Δ
Δ 8 Π
Φ
5 Η 6 ? Κ 6 Β5 Δ Ε 73 Δ 5
:
4
[ 5Χ
3 5
Δ
9
Κ
8 6
Δ Ψ7
75 Δ Φ? 8 Σ Φ Β
5
3 Η
Φ
Π Δ
Φ 8 Σ
Φ
3 7 Δ Τ 8Ε Σ 5

Β ?7Β

5
,
Ε 5
6 Η
3
; Ι ΓΒ 7? Ε 3
9 8 州?
,
5Ε5 Γ6 Κ
7 Φ Λ5
! 1Β7Δ
8 Α
Ε 8 6 8
, 7ΧΠ 8 Δ ; # ! < ? 1 Β7Δ
8 :

翻译 的 哲 学过 程 论 主 要 从 思 辨 层 次对翻 译 过 程 中的整 体 性 具体性 历 史性 创造 性 及 其 相互 关 系 作出 阐释



,
对 翻译 过程 赖 以 成 立 的摄 人 方 式 和 属性 作 出说 明
,
创 造说 翻 译 改 写 说 等 !



读者 中心 论


读者反



:

多元 系统 论 映 论 等 ! 以 及类 似 的 理 论 主 张 ” 文 化角 度 丰 富 了翻 译研 关联论 等 学 说 虽 然 从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