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的走遍广州、发现广州四、 历史的沧桑与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上最牛”的走遍广州、发现广州——四、历史的沧桑
与遗址
四、历史的沧桑与遗址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
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存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
埋藏地下的遗址的发现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农业生产、建筑工地施工等;很多古代遗址属于探险发现。
古代城市、古代建筑遗址多为残垣断壁,各种生活用品表现为不残破和不完整,但可以通过考古和人类学研究寻找人类生活轨迹。
很多遗址属于战争、灾难之后的遗存。
遗址为文物,属于文化古迹。
人类在史前生活的遗存称为“史前遗址”;人类文明以后,历史年代久远的遗存称为“古代遗址”。
55. 浴日亭
浴日亭,在南海神庙之西南的章丘岗。
在唐宋时代,小山丘三面环水,爬上浴日亭,面向狮子洋,能够看到浴水而出的旭日,是一个颇为出名的景点,并且还是古代“羊城八景”之首。
《舆地纪胜》记:“在扶胥镇南海神庙之右,小丘屹立,亭冠其颠,前瞰大海,茫然无际”,每当晨曦未霁,旭日初升,游人到此,踏上72台阶,登浴日亭,只见冉冉朝阳,从江中升起,波光潋滟,江天映影。
历代名士宦者,诗人墨客,到此登临揽胜写下不少佳作,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借景抒怀有“浴日亭诗”石刻竖立于亭中: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塘钱涌雪山。
已觉怆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探访侧记:亭子就在南海神庙内,拾级而上浴日亭,最让人深深感触是“沧海桑田”——昔日茫茫狮子洋,现在是大片陆地,大道上已是车轮滚滚,已经难以再现当年美景。
凭栏远眺,扶胥浴日已经不再。
其实,自然风貌是这样,人类也是这样,让人感到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之中,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
因此,无论面对多少困难,前路多么渺茫,只要你的心海之中有一轮初升旭日,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对未来有希望!56. 常春岩
常春岩,在南湾村的东北部,是一块有二十亩左右的巨大海蚀岩。
岩崖高约5-6米,岩壁陡峭,蔚为壮观。
上刻斗大的"常春岩"三个字,据说是明代陈献章、湛若水与本地名人游此石崖时,由陈献章手书的。
岩崖呈南北方向,西向珠江出海方向,上有疏密不一的海浪冲击的水蚀痕迹。
数千年前这里曾是古海岸,后来陆地升高,珠江口前移,海岸线南退,黄埔一带便为农桑田野了。
广州最有名的古海蚀遗址是七星岗,南湾的古海蚀遗址可称第二,因而有南海碣石之称。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
这是意外的收获。
与父亲一起在南湾古村落转悠时发现了“常春岩”。
它是最近才公布的保护对象。
遗憾的是,其旁边就是厕所,大煞风景啊!
57. 古海遗踪
古海遗踪,位于新塘镇群星村,旧名石巷。
该处有石大如山、浮露于地面,两石之间形成一洞,洞高2.5米,长20米,人在洞中如入小巷,故名石巷。
经专家考证,新塘古海遗踪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海蚀洞遗址。
专家认为石巷是七千多万年前由红色砂岩和砾岩组成的小山丘,距今约两千多年时,东江三角洲一带还是广阔的海湾,海水不断冲击这个山丘,将岩石冲出一条小巷,就成了现在的海蚀洞。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
探寻这古海遗踪不是可以轻易做到的,幸亏是遇见一热心人!不然就可能功亏一篑啊!攻略是比较详细了,自己也很有信心找到!不就是在新塘港旁边的一小山上嘛!开始时,找错了一座山,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山,然而左找右找的还是不见“古海遗踪”,就问他人,曰就在庙内!这个庙也是超小的庙,找了一会没有!走人,又遇那人,得其再次指点!原来是要从香桌的左边进去才行。
其很是窄小,好不容易侧身而过,才来到这地方——58. ■狮象遗址
狮象遗址,位于吕田镇吕中村柯树下以西约500米,遗址所在地处于流溪河岸边,遗址就在自流泉旁的白庙与银佛岭山坡一带,面积约1公顷的银佛岭隔断河岸与自流泉,距北面的水银岭1公里。
现地面是淤积台阶状泥土,成台地状,台地上有一白色断壁,当地人称之为白庙。
在其四周零星散落一些大块灰白色岩石,多孔。
2002年底考古陆续在狮象岩前
坡地发现多种打制石器,如石锛、石斧、双肩石斧等,还有少量印纹陶片。
从化吕田狮象遗址的挖掘具有重大意义。
它保存有两个不同时期的遗址,这对广州地区的考古编年和历史重构将提供重要实物依据。
而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同时有珠江三角洲和粤北石峡文化特点,这对研究两个区域史前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价值。
探访侧记:上次去蓄能电厂时其还没有被列进探访目录,且其位于从化的东北,费时花钱的,又是遗址类文物,于是直接将其列入B类项目。
下次顺路时去看看。
59. 花洲古渡
花洲古渡牌坊,放在海珠区晓港公园内。
明代时,广州城七个城门口形成花市。
那时,河南(今海珠区)庄头种花已名声大噪。
每天黎明时分,便有不少卖花姑娘将花担到跃龙桥边的渡头坐船到对岸的五仙门出售。
渡头上花担清香阵阵、姑娘笑语频频,常引得狂蜂浪蝶驻脚,人们称此处为“花渡头”。
后来时移世易,江边已非昔日模样,海珠区政府拨款在昔日之渡头附近,即同庆路与滨江中路交界处江边(今解放大桥南面桥脚),建起“花洲古渡”小景。
到了90年代,因建设解放大桥的需要,才拆平了“花洲古渡”,并将牌坊迁至晓港公园内。
探访侧记:就在晓港公园内。
60. 坡山古渡坡山古渡遗址,在五仙观后面,至今还有一块“坡山古渡”的刻碑。
据称,此处原为广州宋城内一座山岗——坡山所在地,在晋代时(公元265—420年)是珠江北岸的一个渡口,
故有“坡山古渡”之称,渡口现距珠江北岸已有1000多米。
探访侧记:探访五仙观时一并探访了。
61. 古海岸遗址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保存完整的海蚀地貌。
海蚀崖呈额状突出,高约2米,海蚀平台宽6米,高出今海平面约1.93米,为切平构造地面,平台后有深0.3米的海蚀瓯穴。
它们都是在海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广州古海岸遗址由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三部分组成。
它们由海浪侵蚀而成,是六七千年前广州古海岸存在的证据。
该遗址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遗址
之一,现在的海岸已向南移动了100多公里,这在世界地质史上也是相当罕见的。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
有几点感受:首先很难找到,地图上有标注,因此就按照比例尺,大致估算其范围,在周围来回找了2次都没有找到。
问了几个人都不知道,后问了一长者,其告知了大致位置,继续前行,最后在是离其不到100米的废品收购站问一年轻小伙,其曰就在前面那辆货车旁边,唉!很多老广每天都会经过,但大概没多少人知道,它竟是有着“世界第一古海岸遗址”之称的国宝级海蚀遗迹——七星岗古海岸遗迹;其二是保护工作基本没有。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周围现已被高架桥、民工窝棚、废品收购站、垃圾厂包围,不仅找不到门
或台阶靠近遗址,就连远远看上一眼都要冒着踩到粪便的尴尬。
广州历经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竟然与窝棚、烂屋、垃圾为邻。
其三是看了这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叫“沧海桑田”!但是父亲是不相信这里曾经是海,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在的海岸线离此已有百余公里了。
62. 古药洲遗址
药洲遗址,在教育路的东边、西湖路的北边一带。
内有古碑刻、太湖石、水池,是古药洲的一部分,虽小巧玲珑,但名气很大。
药洲是南汉皇家园林的中心地带。
刘岩当年在此凿湖500余丈,聚方士炼丹,“以药投之,水遂变色,故称药洲”;或说因栽植红药而称药州。
当年州旁立有巨石九堆,称“九曜石”,为药州主景。
明代初年,湖的面积仍达数百丈,犹存宝石桥、黄鹂港等胜迹,更有高大的九曜石傲立湖中;拂晓之时,城中万籁俱寂,旭日冉冉升起,东方彩霞满天,倒映湖中,水天一色;名石古桥染上一层金黄。
碧波粼粼,涟漪荡漾,水面上绿莲红荷,堤岸边垂柳飞絮,更显天地幽清,宁静安详,而成此“药州春晓”之迷人景色。
探访侧记:对“药洲”一直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主要是这个“药”字!没有事搞什么“药”?似乎药是不吉利的东西,这也唯心主义吧?!来到“药洲”已近黄昏。
因为天冷,其内茶馆没有多少人。
在繁华的北京路一带,有这么一片闲地倒也不错。
63. 百步梯遗址
百步梯遗址,位于花都区梯面镇民安村北侧山岭上。
清顺治四年(1647年),练复宁、吴万雄从循州率众入踞盘古峒(今梯面镇一带)聚义,号“花山寨”,凭借山岭险峻对抗官府,此地群山因此被统称“花山”。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广东巡抚李士祯派兵镇压花山寨并在梯面扩宽山道。
道光二十年(1840年),县令包锦灿重修山道,铺砌花岗岩条石共366级,长256米、宽1.8米,呈“之”字状盘山而上,远望宛似云梯,所以叫百步梯。
这里自古为粤北与广州之间的交通要道,也是清远、从化、花县等民众来往的重要通道。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
这次去“百步梯遗址”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资料介绍只是说在民安村北侧山岭上,民安村是如此大,寻找起来并不容易!北去时没有认真探寻,而从王子山玩完回程南下时却近昏黄,过收费站来到民安村,又跑到花都的颐和山庄逛了一圈,就更晚了。
最后将家人放在村里休息,一个人驾车再次过此收费站,再度寻找。
否则,下次仅为这一“发现点”再去一次花都北部的梯面镇,似乎太浪费时间。
结果是心理上经受了考验:其一是临近黄昏,光线较差,行人几乎没有;其二是,“百步梯遗址”已是人迹罕至,荒废已久,杂草灌木丛生,至今,在百步梯石阶上,还留有旧时鸡公车留下的车辙深痕,似乎为探幽旅人诉说着当年的神秘往事,显得有些阴森;其三是,其上有座古堡式的烂尾楼,
黄昏时显得有些××。
开始走了一段土路,心理嘀咕难道这就是遗址了?应该不是吧!继续往下探走,终于看见文物保护的牌子及一条长石阶路了。
上山时,一鼓作气就上来了,没有顾得上辛苦不辛苦,又付了3元过路费,穿过了收费站,接上家人。
攻略:沿G106北上,过收费站约2公里,上到了坡顶,左边的古堡式的大烂尾楼的下面。
小心在豆腐花厂内有条很大、很凶的狗啊!它吓我一跳,唉!怎么这样胆小了呢?64. ■沙边窖遗址
沙边窑遗址,位于南村镇市头沙边村。
窑址在珠江的市头水道南岸,为一丘陵地,东邻番禺油库、西邻市头糖厂。
在沙边村四周有四、五处窑场遗址,古瓷碎片、匣钵、垫饼俯首可拾。
窑场,产品以碗、碟、盏等生活用瓷为主的生产期约在150年左右,主要在南宋晚期。
沙边窑不见文献记载。
从调查和发掘得知,沙边窑的产品和窑具都相同。
瓷器以青釉为主,黑、酱色釉占少数。
器形以碗、碟、杯为主,有极少量是青釉绘褐彩的盆,与广州西村窑相类。
其年代属北宋年间,是宋代一处规模较大的民窑工场。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
5月29日的探寻“沙边窑遗址”的过程,再度证实了“遗址类”发现点是不好找的。
为了找探寻沙边窑遗址,虽将车轮胎划破,但还是没有找到!开始还没有发现轮胎破了,只是觉得方向盘怎么跑偏,心中一沉,糟糕—
—轮胎破了。
大热天的中午,顶着烈日换轮胎,大汗淋漓不说确有些累。
好在现在换轮胎是很熟练,从开始到结束总共用了20分钟。
基于这样的原因,将其列为A类项目。
65. 千年古道遗址
2002年,北京路步行街在整饰工程路面开挖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砂岩石条与古城墙砖。
经过两个多月的抢救性挖掘,掘出了唐代、南汉、宋代、明代、清代共五朝11层的路面和宋代拱北楼基址。
越秀区有关部门在征询各方意见后,决定用玻璃钢罩覆盖其上向市民展示。
探访侧记:就在北京路,难得的一段千年古道保留至今,可以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只是人头涌涌,难以静下来。
但玻璃上有些水汽,看不太清下面的遗址……66. 越秀山古城墙
越秀山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它和镇海楼以及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被誉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是广州仅存的一段古城墙。
这段古城墙分西、中、东三部分:从大北门到镇海楼为西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盘龙岗山头为中段,从广州美术馆到小北门为东段,共1000余米。
保存较完好的是镇海楼附近的一段,长达200米。
从山腰抬头仰望,还依稀可见巍峨高耸的城头上那锯齿状城碟和一块块红砂岩石镶嵌的斑驳的古城墙面。
广州筑城的历史,起源很早。
比较真实可靠的是秦统一岭南后,首任南海尉任嚣始筑的番禺城。
后来赵佗建南越国,称霸岭南,将番禺城扩展为都城,历代均有
修建。
探访侧记:这古城墙已经听说了很多次。
来到这里,感到惊叹的不是这古城墙了,而是古城墙上的芳草萋萋,盘根错节,苍凉凝重,给游人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怀古凭吊的情怀.67. 西门瓮城遗址
西门瓮城遗址,位于中山七路和人民路的交界处(西门口)。
是广州明代城门仅存的一个。
明代西门城墙遗址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下令扩展广州城,将西城墙修至今人民路一带,并在今中山七路东端口设有西门,建有17
米高的“正西门”楼。
现存于中山七路长庚首约、庆南坊一带的南北二段城墙遗址即为昔日西城墙的一部分,全部用红色砂岩石材砌就。
探访侧记:要不是资料上有明确的地点说明,要不是旁边有块文物保护的牌子,谁也不会想到这杂草丛生之处,竟然是瓮城遗址!保护得太差!没有费用?你把那几近人高的草除掉总是可以的吧?现在整天搞迎接亚运
工程,这地方也该整治一下了。
我想在这繁华之地,每天经过的人虽多,但绝大部分都以为是烂尾工地的。
文物局不能只管立牌子!瓮城内那高过人头的杂草,非但不是什么风景,反而将原本靓丽的风景给掩盖和抹杀了,既给景点抹黑,又有碍观瞻游览。
68.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王宫遗址,是广州“三宝”之一。
另外两宝是“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和“西汉南越王墓”。
这三宝中的许多文物都是中国之最或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级的文物。
原因是公元前
111年,汉平南越时,一把火烧了南越国都城赵佗城,地上的建筑荡然无存,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广州“三宝”之前,除了应元路的越王井之外,有关南越国的遗址,是一无所有的。
1974年底,在挖防空洞中发现了秦代造船工场遗址;1983
年在解放北路象岗山基建工地中发现了西汉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别发现了南越国时期的大型地下石构水池和南越国王宫御苑,2000年在儿童公园发现南越国宫殿遗址。
这些重大发现十分重要,致使广州的南越国史和全国的秦汉史都要改写。
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宫署御花苑,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宫苑遗址,是中国的园林之最。
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
而宫署的核心区域为4.8万平方米,东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广州大厦门前。
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御苑遗迹,被分别列为1995 年和1997 年全国十大考古之一。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全国36个大遗址保护项目之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包括南越王宫遗址、西汉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发现的西汉南越国水闸三处遗址,以“南越国”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赵佗与南越国
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
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人中国统一的版图。
赵佗,河北省正定县人。
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
其后臣属西汉,接受汉朝封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反抗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四方诸侯、豪杰互相争夺,中原陷入战乱。
赵佗按照任嚣关于“秦为无道,天下苦之……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以立国”的临终嘱咐,封关,绝道,筑起了三道防线,聚兵自卫。
任嚣所说的“番禺负山险阻”主要是指横卧在江西、湖南和广东、广西边境的五岭。
北控五岭,近扼三江,严封五岭的四关——横浦关、诓浦关、阳山关、湟溪关;断绝4条新道——江西入广东南雄一路,湖南入广东连州一路,湖南入广西贺县一路和湖南入广西静江一路;构筑了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线,英德一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
北兵要逾五岭攻南越,不破这三道防线,是到不了番禺的。
公元前208年,赵佗封关、绝道;3年后,于公元前205年兼并桂林、象郡,从而统一了岭南地区;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这是岭南第一个都城。
自号“南越武帝”。
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
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
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赵佗死后,南越王相吕嘉发动叛乱,实行分裂割据。
汉武帝在盛怒之下调集十万楼船水师,由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统率进军岭南。
两路大军合攻番禺,陷城并纵火焚烧城内宫署,南越国的历史也随即堙没。
南越国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汉平南越,历五代,共93年。
探访侧记:首先觉得资料的介绍是相当混乱!缺乏标准化的、统一的名称,另外其间的逻辑或包含关系也是比较混乱,一会儿是王宫遗址,一会儿是宫署御花苑遗址,一会儿是宫殿遗址,一会儿是御花苑遗址,一会儿是御苑遗址,一会儿是王宫御苑……,花了很长时间的研读才搞清其关系。
应该是:宫署御苑=宫署御花苑;宫署御苑=1995年发现大型石构水池+1997年发现的曲流石渠;南越王宫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宫殿遗址+南越国宫署御苑;南越国三处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广州考古三大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究竟是不是这样的逻辑,也不好最后确定的。
南越国宫殿遗址在施工中,没有能够进去。
也许在亚运会前
会开放的,到时再去看看吧!详细阅读了一下“南越国”的历史,我觉得是可以创作出一部好的电视剧的。
69. 秦汉水闸遗址
汉水闸遗址,在越秀区惠福西路光明广场,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水闸遗迹。
它在建闸材料的选择、松软地基处理、总体布置、泄洪及闸室稳定处理等方面,都与现代的建闸标准和要求基本相符,反映了秦汉时期水闸建造在总体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挖掘出土的陈列品中,可以看到构筑水闸的主要是松木,坚固而且耐腐蚀性,挖掘出来的松木上还有编号,可见当时工匠的智慧。
当时水闸的高度只有5米左右,是根据珠江的潮起潮落设计的,打开水闸,居民摇船进城,初步估计南越国的一段城墙也在此处,那么水闸就不仅仅是水利设施,而是一座水关,广州城外就是珠江。
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看到水闸之后连说了两句‘不可思议’。
”考古学家麦英豪说,“都说岭南是南蛮之地,可是两千多年前已出现了如此先进的水闸,证明广州两千多年前已具备先进的科技水平。
”探访侧记:在光明广场繁华的商铺之间,与北京路宋代古城墙遗址不同,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由于地势较深,无法用灯光在地面显示出来,必须走到底层,才能一睹木构水闸的庐山真面目。
70. 南汉城墙遗址
南汉城墙遗址,位于越秀区,有两千多年历史。
其东邻长塘街,西邻文德路。
这段南汉土城墙主要由灰黄色的粘土和贝壳瓦砾堆积。
城墙的精美之处在于墙砖西侧的一段散水(建于墙外,用于排渍水),宽约1米,大约与地面有5度角的倾斜。
令考古专家大为赞叹的是,这段散水全部由拳头大小的鹅卵石砌成,大小甚为相近,整齐圆滑,颗颗都是精挑细选。
泛白鹅卵石层中间,还有用黑色方砖断面码成的图案。
“由于散水只发现了一小段,这些方砖码成的图案没有完整保存下来,原状可能是菱形图案。
”更为奇特的是,南汉城墙外还包裹了一层长4.4米的宋代土城墙。
“内部是红色的夯土,两侧都包了墙砖,整个土墙有1米厚。
可见,这是宋人对南汉城墙进行的加固。
”
不对该段古城墙原址保护,而是将其“整体打包”,“移居”至南越王宫署博物馆作专门陈列。
这是广州首次对遗址性文物实行“异地保护”。
2007年有关部门出动50吨的大吊车,运用整体切割技术,经过4个小时,才把这座长3.6米、宽2.5米、高1.2米的城墙遗迹整体平移到南越王宫署博物馆。
探访侧记:等亚运前开放了再去看看。
71. 秦代造船遗址
秦代造船遗址,在中山四路316号原市文化局大院,被列为“广州三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于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是,秦代造船遗址其真实性30多年来一直受到部分专家学者的质疑。
“船台说”的来历:1974
年年底,在建筑工地内,施工人员在地表下约5米处发现了大量古代木结构遗存物。
经批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考古人员麦英豪的带领下进行考古发掘,挖掘出两个类似现代铁路轨道的木结构遗址。
而后一年多,这个遗址共揭露出三条东西长32米、南北宽4米的探沟(为保护文物,该处遗址现已全部回填)。
考古人员将遗址中的小枕木送至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进行年代测量,认定遗址年代为公元前240年左右,前后不超过180年。
另外,该遗址还出土了一些秦汉时的钱币以及秦至西汉官用瓦当和西汉初年的陶器等,部分瓦当上还印有“万岁”字样。
依据这些遗物,以麦英豪为首的部分考古专家认为,这个遗址应该是“秦汉时期的造船工场遗址”,并将这个研究结论发表在专业杂志《文物》上。
“宫殿论”的来历:1975年,受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之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筑考古学创始人、研究员杨鸿勋实地考察了发掘现场。
在对“万岁”瓦当进行仔细辨认后,他断定这是西汉南越王赵佗时代的东西,是宫殿的瓦当,也就是说该遗址应该是“宫殿建筑遗存”,而非“造船工场的船台工棚之类”。
由此,“船台说”和“宫殿论”开始争论不休……
之间的争论:1986年,由麦英豪等考古权威坚持的“船台说”被作为定论,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一书。
199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