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2章 文学与语言)【圣才出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文学与语言

2.1 复习笔记

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没有好的语言,也就没有好的文学。

一、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在耶鲁和哈佛的演讲(汪曾祺)

(一)作者简介

1.概述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由于汪曾祺的生活与作品中均渗透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上,他也是最早申明语言重要性并具有语言自觉意识的作家。

2.创作

(1)创作历程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l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起在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

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等。

(2)作品特点

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在小说散文方面,开风气之先。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二)背景知识

1.写作背景

(1)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源源不断地涌人中国(如卡西尔的《人论》、《语言与神话》,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海德格尔的《诗·语言·思》等),文学理论界逐渐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文学理论界的学者也开始在“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重新思考语言问题。

(2)当时文学界境况

在创作界,许多作家沉浸在“叙事模式”革命的激动中。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技巧,更多地在“怎样写”而不是“写什么”上下工夫,更多地使用一种欧化的“翻译体”语言——所有这些,成就了当时所谓的“先锋文学”。在80年代中后期那个新一轮的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许多作家对我们民族自身的东西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在创作中无法体现出一种语言的自觉意识。

2.影响

(1)汪曾祺的观点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现在看来,他的思想是非常先锋、前卫的。

他的写作语言和语言观之所以让人茅塞顿开,就在于他对这种汉语特性的深刻认识。这种评析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

(2)汪曾祺不但谈论语言,同时还谈论小说的叙述、风格、结构、传神、呼应、含藏;他不但谈论着这样的小说写作技巧,同时还公开倡导要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3)汪曾祺表面上谈的是语言问题,实际上他呼唤的是中国作家的文化底蕴,是韩愈所说的“气盛言宜”,只有“气”“养”好了,“言”的问题才能得到理想的解决。

(4)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许多作家开始意识到语言问题,可以说,他们在很大程度都得益于汪曾祺—既得益于他的语言观,也得益于他那种得风气之先的、有着独特语言魅力的文学写作。

(三)文本解读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语言问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语言问题一直就是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被人反复强调着、讨论着。(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废文言、兴白话,其核心是要解决一个语言问题。

(2)文艺的“大众化”运动,其目的是要解决一个语言问题。

(3)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多篇文章中,不断强调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取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显然,这里强调的依然是语言的重要性。

(4)赵树理、老舍这样的自觉在语言上下工夫的作家那里,更是对语言问题情有独钟,让自己的作品现身说法

2.对语言问题的看法

(1)80年代前人们对语言问题的看法

①在谈到语言问题时,其立足点是“工具论”的背景,尽管语言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但这种解决只是一个层面的解决。

②站在文学的高度来进一步思考语言问题,这种解决方式还不能让人满意。所有在“器”的层面上谈问题而想不起“道”或回避了“道”,都会给人留下意犹未尽的缺憾。

(2)汪曾祺对语言问题的看法

“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3.汪曾祺语言观的新颖之处

(1)把语言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

(2)语言“本体论”是中国化、民族化和传统化的。

汪曾祺对语言的阐释中,把语言看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而区分出两种文化:书面文化和民间/口头文化。并对民间文化大加赞扬,认为民间的语言或民间文化是文学语言的重要依托,是生成文学语言的母体。一个时代的文学要想有所建树,往往要从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当然,它还要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受益,但相比之下,民间文化显得更为重要。

二、艺术作为手法(节选)(维·什克洛夫斯基)

(一)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1893—1984),苏联形式主义理论派的理论家和政论家,彼得堡学派诗歌语言研究会的组织者。

2.作品

(1)1914年,出版小册子《词的再生》,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思潮的开始。他在这本小册子中就已经表达出后来被称为“形式主义方法”的原则,奠定了他作为诗歌语言研究会精神领袖的地位。

(2)1916年写了《艺术作为手法》一文,成为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宣言和纲领性论文。(3)1916年诗语理论研究会开始出版自己的刊物《诗学·诗歌语言理论文集》。此文与他后来撰写的《情节分布构造程序与一般风格程序的联系》一文组成了《关于散文理论》这部著名作品,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作。

(4)30年代,什克洛夫斯基发表文章表示放弃形式主义,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的结束。他转入历史文学研究,对过去俄罗斯文学研究不够的方面作了极为重要的补充。

(5)50年代后,什克洛夫斯基又回到文艺理论研究和俄国古典作家的评论上。

(二)背景知识

《艺术作为手法》诞生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总体氛围之中,要理解这一文本,首先需要对形式主义文论有所了解:

1.产生

形式主义文论是语言学影响下的产物。

(1)20世纪初,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对俄国形式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在研究方法上,索绪尔把语言学分成外部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并指出前者研究语言和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而后者则研究语言系统“自己固有的秩序”。

(2)俄国形式主义得到启发,认为文学理论不能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应该研究文学内部的固有秩序和结构,文学理论不能成为一部缩写的或从文学角度论证的文化学,它必须首先是文艺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