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一种适应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概念宋晓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RES E RVAT ION FOR H IST ORIC CU LT URA L C IT Y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
———一种适应北京历史街区保护的新概念
宋晓龙
北京城,在各个历史阶段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迹。今天的北京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迈进,于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提出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指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还确定南北长街、南北池子、西四北等25片街区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通过参与制定南北长街街区的保护规划,笔者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有了一个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的新概念。“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可以将传统风貌与城市现代化这一矛盾双方融合起来,使保护规划更具操作性。下面,在对传统风貌和城市现代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概念作一探讨。
1传统风貌与城市现代化的概念
1.1传统风貌的概念
作为中外闻名的古代都城,北京的城市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地方特色。从历史遗存、历史建筑,到历史环境、历史街区,再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
护,其层次范围不一,但核心内容却是
一致的,即保护古都整体风貌。
何谓“传统风貌”?顾名思义,指的
是古都传统的风格容貌。每一座历史
文化名城都是在其特定的自然地理条
件和人文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是
其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而一个城市的传统风貌正是其自然地
理特征和人文历史特点的外在反映。
对北京来说,传统风貌与古都风
貌是相同的。具体而言,古都传统风貌
主要表现在如下五方面:
第一是标志性古建筑和文物古迹。
它们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于城市中,最真
实、具体地印证着城市历史的足迹。
第二是古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传
统的城市格局。它们以宏观的形象反
映出北京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是城市
个性及地方特色得以产生的基础。
第三是古都之中的历史地段。它
们包括历史上的寺庙区、商业区、居住
区、风景区、街区等。它们成群、成组、
成片、成区地反映了古都城市生活的
场景,是城市历史生活的片断,为现代
人传达着先辈们生存的典型信息。
第四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
存。这些遗存包括诗书、雕刻、绘画、戏
剧、音乐等。这是古都不朽的灵魂,其
影响远远超过了具体的时空范围。
第五是古都的风土民情。体现出
京城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衣
食住行、婚丧嫁娶、工艺特产和地方风
味等风俗习惯的独特性和地方性。
划定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制定历
史街区保护规划,是北京传统风貌整
体保护的要求,保护内容也应体现上
述规定。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应从保护古都风貌的整体形象出发,
明确保护街区内有历史价值、艺术价
值、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四合
院;保护街区的街道、胡同、树木、河湖
的整体空间结构与脉落;保护作为历
史信息载体的影壁、砖雕、题字、绘画、
门匾……保护传统四合院的生活空间
和场景;保护传统建筑的风格、形态、
尺度、色彩、材料及典型作法。与此同
时,严格控制和制止破坏北京街区传
统风貌———古都风貌的行为。
追求历史环境与现代生活的协
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是保
护和延续古都传统风貌的理想境界。
1.2城市现代化的概念
人类对城市现代化概念的理解,
可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功能性为特征。1933
年,《雅典宪章》提出,一个现代城市应
该首先解决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
大功能。《雅典宪章》所反映的现代化城
市概念,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和对理性的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PRES E RVAT ION FOR H IS TORIC CU LT URA L C IT Y
信赖,也是对产业革命之后城市普遍存在的弊端的批判。
第二阶段:以有机性为特征。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除了对居住、工作、游息、交通保持关注外,更强调了对城市与区域、人口与土地、技术和环境、文物和历史遗产等问题的关注。它指出:“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环境的连续性,意即每一座建筑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而已,它需要同其它单元进行对话,从而完整其自身的形象”。《马丘比丘宪章》将人、土地、环境和历史遗产看作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这是对现代城市理解的一种深入。
第三阶段:以可持续性为特征。1999年,《北京宪章》提出:“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亦即新世纪建筑事业发展”的五项原则。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发展要保证“人类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总之,要“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在建筑、城市与区域发展中应当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归纳起来,城市现代化概念有四方面含义: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以人为本;三是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四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对城市现代化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未来的传统;传统是现代的出发点和基础,现代是传统的发展和创新。没有现代化,传统会失去生命活力;没有对传统的继承,现代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正是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2“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的概念
保护,即保养呵护;更新,即更迭成新。要了解“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概念,
必须首先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保护?
保护什么?如何保护?
2.1为什么保护
今天,城市的现代化正在强烈地冲
击历史古城。正因为如此,人类开始怀
念历史,怀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过去。
人们开始认识到:文物建筑和历史遗存
饱含着过去时代传递下来的真实信息,
是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认同性的有力
物证,能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英国的著名学者费尔顿(Feilden
Bernard)在其《历史建筑的保护》一书
中,把文物建筑的价值归纳为三个方面:
情感价值(包括奇观、认同性、延续性、精
神的和象征的作用)、文化价值(包括文
献价值、历史价值、考古价值、美学和象
征性的价值、建筑学的价值、市容、风景
和生态学方面的价值、科学价值)、使用
价值(包括功能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
值、政治价值)。
文物建筑的这些价值正是今天人
们积极地保护历史遗存、建筑、街区、城
市的动力和原因。
2.2保护什么
尽管欧洲早在18世纪末就开始重
视文物建筑的保护,但保护意识及概念
为世界认同,还应归功于本世纪的几次
重要国际会议文件。
1933年,《雅典宪章》明确指出:“有
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为保存,不可
加以破坏”。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指
出,保护的任务是“保存并在可能的情况
下修复无论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文
化或艺术价值,或构成典型自然环境的
自然、乡村及城市景观和遗址的任何部
分。”
1964年,《威尼斯宪章》指出:“历史
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
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
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
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
艺术作品,而且亦适用于随时光流逝而
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
艺术品”。
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指
出,历史地区“系指包含考古和古生物
遗址的任何建筑群、结构和空旷地,它
们构成城乡环境中的人类居住地,从考
古、建筑、史前史、历史、艺术和社会文
化的角度看,其凝聚力和价值已得到认
可”。“在这些性质各异的地区中,可特
别划分为以下各类:史前遗址、历史城
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以及相似的
古迹群。不言而喻,后者通常应予以精
心保存,维持不变。”
1982年,《佛罗伦萨宪章》提出了
“历史园林”的保护概念。该宪章将有历
史价值的自然山水、树木、地貌等列入
了保护范畴。
1987年,《华盛顿宪章》又提出了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概念。强调要
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特征,特别是:
用地段和街道说明的城市的形制;建筑
物与绿地和空地的关系;用规模、大小、
风格、建筑、材料、色彩以及装饰说明的
建筑物的外貌(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
该城镇和城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
自然的和人工的);长期以来该城镇和
城区所获得的各种作用。任何危及上述
特性的威胁,都将损害历史城镇和城区
的真实性。
通过回顾可以看出,本世纪人们对
“保护什么?”的认识已经从单体的建筑
物发展到整体的环境,从人工构筑物到
自然景观,从街区到城市,保护范围愈
来愈广,保护内容越来越丰富,保护的
层次也从物理的、现象的向文化的、精
神的方面提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