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思想汇报范文(多篇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思想汇报范文
目录
第一篇:企业员工思想汇报范文
第二篇:XX年企业员工思想汇报
第三篇:06企业员工思想汇报(范本)
第四篇:4月企业党员思想汇报:关于人才培养
第五篇:XX年4月企业党员思想汇报:关于人才培养
正文
第一篇:企业员工思想汇报范文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公司党支部对广大员工定期举行座谈、并通过给员工宣讲当前社会形势和“五五”普法工作,员工的法律教育程度得到了提高,工作积极性也显著提升,无违法乱纪的事情发生,企业员工思想汇报范文。

并且,公司从员工的解度来看待问题,建立员工思想状况定期分析制度的目的,就是调动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增强公司内部的凝聚力。

同时,还建立了一支定期分析教职工思想的队伍。

由公司中层党政干部向上级党政领导及时反映员工的思想情况。

由此增强了员工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稳定了广大员工队伍,改善了干群关系。

一、明确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任务和重要性
及时掌握解决员工思想动态,是应对危机、做好管理工作首要条件。

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实质就是企业为了解和掌握员工思想状况,根据企业发展形势及员工发展需要,对员工不断变化思想进行实时信息收集和分析,找到产生问题原因,通过问题解决,统一员工思想,坚定发展信心,凝聚所有力量,战胜“寒冬”,实现公司发展的新跨越。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特点或实际出发,尊重员工主体意识,满足合理需求,提升自我价值,激发创新精神,永葆企业生机活力。

通过员工思想动态分析等手段,认真了解和分析员工所思、所想、所为,切实关心员工疾苦,倾听员工呼声,努力办实事、办好事,把广大员工力量和智慧集中起来,把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以员工满意促进企业生存发展。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利润水平急剧下降,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员工工资及奖金等收入相应减少,直接影响到员工正常工作生活;而在精神上,企业为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各种业务指标、财务指标相对偏紧,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人,员工倍感市场压力,特别是面对可能的裁员给员工造成心理压力,员工对市场压力和未来不确定性产生恐惧感和厌倦感,在心理上极易产生焦虑、烦躁和悲观等情绪。

通过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企业可以向员工传递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对统一思想、缓解压力、增强企业归属感和忠诚度,充分调动积极性
和创造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将起到十分重要作用,思想汇报《企业员工思想汇报范文》。

二、建立员工思想动态分析闭环管理模式
通过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在企业内部搭建良好的员工沟通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员工思想,通过调研反映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反馈意见——落实跟踪等四个闭环管理流程,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方向和思路,达到解决问题目的,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性和影响力。

思想动态分析工作是涉及面较广的系统工作,既需要明确分工,规范程序,建立定期分析制度,又需要信息整合、统筹协调,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机制。

在建立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工作机制前,首先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为此项工作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如明确责任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汇总整理和督办沟通等工作,其他部门根据自身职责范围,负责解决员工反映的问题。

主要抓好以下关键工作:
广泛收集员工思想动态信息,建立员工反映、诉求问题渠道,深入了解员工在危机中“想什么、关(请收藏本站)心什么、需要什么”是上下沟通、形成共识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员工通过宣泄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

如果了解不完全、不充分就很难做好工作,就有可能把影响企业生存发展关键问题落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外。

因此,要重视员工思想信息收集工作。

收集方式主要是层层收集,从班组一级开始,
到分厂、部门,逐级上报,最后到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以员工座谈会、日常访谈、专题调研以及意见箱、接待日等形式作为必要补充。

还可以通过基层调研、面对面沟通等方式获得信息。

同时,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议形成的解决方案和意见,党群部门牵头制定责任分解表,以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追踪落实情况。

各单位对所涉及及需落实整改内容,在下一次思想动态分析会上,以书面形式汇报,发挥各级党组织协调作用,推动问题落实整改。

三、保证各项控亏增盈措施顺利实施
企业所有决策如果不能落实到员工身上,不能化为员工自觉行动,就不可能形成动力效应。

因此,对于员工思想情绪、情感、意愿要给予关心照顾;对于员工正当利益、合理要求要尽量予以满足;对于员工不合理要求应加以引导,使员工能正确地对待个人需要;对确实属于正当要求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要说明情况,明确解决问题时间,以得到员工理解和体谅。

把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与解决员工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极为重要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只有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解决好思想问题,因此,要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角度出发,用解决员工实际问题方法不断完善思想动态分析工作。

针对各级领导团队,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重要内容,着力提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发展难题能力和水平,真正在抵御金融危机挑战中发挥主心骨和领头人作用。

进一步增
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坚定战胜金融危机挑战信心和决心,为推动公司科学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动力支持。

第二篇:XX年企业员工思想汇报
XX年企业员工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时代在前进,党建在发展。

这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近9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前不久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一个全党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3月17日,我有幸聆听了安庆石化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汪小林同志题为《愿企业学习之树长青》的讲座,感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新亮点,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创新。

通过汪小林同志的讲课,我更深刻明白学习型组织就是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让员工也体现其工作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讲,在员工潜能充分得到发挥的时候,企业才更具有活力,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因此,在学习型组织中,企业和员工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最基本的学习形式。

通过学习,我懂得领导在3月初之所以把我至催化四班这个总厂知识型班组这个团队,目的就是有意识培养我,让我改善自我的心智模式,以诚相待,和班组成员互相交流、启发、沟通,让我向技能大师何声强学习,学习他持
之以恒,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让我向退伍军人余万锋学习,学习他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作风;让我向年轻的大学生学习,学习他们不畏困难,勇于开拓的蓬勃朝气。

毛主席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企业已经为我们每一个职工搭建好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就应该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8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工,不仅需要催化裂化这样的老装置输送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需要输送大量的业务上熟练,政治上可靠的操作工人。

因此对于我来说,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三机岗位操作技能,尽快能独立顶岗操作,早日成为全流程明星操作员为企业实行系统化操作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三篇:06企业员工思想汇报(范本)
(6)思想汇(参考范文)
员同志的关心帮助下,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使我在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

现将本人近期思想情况汇报如下:
前段时间,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了《……》,并进行了充
分的讨论。

我觉得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个新亮点,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创新。

同时,党支部也成为了企业员工互相
沟通交流的一个平台。

在支部活动中,增进了感情,培养了默契,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

在交流过程中,支部党员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深深打动了我。

第四篇:4月企业党员思想汇报:关于人才培养
敬爱的党组织:
做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十分关注人才培养问题,因为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是占很大一部分的,由其是创新人才,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

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多数人的观点并不一致。

并且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
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

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

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那么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呢,这既是时下上自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命题。

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
我个人认为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特点就像钱学森同志所说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从教育与心理学的研
究来看,这样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更愿意接受那些违反“常识”的观念与假设;肯于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联想奇特,且偏好复杂;有时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

在行为方式上,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高度地面向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很高的社交能力;对自我高期许与坦率,等等。

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提供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他们的创新特点就只能处在被压抑、扭曲或潜在的状态,而不可能发展成为创造的品格,成为创新人才。

如我们熟悉的少年时“全没正经”,专爱“胡说八道”的钱钟书、爱“偷桃钻狗洞”的郭沫若、木纳的波尔和陈景润、有“败家子”之称的朱棣文、19岁前整日寻欢作乐的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等,如果没有父母、师长和社会的包容与呵护,他们都不可能在后来成为杰出的创新人才。

一、影响创新人才的因素
从创新自身来看,无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还是一种新思想、新理论、新原理等,从孕育到产生都是知识与技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进展充满着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而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也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由于从事前人没做过的工作,缺乏参照对象,创新的过程经常是孤独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那些对知识或问题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执著、严谨和献身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创新的人才。

换句话说,创新在本质上与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急功近利格格不入。

此外,影响一个人成为创新人才的关键性因素还有: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

心理自由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的前提,而心理安全则是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的先决条件。

心理自由受下列因素制约:一是知识结构。

一个知识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自由的人,因为他很难跳出原来学科的限制,以开阔的视野从多角度来看问题,发现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空白处。

因此,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不可能做出突破性、创新的工作。

这也正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

二是评价方式。

对智力劳动,当人们置身于不需要按照某些外部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与考察时,工作心态是自由的。

这时他会选择按照创新活动的既有规律来推进自己的工作。

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相反,为完成外部评价指标,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相对容易、可以预见结果的工作来满足考核的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一般的、重复性的,而不是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充斥于一个国家的科技领域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

心理安全是创新活动对社会环境的要求。

创新常常与背叛和挑战传统、常识相连。

如果没有管理制度的开明、开放和学术环境的宽容、自由,不仅很多新观点、新见解、新创造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甚至连提出这些观点和见解的人也可能受到打压与排挤。

这样,创造性的成果、创新型的人才就只能湮灭在潜在的状态。

二、改变违背创造特质的教育方式
第一,淡化功用的心态。

以解题技巧和对升学与就业有用知识的传授,来取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科学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普遍现象。

结果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的学生,但是却改变不了创新人才短缺的窘境。

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兴趣、直觉和幻想等密切相关,而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方式却违背了这些创造特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考试技巧的训练下,今天我国学生(来源:好范文http:///)已经习惯于找答案,而不是对问题背后复杂性的关注与思考。

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科研与创造活动中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问题在那里,问题是什么,哪一个问题能够并值得去探索。

我们能够预见到答案或结果的,一般都不是大的、创新的问题。

因此,与功用性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端人才一样,功用性的学术也只能产生低层次的、简单性的成果,不可能产生巨大的、跨越式的成果及真正的创新人才。

第二,克服求全的心态。

在我国,从小学开始,考100分以
显示家长教子有方、教师教学有道。

在这种思维惯性下,我们的教育忽视了问题本身及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特点、兴趣、知识的关联性等问题的关注。

“不要考100分”,这是多年前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大少年班的题词,但是直到今天,对这句话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

创造本身就是一个尝试并证实错误的过程,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其实也就是剥夺了他成为一个创新人才的机会。

第三,以包容的心态,灵活的方式对待创新型的学生。

从大量的案例来看,很多创新人才在中小学阶段都不是“标准”的好学生。

他们具有许多不令老师喜爱的特征。

他们独立性强、性情倔强、情绪外露。

他们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很多时候,他们有些不合常规。

在同伴当中,他们往往以顽皮和有“愚蠢的”想法而著名。

另外,由于他们兴趣广泛,喜好去探究那些不是学校课程和考试要求范围内的领域,因此,他们就读的学校和成绩与他们后来的成就并不一致。

如高锟、崔琦、丘成桐就读的都是普通中小学,美国化学家李普斯科姆从小学到高中各门课成绩都是c,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都是大学的退学者、启功先生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他们成为杰出的人才。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教育最忌讳的就是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学生。

第四,构筑有利于创造的知识结构。

要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教育必须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线性的办学思维模式。

在基础教育阶段,抛弃为考试而教的积弊,由关注不同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转向关注这些科目的教育价值,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高等教育阶段,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汇通,构筑起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

当然,创新人才的培养还与家庭、社会紧密相关。

对于家庭来说,父母给予孩子尊重、理解、信任和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依自己的兴趣作出选择,让孩子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成为其永
久的发展动力,要比其他暂时性的强制与激励手段更能够使孩子成为创新的人才;对社会来说,学术自由,竞争而富有弹性的管理,简单而包容的人际环境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出现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异同。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

最终达到为国家、为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这个目的,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达到一个小康社会,而目前,国家正是需要这些创新人才的时候,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会很快做好创新人才工作的。

请党组织对我进行教育和帮助。

汇报人:中国好范文
时间:年月日
4月企业党员思想汇报:关于人才培养
第五篇:XX年4月企业党员思想汇报:关于人才培养
敬爱的党组织:
做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我十分关注人才培养问题,因为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是占很大一部分的,由其是创新人才,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
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

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多数人的观点并不一致。

并且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

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

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那么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呢,这既是时下上自高层管理者下到普通民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命题。

我们应该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呢?
我个人认为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特点就像钱学森同志所说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

从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这样的人在思维方式上更愿意接受那些违反“常识”的观念与假设;肯于接受不甚明确和复杂的东西;联想奇特,且偏好复杂;有时往返于幻想与现实之间。

在行为方式上,对强求一致缺乏热情;高度地面向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很高的社交能力;对自我高期许与坦率,等等。

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不能提供一个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他们的创新特点就只能处在被压抑、扭曲或潜在的状态,而不可能发展成为创造的品格,成为创新人才。

如我们熟悉的少年时“全没正经”,专爱“胡说八道”的钱钟书、爱“偷桃钻狗洞”的郭沫若、木纳的波尔和陈景润、有“败家子”之称的朱棣文、19岁
前整日寻欢作乐的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等,如果没有父母、师长和社会的包容与呵护,他们都不可能在后来成为杰出的创新人才。

一、影响创新人才的因素
从创新自身来看,无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发明,还是一种新思想、新理论、新原理等,从孕育到产生都是知识与技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与技术的进展充满着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而目标最终能否实现也具有不确定性。

另外,由于从事前人没做过的工作,缺乏参照对象,创新的过程经常是孤独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只有那些对知识或问题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执著、严谨和献身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创新的人才。

换句话说,创新在本质上与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急功近利格格不入。

此外,影响一个人成为创新人才的关键性因素还有: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

心理自由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的前提,而心理安全则是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的先决条件。

心理自由受下列因素制约:一是知识结构。

一个知识视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自由的人,因为他很难跳出原来学科的限制,以开阔的视野从多角度来看问题,发现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空白处。

因此,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不可能做出突破性、创新的工作。

这也正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的根本原因。

二是评价方式。

对智力劳动,当人们置身于不需要按照某些外部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与考察时,工作心态是自由的。

这时
他会选择按照创新活动的既有规律来推进自己的工作。

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相反,为完成外部评价指标,人们更愿意选择那些相对容易、可以预见结果的工作来满足考核的要求,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一般的、重复性的,而不是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充斥于一个国家的科技领域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

心理安全是创新活动对社会环境的要求。

创新常常与背叛和挑战传统、常识相连。

如果没有管理制度的开明、开放和学术环境的宽容、自由,不仅很多新观点、新见解、新创造可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甚至连提出这些观点和见解的人也可能受到打压与排挤。

这样,创造性的成果、创新型的人才就只能湮灭在潜在的状态。

二、改变违背创造特质的教育方式
第一,淡化功用的心态。

以解题技巧和对升学与就业有用知识的传授,来取代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科学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普遍现象。

结果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的学生,但是却改变不了创新人才短缺的窘境。

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兴趣、直觉和幻想等密切相关,而我们现在采用的教育方式却违背了这些创造特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在考试技巧的训练下,今天我国学生已经习惯于找答案,而不是对问题背后复杂性的关注与思考。

但问题的关键是:在科研与创造活动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问题在那里,问题是什么,哪一个问题能够并值得去探索。

我们能够预见到答案或结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