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紫林路小学詹晓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

矛盾统一体。”生成性的课堂观,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

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

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应有生成的动态美,语文教学不能是亦步亦趋、一成

不变的线形序列。这样说并不意味语文课堂可以没有预设,相反,

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课前预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

师的“教学智慧”也将面临崭新的考验:对教学目标必须有一个清晰、理性的安排,而这种安排又必须是弹性的,为学生的自主发展

留有适度的空间,因而也是无痕的。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

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面对

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呢?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质疑中生成,创造精彩

质疑既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越课本、超越教师,标新立异甚至反常规地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草船借箭》时,面对课题,我让学生提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一学生的提问出乎意料:“从课文内容看,诸葛亮不是向曹操借箭,哪有这样借的?倒

不如说是“诈”或“骗”,所以我觉得这个课题不准确。”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此时,我没有敷衍、搪塞,也没有按自已的预设强行施教,而是顺水推舟。“究竟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借”字好,还是用“诈”或“骗”准确,我们再把课文细细地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个现场辩论。同学们互相讨论,互相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二、感悟中生成,体验精彩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的

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

审美体验。

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我播放亿万人民群众在长安

街上迎送总理灵车的实况录像。

(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引导学生加

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思想感情。)师:你们刚才看到的就是当时的真实场面。同学们,假如你就

是站在为总理送行队伍里的红领巾,当看到灵车载着总理的遗体渐

渐远去的时候,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含着热泪,气愤地)我会说,敬爱的周总理,听说您是被“四人邦”迫害死的,我要把他们抓来,让他们永远跪倒在您的墓前。

生:(泪流满面地)我会追着总理的灵车跑得很远,很远。一边跑,一边喊:周总理啊,您怎么这么早就离去了,我们不能没有您啊,全国人民不能没有您啊!

生:(深情地)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不会忘记您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心;不会忘记您在生与死的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泣不成声地)我要对总理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作家,我要写一本书,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丰功伟绩!

……

这些都是学生在欣赏、感悟之后的感受,再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感受都是真实的、诚恳的、感人的,更是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生学习或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要努力去创设一个个充满激情的情境,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抓住学生感悟形成的生成资源,将语文教学带入一个精彩的过程,使学生在体会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更受到明事懂理,感悟人生的效果。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课,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丝丝入扣,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和总结语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教师对上课的“台词”早已做到烂熟于胸。课堂上教师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倾听。讲到生动处教师是慷慨激昂,学生也群情振奋。课堂上教师千方百计地诱导学生钻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中,来个“请君入瓮”,最后师生“不谋而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堂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被动的学习,只不过这“唱”得更加巧妙,“被动”得更加时髦。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是虚假的繁荣。

【案例展示】

聚焦小学语文《惊弓之鸟》教学三镜头

镜头之一:

师:更赢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本事是什么?

生:更赢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师:这是因为──

生:这只大雁受过箭伤。

师:对极了。更赢是根据什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的?

生:更赢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而判断的。

师:这说明更赢观察──

生:仔细。

镜头之二:

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

生:不能,魏王不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生:魏王也许能射下来。

生:能,那只大雁受过箭伤。

生:魏王要是能射下来,他为什么不射?

生:魏王都不信更赢有这样的本事,他自己肯定不能。

生:……

镜头之三:

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

生:不能。魏王不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不是射箭能手,就不能吗?

生:能,因为那只大雁受过箭伤。

师:受过箭伤的大雁,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也能射下来。谁能联系课文解释下?

生:魏王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听到弦响,以为是箭又射过来了,心里很害怕,拼命往上飞,伤口裂开,飞不动了,就会掉下来。

生:是呀!任何人只要拉响弓弦,都能不用箭射下那只大雁。

生:那只大雁不是被射下来,而是被吓下来的。

生:那只大雁是惊弓之鸟,所以魏王拉一下弓也能把它射下来。

师:大家在讨论交流中理解得更深刻了。这是一只惊弓之鸟,所以魏王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也能射下大雁。对于这点你还存在什么疑惑?

生:既然魏王也能射下大雁,为什么信不过更赢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