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明确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下肢血栓的形成原理,并对其差异性做了简要分析,旨在更好的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某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4年期
间接诊的73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进行研究,确认了这些患者具体症状属于急性动脉栓塞还
是急性动脉血栓,并且对两种症状的异同性做了阐述。结果:73例患者当中,有52例患者
属于急性动脉栓塞,占患者总数的71.2%,21例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动脉血栓,占总人数的28.8%。由此可见,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比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更为常见,是患者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其临床症状也相对明显。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之间有着显
著的差异,其临床诊疗因素也相对明显,只有我们在具体临床诊疗中更好、更准确的判断出
下肢缺血的具体症状,才能更有效的开展诊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诊疗;下肢缺血
急性下肢缺血是当今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疾病,通常都表现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急性下肢
动脉血栓两种。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下肢缺血,都会导致血管内腔发生闭塞,引起血脉循环障碍,造成患者出现身体病变,甚至是导致病情迅速发展,如果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下肢生理功
能出现障碍,引起截肢乃至危及生命安全。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得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
临床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70%以上,而动脉血栓病症的诊断正确率仅仅为47%,连一半都不到,甚至还有15%左右的患者在手术之前都无法正确的断定出患者的症状,从而延误了患者
诊疗。面对这种现象,在当今工作中做好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十分必要,是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某医院接诊的73例患者,经过DSA检查之后确诊为急性下肢动
脉栓塞和急性动脉血栓。就这些患者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发现,这些患者当中患有急性下肢动
脉栓塞的患者为52例,占患者总数的71.2%,21例患者被确诊为急性动脉血栓,占总人数
的28.8%。在这73例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40例,女性患者33例,患者年龄普遍在40岁
至78岁,平均年龄为56岁左右,发病率在1小时至20天左右,所有的病例都在不同程度
上表现出下肢绞痛、外观苍白、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
基于上述基本临床资料,按照Rutherford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了分级,针对患者的缺血程度
将患者划分为三类,分别为I级患者2例;II级患者65例,(其中II级患者又分为IIa组和
IIb组两种。其中IIa组患者为32例,IIb组患者为33例。);III级患者为6例。
1.2、分组方法
在本次临床诊疗工作中,通过典型造影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动脉栓塞组和动脉血栓组两组,其
中动脉栓塞组的患者为52例,动脉血栓组的患者为21例。在具体的临床观察中,采用典型
造影技术攒查得出,动脉栓塞组的患者普遍表现出血管内腔有着锋利、杯口状的影像。而动
脉血栓组的患者造影则表现为动脉血管的管壁比较粗燥、不光滑现象突出以及不规则狭窄等
特征。在本次分析中由两名资深医师对所有的急性下肢缺血的患者进行读片,两位医师的意
见统一,并没有任何分歧。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诊疗中采用了SPSS115统计软件作为基础统计平台,计算资料的时候普遍采用了频
率数和百分比表示方法,资料统计均用±标准来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一般比较
由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症的持续时间上不存在太大的差异,因此统计意义明显。
在具体的诊疗工作中,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的发病部位主要是髂骨动脉系统(其可以用字母X2
标示,此次试验中X2=5.44,P<0.05),而急性动脉血栓患者的发病部位则表现的非常不明显,发病部位多。但是两组患者在双侧或者单侧上都存在发病时间比较短的现象,因此合并且利
用的栓塞现象非常明显。
2.2、两组患者病情相关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在临床诊疗之中所表现出的并发症以及相关病史的差异非常突出,在具体的诊疗中,动脉血栓的形成与患者的合并高血压(X2=7.96,P<0.05),糖尿病(XZ = 12.37,P < 0.05)及吸烟(X2 =8.18, P < 0.05)的比例明显高于动脉栓塞组患者,而心房纤颤(房颤)患者(才=14.00 , P <
0.05 )更易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仅见于动脉栓塞组。
3、讨论
急性下肢缺血是临床诊疗中的常见急症,其中以外科诊疗最为常见,这种病症的产生往往都
是因为急性动脉栓塞以及急性动脉血栓两种原因构成的。因此这两种病症的诊疗目的可谓相
差无几,都是以尽快恢复患者下肢的血流,但是具体工作中,方案的选择还需要结合临床医
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目前,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急性下肢动脉血栓的综合评估中,主
要内容包含了缺血程度、梗阻部位以及原因等,并且在诊疗方的选择上还对患者的具体身体
状况做了深入详细的评估。
3.1、病因诊断方法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研究,急性下肢缺血症状的诊疗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截
肢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面对这种现象迅速的了解病情、判断患者的下肢缺血原因已成为业
界研究重点,是提高治疗水平、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据相关文献报道表明,术
前动脉栓塞的正确诊断率约70%,动脉血栓形成的正确诊断率约47%,另有10%~15%的患者
术前无法明确诊断。血管造影是区别两者的最有效影像学方法,可明确观察梗阻部位的栓子、破裂的斑块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但其有创性及操作复杂性并不适用于
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此时通过临床相关症状判断病情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后期治疗。
经过分析,患者并发症引起的急性下肢缺血主要表现为:急性血栓形成多发生于原有的血管
病变基础上,例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糖尿病血管病变、脉管炎等,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
是促成血管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其有共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促进血管内血栓形成。另外,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患者往往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内皮细胞的损伤促使
凝血~抗凝血系统失衡。木组资料显示动脉血栓形成组中吸烟患者的比例远高于动脉栓塞组,吸烟是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主要影响小血管病变。
3.2、缺血程度分析
经两组患者研究表明,患者的缺血程度是选择合理、科学治疗策略的关键,也是影响治疗效
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患者住院之后的再用检查方面,必须要重视检查方法和患者身体状
况方面的影响。根据本次实验显示的出,急性下肢动脉血栓造成的缺血程度主要表现为IIa级,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主要表现出IIb级。总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之间有着上
述众多的异同点,了解这些异同点以及有关影响因素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准确无误的判断病情,尽快的展开治疗,提高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建平,楼文胜,徐克. 加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研究[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