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民族文化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江民族文化游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印江观光旅游,印江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全县总人口43万,土地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0余个民族,土家族、苗族是主体民族。
其中土家族占54.4%,苗族占16.67%。
土家族自称“毕滋卡”,其“土家赶年”、“六月六”、“土家女儿会”等民族节庆活动文化底蕴深厚,土家红棺葬、祭风神等民俗活动更是独具特色。
所以我们今天旅游的主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上午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印江文昌阁、峨岭严氏宗祠、严寅亮先生的故居等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间要向你们重点介绍印江的书法艺术历史,下午我们将去参观民族陈列馆。
[印江文昌阁]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印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印江文昌阁,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0年),为五层楼阁,初名“澄清楼”,嘉靖三十九年(1559)改建为九层楼阁,名“梓潼阁”,之后多次被毁,多次重建。
道光十六年(1836年)陕西人郑士范任印江知县,应乡人之请,重修该阁,道光十九年(1839年)竣工。
高37.8米,建筑面积64平方米,坐西向东,属砖、木、石结
构,是我国南北建筑有机结合的典范。
东北面原建有木质龙门供进出,有五级台阶,寓意是祈求五子登科。
大家抬头看见的门额石匾是阴刻的“江城砥柱”四字,门联是:“鸿路高搴从此升云齐拾级,龙门峻极须知平地有层梯”。
室内有木柱,鼓形石柱,内外相连。
一层楼板中为藻井,正四边形,八个龙头挑向阁心,楼面护以万字格木栏,二层建迴廊,有檐柱八根,铺以石板,三层正面竖行书阴刻“文昌阁”。
各层联、额,是清代著名书法家魏祖镛撰书。
各层皆有楼梯及护栏,登其顶可观全城貌。
顶层构架复杂,呈放射状,雷公柱与尖顶相连,主梁饰八卦图案及建筑年代和首事人等,次梁彩绘卷枝叶纹及梓匠等。
1985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文物,现在是禁止游客进入参观的,所以我们只能流连其外,与之合影留恋。
[依仁书院]
依仁书院是印江最早的书院与文昌阁相距20米,他与文昌阁为同一组文物。
该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现存构件均为原始构件,系砖、木、石结构古建筑,中轴线上有正厅、厢房、天井,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57平方米,建筑面积26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
正厅悬挂全国著名书法家五峙苍书写的“依仁书院”四个大字及抱柱联,联曰:“博古通今莘莘学子有攸归,依仁游艺滚滚风涛成志
趣”,侧联:“蓬山赐玉玺褒扬书法钦命题额耀千秋,学海点迷津广育英才伫看登龙颦十倍”。
正厅的建筑结构为抬梁穿斗硬山混合式小青瓦顶木结构,其大梁题记原书写有建筑年代,太极八卦图案及各种彩绘图案,但已脱落。
现在看到的是仅于次梁上书写的“皇图巩固、帝道遐昌”、“阁邑绅耆士庶仝建”及木、石匠人等,以及彩绘圆形方孔币、太阳图案和面壁浮雕“喜鹊闹梅”等图案,月梁彩绘“金玉满堂”、“桃李满园”、“平升三级”、“教学登科”、“喜报连科”、“尚书仁杏”六幅图案。
2002年4月,印江民族中学将依仁书院进行全面维修,设为校史展厅。
作为印江文化的发祥传播地,每一个在此学习过的学子都会对他们有着深刻的记忆和眷恋。
[严氏宗祠]
大家现在参观的是峨岭严氏宗祠,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后堂建于清道光廿十五年(1845年),坐南向北,依山就势,为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四合院”式古建筑。
现存构件均为原始构件,由北向南依次原有牌坊式大门、照壁、八角亭、三星台、厢房、正堂、后堂,与围墙外的钟鼓楼、操场、观音堂形成一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
严氏宗祠的建筑结构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单檐硬山式小青瓦屋面。
正堂与东西两厢平面呈“凹”字状,梁架上均装有各种纹饰构件。
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9月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委托铜仁地区文管
办进行了现状勘察,并作出相应的修缮设计方案,2003-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恢复。
各位朋友,印江这方热土,自古文风昌盛,尤其是书法,源远流长。
沿着时间幽深的隧洞,上溯到印江历史的源头,我们会看到,这里的各族人民,为了谋求发展,那时,他们就把眼光瞄准了教育。
尽管这是一块偏僻蛮荒之地,但明清两代,这里也中进士、举人近百人。
这是一群令世人瞩目的儒学精英,他们人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大多书法技艺精湛,其名扬海内者比比皆是。
严寅亮便是这群精英中光耀银汉的巨星:北京的“颐和园”,成都的“杜甫草堂”,广州的“中山公园”,黄果树的“观瀑亭”,等等,这些名匾宝额皆出自严氏之手。
接下来我们将参观的是清末明初全国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先生的故居。
[严寅亮先生的故居]
严寅亮,字弼丞,号剩庵、碧岑,别号阳坡山人。
生于清咸丰四年,自幼酷爱书法,是印江古代四大书法名家之一。
他十九岁入思南府庠。
光绪十五年,赴贵阳会试中已丑恩科举人。
次年赴京会试未中,入国子监习业。
光绪十七年九月,皇家园林“颐和园”落成,慈禧太后广征园林榜题匾额,召知名书法家御前恭书,其中部分匾联及园名“颐和园”三字不合圣意。
一日,主事庆亲王寿诞,翰林院编修高熙哲托严
寅亮代书一副寿联前去祝寿,庆亲王对此寿联甚为赞赏,便拟让严寅亮试书园名榜联进献。
可严寅亮因身无官职而不能御前献书,遂许其于馆舍书就,转呈太后。
严寅亮展纸挥毫,欣然书就“颐和园”门额及楹联二十三幅、大小匾额十八方,以楷、行草等各体书之,一并转呈太后。
太后审阅大喜,将其所书全部采用。
后慈禧于便殿召见严寅亮,赐龙纹饰边的“宸赏”玉印一枚。
严寅亮从此蓬山留翰,名震京华。
严寅亮在国内名胜古迹处留下的墨迹甚多,成都的“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广州的“中山公园”、“梦草堂”;贵州黔灵山的“麒麟洞”;修文的“阳明洞”;黄平的“飞云洞”;黄果树的“观瀑亭”。
他与当时善于篆刻及国画墨竹的鄢师竹(清道光八年-光绪末年)字行甫,号香泉小史,别署筛道人,印江县煎茶溪人(民国年间划属德江),善画螃蟹的龚延团(务川县人)称为“黔东三绝”。
先后任盐大使知县、贵州国学讲习所所长,省立女师、省立一中等教师。
著作有《碧岑诗钞》、》《严氏家训》和拓本《剩庵墨试》等。
话说到这,严寅亮先生的故居到了。
故居为木结构民居,有龙门,石院坝晒壁(砖砌斗合墙),墙正中有严寅亮题书的“福”字石刻,正房5间,龙门厢房1间,故居背靠绵延的阳坡山,又称壁上挂灯,面对峨岭关八里山,曲折蜿蜒的九道溪从寨下通过,山明水秀,钟灵人杰。
严寅亮是清光绪十五年举人,生于1854,卒于1933年。
其子严希纯是中
共早期党员,长期在隐蔽战线上工作,建国后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计量局副局长、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其孙女顾复生(从母姓)是著名医学博士、心血管病学专家、北京友谊医院内科教授。
一门三代名家(书法家、革命家、医学科学家)世所罕见。
印江籍全国著名书法家魏宇平先生为故居题写匾牌。
[印江书法艺术]
参观了严寅亮先生的故居,现在,我向大家介绍印江的书法艺术历史。
据史料记载,对印江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最大的首推周冕。
公元1432年,贵州首次开科,周冕以第三名而荣膺贵州首届举人,官任湖北黄州府教授。
他不仅经史诗文著名,尤擅书法。
据《思南府志》载,他“在县门生最多,并多成名,书艺精湛。
”这批书艺精湛的学生,有的仕进后告老还乡,有的名落孙山后设馆授徒,奠定了印江书法艺术传统的基础。
这一时期,涌现了著名的书法家左佥御史肖重望,广东布政使田秋,河南道监察御史田景新等人。
肖重望享誉最高,他与敖中庆、田西麓、李同野被称为明代四大书法名家,明万历帝为纪念这四大名士,亲题“京都四杰”。
到清代印江书坛上更是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王(道行)、周(以湘)、潘(登云)、严(寅亮)四大家。
人们分别以“道气”、“仙气”、“豪气”、“神气”来概括这四大家书艺的特点。
他们的
残碑断简,如去光片羽,世筛珍藏。
清末著名书法家严寅亮在前面已经介绍过,在这我重点介绍以下几位书法名家。
王道行(1758年-1822年)字用之,号竹邨,又号兴庵,土家族。
乾隆五十四年选为拔贡,后分发陕西州判,陕西通判,长安县丞,后擢升为陕西永寿县知县,兼代合阳县知县,继又改泾阳县知县。
嘉庆十七年(1812年),在广东先后任归善县、随文县、新会县知县。
道光二年(1822年)升任惠州知府,因病未及赴任即殁于新会官署。
王道行出生于书法世家,少年时代即工于诗古文辞,练就一手好书画。
乾隆五十四年,皇宫举行书画遴选,王道行奉应试书,竞名列第七,画则邀御赏,评臵第一。
生前著有《竹邨公临帖》、《政余诗钞》、《政学草》和部分书法遗作、匾额等梓行于世。
周以湘(1824年-1889年),名锜,号梦之,印江县板溪镇渠沟村人。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考取拔贡,入国子监深造,经朝考就任直州通判,旋即以本班职分发湖南保甲局。
同治四年(1865年),应湖南提督鲍超聘为军佐职掌文案。
同治六年(1867年)办理军务有功,升任道员,后改授湖南盐运使,赏给三品封典,封赠其祖辈三代为“荣禄大夫”,祖母为“一品太夫人”。
光绪四年(1878年)改授广东军火局总办,新香各海口洋药总办,南澳海防同知。
光绪已丑年(1889年)十月十五日,卒于任上。
光绪帝追赠其为正二品资政大夫。
周以湘书承王、欧、赵诸家意韵,用墨轻盈,
干练骨劲,尤以行草、楷书见长。
两湖、两广、闽浙诸省慕名求字者络绎不绝,时人云:“没有周字的人家就算不得书香之第”。
周以湘一生精于书画,著有《弃不尽斋》诗稿八卷。
潘登云(1841年-1933年),号鹄臣,印江县城人。
工书钟鼎文,真行草隶,均有建树,对古典诗文也有较深的造诣。
清光绪年间,在湖南常德书写“万寿宫”三个大字,其笔法苍古、俨然秦汉之风,深受书法同行赞赏,名震湘湖,故被挽留,客居他乡数载。
辛亥革命后回归故里,其间不乏社会名流、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慕名求字,应酬不暇。
现有隶书、篆刻印章、钟鼎文屏条等墨迹收藏于县档案馆。
鄢师竹(清道光八年-光绪末年)字行甫,号香泉小史,别署筛道人,印江县煎茶溪人(民国年间划属德江)。
早年涉世即崭露不凡的才艺。
其诗词清新透逸;书法深得欧阳洵笔意,真草隶篆均显功力,尤长隶书;山水花鸟无所不佳,尤工墨竹;雕刻精工,常用核桃镂雕人物故事及花木鸟兽。
虽屡试不第,但因博学长期在县衙供职。
同治年间,应邀随印江知县凌彜铭赴广西。
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桂返筑旋归印江,仍应邀在县署佐理公务。
一生中著有《临九成宫帖》、《二御诗草册》、《墨竹画册》、《竹石图轴》、《隶书字帖》等。
生前作品颇丰,但留在印江的不多。
当代的印江书坛更是群星灿烂,有老中青书法群体上百
人,还有众多的书法艺人不计其数,遍布全县。
下面,我重点向你们隆重推出魏宇平、王峙苍。
魏宇平(1917年-)土家族,贵州印江人,四川大学毕业。
青年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民主运动,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入其机关报《民主报》任编辑。
他自幼就对古典诗词和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宇平先生习书赵孟頫、颜真卿、欧阳洵等诸家法帖,钟情于赵字。
他善用中锋,笔为情驱,墨为意用。
笔力内透,神采外溢,左右翻卷,意态翩翩。
通篇节奏运转流畅而时起波澜。
枯笔之处见气象之苍莽,湿笔之处见气韵之清润。
1982年出版《行草唐诗六十首》书帖,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书展,被众多园、馆、名胜收藏镌刻,历任重庆书法协会副主席、重庆诗词学会会员、重庆香国诗书画学会副会长。
离休后,专心致力于书法和诗词创作。
现任重庆书协顾问、重庆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峙苍(1911年-2007年)字茂芝,土家族,印江县城太阳山人。
王峙苍先生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书画家王道行的第六代孙。
1935年,先生于重庆“新闻讲习班”毕业,任四川省政府主办的《济川报》编辑。
1941年返故里,在印江中学任教。
其书艺活动十分广泛,墨迹遍及全国。
1989年,先生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
先生书法,笔姿秀雅,结构得体,字迹古朴敦厚,力透纸背。
他喜画兰竹,常挥毫泼墨,
寥寥数笔,便跃纸上,秀媚流畅,雄姿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
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顾问,贵州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铜仁地区老年书画院名誉院长、高级书画师。
[民族陈列馆]
各位朋友,民族陈列馆到了,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民族陈列馆的列馆结构,接下来你们可以随讲解员同行,一一去追溯印江民族风俗和民族民间文化,
印江民族陈列馆始建于1987年5月,1987年为庆祝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成立,县委、县政府筹建了民族陈列室,向来宾展现了印江悠久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及其改革开放以来印江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受到了来宾们的一致好评,从而宣传了印江。
2002年7月,为更能使民族陈列馆发挥出宣传、推介印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窗口作用,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民族陈列馆进行全面改造,重新布展,内容以实物和图片相结合。
陈列馆分为一、二两个展厅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叙述土司制度、黔东特区、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及印江自治县成立;第二部分“勤劳的民族”展出土家族风俗、习惯、信仰崇拜、生产生活方式;第三部分“多彩的文化”展现印江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和渊源久远神秘无穷的傩
文化,灵异的佛教文化;第四部分“秀美的山川”推介印江以秀丽的梵净山为主体的旅游文化资源。
四个部分,内容丰富,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印江土家族、苗族独有的特色。
在第二部分“勤劳的民族”和第三部分“多彩的文化”讲解员要对土家傩堂戏和印江花灯、采茶灯等印江传统歌舞和民风民俗重点介绍,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要注意哟.
---傩堂戏
傩堂戏是傩祭法事结束后开洞娱人唱的戏。
傩堂戏剧目有正戏和杂戏之分;①正戏,即由唐氏太婆和尖角将军请出锁在桃园三洞中的24个面具,它代表24出神戏,分半堂戏和全堂戏,半堂戏12个剧目,全堂戏24个剧目。
上半堂戏为《开路将军》、《安安送米》、《雪山放羊》、《押兵先师》、《柳毅传书》、《开山猛将》、《勾判仙锋》、《九州和尚》、《十州道士》、《刘十四娘打阴叉》、《关圣帝君》、《唐氏太婆》。
下半堂戏为《甘生赶考》、《搬师娘》、《先锋》、《秦童挑担》、《梁山土地》、《文王卦师》、《蔡阳大将》、《梅香丫环》、《八仙庆寿》、《钟馗斩鬼》、《三孝堂》、《玉林投军》。
正戏出场人物,少则一、二人,多则七、八人,故事情节较完整,但艺术上比较粗糙,只初具戏剧的某些要素,其中部分剧目是为冲傩还愿服务的,戏中夹有祭祀活动,宗教色彩浓厚,可从中看到傩祭向傩戏过渡的痕迹,如《开路将军》、《引兵土地》等;也有故事情节较复杂的,它的取材来自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人物设臵、情节安排、语言提炼等都较为合理,思想性和艺术性亦较高,如《柳毅传书》、《甘生赶考》已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②杂戏,即穿插在正戏之间演出的戏,又称花花戏,杂戏已摆脱祭祀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戏剧艺术,其主人公不再是傩堂神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低层人物(农民、渔夫等),亦有历史人物或神话中的人物。
杂戏的剧目丰富,有的是从其它剧中移植而来,亦有傩戏艺人创作的,如《张少子打鱼》、《陈幺八娶小》、《傻二赶场》等,这些剧目情节生动,语言诙谐,娱人性强,具有世俗色彩,映射出人性的光芒,它对印江灯夹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印江花灯
印江花灯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遍及全县各地,历史上每年春节各村寨都要在灯头的带领下组建花灯班子闹元宵;在秧苗返青孕穗前跳“虫蝗灯”,祛虫消灾、祈保丰收;闲暇时,则在庭院三五成群,操琴而唱。
曲调欢快,舞姿优美。
民间的老艺人们都说:“灯从唐朝起,戏从宋朝兴”。
花灯在印江的流传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其表演形式多为一旦一丑,亦有多旦多丑的。
男女均由男扮(昔时有好女不扮灯之说),丑呼旦为干妹,旦呼丑为情哥。
男束带,女持巾,花扇为道具。
1949年以后女角改为女扮演。
伴奏乐器常用二胡、笛子;打击乐器有:锣、钹、马锣(小锣)、堂鼓、
边鼓、板等。
演唱时先由二胡起要板,后打出台锣鼓,丑角出场说韵白、唱出台、丑旦对白;旦角唱出台,丑旦对舞,对白,共舞,唱一曲花灯调,在收场锣鼓中结束。
曲调繁多,到1990年底止收集的有74曲,主要曲调有:男出台调、女出台调、四平调、四平夹垛子、杨琴调、凉幽幽、茶山调、勤打扮、卖花调、贺年调等。
有的曲调又派生出了几个类似的曲调,如采茶调由于唱词内容不同而有:花采茶、倒采茶、贤文采茶……。
锣鼓谱有:行路、硬三槌、雁拍翅、牛擦痒、凤点头等。
舞台调度有:撮箕口、门斗转、半边月、耙子路、圆场、半圆场等。
舞步:男以矮桩步为主,有天字步、马步、碎步、弓步;女以进三退二的“之”字步为主,有大开门、小开门、凤点头、鸡啄米、丁字步、碎步等。
舞蹈动作:男有金鸡独立、黄莺展翅、犀牛望月、童子拜观音、鹞子翻身、鲤鱼打挺等;女有荷花出水、怀中抱月、孔雀开屏、观音坐莲等。
手势:云手、垛掌、十字手、兰花手、八字手、梅花手等。
表情要求:男刚健沉稳,风趣而不庸俗,活泼而不轻浮,寓庄于谐,幽雅风趣,声情并茂;女笑不露齿,坐不当面,行不摇头,含情不妖,风流而不轻薄。
印江花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经历代民间艺人的发展、创造,独具地方特色。
----印江土家族采茶灯
主要分布在峨岭的大溪沟,朗溪的石坪一带。
是土家族以歌颂采茶叙说农事为主的大型歌舞活动,主要行当72人,12位采茶姑娘为轴心,配以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物作陪衬,在同一音乐旋律和锣鼓声中表演,风趣幽默,极具魅力。
角色有生、旦、净、末、丑,渔、樵、耕、读、商、僧、道、闲汉等。
整个活动上百人参与。
表演程序是“恭贺新禧”的牌灯、锣鼓、二胡为前导;十二生肖,鱼、兵、虾、蟹彩灯走(站)两旁;12位采茶姑娘左手花篮,右手折扇,边舞边唱采茶调;管家婆舞扇拍响犒与姑娘们调笑,紧接着是渔樵耕读,三教九流,公公背媳妇押阵。
歌舞活动,灯中有戏,戏中有灯,诙谐的管家婆和滑稽的公公背媳妇不时拉观众互动、逗趣。
有十字步、交叉步、对穿花、麻花绞等舞蹈动作;有十二采茶、花采茶、单采茶、双采茶、倒采茶、农夫采茶、古人采茶等曲调唱词。
----祭风神
祭风神是印江土家族传统祭祀活动。
每年阴历6月6日举行,三年一小祭,十二年一大祭。
最初多以杨姓主其事,后多以任姓主祭,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届日土老师主持祭仪,设神坛于风神堂(庙),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大神牌,备七十二牲祭品,行跪拜仪节。
祭祀开始,先于灶房启神,一人铲锅,一人打雷钵,土师作法,使灶房发出“哗哗”、“咚咚”声,似雷雨声。
然后返坛拜舞拽神,
由十二人头戴粽叶帽,击鼓起舞,边舞边唱,时有吼声、咒语等,循节奏变换阵列,以示虔诚。
舞毕,于坛前广场竖旗,取两竹杆绑白旗(或红、黑二旗),土师作法,十余名神汉竖旗于广场,旗杆不着地,直至祭毕。
最后杀牲。
先世杀牲必备七十二牲,自太牢而下,凡禽兽鳞介鱼虫,均具毋缺,还必杀一白面人。
今人祭祀常杀牛、猪、羊、鸭、鹅等家畜和茅草人(或纸糊白面人)。
杀牲场面热烈,所杀牲肉合锅煮成稀饭,各户分食而终。
整个仪式庄严肃穆,神秘而隆重,历来引为土家族盛事。
----红棺葬
红棺葬是印江土家族独有的葬俗。
在封建社会里只有皇族享有红棺葬殊荣,相传古时印江有个曹姓青年,家贫,考起状元后进行殿试,当皇上问及其身世家境时,他用隐语巧妙回答,但却惹来杀身之祸。
皇上一直认为他家很大,有“七十人煮饭、八十人挑水”,还有“千柱落脚,万马归槽”,“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心想必有谋反之心,便下令将曹状元斩首,曹状元被杀后,朝廷派人来“抄家灭族”,才发现曹状元家很穷,是用高梁杆搭建的草棚,地下很多蚂蚁爬来爬去,家中只有70岁的母亲和80岁的父亲,喂有3只鸭子,皇上后悔杀了这个很有才学的人,于是下令用皇家礼仪厚葬曹状元,曹状元得以用红棺厚葬,其家乡人民也沾光,从此便一律使用红棺葬。
----土家族过赶年
土家族过赶年是印江土家族民族节日。
过赶年,即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过年,月大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印江土家人又称“蓑衣年”。
据说明代,东南沿海倭寇成患,明朝廷对各地土司官特旨招募土兵。
是时,印江土兵供湖广总兵征调,按调令要求,土兵往往在腊月底登程,土家人为了能过团圆年,便纷纷提前过年祭祖祭神,为出征的土兵壮行。
现在,印江土家人过赶年,远离家乡的亲人也要回来参加祭祖仪式,全家男女老少同桌吃“团年饭”,以此怀念祖先,纪念抗倭战争。
团年饭用鼎罐煮,并将坨坨肉、豆腐、白菜、萝卜合煮在一起,称“合菜”。
据说当年出征的土兵由于时间紧迫,深夜不准点灯,只有在碳火上用鼎罐煮饭。
肉也没时间细切,只好用锅铲插成坨坨肉,至于其它的菜就更没时间分炒了,只能放在锅里煮成合菜。
吃团年饭时,要关着门,不能让外人进来。
吃饭比平时要快,不能用汤泡饭。
呈现出一种严肃、虔诚、深沉的节日氛围。
神奇的梵净山、美丽的邛江水、古朴的土家人,已经深深的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为了让你们更全面感受和体会土家神韵!今晚我将带领你们走进土家美食苑,尽情品尝地道的土家宴席。
[土家宴席]
印江菜品属于川黔菜系列,突出"辣、麻、酸",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