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
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
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使用。
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
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
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
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
(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
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十)手机时代
三、新闻定义
(一)国说法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普遍应用)
提出: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2、新闻就是事实
提出:长江,“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3、新闻是亲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述
提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建明教授
4、新闻是信息的传播
提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新闻就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二)国外说法
1、将新闻的某个属性,如趣味性、反常性、人情味等夸大成新闻的本质属性
2、把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意志当作新闻的本质属性
3、将新闻的某种职能、某种作用,当成新闻的本质特征
四、新闻真实
涵: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理论的基石,是新闻本质的要求。
2、新闻是总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的统一,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
▲关于新闻定义的思考题:
1、新闻的本源是什么?
参考:(唯物)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2、新闻的起源是什么?
参考:(唯物)人类生产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
3、新闻的本质是什么?
参考:真实
4、新闻和信息有什么不同?
参考: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变动是新闻之母
第三章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新闻传播者、新闻事实、新闻受众。
二、新闻的倾向性
1、含义:指新闻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2、表现方式:
1)选择事实。
对事实的选择将受到经济地位、阶级立场、政治见解、兴趣爱好、文化修养、社会阅历、新闻观念等等的影响。
2)编写新闻。
在新闻的编写过程中,渗透着新闻报道者对事实的评价。
不同的新闻报道者因立场不同,往往会对同一事实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从而表现出各自鲜明的阶级倾向性。
三、媒体审判
1、含义:媒体利用其较大的传播影响力,对法律案件进行预测性报道
2、成因:1)媒体和法院对于“事实”的认定不同;
2)媒体的时效性要求与司法的运行规律冲突;
3)媒体报道的倾向性与司法活动的中立性冲突;
2、消极影响:1)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2)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第四章
一、新闻价值的定义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二、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
1、时新性,包含时间性和新鲜性两个方面。
2、重要性,指的是新闻事实包含的意义以及它对社会、受众影响的大小。
3、显著性,是指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人物、地点、事件、事物等知名度高。
4、接近性,指的是新闻事实与受众间距离的大小。
1)实际空间距离的接近,或者叫地理上的接近;
2)职业、年龄、信仰、性别、爱好、教育程度等造成的心理距离接近。
5、趣味性,指的是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情趣、富有人情味、能引起受众兴趣的特性
1)反常性;
2)人情味。
三、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对受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以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
(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并由此引起其他一系列区别:
1、出发点不同
1)宣传的出发点:出于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他们把一定的观念传播出去,让受众了解、理解、接受,从而争取受众的信任和支持;
2)新闻的出发点:出于受众的需要。
2、归宿点不同
1)宣传:最终目的是要人们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
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面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自觉自愿地按照宣传的意图去行动;
2)新闻:除了以新闻谋利外,新闻本身没有自己的主面意图,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
3、传播方式不同
1)新闻:一次性;
2)宣传: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了解和理解,常常需要重复
4、传播的要求不同
1)信息沟通的要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2)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求真实、典型,能够恰到好处地说明观点的正确。
四、新闻敏感
1、含义:指新闻记者发现、判断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国外又把它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
2、作用:
(1)能够帮助记者迅速发现新闻事实。
(2)能够帮助记者判断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所在及其大小。
(3)能够帮助记者从看似习以为常的现象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4)能够让记者对某些新闻事实的发生作出预见,增强报道的计划性。
第六章
一、新闻事业根本性质
1、根本性质:阶级性
2、阶级性具体表现
1)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2)新闻报道的容具有阶级性
3)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3、新闻事业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新闻事业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被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2)新闻事业对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反作用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理解:第一,用耳目喉舌来表述新闻事业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一个传统和特色。
第二,这一性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社会条件下的新闻事业,区别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其他事业的一个标志。
第三,这一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为人民服务的统一。
第四,这一性质要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及时、准确地为党、政府和人民提供国外的真实信息,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要求。
2)任务:
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③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高尚的精神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为核心容。
;
④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观点辨析(参考)
(1)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搞“产业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要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经营和流通领域按市场规律办事,这是必需的,但这并不等于整个新闻事业要按市场规律办事,要搞产业化。
第二,新闻事业的主体活动是新闻采编活动,新闻采编活动有其固有规律,就是新闻价值规律和宣传规律,而不是市场规律。
第三,新闻事业“产业化”这一观点的要害在于一个“化”字,如果“产业化”了,那就意味着新闻事业的一切活动包括新闻采编活动和经营活动都应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这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以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的价值标准背道而驰。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新闻事业“产业化”的观点,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只能是它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我们决不允许用“产业化”的提法来冲击和淡化新闻事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质。
(2)有人提出,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大背景下,新闻事业应该由党和政府的喉舌转变为一种“纯信息”的载体,不应该体现一党倾向,不应该成为某一党派之喉舌,要“中性化”。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和认识,因此,一切新闻报道都不是“纯信息”。
第二,这个观点的要害就在于否定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反对所谓新闻报道不应有倾向性,而应“中性化”的观点,决不允许借新闻改革的大旗来淡化、削弱和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第七章
一、新闻传播媒介种类
(一)报纸
1、定义:指以刊载新闻与评论为主,以散布形式定期并公开发行的出版物。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的雏形:
一般认为,中国的邸报和古罗马帝国的《每日纪闻》刊登的帝王谕旨、百官奏折、官吏升降、军政要报等,是人们关心的新的事实,具有新闻性,因而是最早的报纸的雏形。
世界上最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出版的《莱比锡日报》
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中国境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德国与英国传教士在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发端于19世纪70年代,王韬于1874年在创办的《循环日报》和另一份在创办的《汇报》是其重要代表。
2、报纸的种类:
1)从办报方针上分:
政治性报纸、商业性报纸和企业性报纸
2)从报纸容上分:
综合性报纸和专业性报纸。
3)西方习惯分为严肃报纸(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通俗报纸)。
4)以阶级属性分:
无产阶级报纸和资产阶级报纸。
5)从发行围分:
全球性报纸、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
6)从出版时间分:有日报、早报、晚报、周二报、周三报、周报等。
3、报纸的特征:
1)与广播、电视相对而言的优势:
①报道的深广性②阅读的灵活性③储存方便
2)与广播、电视比较的劣势:
①文字表达不如后者的声像语言形象、直观和具有亲切感;
②传播速度比广播、电视慢。
(二)新闻杂志
特点:
综合性:集文字、图片为一体,既有对某类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的综合报道,又有各种新闻背景材料、新闻分析和评论。
新闻杂志的报道更加详实、深入,它不以争夺时效见长,而以深度报道、深度透视和分析评论为优势。
(三)广播电视
按传播方式分:分为无线传播和有线传播两种方式。
世界上最早的电台: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是世界上第一座领有执照的电台。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记者奥斯在开设的。
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市无线广播电台在1926年开始播音。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是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的新闻华广播电台。
我国第一座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1973年开始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四)新闻纪录片
(五)其他新兴媒体:互联网、移动、IP电视、博客、微博、播客、手机媒体等(记住5个以上)
二、自媒体特点(暂缺)
三、新华社(暂缺)
第八章
一、新闻事业的功能
新闻事业的功能包括: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
二、什么是舆论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大致可分为国家舆论、阶级舆论、公众舆论三大类。
新闻事业反映舆论具有双重性:新闻事业在反映本阶级、本政党的舆论的同时,也很重视传播和反映公众舆论。
三、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刊播广告注意事项
1、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对社会负责;
2、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国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及其它有关法规,保证广告的真实健康;
3、要妥善安排广告播出的时间,不能因增加广告而消减有效信息,损害受众的利益;
4、要杜绝有偿新闻和虚假广告。
第九章
一、两级传播理论
媒介讯息不是直接传递给所有个人,人与人之间也不是相互隔绝,而是相互影响的。
讯息和观念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其他部分。
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
二、议程设置理论
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容,从而使这些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议题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
(1)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
(2)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
(3)事件在大众传播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三、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女学者诺依曼1974年提出的有关公众舆论和媒介强效果的理论。
第十章
一、新闻自由
1、含义:新闻自由是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提出:1644年,英国人约翰·弥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新闻自由思想
▲3、为什么说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参考)
1)新闻自由无法超越必然性的限制,这种必然性包括事实的真实、真相、社会发展趋势等报道容的真理性。
限制人们按照必然性去使用媒介权利不能违背事物的真理,是一种积极的限制,而不是压制自由。
2)新闻自由在法律围诉诸新闻活动的意志,任何报道不能超越人民选择的法律界限。
在任何制度完善的国家,新闻自由都是由法律严格限制的,但真正的法律对自由是合理的限制,是以确证真理的自由为基础的,是对高尚自由的确认和保证。
法律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是积极的,是为了人们获得更多、更有效的自由。
3)新闻自由和责任义务联系在一起,受责任和义务的约束,每个追求新闻自由的人,在他实现这种自由时,不能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要对自己的报道行为和言论负责。
新闻自由的主体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把自己的言行限制在以利于社会和他人安全的前提下,也要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就是说,新闻自由要受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道德的限制。
4)新闻自由的相对性还表现为它是一种历史过程。
它总是处于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的发展进程中。
新闻自由既不是人的某种社会固有的东西,也不在人之外、与人无关的某种既成的、永恒的东西。
新闻自由的更高实现,需要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理想和道德的不断完善。
二、新闻控制
1、含义
新闻控制是指国家、政党和社会团体通过物质资产、政策法规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
2、手段
宏观控制:不直接参与新闻媒介的具体传播活动,而是通过立法和制定法规的方式决定新闻事业的所有制形式、数量规模和权利义务等,通过政策、纪律决定编辑部的工作方针、宣传口径。
具体控制方式有;(1)政治控制(2)经济控制(3)文化控制
政治控制的手段
(一)法律的控制
1)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民族团结。
2)报道容要真实,严禁利用新闻媒介诽谤他人。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诬告、陷害。
3)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
4)严禁传播淫秽下流、污染精神的容。
(暂缺)
第十一章
一、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
这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
从广义来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新闻受众。
大众传播的高度开放生和由之而来的受众的广泛性是其他难以比拟的。
2、混杂性
他们彼此之间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份、地位的悬殊,贫富的差别,文化教育程度、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可谓千差万别。
3、隐蔽性
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二、受众权利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第十二章
一、新闻媒介经营
1、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经营原则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统一,但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2、新闻媒介经营基本原则
1)普遍服务的原则
2)编营分离原则
3)受众中心的原则
3、经营围与容
1)广告经营
2)报纸的发行经营
3)印刷经营
4)节目经营
5)多种经营
4、经营基本目标
争取受众,赢得市场份额,获取足够的利润。
5、途径:靠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靠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6、战略目标
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媒体的公信力。
1)核心竞争力:指一家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就使琮有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
2)媒体公信力:指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二、双重出售理论
含义: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所遵循的“两为”方针
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二、为什么要遵循两为方针?
1、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新闻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
2、人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
三、贯彻两为方针,应该对新闻工作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2、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十四章
记者的职责
1、职业职责:职业角色及其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
涵:追寻新闻、发现新闻、捕捉新闻、挖掘事实真相。
(1)报道新事物
(2)报道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和愿望
(3)最重要的是确定哪些客观事实可报道
★记者的职业职责不是超阶级的。
2、社会职责:社会角色及其应遵循的社会道德规
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应该时刻关注民生、民情,关注弱势群体,富于同情心、正义感、责任感,其职业行为首先应该考虑公众利益并以公众利益为最终目标。
第十五章
勒平格劝服设计
关于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合理地应用已有的理论成果,勒平格提出了关于说服的五种设计:1、刺激——反应设计
简称S-R设计,就是在刺激物与人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系。
该设计的假设是:只要信息与人的态度、动机、欲望和预存立场相吻合,那么其刺激就可能影响人的行为。
其设计颇为简单,与宣传技巧中的假借法和暗示法颇为相似,最常用的方法是给文字或图像赋予新的意义。
新的意义,可以是符号性的也可以是暗示性的。
1)符号性含义:用某些事物,如字词或图形等来指代另一种事物。
商品品牌就是符号性含义的常见体现。
2)暗示性含义: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含义。
S-R设计的特点在于其普遍适用性,一般不太考虑区分不同对象。
2、引发动机设计:
基本假设是:满足需求,实际上策动着人的每一种行为。
因此设计者首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去辨明,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劝服信息。
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成为引发动机设计的基础。
3、认知性设计
是以人的认各心理为主要依据。
这种设计认为:人作为有理性的动物,有将周围事物合理化的倾向。
面对这样的受传者,劝服就应该以事实、信息和逻辑推理为基础,运用一定的事实来说明道理,而不应该是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4、社会性设计
社会性设计更多地借鉴了社会心理学有关群体规、群体压力和个人从众行为的趋同性的研究成果。
这种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个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所归属的社会群体,而社会群体的赞同可以支持上人的态度,因此可以将个人视作某个群体的成员来诉求。
5、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设计的基本观点是,在试图说服他人时,考虑对方的个性需要,这一设计突出强调了个性中的自我防御性和价值表现。
→勒平格提出可以试用几种技巧:一是设法减弱信息中蕴涵的威胁;二是用幽默的方式来缓和受传得的紧心理;三是使其本人察觉到自己的防卫态度及行为,使其自行调整;四是将对方的自我防卫转换成表述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