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
未经文人改造律化过的,因此,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且手方 言的影响,用韵混乱。而北剧作家熟悉声律韵律,在撰写剧 本时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方面均有其规范。 总之,南戏作者多为书会才人,他们读书不多,文化修养 不高,他们创作剧本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所以在文学性上南 戏很难与北杂剧相抗衡。到元末明初,由于文人的参与,南 戏才最终战胜北剧,成为剧坛的主流。 三、明代南戏向传奇的转化: 1、南戏与传奇的差异: 一般而言,南戏剧本主要由艺人和书会才人来完成,它 的演出对象主要是乡村、城坊的民众,在题材上多表现家庭 伦理和婚姻问题,剧本的体制不很规范,语言朴素俚俗,在 音乐和表演上也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而传奇剧本的作者是文人,它既是为舞台演出而作,同
第八章 隆庆至明末的杂剧创作
一、王骥德与吕天成: 王骥德著有戏曲理论《曲律》,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有杂剧作品五种,今存一种:《男王后》。写 陈子高男扮女妆为王后,又以女装做驸马的故事。作者借娱 乐以逞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明文人的生活与心态。 吕天成杂剧今存《齐东绝倒》,作品取材于《孟子· 万 章》,以舜为对象,表现情与法之矛盾。(P117) 二、王衡: 剧作今存三种:《郁轮袍》、《真傀儡》、《没奈何》。 《郁轮袍》取材于《集异记》中所载唐代诗人王维在岐王的安 排下,以一曲《郁轮袍》博得九公主的欣赏,一举登第之事。 但有很大改动,实际上是借王维之口,倾诉自己心中的郁闷, 表达其对科举考试的思考,具有反思的色彩。意在科举考试 之外,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章
徐 渭
二、阳明心学与徐渭的创作思想: 明代后期,王阳明心学盛行,心学认为人心不仅是人身 的主宰,也是宇宙的本体;对于性情,心学则强调“顺其自 然”。这一哲学思潮影响到文学上,则表现出创作上对真情 的追求,注重表现内心的感受。李贄“童心说”,公安三袁 等。 徐渭尊崇王学,论文崇尚情之真,讲求“良知”。曾说 “古人之诗本乎情,非设以为之者也,是以有诗而无诗人。 迨于后世,则有诗人矣……然其于诗,类皆本无是情,而设 情以为之。”即强调写诗应本乎真情,批评后人为了写诗而 做情。 在形式上,徐剧也独具一格:1、篇幅长度随情之所至, 2、音律上的自我作祖,随心所欲。 三、《狂鼓史》之分析(略):
第六章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注李郑的道德操守,在他的笔下,旧作中郑元的嫖妓心态被改 为见面即提婚娶,拒绝认父被改为父子相认;对于李亚仙, 明确交代其在倒宅计的情节中是个不知情者。所以,改编后 的李、郑形象在道德上臻于完美。 因此,朱戏对妓女的表现已经不同于元杂剧,如果说元 杂剧着重表现妓女钟于“情”的话,那么,朱戏则着重表现 其“德”的方面。 朱戏着意于表现道德,就连一些文人剧也是如此。《踏 雪寻梅》中李太白要唤妓时,孟浩然当即劝戒,俨然一个卫 道士的形象,最后竟然还接受朝廷封官。 庆寿剧也是如此,《蟠桃会》借南极星君之口,大讲 “积阴功”和“忠爱君王孝二亲”等,充满道德说教。 2)朱戏关注伦理道德是基于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戏曲观,他 曾对戏曲的兴观群怨社会作用发表过自己见解。(见P74)
第八章 隆庆至明末的杂剧创作
四、沈自徴《渔阳三弄》: 《霸亭秋》、《簪花髻》、《鞭歌妓》合称“渔阳三弄。” 《鞭》表现文人张封建落拓不羁、愤世嫉俗,《簪》写杨慎的 怀才不遇,《霸》写书生杜默落第,痛苦于项王庙,泥人为 之落泪。三剧均借以剧中人以自比,体现出作者对个性、自 我的关注与追求。虽篇幅短小,却淋漓激越。 五、孟称舜与卓人月: 1、二人之比较:二认同为越中作家,关系密切,科场不顺,均 强调文学创作中的“情”的作用。在戏曲理论上,二人均有 贡献:孟采用“雄爽”、“婉丽”的概念,来划分戏曲的不 同风格,并指出其间只是风格的不同,没有高下之别。卓的 贡献在于其对悲剧的论述上,《新西厢序》(P139)所引。 二人剧作《花前一笑》《花舫缘》均写唐伯虎的故事,同样 赞赏唐寅的风流才情,表达沦落的感叹,但侧重点不同。孟
第六章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除以上创新外,他们的杂剧创作也关注节烈道德主题,康《王 兰卿真正烈传》表现歌妓王兰卿遵从妇德。 2、在艺术方面,体现出北曲复兴之势。 《中山狼》词曲浑朴自然,无绮靡之态,因为二人皆前 七子成员,倡导文学复古,所以其剧作在形式上坚持一角唱 四大套,追摹元人。但复古中又含有新意。 三、冯惟敏 其杂剧有《不伏老》和《僧尼共犯》两种。 《不伏老》是戏曲史上第一部以科举考试为表现对象的作 品。写宋梁颢82岁中状元的故事,主人公三次考试两落第, 作品实际上是借宋之口,吐露作者自己心中的感慨,表现自 己科场经历与体验。因为经历科举考试的挫折,所以,对科 举的关注是其杂剧创作在内容题材上的一大特点。然而,作 品并没有表现对科举的不满与愤激情绪,其原因有二:一是
第六章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而且以杂剧为游戏、消遣的创作态度明显。 在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南戏化的倾向,四个短剧中有 三个采用南曲,而且角色的安排上也注意生旦对手戏。 许汪杂剧创作代表了此后杂剧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向,是 杂剧转型的重要一环。
第七章
徐 渭
一、《四声猿》的命名: 《四声猿》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史》、 《女状元》四个剧目。 为何名之曰“四声猿”,学界有不同的分析:一种观点 认为,猿啼断肠,徐借以表达内心的悲哀,明清文人多持此 说,今人也常认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猿的意象在徐渭 的心目中是复杂的,猿固能悲伤,猿亦能悟法,听猿者等同 身受,体物情者可证禅机”“沿着心猿、本色、悟道的途径, 徐渭以他的四个短剧,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宣扬了人的显 示本性的合情合理。” 徐渭以“四声猿”命名他的剧作,一方面是以猿声写自 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叹,另一方面则是借猿声来写自己 心中的奇气,借剧本做中夜长啸,是“借彼异迹,吐我奇 气”。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直接相关。
第八章 隆庆至明末的杂剧创作
《真傀儡》以读衍的混迹市廛、随缘而过、避世逃名,对 社会提出针砭与嘲讽,感叹世事的冷暖。 《没奈何》写弥勒佛化作葫芦先生,在街头卖卦,没奈何 问卦,借二人大饿问答把世上的诸事一一否定,“世上没有 个得意人,没有个得意事”,最后没奈何随弥勒佛跳入葫芦, 得到解脱。 总之,王衡三剧本无一不体现其对世事的洞察、对人生 的思考与感慨,体现了明代杂剧的文人色彩,以及借杂剧寓 意的创作追求。 在语言上王衡杂剧保持了元剧的风味,篇幅上伸缩自如, 演唱形式出入元人,有借鉴也有变化。 三、徐复祚《一文钱》: 写富人吝啬的故事。本事出自佛经《卢至长者因缘经》, 徐写此剧是为了讽刺族人中的一个吝啬者。
第六章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2、朱戏的艺术成就: 1)语言能因情节、人物的不同而加以恰如其分的表现,唱词 朴素,真切生动。 2)表现手法得心应手。如“探子报告”的巧妙运用。 3)演唱体制上的突破,除独唱外,还有双唱、众唱、接唱、 轮唱等多种形式。 二、康海、王九思 二人是同乡好友,在人生经历与文学主张方面相近,均 是前七子的成员,以北曲出名。康作有《王兰卿》、《中山 狼》王有《中山狼院本》、《沽酒游春》。 1、题材内容上有独到的创新: 1)寓言性作品的创作。康《中山狼》、王《中山狼院本》。 2)对个人感受的关注。王《杜子美沽酒游春》,影射写愤。
第一章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
一、南戏产生的时间与地点: 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关于其产生时间,前人有两种意见:一是明人祝允明《猥 谈》曾谓“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二是徐渭 《南词叙录》提出“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今人 多从二说,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如钱南扬《戏文概论》 认为南戏的产生“应远在宣和之前”。 南戏产生的地点一般认为是温州,近来有学者提出南戏产 生之地不局限于温州,而是东南沿海各省民间。 二、元代南戏的发展与北剧的比较: 关于元代南戏的发展状况,历史上有“盛衰说”与“并行 说”,二说体现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前者是从文人的角度来 观察的,后者则是一种俯视的、全面的描述。
第八章 隆庆至明末的杂剧创作
更关注的是唐伯虎不遇后的自放于诗酒风流,卓则强调人生的 “哀乐依倚”、失与得的互补,不但写出自身不遇的感慨, 而且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认识。 2、孟称舜《桃源三访》: 根据唐孟棨《本事诗》中崔护谒浆的故事敷演而成的, 写进士崔护与叶蓁儿之间的爱情,在表现上以细腻、优美、 感伤见长,是“婉丽”风格的代表作。
Biblioteka Baidu
第六章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二是对仕途的怀疑。其作品主要是真实地 再现了当日科举考场的风貌。感慨多于愤激,失意、信任、 犹豫等种种复杂的情绪体现在他的剧作中。 此后,表现科举题材的作品纷纷涌现,而且是多角度地 表现科举,有儒生的不遇,考官的腐败,表现出对科举的不 满与批评。 《僧尼共犯》写僧尼偷情的故事,结局是二人还俗成婚。 作者从儒家思想出发,批评佛教违背男女人伦之理。语言生 动诙谐。在唱法上颇为自由,突破了元杂剧独唱格范。 四、许潮、汪道昆的短剧 1、许潮《太和记》 《太和记》共24折,今存17折。每一折各自独立,各有剧名。 从题材内容上看,许剧多写文人宴饮雅集,表现文人风流潇洒。
第六章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一、朱有燉: 别号锦窠老人、诚斋等,是明初杂剧作家中最为重要的 一位。共有杂剧31种,及散曲《诚斋乐府》。 朱有燉大量创作杂剧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是皇室对 戏曲的爱好,二是皇室内部矛盾、斗争的尖锐。 1、朱戏在思想内容方面的特点:大致而言,朱戏在思想上具有 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特点,但三教中,以儒为本。所以朱戏对 儒家伦理道德特别关注,对戏曲的社会教育作用十分重视。 1)在题材的选择上,多表现贞洁自守的女子,她们几乎都是 遵从儒家伦理道德的模范。如《春风庆朔堂》、《桃源景》、 《团圆梦》、《香囊怨》、《悟真如》、《曲江池》、《烟 花梦》等。其中,《曲江池》是改编石君宝的旧作,其改编 的理由就是出于思想道德方面的考虑,认为旧作在思想教育 方面存在欠缺,要“发扬其行操”而“嘉其行”,所以,特 别关
第一章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
南戏与北剧的不同: 1、在剧作的内容上,娱人的目的决定了南戏作品往往叙事性强, 抒情性弱,而且南戏作者在剧作中所表达的情,也不是作者 个人的情,而是下层民众所共有的情,作家个人的主体意识 在剧作中表达的不强烈,剧作中主要人物身上,看不出作者 本人的影子。而北剧作家创作既是娱人,也是自娱,因此其 剧本抒情多于叙事,作家的主体意识在剧作中表现得比较强 烈,在主要人物身上,常可看见作者本人的认识与感慨。 2、在语言上,南戏的曲文宾白,多口语俗语,俚俗无文采,而 北剧的语言则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性。 3、剧作者身份上的差异,也带来音乐曲律上的差异。南戏作者 因为文学与艺术修养的限制,对宫调、平仄四声、韵律等没 有专门的研究,其所用曲调为“宋人词益以里巷歌谣”,其 中多为顺口可歌的民间歌谣,所用的词调一般也是在民间流 传
第一章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
时也有大量作品是作为文人个人抒情言志逞才的手段而创作 的,它既表演于民间戏台,也搬演于文人的雅座之上。在内 容上传奇表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对作者个性、情感的 张扬。同时,传奇剧本在体制上也表现出规范化的特点。 另外,在角色扮演方面,传奇亦较宋元、明初的南戏有 所突破。南戏基本使用“生旦净丑外末贴”的七种角色体制, 传奇则从“生旦为主”中分化出“小生”、“小旦”之类。 2、传奇是由南戏发展而来的,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可以分为两 大阶段: 1)明初至嘉靖为南戏向传奇的转化期。 2)从隆庆至明亡,为传奇创作的繁盛期。 从元末明初高明将《赵贞女》改编为《琵琶记》后,南 戏剧本开始了一个逐步向文人创作转化,写作日益规范化的 时期,并逐渐确立传奇体制,越来越显示出文人审美趣味。
第六章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表达对文人风雅的倾慕,渲染一种优雅、诗意的生活,因此剧 作中的人物往往有一种潇洒放达的情怀与才子风流。 许潮对这一题材的选择,大大强调了杂剧与文人生活的 密切关系,也集中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取向与好尚。 在艺术形式上,许剧不太讲究情节结构,几乎没有什么 戏剧冲突。巧用前人的诗文作品来敷衍剧情,曲词雅致。前 人诗文作品在剧作中地位的上升,语言的雅致,从另一个侧 面显示了杂剧剧作向文人群体靠拢的倾向。 此外,剧本中南曲的运用,舞台上各个角色的分唱、合 唱的处理,体现了南戏对明杂剧在演唱方面的影响。 2、汪道昆: 著有杂剧《大雅堂乐府》,全剧四折,每折演一个故事, 各自独立,剧目分别为:高唐梦、洛水悲、五湖游、远山戏。 四剧均以历史上文人乐道的故事为题材,文人的雅兴与情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