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1、试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定主题和特征
答: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即爱国主义。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
没有民族的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出现真正的独立。
实现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近代化,从根本来讲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后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实践证明行不通。
当时中国已经失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可能。
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为近代化开辟道路。
其特征表现为,第一、思潮纷繁、反复多变,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是主题,是时代的最强者;第二、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各种思潮的泉涌风起,形成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奇观,并带有紧迫性和某些超前现象;第三、尖锐激励,始终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在各种思潮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2、请简要评价一下洋务运动
答: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
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3、试论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大论战的内容和争论重点
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是指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者为代表的新旧复古守旧的封建思想文人之间关于东西文明比较的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清末以来中学、西学之争的继续。
论战的内容和争论重点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至20年代初,论战内容大体集中于比较东西文明的优劣和关于东西文化能否调和的争论。
二、20年代初至1925年,论战内容主要是科学与玄学之争论。
第一阶段,1915年,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展开了对西方文化的宣传和对“东方精神文明”、“国粹”的猛烈进攻。
一《东方杂志》主编伧父(级杜亚泉)等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人,为了保存、捍卫“国粹”,反对西化,遂同陈独秀等人进行了激
烈的交锋。
从而拉开了东西文化论战之幕。
陈独秀的的《敬告青年》一文,就指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他的六一“自主的而非奴隶”,“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这就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针对陈独秀东西文化之差异你叫,伧父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方文化优劣的文章,同陈独秀等人论战,其目的是想证明西方文化不如东方文化。
1919年下半年,即在五四爱国运动刚刚过去以后,双方又展开了关于新旧思想能否调和的争论。
然而,从整体上来看,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虽然驳斥了东方文化派关于新旧思想可以调和的论点,却并未科学地说明两者的继承关系。
第二阶段是五四以后,经新文化运动的冲击,露骨的复古主义叫嚣只是少数封建遗老遗少的孤鸿寡鸣。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给东方文化派的再起创造了天缘良机。
由于这时的东方文化派已经不再在新旧调和上座文章,而是通过抨击西方文化的弊病,标榜东方文化的优越性,以达到彻底否定新文化的目的,因而对东方文化派持批评态度的人们中也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紧接着论战的中心又转到“科学人生观”问题上。
争论是由张君劢在清华大学的一次“人生观”的讲演和丁文江在《努力》周报上的一篇文章《玄学与科学》而引发的,争论的焦点是由科学还是有玄学解决人生观问题。
张君劢反对“五四”新文化倡导的科学精神,强调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的问题。
他们争论的真正核心却在: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有助于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
这场论战从分本上则是两种社会思想的对立。
应该说,科学的、理性的人生观更符合当时变革中国社会的需要,更符合向往未来追求进步的人们的要求。
但是,那些科学家本身都是唯心主义者,在“科学”的解释上,也是非科学的。
因此,有人把这场科学与人生观的论证,说成是微信主义阵营中的一场混战也不无道理。
陈独秀指出。
他们对玄学派的批评只能是“五十步笑百步”而真正树立起科学权威和科学的人生观的权威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一般的科学精神、态度、方法,而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陈独秀进一步要用“唯物的历史观”来作为基础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者替代了胡适、丁文江,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人生观,因而,科玄论战之后,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而五四时期“赛先生”从此也日益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代称,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日益作为科学为人们所理解、接受和信仰,并很快取代了上代人所崇奉信仰的进化论。
4、请论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对旧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1924年1月,孙中山镇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的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思想主要反映在由鲍罗廷起草、孙中山亲自审定的国民党一大宣言和孙中山在此时期所作的三民主义演讲中。
关于民族主义。
主要是明确提出了反帝内容。
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清王府的统治,而国民党一大宣言则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党一大以后,孙中山就民族主义问题进行了多次演讲,其中主要是阐述了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思想。
关于民权主义。
旧的民权主义主要是提出了一些平等、自由、博爱的空洞口号,现在则主张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
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
国民党一大之后,孙中山以“民权主义”为题发表多次演讲,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民权主义思想,批评了西方议会政治的弊病。
孙中山设想的“全民政治”的民国,即“权与能分开”的国家。
一个是政权,即民权。
要把政权完全交给人民,
使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便直接管理政府;一个是治权,即政府权。
政府应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以便很好地工作。
孙中山认为,“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才算是一个完全的民权的政治机关。
与旧民权主义相比,新民权主义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从根本上说,孙中山一方面强调民权,另一方面却认为“中国人民都是不知不觉的多,就是再过几千年,恐怕全体人民还不晓得要争民权“。
他甚至认为”四万万人都是象阿斗“,因此只好把治国之权交给先知先觉的诸葛亮。
孙中山也不懂得政治的阶级含义和国家是阶级压迫工具这些道路,因此他的“全民政治”也只能是无法实现的幻想。
尽管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它毕竟接近了人民民主主义。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高度评价了新的民权主义,他指出:民权主义,是和我们所说的人民民主主义或新民主主义相符合的,只许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许为资产阶级所私有的国家制度,如果加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了。
关于民生主义,旧民生主义只提出了没有实行措施的“平均地权”的空泛口号,新民主主义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口号和实施办法。
则民生主义的演讲中,孙中山还谈到了其他的一些问题,择其要者,其一便是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同时又否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指导作用;其二便是提出了共产主义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主张国共合作,但同时又把民生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原始共产主义混为一谈。
孙中山民主主义主要思想来看,尽管其指导思想还是民主史观,带有明显的阶级调和、空想等诸多局限性,但就“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这些根本点来说,其大方向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是一致的,是应该肯定的。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除了上述内容上的差别而外,最根本的特点是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联系。
没有三大政策的确立,也就不会有新三民主义,部实行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也就失去了灵魂。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说:“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
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是他晚年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
尽管新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原则的不同,但它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也就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5、请论述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
革命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的性质。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宗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第二,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发展阶段,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主义统治,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指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的社会,即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逐步消灭资本主义,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第三,正确地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
领。
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采取人民大代表大会制的民主集中制作为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构成形式。
经济纲领,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允许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张,实行“节制资本”。
文化纲领,发展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强调地说,“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就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就是使中国“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和社会状况,推进到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然后再“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
第四,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正确地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建设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环节。
第五,强调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正确地概括了中国自周秦以来的全部历史,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重大变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近百年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它以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的思想,划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旧两个历史范畴,论证了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阐明了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革命的根本途径;它以完备的理论形态,科学地分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前途和转变,正确地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澄清了党内外在这些重要问题上的各种错误认识;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水平,统一了全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