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的艺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的艺术性

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由此可以看出,“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尤其是一些探究性问题。在语文讲学案编写中,教师怎样设计问题才能实现这一要求呢?

1、设计问题的趣味性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于漪老师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此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音,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如:六年级语文《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师在导入时,首先用一猜谜语的方式把松鼠引了进来,接着问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松鼠给我们留下选样的印象?”学生七嘴八舌,纷纷发言:自在、愉快、无拘无束等词语蹦出来一大串,教师话语一转,“今天,这只松鼠跑进家来了。它的生活又是怎样呢?”教师巧布疑阵,这一问题除了抓住课文的重点,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很大程度地提高。

2、设计问题的主题性

老师们都有一个困惑:语文课上要强调的东西太多,要抓的东西太琐碎。那么怎么设计才是效果最好的呢?全国特级名师盛新风老师说:“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找到一个点,再由这个点拉出一条线,最后再画成一个圆”,以这样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程序,就会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那么,这个点怎么找?那就要研读文本,我想大凡写者都有自己的所想所指的,只要我们仔细研读文本的相关东西,这个信息点是可以找到的。六年级的语文《最后的战象》这个信息点是什么?作者沈石溪是写一头战象吗?不是,是写一群战象,是一群动物吗?不是,就如他所说:“象是不会说话的,但象的情感和人一样”所以,他写的不是一群战象,是在写一群战斗英雄。战斗英雄具有什么精神?不

图名不图利(回到村里和村民安逸生活);不表功,很低调(不披红带绿);念旧、重感情(如对象鞍的态度);忠诚,有军人的责任等等。如果找到这个点,就如写文章找到了立意,找到了中心一样,下面,就从这个点拉出一条线,如:“这是一头重感情的战象()”;“这是一头忠诚的战象( );这是一头有责任的战象( )。这是教师讲解课文时设计的围绕中心句进行说话的问题,学生就会围绕这个点来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学生找语句的过程就是读的过程,教师指导的过程就是渗透方法的过程,学生说话的过程就是语言训练的过程。这样,这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就比“你印象最深的是哪段话?”此类问题,更让学生感到目标明确,相应学生下手也容易多了。最后由一头战象,想到一群战象由一群战象想到一群战斗英雄,这就画成了一个圆。这样的课上下来,才能让人回味无穷。为什么?因为有“灵魂”在支撑。

3、设计问题的层次性

通常,在我们的教学中,总会遇到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落差的新内容,若要分析这个落差,就要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的艺术性之所在。要想攻克教学难点,极其重要的一条就是循序渐进,一个5m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攀登的,而泰山高1524m,一般人都爬得上去,就是因为泰山开凿了一般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可见,循序渐进的重要。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如:三年级语文《赵州桥》一课主要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重点是课文的第二段(即第二节),而第二段中“这种设计指什么”和“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很坚固、巧妙”两个问题又是重点之重点,也是难理解之处。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笔者认为可分三步来进行教学。第一步,师生共议:(1)大桥洞在设计上有何特点?(横跨37米多,无桥洞)(2)小桥洞在设计上有何特点?(左右两边各两个)(3)“这种设计”指哪种设计?(大桥洞、小桥洞)通过分析,学生已理解了“这种设计”及其特点。此时,暂不立即去分析这种特点(无桥墩、开四小洞)的好处,而是抓住“三种好处”去一一寻找期相应的设计特点,把教学引向第二步:(1)为什么说可减轻冲击力?(因为大桥洞无桥墩,小桥洞可排洪)(2)为什么说可减轻桥身重量?(因为小桥洞空心)(3)为什么说可节省石料?(因为大桥洞无墩,小桥

洞空心)第二步这样一铺垫,坡度变缓,难点随之化易。此刻,火候已到,峰回路转,回头反问,把教学推向第三步:(1)大桥洞有何好处?(减轻冲击力,省石料)(2)小桥洞有何好处?(减轻冲击力、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这样,层层剖析,化难为易,教学难点就在层次性问题的设计中轻而易举地突破。

4、设计问题的悖逆性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利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寻找思维新途径的方法之一。如:五年级《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所以,如果我们把这种奉献扩展到到人际关系的斗争,社会的贡献,甚至增加许多道德、伦理的内容进去,那就违背了作者的原意。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那段话时,进行了多元解读。教师问:“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写于上世纪20年代、90多年过去,在当今时代,你是喜欢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还是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根据个人特点畅谈,有的学生喜欢做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既讲体面又有用。教师此时引导学生,不管是做桃子、苹果这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散了思维,明确了道理。

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2”指预学案,导学案,“1”指当堂测试卷),将学生推向了学习舞台的中心,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地讲课,而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相机点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得到真正的到张扬和提升。这种教学方法无论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还是在应试教育中,都能使他们对语文课兴趣增强,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风变得浓厚,自学能力显著提高。这一目标能否顺利实施,讲学案的成功设计是关键,而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