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这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新课标》还强调,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能力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因此,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也要求,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观念来教授语文课,必须时刻反思,适时创新教学手法,保持语文学的鲜活性。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感染和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点: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利用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调动感官,促使学生全面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放飞心灵,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是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想象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再造性,创造性解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它有利于自主学习地深入进行。―篇文章中可想象之点很多,教学时,教师要因文章而异,凭借课文中某―重点,关键处作为想象的生长点,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想象的能力,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有些课文在段未或课文结尾处,余意末尽,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
想像是思维的体操,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由此可见,表象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越深刻。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思维。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冲破知识经验的局限,引导学生深刻地探究教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翅膀,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实现认知能力的飞跃。
在语文课堂上,还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分析无疑是比较恰当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那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安徽六安市徐集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