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
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
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
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3.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难点: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重点)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重难点)
3.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写到过自己的母亲,但却多次回忆起他的保姆阿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就曾经读到过。
这位连名字也没有的下层劳动妇女,却让鲁迅一生铭记在心,那么,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学生就疑难词句质疑,教师释疑。
学生积累词语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评述对本文的印象。
(学生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鲜明的情节、语句、段落、人物等泛读。
然后即兴发言,学生只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应当及时肯定。
)
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记叙了哪一件事?(学情分析:学生大多都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可能会很零碎,概括力不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归并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综合、讨论,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自主研究: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5、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6、为何偏偏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为“我”买书?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作答。
结合原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前四问大都能准确把握,至于后两问则稍显困难。
教师反复启发引导,帮助疏通疑点。
)
疑点启发一:试想只写阿长买《山海经》的具体过程,省略此前此后的内容,与原文比较起来效果有何不同?
疑点启发二:“我”家是书香门第,读书人并不少,那些人都没去买,惟独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了,这说明了阿长对“我”的什么情感?
五、拓展迁移
一字不识的阿长到处奔波去买书,艰难可想而知,可能还闹出些笑话。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把作者略去的“阿长买书”的情节补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试用“由(事件),可见长妈妈(性格特征)”的句式评价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事件中归纳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情分析:由于阿长是一个多侧面立体的形象。
其人物性格特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千奇百怪。
对于吃福橘一事,学生可能只单纯从“我”当时的感受“磨难”去理解,认为阿长迷信,却不能体会阿长的真诚善良。
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阿长的迷信。
)
2、探讨问题:作者为何要写阿长的缺点呢?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会模糊地意识到缺陷让人物更真实、更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抓住时机让学生领悟人物塑造的技法。
)
教师点拨:瑕不掩瑜,有时候,小小的缺憾,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自然。
作者这样写,就使得阿长的形象更真实感人、更丰满润泽、更栩栩如生。
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个有益的经验。
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应写出人物丰满、鲜明的个性。
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试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的语句。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让学生明确: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样“层层剥笋”、欲扬先抑,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体味本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先找出句子,然后讨论、批注、评点。
教师预案:用一个“大”字描写阿长的睡相,是本文中最传神的一处描写。
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读者的印象还不鲜明,一个“大”字的比喻,就化平淡为生动,极其简练地画出了阿长睡相的难看,阿长粗俗的个性也就跃然纸上了。
可见描写只要抓住人物最鲜明的特征,就能很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四、小结,作业布置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我先是复习了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说到鲁迅作品中几乎没有写到过之际的母亲,却多次回忆起他的保姆阿长,引发学生对阿长的兴趣。
先请学生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发言较为踊跃,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讲到这里,我没有像往日那样进入课文,而是话题一转:同学们,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学生兴奋而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这个说我讨厌她告状,那个说讨厌她那么多的规矩……等学生说的差不多的时候,我说:大家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已46岁了,他却和同学们的感触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以一个儿童的眼光与心理来写这篇文章的。
讲到这里我又抛出第二个问题:从“我”讨厌阿长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有什么样的学识与地位?学生稍一酝酿,很快回答出:她没有读过什么书,地位比较低下等。
紧接着我又发一问: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名都说不清,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这本书的?学生又一次兴奋起来,有的说她一个店一个店地去看,去问;有的说她为了买这本书走街串巷,穿破了三双草鞋等。
我又问学生:假如你是阿长,当你抱着《山海经》给“我”送来时,你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有的学生说:我会想,我把哥儿想要的书买来了,他一定高兴极了;有的说:我会想,哥儿再也不用为看不上《山海经》发愁了……一节课就在学生们这种热烈而积极的参与气氛中结束了,别说学生,就连我都感到一种兴奋和轻松。
其实这堂课和我的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出入的,现在我们班的语文学习问题在于没有学习的兴趣。
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再完美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临时改变了策略,以
激发学生兴趣,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同样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有了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应该是可以逐步养成。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
一、说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体裁为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2、准确把握阿长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分析语言的能力。
四、说教法:
听说读写结合法。
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示法。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赏识成功教育。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说学法指导
圈注法。
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讨论法。
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写到过自己的母亲,但却多次回忆起他的保姆阿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就曾经读到过。
这位连名字也没有的下层劳动妇女,却让鲁迅一生铭记在心,那么,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学生就疑难词句质疑,教师释疑。
学生积累词语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评述对本文的印象。
(学生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鲜明的情节、语句、段落、人物等泛读。
然后即兴发言,学生只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应当及时肯定。
)
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记叙了哪一件事?(学生大多都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可能会很零碎,概括力不强。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归并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综合、讨论,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自主研究: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5、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6、为何偏偏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为“我”买书?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作答。
结合原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前四问大都能准确把握,至于后两问则稍显困难。
教师反复启发引导,帮助疏通疑点。
)
疑点启发一:试想只写阿长买《山海经》的具体过程,省略此前此后的内容,与原文比较起来效果有何不同?
疑点启发二:“我”家是书香门第,读书人并不少,那些人都没去买,惟独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了,这说明了阿长对“我”的什么情感?
五、拓展迁移
一字不识的阿长到处奔波去买书,艰难可想而知,可能还闹出些笑话。
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把作者略去的“阿长买书”的情节补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试用“由(事件),可见长妈妈(性格特征)”的句式评价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事件中归纳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由于阿长是一个多侧面立体的形象。
其人物性格特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千奇百怪。
对于吃福橘一事,学生可能只单纯从“我”当时的感受“磨难”去理解,认为阿长迷信,却不能体会阿长的真诚善良。
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阿长的迷信。
)
2、探讨问题:作者为何要写阿长的缺点呢?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可能会模糊地意识到缺陷让人物更真实、更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抓住时机让学生领悟人物塑造的技法。
)
教师点拨:瑕不掩瑜,有时候,小小的缺憾,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自然。
作者这样写,就使得阿长的形象更真实感人、更丰满润泽、更栩栩如生。
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个有益的经验。
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应写出人物丰满、鲜明的个性。
三、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试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的语句。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让学生明确: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这样“层层剥笋”、欲扬先抑,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体味本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先找出句子,然后讨论、批注、评点。
教师预案:用一个“大”字描写阿长的睡相,是本文中最传神的一处描写。
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读者的印象还不鲜明,一个“大”字的比喻,就化平淡为生动,极其简练地画出了阿长睡相的难看,阿长粗俗的个性也就跃然纸上了。
可见描写只要抓住人物最鲜明的特征,就能很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四、小结,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