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派;在地铁车站;庞德

意象派;在地铁车站;庞德
意象派;在地铁车站;庞德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融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

庞德极力赞成“意象并置”,他的意象性在这首诗中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意象单纯性与意象丰富性的结合。

诗人庞德1916年在《高狄埃一布热泽斯卡:回忆录》中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站。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有一个漂亮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都在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此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歌,然后销毁了,六个月以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又写这首日本和歌式的诗句。”这首仅有两行的短诗可以分开解析,因为每个诗行都能独立构成完整的意义。从逻辑上讲,删去任何一个诗行,另外的一个诗行都能独立存在并且书写出一个完整的意义。

此外,我们也可把这两个诗行合在一起解读,因为第二诗行是对第一诗行的补充和解释;同时,这是一首意象诗,第一行是诗人之所见,第二行是诗人之所思。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行至关重要,是这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是诗人在一瞬间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体。

忽隐忽现的面孔也代表人生之旅的不可预测性。

未来是模糊的、神秘的、不可知的、甚至是虚幻的。人生路上往往布满鲜花,但又充满荆棘,既令人神往,又充斥着挑战。每个人面临的机会均等,关键是你能否有效地把握等待你的机会。人的一生往往有很多机会,有的人没有抓住一次,而有的人则能够抓住所有的机遇。面对种种选择,我们必须深思而行。因为,我们一旦抉择,想改变选择决非易事。当我们处于顺境之时,决不能忘乎所以,切记要居安思危;当我们深陷逆境甚至绝境之时,决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颓废堕落,走向毁灭。因为人生变幻无穷,所谓柳岸花明又一村即是如此。由此看来,空间的狭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生的不可知性,使人们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适应,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和压抑令人窒息。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这是现代人面临的新问题。

诗行中暗淡、潮湿的地铁车站象征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

众所周知,这首诗作于世界两大集团之间矛盾日益剧烈的1913年,世界大战的阴云正笼罩着欧洲上空。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不愿看到人类互相残杀,都不希望这场灾难降临。但是,人们又似乎预感到这场厄运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类向何处去?人类的前途命运将会如何?许多仁人志士对人类的前途十分担忧,认为前景暗淡,就像地铁车站一样阴沉、潮湿、昏暗、无光。忽隐忽现的面孔寓意朦胧,人们对前景堪忧,找不到出路,对将要到来的现代化战争模糊不清,一无所知。忽隐忽现的面孔又象征瞬间易逝性。战争无人性化可言,不管是美丽的或者丑陋的面孔都经不起现代化战争的浩劫。

忽隐忽现的面孔揭示了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淡漠、隔阂。

置身于都市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西方社会常常以金钱为标尺

衡量人的价值,因而,追逐金钱成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西方社会中那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阻碍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解、沟通和交流,更没有关心、爱护和帮助。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便会产生猜疑、对立、冲突、矛盾。在茫茫的人海中,所有你不期而遇的人都很神秘、朦胧,恰似庞德在地铁车站看到的那些忽隐忽现的面孔。

二、意象派与意象诗:

1、“意象”,通俗地讲,就是诗人感觉中的具体对象。但又不是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理性与感情的结合体,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广义上说,它指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所包孕的一切知觉心象的总和,狭义上说,它指创作主体的主观心象和客观事物在语言中的融会与具现。所谓“意象诗”’它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杰作。诞生于本世纪初欧洲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开创了现代诗歌运动的潮流。意象派诗歌的理论渊源大致可分为法国象征主义、中国古典诗词与日本的和歌俳句,还有唯心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其准确、凝炼、自由、意象的特点给予后来的诗歌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意象派诗歌自身超现实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它注定成为诗坛的匆匆过客。

庞德曾解释道:意象主义的要旨“在于不把意象当作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他的关于意象派诗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1913年3月发表在芝加哥的一份名叫《诗刊》的杂志上。

2、意象是刹那间理智和情感的复合,庞德对其称为意象迭加。它是指将比喻与所修饰的意象直接联在一起,中间省去联接词,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3、意象派的主张:意象派诗人提倡具体鲜明意象的呈现,主张不加叙述和雕饰,追求言简意赅和客观的表现。对于意象派诗人来讲,诗歌创作既不是借景抒情,托物寓意,也不是油然而生的激情的宣泄。

4、意象派诗歌中诗人的地位

诗人作为“人类立法者”的地位和在诗中的地位都必须淡化。当诗人完成诗歌创作,便“离”我们而去。这样一来,诗人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格局”,这个格局中诸多的“联系”需要读者去“实现”。读者对“格局”的“制造”确定着诗的意义,或者说给予诗的最终生成。我们可以深入诗的意蕴结构,想象诗人的情怀,体味诗人的感受,领略诗中的奥妙。我们对诗的解读或者使诗的再生成虽然相对于原作来说属于“第二层阶”的创造,但毕竟是诗的意义得以产生的重要契机。

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庞德开始称意象为“旋涡”,他说:“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他是融合在一起的一连串思想或思想的旋涡,充满着活力。”

5、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

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柏格森认为只有借助直觉才能认识真理或真实,才能创造和欣赏美。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许多意象派诗人热衷于捕捉瞬间的印象和幻觉,又由于意象派诗歌高度浓缩,大多数篇幅极短,且一味追求唯美,其局限性是很难表现多层次深刻主题。这些缺陷限制了意象派诗人的成就,使得英美意象派的影响远未能如法国的象征主义那样渗透各种文学体裁。

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对庞德的影响,在庞德的早期著作中可见一斑。庞德说,“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达”,诗歌“致力于传达精练的感情”,“给予我们人类情感的方程式”;在《几条禁例》中,庞德为“意象”下的定义是“在瞬息间呈现

出来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然而,在庞德的作品中却看不到奔腾的、狂放的、热烈的感情,因为“活力或情感表现在形式中”。[3]庞德认为,“情感力量产生意象,强烈的情感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图式。情感不仅产生了“图式单位”和“形式的排列组合”,它也产生意象。也就是说在诗歌中,情感被“融合”,“被导入”人的头脑中,以意象为载体呈现出来。

三、关于庞德

出生于爱得华州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在宾夕发尼亚州长大成人。并曾经就读于著名的宾夕发尼亚大学的罗曼语言文学系。在上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了美国历史*古典文学以及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多个国家的语言。

庞德一生坎坷不平,阅历丰富、博学多才。他曾因声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而被美国政府以叛国罪将其逮捕。从而使他成为美国20世纪一位许多人想避而不谈却又不得不谈开的尴尬人物。他又曾周游列国,足迹遍及欧美大陆。广泛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并结识了各国的文坛泰斗。同时庞德又是一位学识渊博、学贯东西的文学天才。他不仅能自如地运用大多数欧洲语言,而且熟谙古今文学史,精通古英语、普罗旺斯、中世纪意大利、日本的和歌俳句和中国古诗的格律。后来

步入诗坛的庞德在写作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不拘一格,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终于形成了颇具影响力且又代表一个时代的诗风的意象派诗歌。

四、《地铁车站》的解读

这首仅有两行的短诗可以分开解析,因为每个诗行都能独立构成完整的意义。从逻辑上讲,删去任何一个诗行,另外的一个诗行都能独立存在并且书写出一个完整的意义。

此外,我们也可把这两个诗行合在一起解读,因为第二诗行是对第一诗行的补充和解释;同时,这是一首意象诗,第一行是诗人之所见,第二行是诗人之所思。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行至关重要,是这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是诗人在一瞬间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体。无论采取哪种方法解析这首诗,我们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第一种读法如下:

困境之一:生存的威胁

第一诗行是一幅独立的画面:脸庞、人群。英文词汇apparition有两个意义,一是隐现,二是幽灵。那么,我们也可认为第一诗行的画面为:脸庞、人群、幽灵。

第二诗行也是独立的画面:树枝、花瓣。

这两个诗行独立而不依存,每一个诗行都构成独立而且完整的意义。第一诗行中的人群和面庞表达的实际上是相同的意义,因为诗人突出的是人群中人的面孔之隐现。诗人在地铁车站的主观印象是:一群人一闪而过。诗人没有做任何解释和陈述,只是客观地再现了一个事实:他在那一瞬间看到的仅仅是几张面孔或匆匆去赶乘地铁的一群人。

瞬间出现而又即刻消失的面孔或人群,象征现代都市生活的快速节奏,寓意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众所周知,美国人向往大自然由来已久,自爱默生以降,“回归自然”的口号一直回响在美国人的耳畔。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不但企慕“晨兴理荒秽,月荷锄归”的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而且十分向往大自然的山光水色。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工商业的迅猛发展,使大批农业人口移向城市定居,城市一夜兴起,不断拓展的大都市却显得越来越狭小。层出不穷的新发明,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加快了活的步伐,使人们愈加感觉到生活的节奏太快了,令人难以企及。同时,这也使人们感到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新奇、模糊,就像诗人在地铁车站看到的那几张面孔一样,使人感到十分朦胧。

忽隐忽现的面孔或人群象征现代生活的瞬息万变,代表人生变幻莫测。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既是现代科技文明的创造者,又是科技文明的奴仆和附属品。面对种种新发明,现代人普遍感到周围的世界变得十分模糊、缥缈、虚幻,就像人群中忽隐忽现的面孔一样,令人难以琢磨。这个变化似乎来得太快、太突然,人们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其结果是难以适应。人们感到,生存已经受到巨大挑战。尽管如此,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接受挑战。生活一旦成为重压,便没有享受可言,便会索然无味。我们如果仅仅是为了生活而生活,那么,生活的价值又何在?

忽隐忽现的面孔也代表人生之旅的不可预测性。

未来是模糊的、神秘的、不可知的、甚至是虚幻的。人生路上往往布满鲜花,但又充满荆棘,既令人神往,又充斥着挑战。每个人面临的机会均等,关键是你能否有效地把握等待你的机会。人的一生往往有很多机会,有的人没有抓住一次,而有的人则能够抓住所有的机遇。面对种种选择,我们必须深思而行。因为,我们一旦抉择,想改变选择决非易事。当我们处于顺境之时,决不能忘乎所以,切记要居安思危;当我们深陷逆境甚至绝境之时,决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颓废堕落,走向毁灭。因为人生变幻无穷,所谓柳岸花明又一村即是如此。由此看来,空间的狭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生的不可知性,使人们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适应,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和压抑令人窒息。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这是现代人面临的新问题。

困境之二:死亡的威胁

很明显,诗人在第一诗行呈现的是活生生的人和幽灵(apparition的第二个含义)。人乃生者,而幽灵则是死者的鬼魂——死者的象征。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诗人在此突出强调的是生与死、入世与出世、人世与地府的关系。诗人精心地把生者与死者安排在一起,旨在揭示生与死仅有一墙之隔,人世与地府近在咫尺。是啊,人生是如此短暂!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几十年的光景。即便你能活上一百年,那也只是弹指一挥间。一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人生苦短,是抓住每寸光阴有所为,还是“对酒当歌”,虚度时光?也许诗人借此告诫读者珍惜时间,有所为?

诗人特意将生与死并置在一起,旨在强调困惑人类的永恒主题,生还是死?

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圣哲伟人在身陷逆境或绝境时常常对此大胆置疑。面对生与死的抉择,苟且者有之,偷安者亦有之;坦然者不乏,蔑视者亦多;有的生时惊天动地,死则感天地,泣鬼神。爱伦·坡面对死神,追求再生的美感,希冀灵魂的升华和超脱;项羽生为人杰,死也为鬼雄;文天祥面对死亡毫不畏惧,为后人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丽诗篇;狄金森笔下的死神则是一位和蔼可亲、彬彬有礼的绅士,她面对死神,谈笑风生,洒脱自如;弗罗斯特在死亡面前,徘徊不止,当生活的重压使他喘不过气时,他认为生不如死,当他想到人间的美好时,他又认为死不如生;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表现出虽死犹荣的悲壮美。

困境之三:“人造墙”

忽隐忽现的面孔揭示了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淡漠、隔阂。

置身于都市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西方社会常常以金钱为标尺衡量人的价值,因而,追逐金钱成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西方社会中那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阻碍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解、沟通和交流,更没有关心、爱护和帮助。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便会产生猜疑、对立、冲突、矛盾。在茫茫的人海中,所有你不期而遇的人都很神秘、朦胧,恰似庞德在地铁车站看到的那些忽隐忽现的面孔。

正是这种距离迸发出一种张力,产生的距离美和朦胧美使诗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令读者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困境之四: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第二诗行中的花瓣和树枝陈述的也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因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花瓣象征人类的童年或者青年,即人生的黄金时段。儿童或青年时期往往精力充沛,意气风发,才思敏捷,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因此,花使读者看到的是一种风标、象征、希望和憧憬。花瓣使观者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给人美的享受,使我们忘却烦恼和忧伤,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然而,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最美丽的花朵最容易凋谢,恰似美丽的容颜一样,随着岁月的流失,会黯然失色。青春易逝,美景不常,时光不再,花开花谢,叶生叶落,年复一年,此乃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美丽花瓣的易逝性不正像人的青春一样难以常驻吗?困境之五:战争的威胁

第二诗行中暗淡、潮湿的地铁车站象征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

众所周知,这首诗作于世界两大集团之间矛盾日益剧烈的1913年,世界大战的阴云正笼罩着欧洲上空。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不愿看到人类互相残杀,都不希望这场灾难降临。但是,人们又似乎预感到这场厄运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类向何处去?人类的前途命运将会如何?许多仁人志士对人类的前途十分担忧,认为前景暗淡,就像地铁车站一样阴沉、潮湿、昏暗、无光。忽隐忽现的面孔寓意朦胧,人们对前景堪忧,找不到出路,对将要到来的现代化战争模糊不清,一无所知。忽隐忽现的面孔又象征瞬间易逝性。战争无人性化可言,不管是美丽的或者丑陋的面孔都经不起现代化战争的浩劫。

第二种读法如下

我们也可把这两行诗视为统一体,放在一起读解。诗的背景是庞德在巴黎地铁车站的经历。当时,他在那里看到一群人急匆匆地赶乘地铁,由于地铁车站昏暗不清,诗人仅看到几张面孔一闪而过。当他看到人群中那些面孔时,他突然联想到美丽的花瓣,勿庸置疑,那些面孔是十分美丽的,诗人借美丽的花瓣比喻美丽的面孔。第一诗行与第二诗行在句法上互不关联,但在意义上却相互补充、紧密交融而不可分割,因为花瓣像美丽的脸庞一样,给人带来欢乐、享受、遐想、灵感、激情、才思、睿智。然而,由于花瓣处于阴暗的地方,得不到阳光的照耀,因此显得时明时暗,给人一种神秘感、朦胧感,这与第一诗行的“隐现的脸庞”给人同样的感觉。诗人将花瓣置于阴暗潮湿之处,无疑衬托出地铁站的氛围。

诗人运用“意象迭加”手法,表现出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快速节奏或者美的易逝性“。诗人将意象之间微妙而又必然的联系,用‘意象迭加’的手法,完全表达出来,从而收到了一种置理智与情感为一体的艺术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庞德的这首短诗,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做诗才能。”(黄宗英2003:134)

“意象迭加”手法并不是庞德的发明,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马戴的“落叶他乡村,寒灯独夜人”,以及辛弃疾的“照影溪梅,怅绝代佳人独立”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庞德自己说过,这首诗“是处在中国诗的影响之下的”,这首诗无论在形式、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酷似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庞诗和白诗的前一句都是面孔,后一句都是花,中间都无连接词,

都运用了“意象迭加”手法。众所周知,庞德无论是在汉诗英译中还是创作英诗时,都试图让英语尽量靠近中国古典诗歌的句法,以达到简洁、凝练。

——刘保安《地铁车站》:人类的困境与尴尬

《在一个地铁车站》主题的多层次性

把人脸看做花瓣,而且是绽放在被雨水淋得发黑的树枝上,这恐怕只是诗人的一种灵视或幻觉吧。从表层看,表现的是诗人因人群中的这些美丽的脸庞蓦然间触发的清新感、惊奇感。深入看,人群中就这么几个犹如花瓣美丽的脸庞,而且这些花瓣是开在“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联系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这是不是象征都市生活的腐败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

人类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异化,是不是意味着生命中美好的东西已所剩无几?

五、《在一个地铁车站》的意象

从结构上看,《在一个地铁车站》一共只有短短的两行,甚至还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但是正如“人不可貌相”一样,这区区两行诗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色彩丰富、构图生动的画而:雨过人晴,地铁车站门前人头攒动;在湿漉漉的黑色沥青地而的映衬下,无数行人的脸庞与色彩绚丽的雨伞和雨衣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宛如一个姓紫嫣红、花团锦簇的花园,真是所谓“浓缩了便是精华。”

1、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及创作心理过程

2、对“幽灵般显现的而孔”的理解

庞德在这肖精美的意象短诗中,设置了两个极为鲜明的意象,即“幽灵般显现的而孔”和“湿漉漉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这两个意象都是诗人在瞬间捕捉的,很像许多中国诗人在触景生情的情况口占一绝一样。

首先,诗歌的第一句便开门见山的陈述了诗人意欲呈现的景象。“幽灵、幻影”一词恰如其分而又形象遍真的传递了那此在地铁车站突如其来而又出人意料的而孔。我们可以想知,在一个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地铁车站,那此像幽灵一般不断地出现的而孔应该包括一系列来去匆匆的而孔和悠然自得的而孔;也应该包括老态龙钟的而孔和人真话泼的而孔;还应该包括一张张摩登漂亮、英俊潇洒的而孔和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的而孔。显而易见,包含这样一系列形态不同、神情各异的而孔是现代大都市特有的现象。

事实上,庞德所发现的这种瞬间美——群中幽然浮现的一张张脸庞,只不过是巴黎大都市的一隅。按照“意象派”诗歌理论,庞德意欲表现的这个“apparition实际上象征着整个巴黎这座人杰地灵、充满生机的浪漫之都。

但是,要用区区几行诗描写整个城市谈何容易。如何在诗歌中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最丰富的情感、最深刻的感触表达出来,是庞德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位杰出的“意象派”诗歌的先驱,庞德是一个学贯东酉的文学人才。他既熟知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原则”,又对中国古诗比如,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和日本俳句这些言简意赅、短小精悍的的体裁所强调的“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创作原则有所涉猎,

因此他熟谙用意象表达的技巧,深深懂得从有限的文字中去发现无限的意义的重大意义。如何使用具有更大张力的文字让读者从确定的文木中不断地发现这些含义呢?诗人经过再三推敲与琢磨,终于写出了这首只有两句的诗歌。它既像中国古诗又像日本和歌。通过两个意象的并置他最终找到了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最大限度内容的方法。其间的艰辛,从他在1916年在《高狄埃一布热泽斯卡:回忆录》中说的那段话便可略窥一斑。

3、对“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的理解

(即诗歌的第一句)以比喻的手法生动、逼真地向读者展示了新鲜、愉悦的突然感受。这种感受是真切的,实在的。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味。此处的“petals”和“black bou沙”既相互联系、相互衬托又相互区别和对比,各具象征含义。很显然,诗句中所描述的湿漉漉的枝条是暗色调,是花瓣的背景。它象征着巴黎这个幽暗、潮湿的地铁车站。

这里花瓣象征着一切美好的事物,具体地说,它象征着庞德一刹那间在地铁车站的过往行人中看到的美。正如英国诗人拜伦在他的著名打情诗—“她在美中行”中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她”漫步于“美”中的生动画而一样,庞德也在这首小的诗中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态美的画卷。这样的韵味,真不亚于拜伦的经典名句“美‘波动’在她鸟黑的秀发上/或者‘散发’出淡淡的光辉(Which waves in eyes raven trees/Or softly lightens over her face)所刻画的意境。

总之,《在一个地铁车站》全诗中只有两个意象,“人群中的脸和黑色枝条上的花瓣”叠加在一起,这完全是在匆忙的行走的人群中获得的瞬间意象,写出了诗人一瞬的视觉印象,一瞬间的内心感受。但是,庞德的这首经典的意象诗中的意象诗中仅有的两个意象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诗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张力是无穷的。“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歌颂城市繁忙喧闹的生话中转瞬即逝的美,也可以理解为暗示成人在钢筋水泥中奔波的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还可以理解为表现国王人群的动态美中所包含的花瓣一样的静态美,还可以理解为……总之,两个意象的叠加,产生了无穷的意味。

——《一个地铁车站》的意象内涵剖析覃承华

4、论《在地铁站里》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地铁站里》只有两句话,一共十四个单词,创造了四个意象:面孔(faces)、人群(crowd)、花瓣(petals)和树枝(bough)。虽然全诗没有一个动词,但每一个名词就是一幅画面,几个画面依次出现,在读者心理上产生一种叠加、比兴效果,使读者把“面孔”(faces)与“花瓣”(petals),“树枝”(bough)与“人群”(crowd)甚至与标题中的“地铁站”(station of the metro)联系在一起。意象派诗歌要求读者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尽可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最终完成意义的建构。因此,面对意象派诗歌的一个或数个意象,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在地铁站里》也不例外,尤其是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庞德在《在地铁站里》中创造了四个意象,一共描绘了四个画面,且两两相对(face对petals,crowd对bough),寓情于景,通过对比映衬的艺术手法,使读者从两两相映的四幅画面当中去体会其中的意义。这瞬间产生的四个意象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

《在地铁车站》是一幅以黑色为基调的色彩丰富的图画。诗中“花瓣”(petals)代表柔和、红润的色调,而与其对比映衬的“树枝”(bough)作者用了“wet”和“black”来修饰,显然是一种暗淡的色调。如“黑”(black)是指火车的黑、铁轨的黑、柱子的黑,也指地铁站内光线的黯淡和站台上拥挤的人群的模糊状。诗人利用这种色彩上的反差,把几张漂亮的面孔从光线黯淡的地铁环境中突出出来。从词义上看,“wet”在诗中不仅仅含有“潮湿的、湿漉的”意思,而且含有“伤感的”意思,“black”也不仅仅含有“黝黑”含义,而且含有“忧郁的”意思。因此,可以说行色匆匆人群和潮湿幽暗的地铁站的给诗人一种消极、感伤的印象。

诗中既有景语(face对petals,crowd对bough),又有情语(wet和black),寓情于景,赋予景以感情色彩。诗人的情感主要表现在“wet”和“black”这两个主观词上。通过进行对比映衬,诗人的复杂微妙的情感便显现出来:和喧闹的工业都市相比,美好的事物是何等柔弱!这又怎不让诗人感到“wet”和“black”所隐含的忧郁和感伤!诗人在这里描写一个场景,捕捉生活中的一个镜头,有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或许是在潮湿幽暗的地铁车站中倍感孤独,或许是由花瓣般美丽的面孔而念及亲人。

可以看出,在诗中四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明显的。其主导意象“花瓣”(petals)象征那些美丽的“面孔”(faces)。“树枝”(bough)象征“地铁站”(thestationof themetro)或其中的“人群”(crowd)。而“地铁站”(thestation of themetro)则象征着喧闹的工业都市,“wet”和“black”表达了诗人所隐含的忧郁和感伤。

但是,诗人为何用“花瓣”(petals)来比喻那些美丽的“面孔”(faces)呢?“花瓣”的“原形”又是什么?要真正理解这首小诗,还要从文本外找到它的象征意义。

庞德在写《在地铁站里》时,正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经过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种种社会的弊端逐渐显露。人们的信仰危机在加剧。在非理性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格守了数百年之久的价值标准受到了挑战,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思想和心灵方面受到了冲击,产生了浓重的孤独感、空虚感、异化感和迷惘感。西方社会的结构和秩序摇摇欲坠,社会中充斥一种的不满、怀疑、虚无和悲观的情绪。在这一片凌乱芜杂的精神荒

园中,庞德及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和思想家们的心中工业文明充满了疑虑,对远去了的田园生活充满留恋和向往。

《在地铁站里》表达了诗人个人在繁忙生活的一瞬间感悟,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西方文明前途一种百思不解的困惑和疑虑、迷惘和思索。诗人诗中用“花瓣”(petals)一词可谓是匠心独运。“花瓣”(petals)表面上显然是美好的事物的象征,但“花瓣”(petals)已不是“花”,是破碎的花,象征着代社会和生活的支离破碎。“花瓣”(petals)脱离树枝而四处飘落,则是一种无助和孤独的象征。“花瓣”(petals)与潮湿的、黝黑的“树枝”(bough)毫无关系,“花瓣”(petals)和“黑树枝”(bough)的并置为一种不协调的情景。“花瓣”(petals)落于“黑树枝(bough)正如汉语中常说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一样,可谓徒劳无益,没有意义,是一种错置,一种混乱。而“人群”(crowd)本身意味着杂乱无序、“地铁站”(the station of the metro)作为工业文明的物向人们显示的只是空旷高大的建筑、昏暗幽深的隧道和如大树枝般蜿蜒曲折的铁轨,这无一不象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缺乏人性、冷酷无情,由此可想象这些“脸庞”(faces)在“人群”(crowd)和“地铁站”(station of the metro)中的命运了。支离破碎、错置、混乱和无序,这正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的典型时代特征。《在地铁站里》中的“脸庞”(faces)和“花瓣”(petals)就像马致远在其小令《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那样,是诗人的理想家园,但这理想家园在现代工业社会显得多么孤零无助。通过把柔弱美好的事物和无序的工业文明相比、对照,诗人把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了出来,也表达了自己态度,同时也把问题留给了读者。

《在地铁站里》的主题涉及到西方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带着忧郁、严肃、深沉、理性的情绪,简短的两句含有巨大的张力。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一)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一) 论文关键词:庞德意象派现代性 论文摘要: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Fenolosa)。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中国诗歌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技巧:现代性的想象 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我们可以结合庞德的几首诗歌,来解读他诗歌的现代性技巧: 少女 树长进我的手心, 树叶升上我的手臂, 树在我的前胸朝下长, 树枝像手臂从我身上长出。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轻风吹拂的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这么高, 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 (赵毅衡译) 这是一首歌咏心上人的诗作,这样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也非常多,但是却显现出非常不同的写法。中国诗歌中不乏赞美和思慕恋人的题材,但中国诗歌中抒情主体跟抒情对象之间是有距离的,主体可以沉迷膜拜,却绝对不会和叙写对象合为一体。中国诗歌物化美人的写法从屈原就开始了,所谓美人香草,是叙写者对于叙写对象的一种美好物化。后继者形容女性美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或“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或所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这些都是从外在事物跟女性的对照或女性美对男性冲击的角度来叙写的。所以只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_李红丽

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中国影子 李红丽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英美诗坛20世纪初叶现代诗歌最重要的代表。1912年,庞德和几个英美诗人在伦敦发起了“意象派运动”,成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先驱。庞德长期热衷于中国古典哲学和诗歌的研究。他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中国古诗中的意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与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可以说属于同一种审美范畴。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庞德创作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巨大,处处可见中国诗歌的影子。 一.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词》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其后,王昌龄、何景明等都在自己的诗学著作中提到“意象”。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诗人的审美删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因此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的主观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的特殊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关联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只剩下表达具体事物的词。这样,中国古诗词就取得了高度的意象密度。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同时,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诗中绝少西方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出来了。 二.意象派的诞生 西方现代派的发端是顺应反传统的要求诞生的。20世纪初,西方政治、经济的大动荡带来了急剧的社会变化,对人们的思想领域造成巨大的冲击。当时的英美诗歌界沉闷而保守。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传统仍然根深蒂固。无论是英国的乔治派,还是美国的风雅派仍然盛行华而不实、凄婉哀艳的情调。时代呼唤着“一种明晰简约之作”,“一种刚健朴实之作”。意象派应运而生。 与传统诗歌不同,意象派反对诗人介入诗歌抒发感慨。1912年,春末夏初之际,庞德和其他意象派诗人提出了著名的意象派诗歌三原则。 1.直接处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的“事物”。强调直接描述表现的对象,不说教,不评论。 2.决不用任何无益于表达的词。即诗歌应尽可能简洁。另一位意象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语中的:“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删减、删减、再删减。” 前两项原则的核心范畴就是“意象”。庞德说,“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即运用想象、比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的可以感知的诗歌形象。意象派认为诗歌要直接表现主观事物,删除无助于表现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 《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 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 (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英美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英美意象诗派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深受中国诗学的影响,本文对此作了深人探讨。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古典诗学以其独有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美学体系,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汉学家们的翻译和东西方学者的互访与交流大量传入西方以后,汉诗对世界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我们从英美意象诗派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意象派诗人庞德认为,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 女作家梅辛克莱认为,对庞德而言,"所有起作用的异国影响,以中国诗人的影响最为有用,中国影响促成了……他们理解越来越完美的实现,使他发现了他最终的自我"。评论家们在评论意象派诗人约翰.歌德.弗莱契的诗时指出,"当他表现出中国画意境时最为出色"。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它的历史虽然很短(1912--1922),但影响却很大,它的诞生,标志着西文现代诗运动的开端。他们编辑出版诗集,发表宣言,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如庞德在1914年编辑《意象派诗人》一书时,发表了《几条戒律》,提出了作诗的六大原则,即:使用通俗的语言,用准确的词语.不用装饰性词语;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诗情;题材可以自由,不受限制;写诗要用意象,要具体确切;明确,清晰,不可含混不清;简炼,浓缩。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开始,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中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那种不说教、不判断的语言风格,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是富于吸引力的。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他们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也是对后期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意象派从中国古诗中汲取了丰富而新鲜的东方营养。 对于厌倦了英国诗和法国诗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陈旧说教的感伤主义和后期浪漫主义诗风的意象派诗人来说,简练含蓄的中国诗正好成为他们精神依托。庞德在《神州集》中曾翻译了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他还在这首诗后加了一段注释,认为这是一首写等待的诗,而且等待了很久,但诗中始终没有说出等待和责备的话。庞德非常赞赏这种写法。意象派的另一位诗人艾米.洛厄尔曾模仿过这种简约的诗风写过类似的诗。如《风和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 王丹摘要: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意象简洁凝练,通过极少的语词表达无穷的意境。本文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入手,通过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对比来介绍庞德意象诗学的特点,以厦庞德诗中意象的运用。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最初.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中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那种不说教、不判断的语言风格.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是富于吸引力的。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他们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也是对后期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也足巨大的。 1 中国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固有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也把意象视为意中之象,并认为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宋元诗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其后王昌龄、何景明、姜夔等人都在自己的诗擎著作中提到“意象”。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过诗人的审美筛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因而意象多半附着在词和词组上。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汉语占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联结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只剩下赤裸裸的表现具体事物的词.这样中国古典诗歌就取得了英语诗歌无法达到的意象密度,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的纯名词句。同时意象的连续使用就给人一种诗歌如同一幅活动的画面的感觉。中国古诗强调含蓄美,诗中绝少西方诗歌中常有的抒情议论,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诗人要表达的情思与意蕴就通过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出来。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赵毅衡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由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派,一九一O——一九二O年左右活动于伦敦。意象派历史不长,创作成果不大,却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在美国,这影响至今没有消失。因此,意象派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开拓出最大前景的文学运动”①,很多文学史著作把它作为英美现代诗歌的发轫。 意象主义,是这批青年诗人对后期浪漫主义(即所谓维多利亚诗风)统治英美诗坛感到不满,在多种国外影响之下开创出来的新诗路。他们反对诗歌中含混的抒情、陈腐的说教、抽象的感慨,强调诗人应当使用鲜明的意象——描写感觉上具体的对象——来表现诗意。 当然,诗歌一向都是使用意象的,但往往在一段具体描写之后就要引出抽象的、“提高一层次”的发挥。而意象派强调把诗人的感触和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意象背后。意象派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引起的感觉上,而不去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也不去阐发这联系的社会意义。但是,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意象派作了十分有意义的开拓工作。意象派所探索的,实际上是形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某些具体规律。因此,它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诗派。东方诗歌(中国古典诗歌、日本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起了很大影响。日本文学界对意象主义及其日本渊源作了很多研究工作,而对意象派所受的中国诗歌影响我们至今没有加以研究。实际上,意象派受中国古典诗歌之惠远比受之于日本诗者更为重要。 开风气之先的是意象派前期主将埃兹拉·庞德。一九一五年他的《汉诗译卷》(Cathay)问世,这本仅有十五首李白和王维短诗译文的小册子,被认为是庞德对英语诗歌“最持久的贡献”②,是“英语诗歌经典作品”③,其中《河商之妻》(即李白《长干行》)、《南方人在北国》(即李白《古风第八》)等篇章脍炙人口,经常作为庞德本人的创作名篇而选入现代诗歌选本,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常要论及,从而使庞德从T.S.爱略特手中得到“为当代发明了中国诗的人”的美名、一个国家的现代文学受一本翻译诗集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事。 这本译诗触发起英美诗坛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历久不衰的热潮。意象派后期挂帅人物、美国女诗人爱米·洛威尔邀人合译了中国古典诗歌一百五十首,于一九二O年出版《松花笺》(Fir—F1ower Tablets),爱米·洛威尔直到临死还在计划继续译中国诗。在庞德译诗出版后的五年之内出现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本,至少不下十种。文学史家惊叹,这些年月,中国诗简直“淹没了英美诗坛”。④ 意象派诗人之所以迷恋于中国古典诗歌,并非纯属猎奇,或给自己的诗添些异国风味,他们觉得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的主张颇为吻合,可以引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来为自己的主张作后盾。庞德说:“正是因为有些中国诗人,满足于把事物表现出来,而不加说教或评论,所以人们不辞繁难加以迻译。”⑤所以,意象派之与中国古典诗歌结合,是有一定姻缘的。“按中国风格写诗,是被当时追求美的直觉所引导的自由诗运动命中注定要探索的方向”。⑥而著名汉诗翻译家卫律(A ythur Waley)在一九一八年出版的《中国诗170首》甚至被文学史家认为是“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派诗歌”。⑦ 意象派从中国古典诗歌学到的技巧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全意象” 庞德对汉语文字学的无知引出非常有趣的结果。当时庞德对汉字可以说目不识丁,他是根据一个研究日本文学的“专家”费诺罗萨死后留下的对汉诗逐字注释的笔记进行翻译的。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论文参考

庞德诗歌与中国意象论文参考 意象派诗歌运动曾受到日本诗歌的影响.最终转向了中国诗.但日本诗歌在其间起了推动和媒介作用。最初.美国诗人认为日本诗主要是徘句,徘句十分简炼,美国诗人正好可用来反抗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但徘句过于简单.文字太少,只能表达单一的意象和瞬间的效果,这样.意象派诗人很快转向了中国古典诗歌.他们逐渐认识到日本诗只不过是“中国诗的一种形式”。中国诗重视意象,其诗风生动、简练、清朗、恬淡,被称之为“零度诗”。中国诗歌中那种寓激情于清静的审美趣味,那种不说教、不判断的语言风格.对意象派诗人来说,是富于吸引力的。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的,阅读中国诗是“一种令人兴奋和令人鼓舞的事”。因此,她认为自己从中国诗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伟大的文学”。他们发现中国古诗和意象派诗歌主张十分吻合。而能给英国矫揉的诗风“以慈悲的致命一击”,也是对后期象征主义趋势的“矫正剂”。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动新颖的形象,对意象派诗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认为中国古诗中的形象正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特征。因为意象派诗歌理论的核心就是意象,这种意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形象可以说属于同一审美范畴。作为意象派领军人物的庞德,其诗作受中国诗歌意象的影响也足巨大的。 1 中国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一个固有概念。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司空图在《诗品·缜密》中也把意象视为意中之象,并认

为意象有巧夺天工之妙:“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宋元诗论家则把“意象说”中的“意”与“象”表述为“情”与“景”,主张“景在情中”,“情在景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其后王昌龄、何景明、姜夔等人都在自己的诗擎著作中提到“意象”。他们的用法虽然各异,但都呈现为象,而非纯概念的说理,“象”指物象,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物象是客观的,但它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并经过诗人的审美筛选和感情化合而成为诗中的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或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意象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因而意象多半附着在词和词组上。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联缀,从艺术构思的角度看则是意象的组合。 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汉语占典诗歌由于其特别严谨的格律要求以及古汉语特殊的句法形态,往往略去了大部分的联结词、系词以及各种句法标记.几乎

庞德意象派诗歌风格解析

摘要 庞德是二十世纪初意象派的领导人,是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他在现代诗歌界有深远影响,其意象诗的创作深入人心。本文首先介绍了意象派的历史由来以及庞德在意象派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再结合意象派诗歌创作理论,指出意象派诗歌的共性;然后通过研读前人从传统修辞学角度对意象诗歌的研究以及庞德本人的诗歌创作理论,结合庞德最具代表性的几篇意象派诗歌这一具体语料,分析概括出庞德意象派诗歌的写作特色,即意象的使用、精炼的语言和音乐性的韵律,并举例证明其写作风格的特殊性;最后讨论了庞德意象派诗歌在国内外的影响。 关键词:意象派;庞德;意象;韵律

ABSTRACT Ezra Weston Loomis Pound was a major figure of the Modernist movem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H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e poet most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d promoting a modernist aesthetic in poetry.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the origins of Imagism and Pound‘s status in the process of Imagist Poetry development. It then combines with the creation theory of Imagist Poetry to point ou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Imagist Poetry. And then by studying their predecessors‘research and Pound‘s own poetry theory, it analyses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nd‘s Imagist Poetry: the use of imagery, c oncise language and musical rhythm. And it uses examples to prove the specificity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It finally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Pound‘s Imagist Poetry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Keywords:Imagism;Ezra Pound; image; musical rhythm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意象派

意象派及庞德意象派诗歌与中国新诗的影响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001班曲爽2010101010138 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 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意象派的产生: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0世纪初柏 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理论主张:

意象派没有具体的理论,但有自己的美学主张,大致可以概括为:使用普通语言,但是用准确的字眼;避免有音无意、用作装饰的诗歌惯用词汇;自由选材;创造新的节奏表达新的情绪;使用意象呈现出具体、坚定和肯定的画面;暗示出意思,而不是直抒胸臆。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 诗歌创作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艺术特征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内心感受

如何解答意境意象类诗歌鉴赏题

如何解答意境意象类诗歌鉴赏题。 诗歌鉴赏资料链接: 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常见抒情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作者的感情类别: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思念友人、忧国忧民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 常见意象意境----树木类 (1)松柏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 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正直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坚贞、高洁 常见意象意境----树木类 2)竹子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张九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气节与虚心 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名士风度 常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脱俗 3)柳树 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惜别怀远之情 (4)柳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意象派诗歌与绘画

意象派诗歌与绘画_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https://www.360docs.net/doc/b611297561.html,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GG 摘要: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美、英的一个诗派,意象派诗歌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在主题的表现上强调用有质感、凝练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对象,因此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象派诗歌不仅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也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作。 关键词:意象派、意象、绘画 意象派是继象征派之后,在20世纪初期兴起于美、英的一个诗派。意象派主张以简洁的意象取代一切,它反对古典主义的严谨,也反对浪漫主义的华丽,它弃绝描写和阐明而强调把诗人的感受和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意象后面。意象就是诗的本体和灵魂。1912年,诗人埃兹拉·庞德、托马斯·休姆、理查德·奥尔丁顿、希达尔·杜立特尔等人在伦敦

发起意象诗运动,提出意象派诗歌创作的三原则:(1)直接描绘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2)决不使用无助于表达的任何词语;(3)关于节奏,依附于音乐性词语的顺序、而不是依照节拍的顺序进行写作。意象派反对19世纪“丁尼生式”诗歌中抽象的道德训诫与浮华之风,反对任何解释和说明,主张用鲜明的意象,直接表达诗人的感受与体验;反对矫揉造作、堆砌词藻、无病呻吟的风尚,主张言简意赅,剔除与意象无关的任何多余的成分,力求使诗具有艺术的凝炼和客观性。 意象派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为自己的理论基石。这种哲学认为理性只能看到事物的实用性,而听凭直觉便可洞悉事物的独特性。艺术家表现事物的独特性,必须使用直觉的语言手段。在这种理论指引下,意象派诗歌在主题的表现上强调用有质感、凝练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对象,不把意象当作装饰,而把意象本身视为语言,与诗人的情思融为一体,因此意象派诗歌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但是,视觉效果强烈,阅读意象派诗歌,便有如欣赏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作。 一、《在地铁站里》与重影画 庞德的《在地铁站里》是意象派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来自于庞德在地铁站里偶然得到的灵感。1913年的某天,庞德从巴黎的协约车站走出潮湿、阴暗的地铁。在忽明忽暗、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几个女人和儿童美丽的面孔给庞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他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在当时的感受。后来,几经努力,他终于找到了恰当的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意象意境学生版

班级:姓名: 复习课预学案 使用时间:2018年11月21日编辑:黄林琳 【复习目标】 1.理解并准确掌握诗歌的意象。 2.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呈现的意境。 3.由境寻情,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复习内容】 古代诗歌鉴赏第一章整体把握诗歌——读懂意象,描绘意境,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 读懂并掌握诗歌意象,用精准且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 【考情分析】 1.考纲要求:理解性默写常见名句名篇;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表达技巧;能够鉴赏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考试题型:名句默写及诗歌鉴赏 3.分值:1-11分 【课前预习案】 *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1.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 2.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叹。 【例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意象: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氛围: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意象:秋风、玉关氛围: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亲人的思念。

一些意象派诗歌及其翻译

地铁车站 庞德 人流中这几张脸魔幻般浮现; 雨湿蒙蒙花瓣偎在乌黑树干。 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by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背景资料《关于庞德的一首小诗的讨论》): 一、这是庞德(Pound)的一首意象诗(imagist poem). 除了标题,全诗仅两句。第一意象是apparition,把突然看见的美丽面孔喻作梦境一般,奇妙而神密。第二意象是petals, 这个词使一张张可爱的脸有了具体的形象,更富魅力。 二、IMAGISTS:A group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s (c.1909—1917) who rebelled against the exuberance and sentimentality of 19th-cent. verse. Influenced by CLASSICISM, Chinese and Japanese poetry, and the French SYMBOLISTS,

they advocated a hard, clear, concentrated poetry, free of artificialities and replete with specific physical analogies. The group included Ezra POUND, Richard ALDINGTON, Amy LOWELL, and Hilda DOOLITTLE. 三、1.这首诗据Pound自己记载,是一个下雨的晚上,他走出巴黎的一个地铁站,突然看到许多女人和儿童漂亮的脸庞,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后来却发现可以用色彩表达感情。开始他写了30行,不满意,半年后改为15行,又过了一年终于成了这首类似于日本俳句的2行诗。 2. 后句是前句的比喻,两行并列不用关联词,这在中国古诗中也常见,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又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四、其它的翻译展列如下,见仁见智,各取所好—— 1. ataloss (译) 《地铁车站》 人群中突现幻影,一张张俊脸, 湿漉漉,黑枝丫上一片片花瓣。 2.罗池(译)在地铁站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意象派与中国新诗

意象派与中国新诗 刘新民 【专题名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专题号】J3 【复印期号】1995年01期 【原文出处】《国外文学》(京)1994年02期第113-117页 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乎可说是由新诗吹响号角的。自1917年2月《新青年》首次发表新诗,短短几年中,诗人们纷纷摒弃语言陈旧格律谨严的旧体诗词,而“用现代中国语言来表现现代中国的生活思想感情”,①白话自由体新诗迅速取代文言旧诗,并汇成波澜壮阔的新诗大潮。综观中国新诗潮的源起,不难看到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这在新诗主要倡导者胡适的诗歌理论美学思想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得最为清楚。胡适留学美国(1910年8月-1917年7月)正值意象派诗歌岗行之时。大量材料,包括他的日记书信诗歌和文章,都证明他深受意象主义影响。②胡适1917年1月发表于《新青年》并在新文学运动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八不主义”,便脱胎于意象派的“六条原理”和“三项原则”。③而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的《尝试集》,更是明显烙有“美国意象派的痕迹”。④五四时期的诗人中,受意象派影响的,还有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康白情、王统照等人。 然而,本世纪初崛起于英美诗坛的意象派,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又相当充分地学习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庞德就曾说过,中国之于美国新诗运动,就象希腊之于文艺复兴。⑤庞德及意象派的后期挂帅人物爱米·洛威尔曾先后翻译出版了在文学史上获极高评价的中国古诗译本《华夏集》和《松花笺》。风气一开,仿效蜂起。几年中出现的中国古诗译本不下十数种,以致文学史家惊叹,中国诗简直“淹没了英美诗坛”。⑥与此同时,“按中国风格写诗是被当时追求美的直觉所引导的自由诗运动命中注定要探索的方向”,⑦仿写中国诗或写中国题材一时形成时代性的热潮。据统计数字,新诗运动代表性刊物《诗刊》在1912年11月至1922年10月约十年中,所刊载的外国题材诗,中国诗居第一位。⑧有意思的是,当年意象派活跃人物的多数诗作,“至今已不觉新鲜”,他们的传世之作,往往只是他们的“中国诗”。 于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就出现了这样十分奇特有趣又耐人寻味的现象:在中国诗人摒弃旧诗之时,英美意象派却大大得益于中国古典诗歌,并对整个现代派诗歌作出了贡献;反过来它又对中国新诗的兴起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意象派犹如一道横跨大洋的双拱彩虹,分别连系了中国古诗和新诗。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传统,通过意象派的媒介“出口转内销”,与中外新诗连接起来了。今天,我们研究分析意象派和中国新诗的源起、关系,比较其诗艺得失,总结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文化和古典诗歌传统,繁荣发展新诗,是会有所帮助的。 一、两位先驱 美国诗人、评论家艾兹拉·庞德在意象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和中国诗人、学者胡适在新诗开创时期相仿,两位先驱都堪称开一代诗风的改革者。他们都不满于当时旧诗坛的僵化沉闷,并鼓吹“诗体大解放”。他们都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纲领理论,并以自己的实践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诗集,从而在各自国家的文学革命中成为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庞德诗歌意象翻译

庞德语言能量观视域下汉诗英译策略 摘要 诗歌集中体现了在诗的意境和神韵。如何对诗歌的意象进行翻译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庞德的意象翻译观方法策略入手,提出了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时应该进行“忠实性”和“叛逆性”的创造。“创造性”的翻译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因此,本文对诗歌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也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意象翻译;古典诗歌;译者主体性

目录 一文献综述 二引言 三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理论概述四庞德语言能量观汉诗英译意象策略 4.1庞德意象翻译的“忠实性”创造 4.2庞德意象翻译的“叛逆性”创造 4.3庞德意象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一文献综述 著名意象派诗人、翻译家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以一种独特的翻译理念、自由的翻译方法以及对汉语诗歌结构和意象的独到理解再现汉语古诗的意象和神韵。1912 年 9 月,庞德在一篇题为“漩涡主义”的文章中是这样阐释“意象”的:“意象并非一个概念。它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我只能称之为漩涡。意不断地涌进、涌过、涌出这个漩涡”。在这个定义,庞德特别强调意象的一个特点:即处于一种剧烈活动状态,并且他直接指出“意象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牛津英语词典》对意象的定义是:意象不是通过直接感知,而是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尤其是一个可视物体)的心理表征;一个心理图片或印象;一个想法,概念。也可用描述形容词来修饰。由任何感官(不仅仅是视觉)和器官感觉引起的心理表征[4]。杜夫海纳(Dufrenne)认为“意象是处于物体感知与它成为概念思维之间的中介,物体在此阶段作为表征而出现” [5]。我国学者夏之放认为:“意象是在大量表象基础上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的设计图象,其容偏向主体愿望和设想”。研究庞德的汉诗翻译策略,以庞德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为切入点,分析庞德汉诗英译时的翻译原则并阐释其注重忠实性的翻译策略。庞德力求传译诗歌在的艺术境界——诗魂,从而为诗歌翻译的忠实性式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促使工作者们以多元视角来认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差异。“忠实”是翻译原则中一个重要问题,历史上翻译者把它作为考量译作的标准。从佛经翻译时期支谦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