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派;在地铁车站;庞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意象派诗歌注重意象组合的内在韵律与节奏,将意象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融成一体。主张按语言的音乐性写诗,反对按固定音步写诗,认为均匀的格律诗是等时性的、起催眠作用的“节拍器”。

庞德极力赞成“意象并置”,他的意象性在这首诗中非常突出,具体表现为意象单纯性与意象丰富性的结合。

诗人庞德1916年在《高狄埃一布热泽斯卡:回忆录》中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站。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有一个漂亮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都在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此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歌,然后销毁了,六个月以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又写这首日本和歌式的诗句。”这首仅有两行的短诗可以分开解析,因为每个诗行都能独立构成完整的意义。从逻辑上讲,删去任何一个诗行,另外的一个诗行都能独立存在并且书写出一个完整的意义。

此外,我们也可把这两个诗行合在一起解读,因为第二诗行是对第一诗行的补充和解释;同时,这是一首意象诗,第一行是诗人之所见,第二行是诗人之所思。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行至关重要,是这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是诗人在一瞬间思想与情感的统一体。

忽隐忽现的面孔也代表人生之旅的不可预测性。

未来是模糊的、神秘的、不可知的、甚至是虚幻的。人生路上往往布满鲜花,但又充满荆棘,既令人神往,又充斥着挑战。每个人面临的机会均等,关键是你能否有效地把握等待你的机会。人的一生往往有很多机会,有的人没有抓住一次,而有的人则能够抓住所有的机遇。面对种种选择,我们必须深思而行。因为,我们一旦抉择,想改变选择决非易事。当我们处于顺境之时,决不能忘乎所以,切记要居安思危;当我们深陷逆境甚至绝境之时,决不能自暴自弃,更不能颓废堕落,走向毁灭。因为人生变幻无穷,所谓柳岸花明又一村即是如此。由此看来,空间的狭窄,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生的不可知性,使人们感到不知所措、难以适应,由此而产生的无奈和压抑令人窒息。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这是现代人面临的新问题。

诗行中暗淡、潮湿的地铁车站象征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

众所周知,这首诗作于世界两大集团之间矛盾日益剧烈的1913年,世界大战的阴云正笼罩着欧洲上空。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不愿看到人类互相残杀,都不希望这场灾难降临。但是,人们又似乎预感到这场厄运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类向何处去?人类的前途命运将会如何?许多仁人志士对人类的前途十分担忧,认为前景暗淡,就像地铁车站一样阴沉、潮湿、昏暗、无光。忽隐忽现的面孔寓意朦胧,人们对前景堪忧,找不到出路,对将要到来的现代化战争模糊不清,一无所知。忽隐忽现的面孔又象征瞬间易逝性。战争无人性化可言,不管是美丽的或者丑陋的面孔都经不起现代化战争的浩劫。

忽隐忽现的面孔揭示了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淡漠、隔阂。

置身于都市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西方社会常常以金钱为标尺

衡量人的价值,因而,追逐金钱成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

西方社会中那种不正常的人际关系,阻碍了人类的健康发展,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解、沟通和交流,更没有关心、爱护和帮助。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便会产生猜疑、对立、冲突、矛盾。在茫茫的人海中,所有你不期而遇的人都很神秘、朦胧,恰似庞德在地铁车站看到的那些忽隐忽现的面孔。

二、意象派与意象诗:

1、“意象”,通俗地讲,就是诗人感觉中的具体对象。但又不是纯粹的客观对象,而是.理性与感情的结合体,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广义上说,它指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所包孕的一切知觉心象的总和,狭义上说,它指创作主体的主观心象和客观事物在语言中的融会与具现。所谓“意象诗”’它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杰作。诞生于本世纪初欧洲动荡的社会背景之下,开创了现代诗歌运动的潮流。意象派诗歌的理论渊源大致可分为法国象征主义、中国古典诗词与日本的和歌俳句,还有唯心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其准确、凝炼、自由、意象的特点给予后来的诗歌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由于意象派诗歌自身超现实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它注定成为诗坛的匆匆过客。

庞德曾解释道:意象主义的要旨“在于不把意象当作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他的关于意象派诗歌的思想集中体现在1913年3月发表在芝加哥的一份名叫《诗刊》的杂志上。

2、意象是刹那间理智和情感的复合,庞德对其称为意象迭加。它是指将比喻与所修饰的意象直接联在一起,中间省去联接词,使之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3、意象派的主张:意象派诗人提倡具体鲜明意象的呈现,主张不加叙述和雕饰,追求言简意赅和客观的表现。对于意象派诗人来讲,诗歌创作既不是借景抒情,托物寓意,也不是油然而生的激情的宣泄。

4、意象派诗歌中诗人的地位

诗人作为“人类立法者”的地位和在诗中的地位都必须淡化。当诗人完成诗歌创作,便“离”我们而去。这样一来,诗人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个“格局”,这个格局中诸多的“联系”需要读者去“实现”。读者对“格局”的“制造”确定着诗的意义,或者说给予诗的最终生成。我们可以深入诗的意蕴结构,想象诗人的情怀,体味诗人的感受,领略诗中的奥妙。我们对诗的解读或者使诗的再生成虽然相对于原作来说属于“第二层阶”的创造,但毕竟是诗的意义得以产生的重要契机。

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庞德开始称意象为“旋涡”,他说:“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他是融合在一起的一连串思想或思想的旋涡,充满着活力。”

5、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

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柏格森认为只有借助直觉才能认识真理或真实,才能创造和欣赏美。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许多意象派诗人热衷于捕捉瞬间的印象和幻觉,又由于意象派诗歌高度浓缩,大多数篇幅极短,且一味追求唯美,其局限性是很难表现多层次深刻主题。这些缺陷限制了意象派诗人的成就,使得英美意象派的影响远未能如法国的象征主义那样渗透各种文学体裁。

伯格森的直觉主义对庞德的影响,在庞德的早期著作中可见一斑。庞德说,“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达”,诗歌“致力于传达精练的感情”,“给予我们人类情感的方程式”;在《几条禁例》中,庞德为“意象”下的定义是“在瞬息间呈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