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例分析——贫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病例分析——贫血

贫血概述

一、定义

贫血可以定义为机体红细胞总量减少,不能对周围组织充分供氧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用反映外周血红细胞浓度的指标诊断贫血,包括血红蛋白(Hb),定量红细胞(RBC)计数及红细胞比容(Hct),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常用和可靠。

国内诊断贫血的标准一般定为: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4.5×1012/L,红细胞比容<0.42;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4.0×1012/L,红细胞比容<0.37;

孕妇血红蛋白<100g/L,红细胞比容<0.30。

二、病因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称溶血性贫血

(三)失血

三、分类

按成熟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按贫血严重程度将贫血分为:①轻度:Hb>90g/L;②中度:Hb 60g/L~90g/L;③Hb 30g/L~60g/L;④Hb<30g/L。

四、临床表现

1.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弹性降低,毛发枯细,指甲薄脆。

2.呼吸及循环系统:心率、呼吸加快,活动后心悸、气短明显,可闻及肺动脉瓣区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可有心力衰竭,原有心血管疾病加重。

3.神经肌肉系统:严重贫血常有头痛、头晕、耳鸣、晕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4.消化系统:常有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不适、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5.泌尿生殖系统:多尿和低比重尿。育龄期女性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

6.贫血患者有时伴低热。

缺铁性贫血

当体内铁储备耗竭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一、病因

(一)铁摄入不足和需求增加

(二)铁丢失过多:如慢性失血。

二、临床表现

IDA发病隐匿,呈渐进的慢性过程。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乏力,心悸,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等非特异性症状。

2.皮肤粘膜及其附属器:扁平甲,反甲或匙状甲,舌乳头萎缩,严重时呈光滑舌并可伴有舌炎。

3.各系统表现:心悸,气短,活动后为著。可闻及二尖瓣和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可有食欲不振,便秘,腹泻等。常伴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异食癖为IDA的特殊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一)形态学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2.骨髓红系造血呈轻至中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骨髓铁染色细胞内外铁均减少,尤以细胞外铁为明显,是诊断IDA的可靠指标。

(二)生化检查

1.铁代谢检查血清铁降低,<8.95μmol/L(500μg/L);铁蛋白降低,<14μg/L;运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总铁结合力多升高,>64.44μmol/L(3600μg/L)。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FEP/HB升高。

四、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的贫血鉴别。

1.珠蛋白异常所致贫血包括异常血红蛋白病和海洋性贫血,属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史。查体可有脾肿大。血片中可见靶形红细胞。血清铁、铁蛋白和运铁蛋白饱和度不降低。

2.慢性病性贫血多数患者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部分患者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增加;血清铁蛋白和运铁蛋白受体升高;骨髓铁粒幼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内铁增加。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骨髓中铁粒幼细胞增多,并出现特征性环形铁粒幼细胞,计数>15%有诊断意义。血清铁、铁蛋白升高。

五、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二)铁剂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口服不耐受,消化道吸收障碍,因口服铁剂导致原有消化道疾病加重者,可考虑注射铁剂。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指由于获得性骨髓功能衰竭,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所致的贫血、出血、感染为主要特征。

一、病因

1.化学因素:氯霉素,苯及其相关制剂等。

2.物理因素:γ射线、X射线等高能射线。

3.生物因素:与多种病毒感染有关,以病毒性肝炎最为重要。

二、临床表现

多呈中至重度贫血。粒细胞明显减少时,易发生感染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患者有出血倾向,常见皮肤黏膜出血,如出血点、鼻衄、齿龈出血、血尿及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是再障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再障罕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早期细胞少见。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

2.骨髓象穿刺涂片特点是骨髓颗粒减少,增生不良,三系造血有核细胞均减少,无明显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活检主要特点是骨髓脂肪变,三系造血细胞减少。

3.其他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增高,血液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升高。部分患者CD4+/CD8+比例倒置。体外造血祖细胞培养:细胞集落明显减少或缺如。骨髓核素扫描。

四、分型

特征轻中型再障重型再障

临床症状较轻重

血象

cRc(%)>1.0 <1.0

ANC(109/L)>0.5 <0.5

PC(109/L)>20 <20

骨髓象增生低下重度低下

预后较好不良

五、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典型表现为睡眠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常有贫血,感染,出血,但患者常有血栓形成倾向,半数患者有肝和(或)脾肿大,半数以上患者骨髓象呈三系细胞增生活跃,尿Rous试验阳性,Ham试验、蔗糖溶血试验阳性。NAP活性降低。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周围血象可呈全血细胞减少,但多数患者骨髓增生活跃,早期细胞增多,出现病态造血。

3.非白血性白血病表现为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幼稚细胞少见,但骨髓中有多数原始细胞,不难鉴别。

4.急性造血停滞起病较急,表现为贫血迅速发生或加重,骨髓增生度自活跃至减低不等。病程中出现特征性的巨大原始红细胞。本病呈自限经过,多数在2-6周内恢复。

5.恶性组织细胞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常伴高热、衰竭,体征可有黄疸,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骨髓穿刺可见异常组织细胞。

六、治疗原则

(一)支持治疗

减少感染机会,有感染征象者,及时应用抗生素。

输血或成分输血。

(二)非重型再障的治疗

首选雄激素,有研究表明,雄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可提高疗效。

(三)重型再障的质量

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2.免疫抑制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